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1.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2.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儿童由于强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见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路,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综上所述,注意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是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比默读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进行朗读指导时尽管人都说“教无定法”,但是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朗读教学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借鉴。并且通过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在朗读教学中这几个要点也是确实不容忽视的.
(1)朗读要注意张扬个性。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朗读要注意引导、点悟。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3)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因此,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中、高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流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从微观上说,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其要求,或是理解性的,或是评价性的,或是鉴赏性的,都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赋予课文新的艺术生命。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之我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