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复仇读后感

2017-08-17 名著读后感

马克思的复仇读后感

早就听说这本书写的不错,不过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在网上以前下载的经常是显示缺少某个文件而无法解压缩。而本人又不是太喜欢在网上购书,总是习惯于在附近的书店之类淘宝。因此,对于这本书总是只闻其名,未见其面。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学校浴室旁的小书店看到了这本书,而且是五折定价,只需要十多元钱,于是便买下了,接着就进入对于这本书的阅读阶段。

本书的作者德赛,又是一个印度出生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界,印度人一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在于他们的经济学素养,而且还因为他们的哲学思考。Sen,Dixit,Dasguputa等等都是在经济学的各个领域颇有建树的经济学家。Sen更是凭借在social choice theory领域的成就获得了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德赛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知名度是有目共睹的,他在全球化研究领域也是大牛级的人物。他在LSE创办了“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而且他还是英国工党的议员。

全书大体上是围绕着近百年来对于马克思的观点的误解进行陈述,并试图阐述马克思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在本书的开篇就阐明了马克思的一些基本观点:例如,在市场和计划之间,马克思是支持市场的。马克思希望是人们可以寻找到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有可能用“看的见的手”替代“看不见的手”。而在贸易方面,马克思又是支持自由贸易。马克思曾经批评过李斯特的“幼稚产业论”的观点。而马克思也并不赞同单一政党号召发起的“革命”,这在马克思看来是“拉朗基主义”。个人感觉,马克思似乎像个左派自由主义者了。

当今的“马克思主义者”通常只是关注于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当时的马克思是属于“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思想是属于比较激进的。而我们在马克思后半生著作的《资本论》当中,却丝毫找不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痕迹。德赛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着转型。可以这么说,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只关注早期的马克思的著作,希望从中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论依据,而却忽视了马克思的真正有意义的观点。马克思说过“自己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基本上也没有用过“资本主义”这一词汇(仅仅在某次书信之中提到过一次)。

德赛也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他认为剩余价值是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大于交换价值而产生的。而资本则因为即使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个别意义上存在偏差,但是这些剩余都被资本家所占有了。所以从整个宏观意义上来说,资本并不会产生剩余价值。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似乎与约翰.罗默的观点有点相像。不过约翰.罗默是倾向于把马克思的经典理论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化,而德赛的分析思维则更倾向于古典化。

德赛在书中展现了自己的博学之才,在前几章的理论探讨之后,就开始以历史为序,展现出各个时代的现实场景和各个年代对应的思想。注重历史分析,是在新古典经济学兴起之前古典经济学家颇为重视的,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大卫.李嘉图等等。这可能是与德赛长期以来注重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阅读有关。似乎德赛曾经花过不少时间专门阅读过列宁的著作。众多经济史学家们也许会说自己是重视历史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很多自称是研究经济史的人经济学理论-功底又都欠佳。而德赛在书中的每个阶段都把对应的理论陈述的很清楚,真的是让人大为惊叹。他对于古典的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着深入的了解,例如罗莎.卢森堡对于“扩大再生产”的分析,用来解释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把产业转移到国外。他同样对于新古典经济学以及熊彼特等人的观点有着清晰的认识。

在本书之中,德赛让我们了解了马克思曾经提过的警告:社会主义即使发生,也只可能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马克思从来并不看好沙皇俄-国的社会主义进程。这在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马克思已经对于类似于俄-国的做法提出批判了。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了。而且,社会主义并不可能在世界各国普遍实现,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看到的是苏联给匈牙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带来的灾难,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国社会主义”。也许最为被广大“马克思主义者“忽视的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当一种社会的发展推动力还没有完全丧失的时候,是不可能被另一种社会形态所替代的。即便存在一种可替代的社会形态。当然,也许他们并不关注这些问题。

【马克思的复仇读后感】相关文章:

鲁迅复仇读后感08-17

男孩 复仇 记读后感08-17

植物的复仇作文11-02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08-12

马克思传读后感08-16

复仇初三作文07-03

复仇A计划作文250字10-28

复仇A计划作文250字10-28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08-15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四年级水浒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