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在中国读后感

2017-08-16 名著读后感

高盛在中国读后感

高盛在中国读后感

《高盛在中国》内容简介:高盛中国20年“魅影”:一直在掠夺从未被揭穿?2010年财经热点大书《高盛阴谋》第二波热浪来袭,财经第一胆李德林惊爆高盛中国阴谋,揭秘高盛在中国的秘密布局。拉登死了,黄金、白银、大宗商品大幅下跌?中国股市狂跌?联想、TCL、吉利、太子奶、工商银行、海普瑞……我们都被高盛骗了!高盛在中国是靠钻政策漏洞食国企“腐肉”发的大财?在中国,对国外投行看来似乎无法跨越的政策难题在高盛手中,为何不止一次地被它悄悄化解?高盛究竟有何秘密“武器”?海内外知名财经界高端人士、专业媒体强力主推,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顾问,台湾东森新闻财经主播倾力推荐!高盛诱拐中国企业?美联社、福布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纷纷惊呼:“中国畅销书扇了高盛一耳光!”《人民日报》海外版头条社论,警惕华尔街精英操纵股指谋利!本书独创图表解析法,深度解析高盛在中国的手法。通俗易懂,读者高度评价,非常好看!

目前媒体披露的消息看,导致“11?12”市场暴跌的深刻背景值得深究,这其中固然有市场本身调整的需要,但上调印花税谣言,以及某国际知名投行向投资者群发卖出中国股票邮件则是大跌的导火索,而在此前不久,正是这家投行发布了积极看好中国股市投资前景的策略报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操纵股指牟利之嫌。对于此类事件,应该追查到底。华尔街的精英们在引发了金融危机后,正在虎视眈眈地窥视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伺机兴风作浪,牟取暴利,我们对此必须有高度的警惕。

高盛似乎成为了中国银行业的'保姆,全面帮助中国有浓厚计划经济特色的银行业摆脱百病缠身的境况,迅速成长为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但是,高盛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出力,而是为了赚钱、赚大钱。

1968年的一天,高盛的一位交易员接到了一个机构客户的一笔交易委托:买入50,000股某家公司的股票。这个单子在当时是少有的大单,因此很自然在高盛的交易大厅引起了一阵兴奋。交易员执行完指令就出去吃午饭了,回来的时候发现桌子上有一大摞秘书留下的粉红便条,都是让他尽快给那个刚刚下单的客户回电。他急忙打回去,那边声音都变了:“我...我犯了一个大错,这次我肯定得被炒鱿鱼了!”原来,那位客户把卖出指令错误地下达成了买入,更可怕的是—他本来应该是卖出5,000股而不是买入50,000股!

晴天霹雳。高盛的交易员马上找到当时高盛的首席合伙人李维并向他汇报了情况。李维问他:“是我们的错还是客户的错?”,他如实回答:“是对方的错。”李维又问他:“他们是不是一个好客户?”。他同样如实回答:“是好客户。”李维很快做了个决定:“既然他们是我们的好客户,那么让我们把他们变成我们更好的客户。这次交易错误算我们的,我们来买单。”

(还记得高盛“14条原则”中的第1条吗—“我们要把客户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我们的经验证明只要我们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客户,我们自身的成功将会随之而来。”)

(我对同事说:这句话以前在高盛工作的时候体会不深,做到现在才越来越有体会。道理很简单—作为一家服务型的公司,你是否真的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否真的给人家提供了价值,对客户来说是一目了然的。在客户面前永远不要试图伪装和欺骗,因为他们都很聪明,我们根本装不了也骗不了。)

故事2、故事3和故事4:

故事2:1956年福特汽车的IPO对于整个美国投行界来说是石破天惊的一幕,高盛凭借这个经典案例一夜之间在IPO市场跻身业界前列。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在此前的两年准备时间里,主要合伙人呕心沥血,先后准备出了56个上市方案。

故事3:在敌意收购在美国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有一天高盛的合伙人弗莱德曼在一家律师行和讨论一个案子。这个时候那家律师行的一个工作人员拿着第二天《纽约时报》的小样走了进来请自己的老板过目,那上面印着某个敌意收购方第二天准备用来启动针对盖洛克纸业公司的要约收购的广告。弗莱德曼得知后,匆忙走出会议室,打电话告诉自己的同事:“给盖洛克打电话,告诉他们两件事,第一,他们明天将被敌意攻击;第二,我们准备好了帮助他们。”从那以后,高盛负责并购业务的团队每天晚上十点都会有人专门打出租车到离《纽约时报》印刷点最近的地方,等待新鲜出炉的第二天的报纸。在他们看来,一个交易是交给自己还是让给自己的竞争对手,可能差的就是这先人一步的几十分钟。

【高盛在中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智慧读后感10-28

幸福中国读后感08-26

感动中国读后感08-11

《感动中国》读后感08-16

中国男孩读后感01-27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后感02-28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后感06-01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后感06-02

其实没有那么高读后感500字07-30

关于高震东演讲读后感06-29

猫狗鼠读后感 名人传读后感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