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碎片读后感

2017-08-26 1000字

记忆的碎片读后感

1.今天我和姐姐去书店买书,我买了一本《记忆碎片》,我看见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名字所迷祝

回家后我开始读了,我在读的时候还不忘了解它有些词的意思(注;因为这本书有很多地方用的是以前的语言。)我花了3天时间看完了它,这三天我的心都是揪着的,因为这本书写得十分感人,看了之后我想哭。因为它写了1945年的时候的事,我发现1945年的人过得十分艰苦,要逃跑还要探敌情。十分苦。它讲了:1945年的时候有一个“木棉岛”,那里的人们十分苦一边注意敌情一边要找回自己家的主人,确保主人的安全……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名11~12岁的小孩……他的爷爷以前是一个叫“血魂组”里的人……以前呢也曾经被敌人抓起来过差点就被腰斩了……

看了之后我十分同情那时候的一些被腰斩的人们……我也十分的珍惜现在的世界……我以前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十分苦,但是看了这本书后我开始改变想法了,不再认为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十分苦了。我反倒认为现在我活的世界十分的快乐和平,没有以前的战争了,也没有以前的恐惧了……

请大家多多珍惜现在的世界吧……不要等失去才珍惜!

2.有些观众觉得诺兰有故弄玄虚的嫌疑,这种看法情有可原。大概电影一开始,结构上拼贴依据的规律就能被找到,彩色的片段,黑色的片段,这对记忆力是个考验,但是对推理就未必是了。故事相对简单,人物的登场没有更多似是而非的地方,排除了情绪的干扰,当我们更多从利益动因入手分析其他人围绕一个思维上的残疾人展开的角力之后,情节是很容易理清楚的。这就反而给人一种不如其他电影有深度的印象,因为作为故事的主角,其实并没有被其他人赋以“人”的地位,撒谎简单直露随口就来,其他角色并不抱有人际上的任何需要,情感之类更勿须提及,所有言说像是互相拆解的口令,只需要短期的效力,以莱纳德的思维为角斗常从这个取径出发,再结合诺兰贯彻始终的让人疲惫的非故事的僵硬的剪辑方式,产生失望是会有一些的。

但是我想就影片特异的形式,以及由这个形式包装着的短期记忆不能这个噱头再做一些深入。进行这种分析要对必要问题进行示警,导演可能想表达的意图与导演最后让不同的观众感受到的内容也许有很大不同,我不是要在里面找出谁对谁错,找出确定性的证据来拔高导演,从而否定影片的实际观影感受,导演想说什么和导演最后说成什么肯定是两回事。

主角一直拼命的找笔,意指突出对每个人而言语言的重要性,这是影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情节。在第一次经历时空的时候,人所感到的时空为一种天然的自然本性的合理性所支配,这种合理性将人类包含期间,我们丰富的直感成为记忆的工具,这种时候面对的真实,暂且称之为失忆前真实吧,是绝对可靠的。在往后的时空中这种直感,会被人本身的逻辑所撷取,直感背后的自然合理变得支离破碎,人的合理性,人基于现在的动因建立起来的合理性开始占据上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语言记忆,成就记忆开始凌驾于所有真切的直感记忆之上,我们的真实体验尘封在过去,而逻辑逐渐成为验证自身确定性的唯一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短期失忆者,并且是长期记忆的编造者,谁又能清晰地回忆起即便是昨天的每一个细节呢?这种细节不是都被包裹在星期,健康,工作等等社会结构中了么,不是都成了此在被强制了的自我确证的荒谬逻辑中了吗?每个人一大清早起床之后整理一日思绪,与莱纳德逐一检视纹在身上,贴在整个房间里的文字并无区别。

作为现在的经验,一刹那就被自我撷取了,使我们不断地失忆于自然母体,记忆于自我的`个体,所有的体验成了个人化的造型幻象。而作为长远标志的过去,都遭遇现在动因的强有力畸变。在这个情境之下,最不可靠的就是人本身,以及他人的言说,依赖于这种言说构建起来的生活必然是虚幻的,用以遮蔽背后他人与自我的动因的,这不正是本片着力要说明的吗?

莱纳德遭遇的自己和他人都十分冷酷,文明的温情全被揭去,一切言说都不值得信赖,观众始终处于对照片背后所记述文字的确定性的焦虑之中。仿佛这种确定被揭露之后,故事就能找到根基,主角的罪行就可以被饶恕,结果到最后,一切显露出来,复仇的目标成了幻影,求真的冲动被强大的个人化动因埋葬,真实成了错综的碎片并被最后遗忘。

探究影片的价值诉求,或可以归纳于表达价值确定性消失的焦虑中,表达虚无可以有更多富有情节张力的方式,诺兰偏偏选择用剪辑上的大刀阔斧,用影片的形式去驾驭内容,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讲复杂故事能力的自信,另一方面或也有超出故事,寻找更多敞开对话方式的野心。假如真是这样,单纯将故事的时间线还原,将影片作为解谜对象,并不能真正点出影片的用心处。

【记忆的碎片读后感】相关文章:

1.记忆的碎片作文6篇

2.记忆的碎片作文10篇

3.记忆碎片作文15篇

4.记忆碎片作文(8篇)

5.记忆碎片作文400字

6.生命的碎片

7.昔日的碎片

8.时间“碎片”作文

家读后感 父母的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