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读后感

2017-08-17 读后感大全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

这个暑期,突然燃起读书的强烈欲望,一个哥哥建议我读一下沈从文的作品,说是沈从文细腻的文笔很能培养女孩子的柔美,于是带着好奇读了沈从文的《边城》。

文章讲述了一个女孩子翠翠和外祖父的故事,翠翠自小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只和自己的外祖父相依为命,靠渡船谋生,15岁的翠翠相继遇见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天保和二儿子傩(NUO)送,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喜欢上了翠翠,于是决定唱山歌决定自己的爱情,大儿子在唱歌中输给了弟弟,后来在一次外出中溺水而死,傩送喜欢翠翠,却始终不能接受哥哥已死的现实,于是离家南下。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疼爱翠翠的爷爷离开了人世,为爷爷守灵结束后,船总顺顺把翠翠接到自己家里,可是翠翠能等到要等的人么?

中国是一个负荷了沉重的乡土精神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实际上就是乡土精神不断完善的文明。二十世纪乡土文学以一种富有现代意识的眼光,立足现实,反思历史,洞悉挖掘本乡本土文化精神,透示展现民族、时代的风骨神韵,形象地表明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具有超常的再生力。

“乡土文学”作为新文学的流派是在“五四”以后自发形成的,可是乡土小说不等于乡村小说,“乡土” 也可以泛指一种地方特色。城市,即使是大都会,也有自己丰富而独有的民间民俗地域色彩。新文学的乡土作家不一定能反映侨寓地的城市生活;而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却以描叙都市民间生活为其主要内容,擅写独特而浓郁的.都市民风民俗,构成了一道“都市乡土小说” 的风景线。这是现代通俗文学对“文学大家庭”的重大贡献。这些小说可与新文学中都市社会剖析派小说形成互补,使读者获得中国都市的“多面观”。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城 读后感08-10

《边城》读后感03-03

《边城》读后感10-28

《边城》读后感08-11

《边城》读后感10-28

边城读后感04-20

边城读后感范文08-10

边城 沈从文 读后感08-17

边城读后感60008-19

边城 沈从文 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