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读后感

2017-08-19 1000字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

1.

《品德社会书》这本书,向我们描述了当今校园中的一些怪现象,有的学生竟然认为不追求时尚就是落伍,不摆阔气就是在同学面前显寒酸。认为父母赚的钱还不是为了我一个,花钱多少无所谓,认为要玩就得痛痛快快玩,要吃就得痛痛快快吃,什么都要“过把瘾”,都要“潇洒走一回”。看了文中的描述,我困惑了: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潮流”?究竟是我落伍了,还是时代变味了。

不知从何时起,有些中国人竟开始羡慕起西方人那一头黄发了,惹得很多学生纷纷模仿,他们穿着怪异的服装,染着一头黄发,梳着时髦的发型,背个斜挎包!我疑惑了:我们本来就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为何要染黑呢?是流行,还是时尚?追星的现象也蔓延到校园来。有多少学生不喜欢活泼向上的课本音乐,可一说到流行歌曲,却津津乐道。多少学生因痴迷流行歌曲而影响学习,因追星不惜花钱买唱片和碟片,难道不是变味的追星潮流?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网络给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有些学生实际上让他们学电脑不是真正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玩网络游戏,一旦上瘾就难以自拔,一日不上网便饭也不吃觉也不睡。甚至有些住校学生半夜三更偷翻围墙去网吧寻求“刺激”。他们骗光父母的血汗钱,有的甚至去偷去抢,有多少青少年为此荒废了学业,多少悲剧因此发生……

这种变味的“潮流”是一种有害的时髦,既然是有害的时髦,那我们还追求它干嘛呀?让我们“出淤泥而不染”吧!

2.

读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这本书,尤其是书中的“问题活动”让我感触颇深。听了专家的分析后发现这些活动在设计目的、时间安排及活动形式上,确实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改进和地方。说来惭愧,自己平时开展的教学活动与这些“问题活动”有几分相似,有的甚至还不如这些“问题活动”。听了专家的意见,再看了改进后的活动,由此使我心头一颤:确实应该多学习,通过网络、书籍、与人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

读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这本书,也使我对“倡导‘简洁而有活力’的品德课堂”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是自主、开放的。基于这一点,自己在教学方法上,虽然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又是游戏又是小组讨论的,“听过了”、“看过了”、也“热闹过了”,但仔细想想,有时的活动也不能排除“赶时髦”、“走过潮的嫌疑。

现在回想自己平时教学中收不到良好效果的活动,主要存在着这两个毛病:

首先,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

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采用讲故事、小组讨论、辨析明理等活动来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些仅仅停留在“颈部以上的活动”并不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却是“套话”、“空话”、“大话”。如教学<<心中有他人>>一课,我从图片、录像、课件,从反面例子到正面引导,从小组讨论到个别交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也明白了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只管自己,不顾别人的道理。我正暗自高兴着,下课铃声一响,学生冲出后门去抬饭菜,别说排路队了,你推我挤地乱成一团。

其次,虽然组织体验活动,但是没有让学生产生“共鸣”。

如<<他们需要关爱>>这一课,我就是像书中举的例子一样,也是让学生扮演盲人(站在走道上,用布蒙住眼睛走上讲台,摸到黑板再回到座位);扮演缺手的人(把书包内的东西全部倒出,然后右手握拳置于胸前,左手整理书包);扮演聋哑人(由一位学生先听教师说一句话,然后用肢体动作和表情表达给大家看,让大家猜意思)本以为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去体会残疾人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不便,从而体验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哪知道学生不但没有体会到这一点,而且还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课堂内一片笑声。远远没有收到预料的结果,我一直很沮丧。

读完<<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这本书后,我对如何开展简洁有效的活动有了初步的了解。现以上面两个活动为例,就“如何开展有效的活动,使品德课堂‘简洁而有活力’”粗浅地谈谈个人想法:

一、活动不但是生活的再现,并且应该超越生活,高于生活。

这句话早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听说了,但是在今天却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品德课程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锻练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也就是说:教育活动应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生成生活智慧,引导生活行为。如<<心中有他人>>,看了专家们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今后我会尝试这样的教学:

二、活动要是孩子们全身心体验的,不是游离于其外的。

课堂上,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但如果活动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就无法从活动中获得最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多感官地参与、亲历活动。例如<<他们需要关爱>>,看了专家们的分析,觉得这样的活动安排有效得多。

师(打两个哑语:你好;请坐):猜一猜,老师做的动作是什么意思?什么人常做这种手势?

师:请大家看一幅图,这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他们表演得多认真啊!可你们知道吗?他们和我们不同,他们都是残疾人。(教师介绍图片以及其他残疾人的情况)

教师小结:残疾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有的眼睛看不见,有的耳朵听不见,有的智力不行,还有的是肢体残疾。在生活中穿衣、吃饭、走路在我们看来是非常简单的,可对他们来说却很不容易。同学们,你们能想象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吗?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感受一下残疾人生活的艰辛。

……

看完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来做三个游戏,体验一下。

游戏内容与“问题活动”中的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第一个游戏是在座位上就蒙上眼睛,在走上讲台后,还要自己摸到粉笔,到黑板上给儿童头像画上鼻子,再回到座位。

……

从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用猜哑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引起儿童对残疾人的关注,再通过看图和录像,带领学生走近残疾人,“亲眼目睹”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获得初步的感受;然后再进行角色体验,学生就会由人推己,在游戏中由“体”生“验”,获得情绪的感染、情感体味,从而拨动心弦,产生同情心,使角色扮演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这本书对我的教学甚至生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将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相关文章: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07-11

品德的力量读后感08-15

社会角色与社会期待作文09-07

社会,品德,真理-读《伊索寓言》有感作文750字10-28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计划07-11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精选5篇)07-19

品德作文03-06

街角社会读后感08-19

宽宏大量的品德读后感200字07-22

综合实践读后感 低智商社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