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

2018-04-30 心得体会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

原文: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译文: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步骤而言,应该从《尚书》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确实长期积累才能深入探究出其中的奥秘,学到死方能停止。所以学习的步骤虽有尽头,但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却不能有片刻的懈担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古代政事的记录;《诗经》是中和乐声之归结;《礼经》是仪法的根据、各种条例的总纲标准,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终级了,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原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译文:君子的学习,从耳朵听进,记在心里,散布在四肢上,体现在行动中。君子无论是细微的话或者是细小的动作,全都可以成为一般人学习的楷模。小人的学习,从耳朵听进,从口里讲出。口耳之间只有四寸距离,哪里能够使堂堂的七尺之躯得到好处呢?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有所心得体会,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取悦讨好他人。君子们的学习,是用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的;小人们的学习,就好像是供人馈赠的禽犊,只是为了取悦于他人罢了。所以别人不问就告诉别人的称之为傲,即心气浮躁,别人问一却告诉别人二的称之为囋,即唠叨啰嗦。心气浮躁,不好;唠叨啰嗦,也不好,君子对于别人请教的问题,既非问而不告,也非问一而告二,而是问一告一恰到好处,如同说话的回声一样。

原文: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译文:学习再没有比接近了贤师良友更为有益的了。《礼经》《乐经》只有一定的法则而没有详细的'解说,《诗经》《尚书》只记载古代的掌故而并不切合当前的实际,《春秋》则语言简单隐约,令人难以很快地领会。如能仿效贤师良友,而且学习他们的学说,那么,就可以养成尊贵的人格,具有广博的知识,全面地了解世事了。所以说学习再没有比接近了贤师良友更为有益的了。

原文: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译文:学习的途径再没有比仰慕学习贤师良友更快速直截了,其次是尊崇礼法用来约束自己。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就只不过是学习百家之说,解释一下《诗经》《尚书》的词义罢了。那么,终其一生,免不了做一个学识浅陋的儒者罢了。如果要追溯先王之政,推究仁义的根本,那么学礼正是应该遵循的道路。好像提起裘皮衣服的领口,屈起五个手指整理它,那么整件皮衣上的毛就都理顺了。如果不遵循礼法,仅仅钻研《诗》《书》的文字训诂,那就好像用手指来测量河水的深浅,拿兵器来捣米,用锤子代替筷子来吃饭,这样就必然劳而无功得不到什么收获。所以只要尊崇礼法,即使不够聪明,也可算得上是懂得礼法之士;相反,不尊崇礼法,即使能够明察善辩,也只是一个不懂礼法的散儒罢了。有人提问不合礼仪,不去告诉他;有人以非礼相告,不去过问;有人说出不合礼仪的话,不去听他。有人意气用事,不去与他争辩。所以必定了解清楚来请教的人是合乎礼仪之道的,然后才接待他;如果来人不合礼仪之道就避开他。如果来人有礼貌而态度恭敬,然后就同他谈谈有关礼仪之道的方法;如果他言辞和顺,然后就同他谈谈礼仪之道的内容;如果他面容表现出乐于听从的神色,然后就同他谈谈礼仪之道的最高境界。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隐瞒;不看对方回应只顾滔滔不绝长谈,那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隐瞒,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修养自己,做到不浮躁不隐瞒不盲目,待人接物恰到好处。《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感激的。”说的就是这回事。

【荀子劝学篇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2.劝学篇心得体会

3.荀子劝学心得体会

4.张之洞劝学篇读后感

5.荀子天论阅读答案

6.劝学荀子阅读答案

7.《荀子》劝学扩写

8.荀子劝学读后感

上一篇:阳光信贷心得体会 下一篇:发展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