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读后感

2017-10-28 初中生作文

法华经读后感

法华经读后感

法华经,全称为妙法莲华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国佛教天台宗据以立说的主要依据,也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的一部经书,称为经中之王。经中反复强调受念此经将受诸佛护念,而本人却仅读了一遍,这里所写只能算是读后感,了解经中的有关思想、精神,作为传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吧。法华经在中国的广泛流传,得益于此经的翻译优美,译者之一是鸠摩罗什,在前面读金刚经时提到。

妙法,是指佛法精妙绝伦,深不可测;莲华,是比喻佛经经典洁净美丽,花实俱有,花开是佛因,莲结即佛果,即因即果,即果即因。法华经出现于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斗争的时期,它站在大乘的立场,调和大小乘矛盾,用大乘去会融小乘。主要内容是论述三乘方便,一乘真实,三乘归一,声闻乘是指听闻佛法,悟出“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将速出三界、究竟涅槃作为修习目标的人;缘觉乘,又称辟支佛乘,是进一步悟解了十二因缘,并由“乐独善寂,得知诸法因缘”而自求涅槃;菩萨乘是以实践六度,普度众生为修行内容,以最终成佛,建立自己的佛国净土为终极目标。三乘中人都是佛的弟-子,三乘的法都是佛所宣说,都是正法,但不是最高级、最圆满的法。最高级的应当的佛乘。那么佛为什么会容许这样的差别存在呢?这是因为佛认为现实世界恶浊,众生各有不同程度的不善根,佛必须依据众生的不同根性,针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条件,采取方便灵活的方式说法,先去其痴迷,令众生逐步提高,然后再宣说最圆满的佛法。因而,众生的根性差异及佛据以实施的权宜说教及是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的根本原因,三乘是同一佛教的运用,他们的区别在于听闻佛说法的次第浅深不同,而一旦人们接受了佛的方便教化,佛便只说一乘,即大乘佛教,即三乘归一。

法华经中的譬喻丰富,使得深奥晦涩的佛理便于理解。下面逐一说明:

火宅四车

从前有一位大富长者,其住宅高大宽敞,却只有一个门可以进出,因年久失修,宅内污秽难耐,一次着起大火,烈焰腾腾,梁柱崩塌,但长者的`孩子们却不知火患可畏,还在宅内嬉戏玩耍,不肯出来,长者深感忧患,想他们平素喜爱车乘,便高声唤道:我有羊车、鹿车、牛车各一辆,现在门外,谁要是出来就可以乘玩。孩子们听后立即一拥而出,但到平安地坐定后却不见车乘,乃向长者索要。长者家资巨富,于是命家人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等造就一辆七宝大车,供孩子们玩耍,诸子见后便欣喜若狂。在这个譬喻中,宅主长者便是佛的化身,对诸子-众生疼爱、并无偏袒,对诸子深陷火宅深感忧虑,遂以慈爱之心,凭自己对诸子的深刻了解,采取应急措施,设想三车-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先诱导他们出离火宅,后赐与七宝大车-佛乘,以致皆大欢喜。

长者穷子

从前一位大富长者,其家巨富,多诸金银、砗磲、玛瑙、真珠、琉璃,象马牛羊,辇舆车乘,田业僮仆,人民众多,豪富如是。其有一子,幼稚无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长者年迈,益忧念子。尔时穷子,求索衣食,饥饿嬴瘦,渐次经历,至父住处。长者是时,遥见其子,默而识之。长者知子,愚痴顽劣,不信父言。遂苦心诱导,初穷子回避长者,最后穷子领受长者宝藏。在此譬喻中,以长者苦心诱导穷子喻佛设方便法门化导众生,以穷子回避长者喻佛弟-子早值佛法而不能彻悟,以穷子最后彻悟喻弟-子现已了知佛意,深信理解。

药草喻

时雨过后,卉木花草,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将佛的一乘佛法喻为时雨,将众生喻为受时雨滋润的药草树木,说明佛的教化方法是平等说法,随类异解,法本无异,众生领悟有别系根机不同。

化城喻

过去有一位导师,带领众人赴远方探宝,走到半途,众人疲惫至极,便停下来对导师说:我们太累,况且路途遥远,艰险莫测,我们惊恐,不愿前行,只想退回。导师悲悯众人,不想让众人半途而废,于是便运用法力,于不远处幻化一城,指点众人:前面有一高大城池,我们可以在那里休息,并得到想要的一切。于是众人蜂拥而入,但见屋宇堂皇,街衢宽广,饮食甘美,居处舒适,于饱食安歇后便又想永远止宿城中,不复前行。此时,导师再次用神通法力化去城堡,使众人重新置于荒效野外中,并告谕他们:刚才的城郭为我神力幻化,只供调养暂歇,真正的宝所宝地还需要不断精进努力方能到达。众人从此开悟,追随导师继续前行。在此喻中,导师同样是佛的代言人,幻化城堡喻指小乘涅槃,求宝之路便是成佛之路,真正的宝地-佛果,要中经应机虚设的化城方能到达。

【法华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1.余华活着的读后感

2.余华的《活着》读后感

3.安全生产法读后感

4.谱法知识读后感

5.三字经读后感

6.《道德经》读后感13篇

7.三字经读后感

8.三字经读后感

9.玉华洞作文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工作单位证明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