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曾国藩有感(通用2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曾国藩有感 篇1
曾国藩是清朝时期,家喻户晓的一个大清官。他一生正气,勤俭节约,堂堂正正,干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通过阅读《曾国藩》这本深奥的史书,让我受益匪浅,了解了他慈祥的一面,果断的一面,残忍的一面……总而言之,他是一个大能人,特别是以下两点值得我学习。
一是他精忠报国,在长毛(太平军)造反时,曾国藩墨絰出山,在衡阳建水师办湘勇,浩浩荡荡的奔赴各地,攻克的城池不计其数。后来,相继封为四省巡抚,两江总督,一等候爵……拥有大量的洋枪样炮,十余万湘勇本是朝中无人能及的,可谓是翻手为云俯手为雨呀!但是他无论清朝是多么无能,多么软弱,多么腐败,他仍然支持朝廷为朝廷办事,还自剪羽翼,没有为所欲为,真是铁胆忠心呀!
二是他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只睡两三个时辰,其余的时间大部分用于工作。处理事件,不敢有一丝马虎,到了六十岁还认为自己才疏学浅。记得那一次,我做一道题,它可是一道名副其实的难题,我只想了一会儿就放弃了,想到这里我真是自愧不如呀!
曾国藩呀曾国藩!我用千言万语表达不出对你的敬慕,虽然你也有缺点,但是瑕不掩瑜,虽然你以不在人世但是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冥记在我的心中,你的精神将是永垂不朽的,犹如那青松一般万古长青永远茂盛!
读曾国藩有感 篇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证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曾国藩有感 篇3
中国从古到今出过两个半圣人,两个圣人是孔夫子和王阳明,而半圣人,是曾国藩,他被称为千古完人。且不说他的政治成就,单他的思想就足以让我们受益一生。
翻开曾国藩家书,“坚持不懈”、“坚忍力争”等字眼随处可见,我们都理解这些字眼的含义,却常为自己找退缩的借口,退而不前。曾国藩天资平平,但他从一个落魄秀才一步一步走到了力挽狂澜的中兴第一圣人,这里面的辛酸绝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表达,支撑他的就是他的坚忍。在予九弟的书信中,他简洁的阐述了这一道理: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深有体会,特别是到了大学,来了自由,各种放纵,玩的自己都收不住。经常提醒自己,要像高中一样用功,却总是喜欢做无益的事,总是管不住自己。比如上课,总是走神,回来以后总是反思,下节课要用心听,结果还是走神,如此反复。时间总是在犹豫中流逝,结果一事无成,相信多数同学也是如此,挣扎着,迷茫着,明知要好好学习,却没毅力来约束自己。现在才发现自己一无所知,还剩一个月便要期末,只能慢慢补课,只求不挂科了。
只是希望同学们多多提醒一下自己,约束自己,不要后悔。
读曾国藩有感 篇4
纵观历史,对曾国藩从来没有一个准确的褒贬说法,有的说他是“三立完人”、“中兴第一名臣”,也有的贬他说是“汉奸加卖国贼加刽子手”。读过唐浩明的《曾国藩》,我对这个湖南籍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曾国藩出生在山美水美的江南荷叶塘,从政后建湘勇、长江水师、湘军以及淮军,打败造反长毛、捻军,劳苦功劳,官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兵部尚书衔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兼两淮盐政总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督办。
虽然有人认为洋人在中国猖狂,无法无天至极,应该赶走。曾中堂却委曲求全,把中国人杀了,并赔偿白银。但是,当我阅读完《曾国藩》,我觉得不能简单的就此认为他为一名不合格的官员,主要原因有三点:
他从来不收藏名贵物品,不讲排场,家居简陋,为官清廉。
他忧国忧民,忠心清朝,建立水师和湘军,为维护祖国和平和外交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不顾个人恩怨和别人的辱骂,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案件,为祖国发现和培养了大批大批能干的文人武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如果清朝大臣都学曾国藩,中国就不会受到洋人的欺凌,历史就要被改写。
读曾国藩有感 篇5
曾国藩是晚清大儒,为现当代诸多名人所敬仰万分,所以想试读读曾国藩的书,以增裨益。《曾国藩家书》收入了曾国藩自出仕始至终的经典家书,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读曾国藩有感 篇6
读完《曾国藩》意犹未尽,读到后面恋恋不舍,不舍把他读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本很值得读的书,接下来浅显总结一下本书和对自身的思索。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来都心存善念,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继续的战争带来的杀戮,一心想结束战争还百姓安宁。但为湘军统帅和游走于官场中的他却又心狠手辣,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杀害无辜之人。
但还是理解这位一代伟人,因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下去作出思考,说到底曾国藩也是凡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统帅,不虚伪,没有心机城府不足矣在腐败的官场立足。而他却没有停止修正自己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目前的我要学习,反省,要不断的思索自身、思索世界以史为鉴、以铜为镜,要有自知有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变,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优秀。
读曾国藩有感 篇7
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尤其是他曾经竟然四次想要自杀,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轻松越过。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读曾国藩有感 篇8
虽是囫囵吞枣式读完第一次,却也是获益良多。以前了解甚少,读完却被曾文正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无论从学识、人品、性格还是格局,都深深被折服。感触最深之处有五:一是其立志做圣人之后,几十年如一日的自省自律;二是对于左宗棠,真正做到了相忘于江湖,相比于左,足现其胸怀;三是对于大局的思考以及当前形势的预判及把握,足见其格局;四是其开放的心态以及对知识的学以致用;五是其与家人及朋友的联系,书信的往来,也让我佩服。
喜欢读人物传记,正是喜欢从别人的人生阅历,去提取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本书读完已经深深地被曾文正公所折服,这是值得多翻阅的一本书。不过读来可以觉察,作者写作中的个人感情色彩还是很浓的。
最后,也发现了历史的了解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切入,正如这之前对于太平天国的了解就知之甚少,只有历史书上学到的,只知道被镇压而失败,所带的感情色彩都是偏向太平天国一方。而从本书所处的角度,却让我认识到不同的另一方,也是读本书最大的一收获。
读曾国藩有感 篇9
前段时间在好友的推荐下,利用每天早上坐地铁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把曾国藩家书看完了,感触颇多,他之所以这么有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时常反思自己的过错,劝诫他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面对面在和曾老对话,从他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出其实曾老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而已,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究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继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写日记了,曾老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人无完人,他年轻时也犯过很多的过错,但是他懂得每日反思自己的的得失,他取得了在别人看来很大的成就,在做人做事方面,却依然低调谦虚,才有这样的成就,我有个同事他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坚持写了好几年的日记,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从开始写日记开始,已经写了几个月了,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自己做的事情有时候还挺好笑的。
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成长,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呀,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坚持持续输出和反思下去。
读曾国藩有感 篇10
今天读到曾国藩在军事、政治上都不顺利,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47岁陷入人生低谷,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静下心来反思过往。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此时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在家蛰伏两年的曾国藩不断反思自我,再出山时为人处世脱胎换骨,待人接物,前后势若两人。
惊叹于曾国藩的“中年变法”,自我反思得那么彻底那么奏效,是我们该学习的榜样。2019的奋斗目标豁然开朗!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的过程!读着曾国藩,随着他的起起落落也时时刻刻在重审着自己,虽不能做曾国藩,但他的人生之道是值得一学的。
读曾国藩有感 篇11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有感 篇12
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性,固执,敏感,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读曾国藩有感 篇13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中兴名臣”之一。
曾国藩的时代,是一个政治黑暗、军队腐败、社会不安、天灾流行、内乱外患交相侵迫的时代。我们观察曾国藩的成功,虽说是基于天生过人的才能,但也是艰难困苦的环境造成他的惊人“事业”。正所谓乱世可成“英雄”之业。
曾国藩初登仕途之时,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际。这似乎是一个象征,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性质急剧变化,社会形势错综复杂的时代。曾国藩之政治生活的目标是为这个社会找一条出路。为此,他提出了一整套解决国内外矛盾的设想和办法,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积极的实践者。
自打下天京后,为消除朝廷的疑忌,曾国藩主动收敛羽翼,亲自裁减湘军,在朝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后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在历代为官者中没几人能做到,不管是从做人,从政,带兵还是治家,曾国藩都有一整系统的方法和理论,看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曾国藩有感 篇14
昨天听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国藩一生中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就有2000万之多。
一个人或许能够做到一时勤奋,但是如果能将勤奋贯彻终生,是该有多么了不起!
而曾国藩就是一个将勤奋持续了一生,他笔耕不辍,时时勤勉,虽然天资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够勤奋,也不自傲,会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比如他创建了湘军,并亲自培训,以思想教育加强管控的同时,开展技术性训练。在曾国藩的训练下,成为一只纪律严明和战斗力强的队伍,并一举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其实曾国藩的资历并不太好,甚至可以说不太聪明,他考秀才考了7次,在他23岁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但他的成就是值得我们恭敬仰望的,他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平定太平天国,还在文学上有所造诣,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读书可以明理,读史可以明智,曾国藩的经历或许需要我们用一生来读,来践行~
时时勤勉励,岁月不待人。
读曾国藩有感 篇15
读了唐浩明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和《黑雨》,总体感觉他是个了不起的功大于过的人物。
我最佩服曾国藩为官清廉,崇尚节俭的行为。官至极品的他始终严以律己,曾国藩十分清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虽然后来官越做越大,但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自己常说:“余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他在京城时,见到的世家子弟都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因此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来北京居祝他让他们住在老家,门外也不能挂“相府”、“侯府”的匾。他北上征捻前夕,为家中妇女定下功课表,严格要求。因为他教育子女有方,所以他的后人都秉承他的治家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就都不小!
读曾国藩有感 篇16
刚读完第一章,最大的感受是曾国藩在自我反思前后的变化,反思前曾作为读书人出生,是一个典型的清高直率眼中容不得一丝苟且的读书人形象,愤世嫉俗,刚正不阿,对咸丰皇帝,对同僚,对亲朋好友,都是如此。
正是因为如此,虽然组建湘军抗击太平天国,却并未得到相匹配的嘉奖,而在这之中更是得罪了湖南江西几乎所有同僚和京城天子。所幸在居家戴孝的几年里,反思自己为人处世中的性格缺陷。重出剿灭太平天国军队过程中与皇帝示弱,与同僚交好,以入世随俗的态度对待所有人,表面老奸巨猾老练圆融,内心仍是质朴刚正初心不改,竟在复杂的清末环境中如鱼得水建功立业。
联想到自己平日里也有那种出自读书人本身的自以为的清高孤傲和极端自信自负,遇事盛气凌人,也开始调整自己待人接物方式。另一点是想到成电学子仿佛都有这类似臭毛病,从技术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成电学子总是难以成为一家公司的管理核心,与此种氛围不无关系,他们大多埋头苦干,执着于技术而缺少处事的圆滑,不屑于技术以外任何事。
读曾国藩有感 篇17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迁之道”,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后一个最大的感受。
不过我觉得这个“升迁”应该是指他思想的升迁,格局的升迁,能力的升迁,而不是官位的升迁。因为纵然曾国藩最后官位做到很高,纵然他大悔大悟后的为官风格是和光同尘,纵然他确实很在意关系家族声誉的,官位的大小但这绝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他做为国为民的大事的手段。因为这中间有太多的挫折和不容易。
了解完他的经历后,不得不感慨,曾国藩这个人,他太坚韧了。从平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要用一生的时间。而且他让我感觉,他能做到的,只要通过努力,我肯定也能做到。就像他当初立志学做圣人的时候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他说:“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如果我们切实努力,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十来年五次科举不中,22岁的时候第六次科举院试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题文章逐股对比,终于像打通了关节,悟道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终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 刚到北京的他是那么普通,甚至那么不如别人,小地方出来,土里土气,见识短浅,观念鄙俗,但是当他意识到后,除了自卑和焦虑,他付出了行动,他如饥似渴的读书,他把交友当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学习记日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丰七年,他被拿掉了兵权,蛰伏在家,除了郁闷痛苦,他仔细回忆过往种种,写信给朋友让他们给自己提意见,他意识到这么多年处处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然后再次出山的曾国藩更谦和了,更能委屈求全了,他更和光同尘了……
这一件件都在告诉我们曾国藩永远都不会放弃,他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他有耐心,有毅力,他持续精进,坚持打磨;他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践行者;他告诉实践告诉我们:“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在经历一次失败后就想放弃,我终于知道,想要一点一篇文章,本来就是需要无数次修改的,所以不要怕麻烦,麻烦往往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曾国藩刚开始记日记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为了写好日记,他把他的日记抄写给他的亲人朋友老师们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总有盲点。他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最后一句很好理解,前两句我最近才有所领悟。反观自己这么多年走来没有做成什么事情,一方面是因为不自律,没有恒心,易放弃,另一方面就是“太佛系“,逼自己还不够狠,然后用佛系掩盖了自己的无能。我害怕冲突,害怕 社交,把自己藏在一个厚厚的壳,以为这样就安全,其实不然,所以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像学习曾国藩严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欲望,用努力个汗水换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读这本书可以了解曾国藩的很多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比如曾国藩有一个独特的人生哲学就是”善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我的理解是量变才能带来质变。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都太急于求成,还没有付出多少,就想要成功,一旦没有达到期望,就觉得行不通,然后就放弃了。读了曾国藩,我希望自己能真正做到“高目标,零期望”,也就是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学会看待反复的失败,不成功,多试几次,相信量变会带来质变。
其实曾国藩的“善拙”也是不忘初心的一种吧,什么是初心,就是你最开始的,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我打开手机的时候是想看书的,却被别的信息绊住了脚;我本来想读理财的,却被言情小说迷了眼,这应该就是忘了初心吧。而曾国藩就是始终笨拙的守着自己的初心,一点点努力,最终取得惊人的进步。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很能坚守初心的人,其实真的很不是啊,这就是自制力差的原因吧,我好像是错把没有进步当做拥有初心了。初心是牢记自己开始的目标,这就叫不忘初心。所以我要记住我开始决定写读书笔记的时候的初心是什么。
曾国藩在人际方面曾经遭受过官场排挤,遭受过众谤群疑,但是他的幕府出来过很多能人,他有很多的朋友,受到人们的爱戴,他爱惜人才,他说“欲达达人,欲立立人”,所以他不遗余力的去成就别人,这也给了他很多正面的反作用,比如胡林翼,比如李鸿章,当然也有受过他的保举提拔却恩将仇报的人,比如沈葆桢,比如左宗棠。别人跟曾国藩说左宗棠逢人就骂你,曾国藩说:“老来经历日颓,正事还忙不过来,所以有告诉我别人骂我的事,我只听个大概,不让他说完”,他还要他的子女及下属不要理会,甚至鼓励他们和左宗棠搞好关系。后来左宗棠需要军费,曾国藩全力供给,左宗棠这才察觉自己的不对,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上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可以说非常的中肯。
曾国藩五十二岁的时候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我特别感动,翻译过来是:这些天因为江西布政使有意和自己作对,心理非常愤懑。但是我细思古人办事,岂不也和我一样,经常会遇到掣肘和拂逆。如果怒他人之拂逆,必欲使之顺从,就会采取霸道手段,诛除异己。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不可一世的权臣,给自己带来祸患。如果在他人的反对面能够动心忍性,修炼自己的心性,委屈求全,而且还以“对立面”而忧心,这才是圣贤的用心。所以我正可以借这个不顺心的事来磨砺我的心性。看了这段话我第一感受是惊叹,竟然还有人担心没有人跟自己作对,仔细品味过后,我想让自己牢记曾国藩的这番剖析,因为确实生活中难免会有人跟自己意见不合,如果能向曾国藩这样想,至少心里好受很多啊,这样心态平和了,看实物会更客观,而且还能让自己在人际,在见识方面有收获。
另外曾国藩无疑是传统文化的忠实拥护者,但他的思想一直是开放的,在当时人们普遍愚昧的对外观念上,曾国藩就拥有现在看来也不过时的外交观念,他推动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奏请派少年去外国留学,这些“大事”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他思想前卫先进,却不想处理天津教案成了他人生中又一个大的挫折,天津教案给他了精神上巨大打击,不仅因为社会各界的痛骂,说他是“卖国贼”,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次他意识到,他忠心守护的王朝已经不可挽救了。想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悲怆,心疼这个勤奋一生的老人,愿我们的国家多一些这样的人才,更让这样的人才生活美满。
读曾国藩有感 篇18
最早关注到唐浩明版的《曾国藩》,还是因为读白岩松的访谈,他非常推崇这部作品,认为从中可以理解人性是多么复杂多么矛盾。买回来放在书架上很久,春节假期终于一口气读完了,整整1300页,着实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原本以为是书写这位建功立业、被后人极其推崇的曾大人辉煌的一生。不想读下来竟是一部悲剧,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曾国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从卑微的草根无名之辈,到清朝汉人最高官位,明明是开了挂的一生,却远没有想象中那样风光无限。也正因此,才更接近真实的人生,有得必有失,总是充满了遗憾和缺陷。读完这部作品,会有一种更加释然的感觉,功名终是一场空,真正的幸福绝不是来源于此。
1、曾国藩的初心与本性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儒家代表,一生克己修身。他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祖上也没有什么人当官、走仕途。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草根阶层、没有任何背景。曾国藩自身资质也不算很高,但极其勤奋,道光十八年考取了进士,入翰林院。到了京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修养和身边人相比差距甚大,过去把时间都花在八股文上了、没有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于是痛下决心,读书、修身、养性。应该说曾国藩是一个对自己非常狠的人,极其自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经过不懈努力,他整个人的气质和修为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国藩的初心是建功立业,他的本性是一个真性情的君子。在北京看到官场的腐败,他不但拒绝同流合污、还经常上奏折批评举报,导致自己处处受排挤,不得不回到湖南老家。到了湖南、江西创办湘军,他看不惯当地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索性直接越过他们自己单干,引发很多矛盾纠纷,处处碰壁。最严重的一次,咸丰皇帝刚刚继位,他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指出咸丰诸多缺点,气的咸丰差一点把他处死。尽管侥幸躲过去了,但咸丰在位期间也确实因此没少给曾国藩下绊子、穿小鞋。
曾国藩的本性其实是非常不适合当官的,性格刚烈不圆滑,让他前半生的仕途充满了坎坷和委屈,怀才不遇的巨大痛苦终究促成了他的重大转变。
2、曾国藩的重大转变
曾国藩的转变发生在湘军江西战败受挫后。曾国藩郁郁不得志,向咸丰提出要回湖南老家为父亲守丧。原本以为咸丰会挽留他,谁知咸丰痛痛快快同意了。曾国藩回到湖南,看到湘军没有他的率领,反而打了一场接一场的胜仗,他一手创建了湘军,功绩却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内心十分痛苦。反思自己十年仕途,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付出了这么多,确是这样的下场,到底哪里做错了?
以儒家立身的曾国藩,最终在道家文化中找到了答案。曾国藩重新翻读《老子》、《庄子》,发现道家才是入世处身之道。“柔弱胜坚强”,他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就是太过“坚强”,要“知其雄守其雌”,迂回曲折好过正面冲突。自此,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发生了重大转变,再出山时已经好似变了一个人。完全遵循为官之道,投其所好、明哲保身,从真君子变为了半个君子、半个小人。
这点我还是真心很佩服曾国藩的。性格决定命运,但即便认识到性格上有缺陷,要真正改变自己的本性,还是需要极其大的勇气和毅力的。年轻时也读过老庄,当时的感觉是,这也太怂太弱太消极了吧……到了中年,经历了不少坎坷后,也终于像曾大人一样,明白了老庄的超群智慧。可是明白了,并不等于能够把自己彻底打造成另外一个人。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内心太过痛苦。如果本性就是一个趋利避害、见风使舵的人,是不会纠结的,李鸿章就是典型,他在官场上混的比他的老师曾国藩还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原本就是小人作风。左宗棠则是另一个极端,自始至终是一个真君子,所以在他看来曾国藩就是个伪君子。客观来说,曾国藩的本性还是真君子多一些,否则早期也不会干出那么多直谏犯上的事情。
曾国藩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真的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和处事之道,也正是这样的转变才促成他后半生取得重大成就。如果没有极其渴望的目标作为动力,人是很难做出这样重大改变的,与本性不符的冲突和矛盾是极其痛苦的,只有高于一切的目标才能克服、化解这份痛苦。这个目标对于曾国藩来说,就是“功名”。他对功名的极近追求,是促成他改变的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当然,他为此也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
儒家以仁义为本,曾国藩为了打败太平天国,杀人如麻,获得了“曾剃头”的骂名。收降太平天国的几员大将,曾国藩都许诺了他们升官发财,真降了之后却几乎斩尽杀绝。不顾其他功臣的利益,将攻打太平天国的决战机会千方百计留给了自己的九弟曾国荃,更为曾国荃掩盖了诸多过失。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太平天国战争后主动裁军,自剪羽翼。为了保住皇帝颁给曾家的“一门忠心”荣誉,即使后来发现六弟曾国保还活着,而且个性上也同样极其追求建功立业,还是非让曾国保出家、不能够被任何人发现,了此一生。明明知道女儿被婆家严重家暴,为了名声,还是不让女儿回家,最终活活被打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曾国藩对“功名”的执念实在是太深了……
当然,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坚定的功名追求,才让曾国藩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最终成为一代名臣,站到了权利最顶峰。可就在他刚刚实现了人生最大的理想抱负,以为可以功成身退时,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让曾国藩摔了大跟头,一世美名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曾国藩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戏剧般跌到了谷底,心情郁郁寡欢,很快就去世了。
3、曾国藩的反思
天津教案后,曾国藩再一次陷入极大的痛苦中,临死前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反思。他最辉煌的成就是消灭太平天国,他以为灭了太平天国,就可以励精图治,让百姓过上丰盈的生活。不想晚晴的政府如此昏庸,只想着皇家自身的荣华富贵,根本没有人考虑过苍生。官员腐败成风,别说励精图治,小小的改革都是困难重重。自己终其一生,虽然得到过功名,但终究也只是为了一个走向末路的皇族多争取了少许时间罢了。为此做了那么多违心的事情,真的值得吗?
曾国藩问弟弟曾国荃,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曾家兄弟拿到了消灭太平天国的头等功?曾国藩最终给出的答案居然是运气,是命运使然。曾国藩坦言,有能力的人才很多,左宗棠、李鸿章……最终拿到头功,很大程度是运气好,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意外,结果就完全不同,很多时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所以处于顺境的时候要多想想也许是自己运气好,不要太骄傲;处于逆境的时候也要坦然接受,没什么大不了,我们终究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
曾国藩对儿子的遗言是希望他们不要当武将,也不必非要当官,但要坚持读书做君子。他送给儿子四个字“不忮不求”,即不嫉妒、不追求。曾国藩写到:“将欲造福,失去忮心;将欲立品、失去求心。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服,恨未能草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曾国藩终其一生并没有做到不忮不求,他对功名的执念是痛苦和悲剧的来源。给我们带来最大伤害的恰恰就是执念。无常是常,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患得患失正是因为执念太深。只有不求,才能无所伤无所惧。恐怕曾国藩也没有想到,他的子孙到是真的做到了,曾家代代出人才,家繁叶茂。而曾国藩的美名在他死后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众多后人的偶像和榜样。泉下有知,曾大人也该甚为欣慰了。
读曾国藩有感 篇19
子岁新春之际,时之隆冬岁末,心静之余复读《曾国藩》三卷,比昔年耶岛排解寂寞添趣而读时,更有新的理解和感触,也更使我感到的其人、其事、其思、其语的博大和精深,也明白为何上朝国君的敬佩,渊出于何。
回顾我之泱泱大国,伟人英雄辈出,却无过于与我辈如此之近者,唯曾涤生此人尔。读此书令我增智许多,看先贤也从年轻豪迈成长,历程艰辛磨难,后又感悟人生,夺其命者!实为常年之思劳也。然其思又于其笔流传于世,不妄后辈幸事。
曾国藩值得我深思的转折有二,一为事业成功后的转变;二为行将离世的转变。也可以说成是,首先为为人处世的行动上转变,此借助于老庄,次为精神思想上的蜕变,此借助于帝王霸业之术,变称可为经世济民之法。前者是其由成功走向成熟,后者使其由成熟徒生遗憾。曾国藩以挺经律己,终于取得巨大成功,使自己的事业走向了人生的顶峰,本应该世人称贤,但是却遭到朝廷其他官员的非议,使其徒生变故,处于惊险之中,只能自减羽翼借故归隐,虽迎合了古语中”福祸相依“道理,但更是道明了用何思路处世的含义,儒家经世之论毕竟被老庄无为而替换,此乃人生的一大精练,然若无年龄和时世的熏陶,何能为此?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好说却难做也!观当前之时世莫过于此,出事业、人生、朋友、理想之俗务,当以才能为建功立业之手段,以柔善为盘桓守成之方法,方可略有小成,为我等之大戒也。每岁增过天命众人士,回首往事,或成功,或失败,或痛苦,或欢乐常有感慨,悔人生不能复古重来,由衷之言脱口而出,人均不能免俗,只不过因人而异,皆由环境地位不同而不同罢了,一代大儒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呼!此为人生之撼事也,也是上天因岁增而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之一吧,如能参悟朝起而闻暮鼓之人,早已跳出三界红尘之外了。
读涤生之生平,境界难以攀越,但遇事多思之界、处惊不变之境、日常勤笔之法,皆是我等学而习之。呜呼!乐哉!此实乃静心修习之良法也!
读曾国藩有感 篇20
曾国藩大家并不陌生,但关于他大都是从历史书上获得的,但致命的是他出现在和约签谈之中,当时的和约是有辱国家尊严的,因此他被赋了“卖国贼”的别号。但仅仅这一面就判他的死刑,公平吗?何况当时“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皇明难违”此皆迫不得已。他办团练,见湘军,抗流寇,平太平天国,这忠精之心难得比不上岳飞吗?他审时势,办洋务,兴科教,难道功劳小吗?他做人,做事,做官之道更为人传颂。
为人之道
他为人之尊循“静”“诚”“谦”“敬”“谨”五大功夫。
“静”为“养心静体”曾国藩出踏社会,血气方刚。太平天国起义后,他到湖南办团练,动辄就职责他人,尤其与绿营的磨擦斗法,与湖南官场离异不舍,还有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不静,他曾三次自杀,却自杀不成。此后他明白“静”的重要,于是希望通过读书培养静,在守孝之中,他把《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道德经》,《庄子》从头到尾看一遍。看书习惯直至死亡。
“诚”:“诚者物以终始,不诚无物”他的弟子李鸿章从南洋到北洋接替曾国藩时,问李鸿章如何与洋人打交道,但他说跟洋人打痞子腔最适合。曾国藩听了便晓之以理地说:“诚能打动一切事物,我想洋人也是人,他们也通人情。虚伪造假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比痞子腔更靠得住。”他在《冰鉴》中写了不少观人之法,其实他知道热人最难看透的所以他说:“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做事之道
曾国藩做事方式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儒家中庸思想,二是道家方圆智慧。他交相运用,因时而变化,应势而取合,做事不过分,亦不过犹不及,善于权衡利弊,拿捏分寸,圆融中有刚毅,严厉中有柔情。共两方面分为五点“志”,“恒”,“识”,“度”“退”。
“志”他认为志向决定格局,态度决定高度,做事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并随时考验自己。
“恒”他有“一天一小步,十天一大步,专一不二。”
“识”他以识为主,器识为先,识量远大,不求近功。
“变”他不拘泥于僵化的规则与方法,在宽与严之间拿分寸,在刚与柔之间变化手腕,把自强与圆融合一起,在优劣中妥当应变。
“退”他认识到创业难,守业更难,成大事者善于在利益上退让,勇于被对方超越自己。
经过以上了解,可见他为人处事的登峰造极。正因为他已观人生百态。当他的湘军空前壮大时,打败太平天国时,他选择了涌流急退,卸去兵权,解散湘军。也许你说他笨,但想深了却不得不佩服他的睿智。纵古博今,多少人临危受命,风浪过后而拥兵握权,有人由于看重权利最终不得上猜疑,并得到了重赏。
也许你读了他的书籍,你以为做人做到他的地步,那么辛苦干嘛,不如逍遥游乐更好。但你知道当今的复杂,其中处事方式的黑暗时,你却不得不后悔自己没有像他一样,世界的表面好像平淡无奇,但一旦接触,其中五味,人生百态,却够你受一辈了。也许我说得悲观了点,但早点学点为人处事的方法,准没你吃亏。
读曾国藩有感 篇21
《曾国藩》一书主要写了曾国藩少年时代的劳累生活,中举到北平做京官,在太平天国崛起时用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使满清死里逃生。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写了曾国藩依然在不断奋斗的晚年生活。比起曾国藩的成功,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伟大人格。他每天坚持用楷书写日记,风雨无阻,终身不间断,这得有多大的毅力!直到年已衰老,位居总督,对于自己仍不可稍失检点。可见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一天不在严谨的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不仅如此,他治家也是严格的,严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勤,二是俭。
话说回来,曾国藩为什么能够如此要求自己?因为他心中有两个字:拙诚。大智若愚,便是拙。他从来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不抄近路,不耍滑头。诚乃人之本,是对他人诚实,更是对自己诚实,所以他严以律己,不肯放一点松宽。在当时那个虚浮伪滑的世界里,能这样埋头苦干踏实的人不多见,做了高官却依然节俭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我想,只有守“拙”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惟有至“诚”才能收获实效。我想起我以前练长笛的时候,一开始因为怕累不肯练长音,后来我发现吹曲子的时候,音是准的,但是曲调却总缺少了点悠扬地意境,经常气息不够用、不够稳,这不就是没打好基础的后果吗?我突然想到了曾国藩,我应该像他一样啊,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向前行呀!后来,我补练了好久的长音,终于有了一点进步,吹起曲子就轻松了许多,听起来也舒服了许多。我想,我会坚持下去,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曾国藩的时代诚然是过去了,但他勤俭克己的品质,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应付事业的手段,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读曾国藩有感 篇22
近代以来一直有着“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又所谓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佩亦可学。这是为什么呢?读过《曾国藩》一书后,我的理解是,不是必须要看他的书,但一定要学会他的精神“会下笨功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是“官场楷模”;他的著作和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他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被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青年毛泽东亦在1917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据说,13岁时的某晚,曾国藩迈进书房。点燃油灯,背起一篇三百字小文。在他进入书房前,家里来了一贼,听见有人进来,便躲在了房梁之上,想等曾国藩入睡之后再偷点东西走。哪知曾国藩背到三更还背不下来。那贼终于受不了了,飞身下梁,将此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然后冲曾国藩大叫:“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曾国藩从16岁开始参加科考,考了七次才中秀才,还是倒数第二名。中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中了举人又四年,他就高中进士。而他那些早早考中秀才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曾国藩打通科举路,靠的全是笨劲。因为笨拙,所以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因此不留死角。而那些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曾国藩说:“拙看似慢,实则最快。”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他非同一般的高明。
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真正的聪明人,都是知道下笨功夫的人。自古成名者,多始于笨干,是以有字颠、画迂、诗痴,浮光掠影,终不济事。我们成不了曾国藩,不是因为笨,而是下不了他那样的笨功夫。当然,他也并不仅仅只有笨功夫。
通过读《曾国藩》我感受到,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总结曾国藩成功的一句话:勤劳,实干,坚持。这不正是当下很多时候我们这些中人所欠缺的吗?
勤这个字,做不得伪,从内心出发,告诉自己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如果长时间养成习惯,要做成点什么事也会相对容易很多。其次要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的所悟所想,希望自己真正能够在勤劳、实干、坚持的路上坚持下去,以不负吾心。
读曾国藩有感 篇23
毛主席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文正,何许人也?竟能获得毛主席这么高的评价,他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
曾国藩,字伯涵,谥号文正,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他从小刻苦读书,多次会试未中,依旧发奋努力,27岁考中进士,自此踏上仕途之路。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任翰林院侍讲,七月任四川正考官。道光二十九年授礼部侍郎,在京十多年间,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据说在他小时候,有一天晚上,他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贼想等人都睡了,进到他家去偷东西。贼发现有个小男孩在屋里背书,背的是啥,贼也不知道,只想着这孩子一会儿背会了就该去睡了,烛火摇曳,书声不绝于耳,贼等得昏昏欲睡,可那朗朗书声竟一直持续到清晨,男孩还没背会,贼气急败坏地从屋顶上跳下来,骂道:“你个笨小孩!这有什么难背的?”说着熟练地背出了全篇,原来男孩背的是《岳阳楼记》。
就是这么一个笨的小孩,后来却成了鼎鼎大名的晚清重臣。曾国藩到底是凭着什么完美“逆袭”呢?读罢《曾国藩》,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觉得答案只有两个字:自律。虽然他是“笨小孩”,但他的自律性比别人强上几百倍,他付出了千百倍的努力,终于功成名就。要想做到自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诱惑是自律最可怕的敌人。当你正在背一篇课文时,客厅的茶几上摆着美味的零食、电视正播放精彩的节目,你会选择美食与电视的诱惑还是继续努力?当你正在写作业时,瞄一眼闹钟的同时发现自己平时最爱的玩具或课外读物就在触手可及之处,你会放弃努力去选择诱惑吗……生活中的诱惑往往令人情不自禁,自律不仅是自我约束也是刻苦钻研,自律不仅是坚韧不拔也是勤学苦练。我对曾国藩那百折不挠的自律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小时候写作业时也曾经三心二意,看到彩纸拿来叠一叠,摸到画笔拿来画一画……时间就在不经意间流逝了。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当人们在遇到了诱惑时,又有多少人依旧保留一颗自律的心呢?《曾国藩》一书带给我无限的感慨,希望我们珍惜眼前、活在当下,只有自律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读曾国藩有感 篇24
从小至今读过的书籍很多,似乎哪本书看完后都有感触,读曾国藩有感。但仔细一想,十多年前我看过的《曾国藩》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触最深。
这部三卷本的小说是我省现任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的成名之作,对100多年前清朝的大人物曾国藩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写。记得我当时从书店买回这套书,只花两个通晚就看完了。
曾国藩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誉之为圣贤、毁之曰元凶。但掩卷长思,曾国藩的确是个能人、是个功德近乎完美的人。大致说说吧:
一是他的进取精神值得学习。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的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所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居然成功了。除开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习精神使然。
二是他那超人的洞察力值得钦佩。他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通过自己募兵、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湘军,最终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为保住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当然,在此不多评说他的政治立场,这方面的评价已经很多很多,有人谓其为"元凶"就由此而来。单从他在军事行动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洞察力这点,就颇令人觉得他很不一般。他的裁撤湘军、他的忍辱负重、他之后大力促进洋务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他不愧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这种洞察力的形成,离不开广博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善于审时度势的头脑。
三是他的慎独精神值得借鉴。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日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记中,他不断地反省自我每天的得失成败。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惜痛责自己,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加以改正。数年下来,成就了一个人格完整、立身修德堪称楷模的曾国藩。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人研究曾国藩、崇拜曾国藩了。
当然,曾国藩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唐浩明先生写的这部小说,基本上遵循史实,为我们今天完整地了解曾国藩可谓是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谢谢唐先生、更谢谢曾国藩老先生,是你们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读曾国藩有感 篇25
读完曾哥的发迹史,给我最大的感触莫过于对于自身的自律。曾哥严于律己,严于律贪,宽以待人。文章虽然主题性比较强,即更多的是褒扬曾哥,而无批评或指点之处,更无失算和负面描写,让人不难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传。但孔大圣人亦有犯错打盹之时,涤生亦能外乎。
我想之余工作以来的诸多困恼,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分。这个确确不是个人能够摆脱的戾气,时代使然。一个积极向上的国家必然需要一些不安分的因素,不至于日本死气沉沉。但,不安分也是有内分的,一种是对于自己现实表现不满意,也就是自己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所要求的高度。一种就是盲目崇拜物质和硬性的精神刺激,对于内心的贪念无法把控。
身边接触到的社会人士都是底层百姓,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艰辛和不公,但是往往他们只是一味的抱怨而忽略了自身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又或者他们是选择性遗忘。当一个人在步入中年而鲜有成就的时候,他们会给自己的命运定了基调,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只是更多的养家糊口,像尹明善和陈晓这种中年创业少之又少,当然成功的更少。因此我们身边充满了对工作和社会的抱怨,充满着悲观的情绪,充满着潜规则和厚黑学的强大市场拥趸。我们大白纸刚出社会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左右,无论你的蛋有多么的定,毕竟对于这些你处于未知状态,未知当然就缺乏判断力。
拜读完此书有一个遐念徘徊在脑中,除了身边的这身衣和手上的IPhone我们跟两百年前的人真的有大的区别吗? 做事的还在做事,做人的还在做人,拍马的也会做事,做事的未必拍马,也许天上的那朵浮云就一直没有换过吧。又或者这就是黄种人的烙印吧。
孩童的教育告诉我们好人就是好人,永远都是好人。这种单一的,固化的评判标准,让我们习惯于英雄式的崇拜。当然这些年愚民也开化了,对于粗野的李云龙宠爱说明了百姓们更爱有缺陷的英雄了。
有一点可以确定,虽然很少人能做到,但是人人都会发自内心的喜欢正直,睿智,海量的人。从这点出发我还是更多的相信人之初,性是善的。
读曾国藩有感 篇26
一、多读书
曾国藩出身于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如何能够成为一代鸿儒呢?读书是一个重要因素。
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这三条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常自省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32岁的曾国藩,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是非常完美的做到了。
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
三、诚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交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我们学习曾国藩,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身上那种持之以恒读书、勤勉、谦恭、恒心、坚韧反省、以诚交友的可贵精神。
读曾国藩有感 篇27
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身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多几分宁静,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正是现代人丢失并渴望得到的东西。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有这样一本书,可以让我们以不同的身份去体味为人处事的道理,以便我们在经历同样的阶段之时少走弯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以儿女的身份去体会如何成为一个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用心去读,这本书所能带给你的是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孝顺的长子。在写给父母的信中,他曾多次提到“以繁琐为贵”。这几个字充分体现了一个远方游子对父母的关心思念之情。当椿萱并茂之时,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曾国藩是负责的兄长。他的家书中,许多是写给弟弟们的,这足以看出家风“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在修身上,他提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细读家书,可知曾氏与子弟们谈得最多的莫过于“勤”“谦”二字,勤能补拙,谦可受益。在治学上,他提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告诫弟弟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赋不高,也不要去抱怨外界的条不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努力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恒。在治家上,小到弟弟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他们的职业前程,无不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一是兄弟和睦,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在为官上,他从两方面表明自己的公心,“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在待人上,曾氏提出:“求仁则人悦”,就是对人要有爱心,你关爱别人,别人也就欢迎你。
曾国藩是仁慈的父亲。在他写给九岁儿子纪鸿的一封家书中,提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句话,百余年广为传颂。曾国藩强调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修炼的,他希望儿子要将重点放在德行修养上,这反衬出我们如今的教育太过重视“才”,而忽视了“德”。曾氏的这种家教启迪了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家长:“龙”不是“大官”,而是君子。天下父母皆有疼爱子女之心,这无可厚非,但“自古奋斗出英雄,从纨绔少伟男。”家长们这样的做法让子女难以体会奋斗的艰辛,更不懂得珍惜。今天,重温曾氏不蓄银钱给儿孙的话时,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个长者对后辈的真爱大爱。
且不评论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他能够在清代这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成就一番事业,成为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驱就实属不易。通过阅读他的家书,足以见到他成功的原因。《曾国藩家书》并不是长篇大论,也没有精工巧思,但是处处充满了朴素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可以坐下细细品读的好书。
读曾国藩有感 篇28
近来读曾国藩传记类书籍,很敬佩这位晚清名臣对世事的练达,对天下大势的预判。时势造英雄,没有太平天国之乱,晚清不会出曾国藩,就不会有所谓的“中兴”之论。历史向来很轻佻,玩笑间就把这人间的家国天下给弄的面目全非。
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曾国藩之论可谓确实。太平天国14年,乱了中华半壁江山,异端邪说、残酷屠戮,有清以来最大的国乱之殇。时至18世纪末,全球文明方兴未艾之际,中华民族却遭受如此惨遇,不能不说文明之颓,民族之祸以此为甚。
曾国藩忠君之论固然习自千年儒学之教化,然放眼当时的世界,实在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太平天国之逆正是这些自谓大儒的儒学大家教化的结果。儒学眼里有君,权力之下养儒独权。儒学最终异化成上位之工具,权力之势下赏玩儿的优伶戏子。有国学大师如今讲国学,还在字挑句论、旁征博论的赞赏祖宗的英明伟大,殊不知就算一个黄口小儿,集2000年之时间,话语留存也能摘出几句人话来。儒学之祸,异端邪说在先,才会有太平天国愚民造祸于后。
儒学之惨剧于中华民族实在是千年大殇,扼杀了文明的萌芽,终于让文明胎死腹中,错过了与世俱进的文明巨流,惨遭世界淘汰,羸弱屈辱达一个世纪之久,时到如今余祸不断。笔者对当今的国学热很是反感,循经导轨,翻古引今,实在是文明之世的逆流。如果我们自诩的国学大家们,能够看清如今的文明发展大势,不再故纸堆里找出路,然后引经据典的指导今世,中华民族或许会发展的更好。
儒学之妖在于傍权为美,一个个软骨头教化出来的东西,实在是愚昧的妖孽。时到如今,中国还没有一个学识大家,能够研究透自17世纪以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和未来发展的大势。动辄还以几千年所谓的文明自居,简直是愚昧至极。
曾国藩之遇,是机遇弄人,时势造势。于晚清则幸甚,于民族也是一种幸甚。败颓相比,历史总算对中华民族不薄,选了一个相对轻一点的。然,假如没有太平天国之祸,就不会有曾国藩之遇,文明东进,历史或许改写。历史没有假如,也不会有假如。曾国藩之后,戊戌变法之败,孙氏党国登场,中华民族还是没有赶上文明发展的大潮,往邪路一路远奔。
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日,亦即太平天国灭亡三年之后,所谓“中兴将帅”之首的曾国藩与其幕僚赵烈文曾作推心置腹的长夜之谈。言及晚清之势,曾曰:“京中来人所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曰:“天下治安统一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德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势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根本颠仆,而后九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曾曰:“本朝主德正,或不至此。”赵曰:“主德正矣,而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曾国藩哀叹道:“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社之陨。”
曾国藩之哀实其所幸,一代抱忠大儒,功业与主同腐,也算得偿所愿。此番谈话后,不出赵烈文所料,45年后清亡。国乱也果不出赵烈文所言。曾国藩的宗社之陨却也不是民族之福,可见历史的规律与文明发展相辅相成,岂儒学之能为?
【读曾国藩有感(通用28篇)】相关文章:
读《匆匆》有感(通用15篇)12-31
读《青鸟》有感(通用12篇)03-03
读《台阶》有感(通用43篇)04-01
读《活着》有感(通用28篇)11-05
读有感08-18
读有感04-12
读《天使雕像》有感(通用7篇)06-05
读《哈利波特》有感通用15篇10-26
读《詹天佑》有感(通用15篇)09-21
读《凡卡》有感通用15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