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美的探讨论文

2021-04-27 语文阅读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编选了大量的中外古今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优秀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或是艺术特点都富有个性特征,堪称名篇佳作。就语言而言,更是充满了美的因素。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美的因素,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感悟美的意蕴,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那么,如何抓住文学语言中美的因素,提高学生感悟美的能力?对此,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抓住修辞手法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感情往往是抽象的。

  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加以表现?在语言上往往借助于一定的修辞手法。如古代诗歌中,表现“愁思”,“愁思本无形”,而作者就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加以表现,诸如“问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等。诗句中,“一江春水”,“蚱蜢舟”与“愁思”何干?恰恰在于作者将“愁思”喻为悠悠的春水,似江水之深;将“愁思”变为重负,连小舟也不能荷载。这是多么地形象、生动。因而无论是诗歌、散文或者小说,作者抒发感情,除了较少直接抒发外,大多数是通过渲染景物,或者借助比兴,或者借助人化、物化,或者象征,或者化用典故等来进行表达的。如,朱自清的《春》,作者在描绘春景是就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如写春风就似如母亲的手抚摸你,写春天就如婴儿一样“新”,如小姑娘一样“活泼”,像青年一样“健壮”等等。文中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去表现春风的温暖、柔和,描绘出的一幅幅“春的图画”充满了春的气息,充满了诱人的活力。学生在阅读中,自然感受到春的美,春光的美以及感悟到和谐之美。

  二、抓住文眼语句

  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过:“余谓眼乃神光所聚,固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映照。”也就是说,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诗歌表现情蕴的焦点所在。就散文或小说而言,文眼起着凝聚主旨、关联结构和点睛画龙等作用,更好地突现散文中美的因素,给人以美的'感受。如,小说《台阶》的“文眼”是文章中的“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一句。而开始说“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只有三级台阶。提高台阶是父亲的愿望,接着就围绕父亲提高台阶的希望描述,他终年不辞辛劳,一个体壮如牛的人付出大半辈子的时间,虽然台阶高了,但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文章前后就由这一“文眼”联接,而且使读者明确了父亲提高台阶的原因。又如,冯骥才的《真珠鸟》一文,结尾写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这是人与鸟和谐共处的感受,而和谐的真谛在于信赖。从写作来说,这句就是全文的“文眼”,这是神来之笔,不但揭示题旨,而且这样的结尾收得有“味”,更饱含了深深的哲理,体现出散文的哲理美。

  三、抓住关键词语

  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注意对学生语言美的感悟。那么,如何让学生感悟语言美,提高审美能力?这主要是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词,注重词语的色彩、动态、声响和形象感,使学生能够透过词语色彩、动态、声响和形象对它所表达的形式因素的感知,在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同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如,朱自清的《春》,文中写到:“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睛。”句中为了把“青”与“绿”很好的区分开来,后面各自带上了补语,一个“发亮”,一个是“逼你的眼睛”。“亮”色彩光明,清晰明亮。“逼眼”表现得色彩明而深。作者通过这两个词语,把近似的色彩相区别。这样,在阅读中,就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色彩和色彩的层次。这样,学生不但感受色彩的层次美,更能感悟出画面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总之,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字句入手,走进文学作品,这不但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而且获得审美享受,并逐渐提高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美的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9篇12-17

爱,人类最美的语言07-13

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1-03

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探寻意见06-24

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探寻意见06-18

阅读教学中的几点探寻意见09-05

最美的语言-微笑作文800字10-28

奋斗-人类最美的语言作文900字10-28

爱是最美的语言高考满分作文11-13

不完美的议论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