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1.这两天在看《挪威的森林》,那是十年前流行的书,好在我不是赶时髦的人,还看得颇有滋味。
看完后觉得有点无趣,作者没有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所有的事情都尘埃落定,所以也少了一些可以玩味的东西。写少年怀春的书多得是,无非时代背景不同,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同,可惜孤独症这个与众不同的恋爱问题,作者并没有再深刻挖掘,虽然书中交代了直子生病的原因,一是家族遗传,二是屡受亲人自杀的心理打击,可惜我还是觉得把她写得太正常了,孤独症是折磨自己又折磨别人的一种心理病,经常情绪失控,让周围的人身心疲惫,而作者眼中的直子完全是一个乖巧懂事,温柔体贴的女孩,可能是渡边比较少和直子在一起的原因,所以在我看来,直子的死和轻舞飞扬,或者丁香花的死也就没有太大的不同了,都是生病死的。
还有一点感觉,就是日本女孩和男孩交往的方式让我有点不适,总感觉假假的,说话的内容更是不一般,动不动就讲性,不过本书写得好恐怕也在于把性这么滥俗的事写得美妙脱俗吧。
通篇看完,小说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夹杂在青春年华中,淡得尤为深刻。书中经常出现富含哲理的对白,特别是那个考公务员的男生,经常出语惊人,“不要同情自己”,可惜和绿子的对白没什么特色,而绿子的话最多,所以在我看来绿子对作者而言并不是最佳选择。作者的比喻常令我叹为观止,描写两种不同的沉默,“好像小石子落进了无底的深井”,“好像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很妙。
2.绿子“草莓蛋糕”的梦想,像是在向另一个人要求自己的存在吧。
卡夫卡与菲丽斯订婚,毁约;再订婚,再毁约。他的矛盾是:想要一个女人的日常的陪伴,可又惧怕这一个人向他要求自己的存在——婚姻的契约就给了配偶向自己要求存在的权利。
或者,卡夫卡根本不爱菲丽斯;或者,他惧怕的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绝对的义务:一个人得满足配偶的向自己要求存在的欲望。
绿子对渡边说:“可是,我真的好寂寞,非常非常寂寞。我也知道对你不起。我什么也没给你,只是向你提出种种要求。随意胡言乱语,把你呼来唤去的……”因为没有和渡边建立“契约”,绿子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权利”向渡边要求自己的存在。
可是,即便绿子离开了那个人,即便她向渡边表达了自己的情爱,甚至,即便渡边和她建立了契约,绿子就拥有向渡边要求自己存在的“权利”吗?
在少林寺,任我行要盈盈暗示令狐冲斗败岳不群,盈盈只是“嗯”了一声。盈盈的'逻辑是:两情相悦,贵在自然,等到自己要求,令狐冲才关注她的存在,就太没意思了。
盈盈的逻辑更本质一些吧。
你在不在乎一个人,是你的事;那个人在不在乎你,是他(她)的事。
绿子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她对渡边说:“不过,我也不是十分气你。我只是觉得寂寞极了。因你对我百般亲切,而我好像不能为你做什么。你一直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我咚咚咚地敲门叫渡边,你仅仅台台眼,又马上回到自己的世界。”
寂寞,只是无奈的寂寞。
在普通的关系中,我们讲互动;但在最纯粹的关系上,也许只能讲机缘。你爱上一个人,就已经开启了一个方向的机缘;那个人爱你,就启动了另一个方向的机缘。如果,无论如何只是启动了一个方向的机缘,没有办法。无论纯粹的爱情还是友谊,都半点勉强不得。
自然,渡边并非不爱绿子。他和绿子仅仅是错过了机缘巧合的时机。绿子最在乎他的时候,他沉溺在井里;他试图最在乎绿子的时候,绿子已经试着封闭自己的心……错过也是机缘的一种很经常的表现形式呀。
我依然觉得,虽然绿子爱极了渡边,渡边也打算努力在乎起绿子,但绿子最想要的渡边做不来,渡边一直要的绿子也给不了,他们注定只能相互陪伴,相互抱尉彼此的脆弱。
绿子袒露自己的在乎时,受了伤。
但更多的时候,这种袒露碰上的是一个尴尬:你把自己俯首在爱情的圣坛下,可恋人以为是他(她)的魅力征服了。这比渡边与绿子的错过更让人寂寞。之所以非常大喜欢黄易,就是因为他的级数论和魅力论。这样的人,不大懂得对纯粹感情的敬畏。
再说说孤独。孤独首先是一个无可避免的存在:“我”用专属于自己的眼镜看;其次是一种被-迫:当真诚多数时候带来的是受伤时,“我”只能遮藏或掩饰,从而造成交流的困境;再次是机缘:“我”和另一个人相遇时,我们的体验与期望经常不一样。
**********
写到这个份上,忽然觉得已经太自我中心了。我的这些感受未必能是别人会有的,别人会有的感受我也未必能真正体味,甚至我的这些感受的底子是太自己的,可能已经远远离开了村上。
这也没什么,毕竟是《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在某个方向上延伸了自己的性情。这就够了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说《挪威的森林》读后感06-15
小说《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08-01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作文1500字08-10
小说《挪威的森林》的读书笔记06-05
读后感01-24
读后感02-14
读后感03-25
读后感12-19
读后感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