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窍不通,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属于贬义词,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内容,供大家阅读。
一窍不通
【词语解释】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对某事完全不懂。
【字词解释】窍:心窍,洞,孔。七窍指眼、鼻孔、耳朵、嘴。
【使用频度】经常使用
【产生年代】古代
【语法结构】主谓式
【感情色彩】贬义词
典故说明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叫做纣王,纣王非常喜爱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乐,根本不管国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不好!他还听信妲己的话,杀了很多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
纣王昏庸无道,梅伯因为正直敢言而令纣王不快,又加上听信妲己 的谗言,纣王便无情地杀害了忠臣梅伯,还残忍地命人将其尸体剁成肉酱。
纣王的叔父比干是个正直善良的人。看着纣王犯下的诸多罪孽,他 实在忍无可忍,于是跑去劝谏纣王,希望纣王改邪归正,重整朝纲,勤政为民。极力劝谏纣王不要错杀无辜,专宠妲己,听信谗言,误国误民。妲己得知比干如此劝谏纣王,怀恨在心,寻找机会加害比干。
有一天,纣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气的劝纣王说:“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里面,不可以乱杀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你应该要振作起来,替国家和老百姓做点有用的事情呀!” 妲己知道以后,心里很不高兴:“这个比干真多管闲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来,我一定要好好教训他!”
妲己就跑去对纣王说: “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个忠臣的话,你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开,把他的心肝拿出来献给您呢!”
纣王听了妲己的话后,说:“对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献给我呀!妲己真是聪明呀!”纣王立刻下令赐比干剖胸而死。
后来,这件事被记在《吕氏春秋》这本书中,其中有一段话:“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意思是说,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杀了!
从此以后,大家就把这句话引伸成“一窍不通”这句成语,用来骂一个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涂!
【文学作品】
茅盾《子夜》:“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
【歇后语】
十窍通九窍
大杆杖吹火
扁担吹火
眼瞎耳聋鼻塞嘴哑
棒槌吹火
【灯 谜】
十孔九漏
半边鼻塞
【成语故事】
相传,帝辛晚年荒淫无道,宠爱妃子妲己,一天到晚只知道和妲己饮酒作乐,既不理会朝政,也不管老百姓们的痛苦;同时,他还听信妲己的话,杀害了不少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结果民怨沸腾,诸侯叛离。比干对此心焦如焚,他见箕子因劝谏而被贬为奴,深为悲愤,表示“君有过而不以死谏,则百姓何辜”(国君犯错误,臣子不拼了命去劝阻,百姓们又有什么罪呢),于是到摘星楼当面规劝帝辛,帝辛不听。比干不惜“以死争”,犯颜苦谏三天,对帝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帝辛根本听不进去,反而大怒,吼道:“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之乎?(我听说圣人天资聪慧,心脏上有七个洞,我倒要看看,果然是这样吗?)”随即不念宗亲恩义,在摘星楼上挖出了比干的心脏。
比干为国捐躯,年约六十三岁。商朝灭亡后,人民怀念他的忠勇义举,于是改朝歌摘星楼为摘心台,在上边建起一座“忠烈坊”,悬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以表示对这位忠义之士的永久怀念和敬仰。忠烈坊到清代时还保存完好,抗战时期毁于战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建。
比干去世后,葬在朝歌城南汲县(今卫辉市)境内,世称“比干墓”。周武王灭商后,“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李世民再封赠比干为太师,谥忠烈。今比干墓仍存,而且在淇县、卫辉一带有“平寇柏”、“无心菜”的故事流传。
到了春秋时,孔子曾经对帝辛杀比干一事感叹说,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一窍,比干就不会死了。孔子的这句话后来就发展为成语“一窍不通”。
这则故事,在《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并且加了注,它的全句是这样的:“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
【一窍不通是褒义词还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