哲学书籍读后感
“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触其它生命的时光,与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样,遇见它们,你才真正的活着。”这是《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的封面语,正是由于这段话,我买了这本书,用两个晚上读完。
艾迪,在小时侯受到过家庭创伤,在青年时期参加战争受到更大的、不仅是身体的更是精神上的创伤,因此而成为一个自己所不喜爱的人,一直以为被别人束缚在困境里,找不到自已生活的价值,自已在痛苦与沉默中度过一生。
艾迪死后,在天堂中遇见了与他生命相关、然而在他活着时或许并不认为这样的五个人,带着艾迪重新经历了他人生中一些或许简单或许复杂的事情,并让艾迪看到了这些发生事情的真正原因,以及这些事情对他人的影响,从而使艾迪逐渐明白,逐渐释怀,并走向真正的天堂。
生命,不是能独立存在的东西。生命是因为与别的生命或非生命相互而存在,整个世界如些相互依持而存在,整个宇宙因为每个生命/非生命的存在而存在。你之所以是你,是因为一个女人,你是她的丈夫;是因为父母,你是他们的儿子;是因为国家,你是她的公民;是因为工作,你是创造者;是因为儿子,你是父亲;...,是因为这世界的一切,你才是你,你才存在。
同样,因为有你,这世界才存在,因为有你,一个女人才有丈夫;因为有你,一个父亲才有儿子;因为有你,一个儿子才有父亲;因为有你,一个国家才有如此一个公民;因为有你,才会有某一项工作成果;...,是因为有你,这世界才完整而真实的存在。
你永远无法知道你对别的生命的影响有多大,所以你唯一能做的是珍视自已,珍视自已所做的一切;你永远无法知道这个他人为你付出了多少,他人对你有多么重要,所以你唯一能做的是对这个世界心存感激,并为这个世界及他人付出你所有。
艾迪的人生是痛苦而孤独的,因为他认为自已是独立存在的生命。在天堂,蓝肤人让他知道——生命不的独立存在的,所有人是相互关联的;小队长告诉他——你的付出、你的牺牲,对这个世界的有意义的;老妇人告他——你不可能理解整个世界上事的原因,只能对此抱以宽恕与感激;玛格丽特让他知道——爱,没有终点,爱,是最真实的存在;小女孩告诉他——不管你感觉如何,但这个世界因为你而精彩。
因为这个世界,才会有你;因为有你,这个世界如此精彩。
本人曾阅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可说是读后感,也可说是笔记,现供你参考: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于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等同的。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本人阅读的就是第二版单行本(译本)。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对哲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有多个版本。目前社会上流通的版本,以韦卓民先生的汉译本较多,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校订版。同时,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汉译本和邓晓艺先生的汉译本,常见于书店内,除连接词有些不同外,整体内容是一致相同的,可以理解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内容。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思考与观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矗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论的纯粹推论进行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定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费心费力,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那康德式的语句非常拗口,其涵义要连贯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与思路。由于是作为一本在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作为爱好哲学的研学人,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阅读、去理解,反复又反复的思考,花去的时间比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多至三倍。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由此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但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
康德所谓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是指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经验,而将此种纯粹认为是先天已阐明的一种道德原则。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的道德原则,所提出的道德法则具有了绝对必然性。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而且把这种行为本身看作是客观必然的,与其他目的没有关系。如果随着这种道德法则的普遍性,那么,这种法则就具有客观实效性了。
可是,康德又认为:“绝对命令只有一项,即是仅依据你能同时医院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准则而行动。”故此,这里又提出了一个自由的概念,这也是绝对命令可能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当个人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时,超脱了感性的束缚,用自由的概念来指导行为,即服从自已的原则,那么这种道德规律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所以,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建立在毫无道理的假设之上,充满着矛盾,这种先验性哲学不过是一种虚幻的认识。
【哲学书籍读后感】相关文章:
2.哲学类书籍读后感
4.哲学读后感
5.书籍读后感
6.教育书籍读后感
7.法制书籍读后感
8.职场书籍读后感
9.书籍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