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思考

2018-04-06 小学生作文

科技与思考1

现在,科技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从“神五”上天到“神七”出舱 到“神九”交接。科技,实现着中华儿女一个个遥远的梦想;科技,让一切美好的梦都变成现实,但它与思考密不可分。

每次数学画图时,画错了用橡皮擦掉,总会留下一点小渣子,吹也吹不干净,拍也拍不干净,而且很不卫生。得整个桌面到处都是橡皮屑,确实令人头疼,我心中就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能不能发明一种东西,既能使桌面干干净净,以容易携带呢?  

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中,直到有一天,班级大扫除,班上有许多的白纸,都是同学们擦鼻涕用的卫生纸,一个个地捡是非常麻烦的。大家拿来扫帚,把卫生纸扫在一堆,用铲子把纸铲进垃圾桶了。我心中有了灵感:如果能用一个了类似用扫帚的东西把橡皮屑扫到一堆,再倒进纸篓里,不就事半功倍了吗?可是,要找一个类似于扫帚的东西,有一点难,我又陷入了沉思。

一天,书法老师带来了一支毛笔,我一看就又来了灵感,把毛笔前的头拆下来,不就是一个迷你的“小扫把”吗?可是拆下来又不好拿,还不方便携带,这可怎么办呢? 

我决定先试试我的设想,我先找来一支旧毛笔,把笔头拆下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么才能顺利拆下来呢?我拿来美工刀,试着把笔头给切下来,可是一不小心就割着手指了,我忍着痛,总算把笔头给拆下来了。接着,我又仔仔细细地把毛笔的毛洗得白白的,又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怎么把笔头安在橡皮擦上呢?我试着挖了一个和笔头差不多大的洞,用胶水涂在笔头上,轻轻地贴在小洞里,并粘牢。最后,我还不忘剪去毛笔尖端的毛,让它成为一个可爱的“小扫帚”。我把它命名为“去屑神器”。它的发明,让我对科学更感兴趣。

科技与思考其实密不可分,就藏在生活的某处角落,等着你去慢慢探索!

科技与思考2

  摘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建设是当前我国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的重大举措。文章结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最新精神与进展,探讨了专业机构的定位与职责、内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与管理能力、支持与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未来引导专业机构建设运行的建议,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和科技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计划管理;专业机构;改革;关键问题;建议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是当前我国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20xx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11号)和《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xx〕64号)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1-2]。20xx年,科技部印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对专业机构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3]。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是改革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管理机制,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此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重点与难点[4-6]。专业机构将具体承担科研项目的受理、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验收工作,为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提供管理支撑。文章结合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精神与最新进展,探讨了专业机构的定位与职责、机构设置、管理制度与管理能力、支持与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以期为推进专业机构建设与运行提供参考与启示。

  1专业机构的定位与职责

  明确专业机构的定位与职责,是确保专业机构切实发挥项目管理职能的前提,是建设专业机构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国务院文件以及专业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专业机构的定位与职责进行了规定,在总体要求下,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专业机构的定位与职责进一步界定和细化。

  1.1定位

  科研项目的第三方管理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改革举措[7-8]。专业机构作为项目管理第三方机构,是指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专业化的管理能力,承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管理工作的科研管理类单位。专业机构依据委托协议,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包括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独立行使权利、履行相关职责,对实现项目管理目标负责。专业机构应以建立规范化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构建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为宗旨,受部际联席会议及上级部门委托具体管理科研项目,为科技计划实施提供管理支撑,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根据实际需求,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单位提供项目管理、咨询与综合服务。专业机构应以各部委现有的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为主,以社会化组织为辅,整合现有业务,剥离与项目管理不相关的业务,承接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

  1.2职责

  在简政放权的改革背景下,专业机构承接了行业部门科研项目管理的职能。简而言之,其职责就是负责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等各环节的管理,对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负责。

  1)项目筹备立项阶段。制订项目管理工作方案,编制项目概算;参与编制科技计划年度指南;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受理项目申请,对申请单位提供申请程序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组织项目(预算)评审评估,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抽取项目评审专家,采取公开择优、定向择优等方式,遴选承担单位,形成项目安排和预算安排,并签订项目任务书(含预算书)。

  2)项目过程管理阶段。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对项目任务进行调整、暂缓、延期和终止,对项目经费实施动态管理,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按期汇总报告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在委托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技术路线不合理、不可行以及不可抗力导致任务无法继续实施等重大变化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调整或终止建议。

  3)项目结题验收阶段。组织项目验收及后续管理,开展项目成果汇交,对项目相关材料、物品等进行归档;按相关规定开展项目验收后的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后续组织管理工作。

  4)其他职责。按照国家科技报告管理要求,指导、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按要求开展科技报告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做好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对项目承担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提出要求,实施监督;调研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研发动态,总结项目研发进展情况;及时反馈参与项目管理的有关专家、项目承担单位、项目人员等各类主体科技信用情况。

  2内部机构设置

  对于改建的专业机构,应在原有项目管理专业团队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增加内设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项目管理与战略研究队伍,并形成稳定的财务、法律事务和知识产权管理等支撑服务团队。

  2.1项目管理职能处室

  项目管理职能处室是专业机构行使项目管理职能的核心部门,需要配备具有相关专业领域背景和项目管理经验的人才队伍。根据项目管理的需要,可以将项目管理处室按照管理流程或者负责管理项目的具体类型进行划分。根据专业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要求,各项目管理处室分别负责对不同类别项目进行全流程、一体化管理,并努力保证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对委托管理的项目编制概算、参与项目指南编制,负责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年度报告编写、验收及后续工作等环节的管理。

  2.2行政保障处室

  专业机构的行政保障处室主要包括综合处(或办公室)和财务处,主要对机构履行项目管理职能起到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综合处主要负责项目管理的综合协调,负责党务、政务、人事、档案、信息网络、有关数据库建立健全和管理,必要时可协助开展项目全过程的管理。财务处主要负责不同类别项目的概算编制、预算安排、过程中预算调整、财务验收等环节的管理。分别设置项目管理处室和行政保障处室,是实现专业机构合理分工、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有助于高效配置人力资源,避免项目管理处室对于项目管理所有任务的“一肩挑”,有效实现了任务分解与管理效能提升。

  2.3监督与法务部门

  根据专业机构改建的要求,专业机构应该建立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在专业机构内部设立监督与法务处,能够实现对机构内部人员的有效监督管理,协调处理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纠纷与知识产权纠纷。监督与法务处主要负责制定专业机构章程、内部监管规章制度及风险防控制度,对内部人员工作行为进行监管;处理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法律纠纷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纠纷,负责各类项目全过程监管.

  2.4战略研究与规划部门

  在专业机构中增设战略研究与规划部门,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专业机构在行业科技方面的支撑作用。战略研究与规划部门在与项目管理职能处室有关工作相衔接的基础上,主要负责与专项管理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发进展,受有关部门委托进行政策调研,参与相关领域宏观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开展专业机构规章制度建设,负责与受委托专项相关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研究与保护工作。

  3管理制度与管理能力

  专业机构通过制定章程,建立较为完善的内部管理、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等管理制度,从而保证项目管理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3.1章程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改革方案的要求,由专业机构的理事会制定章程,主要包括专业机构运行机制,理事会议事规则;理事会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理事长、监事会主席的产生方式、人员以及主要职责等内容。章程是专业机构的行动纲领,能够规范专业机构作为第三方项目管理机构的行为,是确保对专业机构实现有效监督的制度保障。

  3.2项目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项目任务、资金管理、专家管理、公开公示、项目监督和评估、项目专员制、项目监理制、经费、法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编制本专业机构所负责管理专项的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细则、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评审专家工作管理办法、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法务管理办法、流动编制项目专业管理规定、科研项目信用管理办法等。

  3.3内部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人事、财务、保密、信息管理及文档管理等内部管理有关的制度,对员工的岗位设置与管理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对于改建的专业机构,在机构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应根据专业机构建设的要求和项目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优化调整,聚焦项目管理职能相关制度,使内部管理制度能够最大限度支撑项目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3.4质量控制、风险防控制度

  市场化和社会化对项目管理机构在专业化管理与风险控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经费管理内控体系和绩效管理制度,对项目执行、经费使用、专家使用、人员变动的关键环节及不可预见因素实施风险控制,并研究制定应急预案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在各行业广泛应用的质量管理工具[9]。作为市场化的第三方组织,专业机构建立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其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也是专业机构改建对于专业机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10]。对于风险防控,除了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积极落实“基于风险的思维”,还应建立专门的风险防控制度,完善顶层设计和决策机制,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强化关键部门与岗位的监督,加大惩戒力度,标本兼治、惩防并举。3.5管理能力专业机构应具备专业化项目管理队伍,配备精通经费管理的专业人员,拥有项目管理所需的条件能力,满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需求。在项目管理方面,具有满足专业化管理要求、相对稳定、结构合理且素质较高的专业化管理队伍,能够满足项目的全链条设计和一体化实施的要求;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相关领域具有突出的项目管理能力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在经费管理方面,掌握国家有关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和财政预算管理有关要求,制定规范的项目经费管理程序,配备经费管理专门处室和人员,具备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预算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的能力。在管理条件方面,拥有稳定的办公场所和较完备的办公系统,以及与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平台,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在社会信誉方面,科技管理表现良好,运行规范,无违纪违法等不良记录。

  4支持与监督机制

  4.1支持机制

  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专业机构支持机制,事关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整体进程和实施效果。目前,专业机构建设方案提出“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具体如何实现有利于项目高效管理的专业机构支持机制尚未明确,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考虑到专业机构的现实情况,原先各部委下属的项目管理单位多为中央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专业机构改建的过程中,如何转变职能与角色,关键需要从经费、人力、政策指导等方面予以合理支持。一是应稳定支持,确保专业机构的生存与长远发展。在合理监督评估专业机构履职尽责情况的基础上,对于符合条件的专业机构要保证稳定足量的任务分配,避免出现“朝不保夕”的情况,尽量减少专业机构的“后顾之忧”。二是要严格筛选,确保专业机构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声誉。在专业机构遴选环节,要从项目管理能力、社会声誉等方面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专业机构的质量和水平。三是要强化指导,确保专业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目标实现。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对专业机构进行定期及时地指导与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求其及时整改,研究制订专业机构的长远发展规划。

  4.2监督机制

  严格监督机制是确保项目管理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也是进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初衷之一。一是实行公开公示制度。在专项管理全过程中,按规定公开公示科研项目评审流程和方法、评审规范、评分标准以及立项信息、资金安排、验收结果等,接受各方监督(涉密项目除外)。二是实行年度报告制度。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向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公布。三是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监督评估活动采取抽查、巡视、受理举报、中期评估、绩效评估和绩效审计等方式进行,重点对专业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和管理制度规范建立,以及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并将监督评估结果纳入科研信用体系。

  5结语与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难度与复杂性日益增加。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在项目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仍需要各方面的不断努力探索。要以提高项目管理效能、促进科学研究发展为终极目标,既要破除藩篱、改革创新,又要符合国情、稳妥推进。一方面,应理顺机制,避免专业机构运行过程中过多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应有效监管,防止专业机构成为“二政府”。下一步,应进一步落实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精神,从实际出发推进专业机构建设与运行工作。一是借鉴国外专业机构的运行模式,吸收国外专业机构在项目管理流程、条件能力支撑、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市场化和社会化以及监督评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11];二是尽快形成操作层面上的专业机构遴选与建设指导细化方案,并适时引入资格招标采购制度,鼓励具备条件的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参与竞争[12];三是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民主、务实的协同工作机制,确保专业机构遴选、监督等环节工作的公平与公正;四是发挥好行业部门在本领域科技计划顶层设计和管理监督中的应有作用,利用行业部门在管理本领域科研项目的经验以及对本行业科技发展熟悉的优势,加强与科研机构的沟通与衔接。

科技与思考3

  关键词:

  森林防火科技 发展规划 监测手段 可燃物

  摘要:

  基于国内外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对今后我国森林防火科技发展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科技的进步首先应体现在构筑坚实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运用的平台,包括造就一大批胜任不同技术层面工作的人才队伍和建立起与行业科技发展需求相符合的科研服务网络。通过行业引导,加强技术装备的规范化建设。把宣传和教育摆到与技术装备同等高度予以重视,提升宣传和教育的影响力。东北森林防火工作,应在加强应急和扑救能力的同时,强化可燃物管理、火险等级预报和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并在相关作业中实现有效性和经济性统一。

  1普遍意义上的科技进步

  这几年,伴随着我国的森林防火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相关技术研究工作空前繁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森林防火的应用基础研究不够深人和连续,尤其是针对林火科学中关键性的问题以及目前诸如林区和居民点结合部火灾现象这类研究热点。这首先表现在,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的关于林火科学研究的文章在国际火灾研究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占有率很低。这不仅仅意味着我国的林火研究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相当小,从深层次上更看到了目前我国相关研究工作的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工作的差异。

  正如其他应用学科或交叉学科一样,有效发展森林防火科技、确保森林防火的百年大计,需要一个基础来支撑。这个基础就是对于我国森林火灾规律可靠性和系统性的认识。这是未来建立有效预防和科学化的灾害管理的基石。这一切不但会反映在诸如学术论文和科技专着等出版物中,而且最终都会体现在防火理念的更新、装备的发展以及应付紧急状态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林火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予以长期性投人和扶持,确保相关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森林防火科学,积累人才和技术,也有助于进行技术革新和着手新形势下的防火手段的更新和提高,最终建立起我国独特的和现代化的森林火灾预防、监测、扑救和善后的完整体系。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出的关系在图1中作了简示。

  技术运用和储备对人才队伍的依赖关系也提 不言而喻的。正如一个浅滩撑不起一艘大船,对于 应用性很强、涉及面很宽的工作,明显需要大批专 业人才来实施。一个先进的科技装备,不管是引的还是自主开发的,只有拥有一批合格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支持设施,才能进行有效的操作和组护,并把采集的结果运用到工程实际中去。比如目前呈现的全球性的地理信息资料数字化趋势,勃需要大批专业人员来完成相关信息的输人、更新、分析和与相关管理决策系统的链接。笔者非常赞同在今后若干年内通过吸收和培训各类专业人才以充实森林防火科技管理和研究队伍。当然,这需要通过组建或扩充一些有效的运作平台以确保这类工作有序和高质量地实施。

  在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有一个发展我国森林防火科技的战略构想,那就是组建专门从事林火研究的实验室。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然而要落实它,不但要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有充分的考虑,更要有长远的规划。就笔者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经历以及对公安部四大消防研究所发展过程的了解,建一个重量级的实验室不但需要长期的投人,还需要稳定一批科研骨干。另外,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真正意义上出成果和产生效益,通常有时间滞后效应。

  寻求包括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中科院科研单位以及其他高校与防火相关研究小组的合作,不失为现阶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条可操作捷径。这些科研部门通常可能会做一些“阳春白雪”类的工作,然而,通过沟通和引导,完全可以借助于协作单位的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解决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国外在这方面就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如没有围墙的泛欧洲林火实验室(Eufire Lab)就是一个跨越整个欧盟和地中海地区的“虚拟”研究机构[}z}。从运作的状况来看,它非常成功地整合和利用了欧盟所属国家的若干研究队伍的资源和优势,并就与该地区切身利益相关的科学问题和相关技术开展了实时的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科研课题的立项和实施中应避免所谓的“浅井”现象[3],即为了追求课题的新颖性而把科研项目的选题铺得太宽,缺少对已经进行的、难度较大科技课题的有力和持续扶持。有意识地集中人力和物力资源或通过纳人其他国家的大型科技发展专项,确保对一些林火研究中关键性问题开展有深度的研究,并最终开发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技术。这些关键的问题应包括像林区和居民点结合部(交界域)特殊地区火灾发生的规律、火灾发展过程中的能量输运和诸如飞火、火旋风以及树冠火在内的特殊林火现象等。

  2技术装备的整合

  装备是技术性工作的工具和标志,也是效率和成功的代名词。与森林防火事业相关的装备,小到简单的扑救工具、救火队员的防护服和面罩以及便携式通信器械,大到各类消防车辆和运载水和喷洒灭火药剂的飞机,品种繁多。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对未来1}年的装备补充和更新制定了详细的指标。

  据了解,国内外不少企业基于市场调节的原理参与了装备发展的努力,开发了不少产品。其中包括各类灭火器械、消防车辆、视频监测系统和森林防火信息管理以及辅助决策系统。面对企业的热情,如何有效地吸收企业的科技产品以充实森林防火事业的科技力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强化行业管理、产品规范化和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相关产品进行产业化指导,更主要的是为产品使用效果的跟踪和未来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提供机会。

  目前相当一部分省份在上视频监控系统。作为其他监测手段的补充,这是一项非常值得提倡的工作。不过,就对不同厂家提供的系统来看,它们在信息的传递(有线或无线)以及终端的功能(火灾的智能识别和定位)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差别。由国家林业局的装备管理部门牵头对该类产品进行定型并配备给相关林区,不但可以保证装备的可操作性和长远维护,其统一化也为未来通过全国性联网实施远程中央监察和组织指挥扑救提供条件。

  现有的防火管理信息系统不但版本繁多,多为基本信息的堆积,与真正意义上的辅助扑救决策尚有差距。不同林区可能从不同的公司引进不同版本的管理系统,不但无形中隐含了重复投资的机制,相互间的不兼容也不利于行业内部的管理和交流。对于这类专业性强的产品开发,应该提倡强强结合:在保证系统基本功能真正实现的同时,通过与其他先进技术的关联最大限度地强化其使用效果。系统输出结果的可靠性并不只是取决于输人的地理信息资料和现时的火场信息,更主要取决于对火行为的预测以及基于对林火知识的把握所提出的科学扑救方案和措施!4}]。这些只有开展过针对林火行为基础研究并有长期工作积累的研究机构才有可能实现。另外,森林防火管理系统或辅助扑救决策系统应尽可能多地借助3S技术平台(即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以获取实时的可燃物信息和火情。国务院应急办公室的公共安全应急平台是委托清华大学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该中心承担了从产品设计到定型、安装和与各省分支的链接以及操作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服务。该中心雄厚的实力和基础也为产品的跟踪和发展提供了保证。

科技与思考4

  高科技和数字化教具在使用时固然有简单、快捷、精确的优势,然而它的使用却是建立在凌驾学生现有认知、剥夺学生感官体验、无视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应沉迷于使用新型教具,而要始终和学生站在一起,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探究世界。

  在各地自制教具的评比中,经常能看到一些“先进”的新型教具。这些教具或使用了新材料,或使用了新技术,它们能使数据的获取更为简单、快捷、精确。毋庸置疑,这些新教具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它们也带来了不少负作用。

  一、凌驾现有认知

  在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时,有教师将温变油墨均匀涂在铜棒上,然后在铜棒中间位置加热,温变油墨呈现出来的色彩变化,犹如材料自身绘制的一张热传递的动态图画。然而,学生对温变油墨中变色化合物的认知是零,对变色的原因也是一头雾水,这个改进的实验实际上只是用一个问题来解释另一个问题,却并没有解答问题。还有那些数字化的仪器,简单摆弄一下,就得出了一个个“精确”的数据。这么轻松就能得出结果,学生看到仪器在工作了吗?知道仪器是怎样在工作的吗?知道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数据吗?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讲,这样的数据和事实并不能建立直接的联系,这些抽象的数据无形中践踏了他们的认知。科学课的教学应该实打实地建立在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沾沾自喜地满足于“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雕虫小技。

  二、剥夺感官体验

  在测量小车行驶的速度时,一些新教具里使用了红外传感技术或者其他数字化组件,小车一到终点,设备即被激活,立即停止计时,精确度比学生目测自然要高不少。然而,有了这样的设备,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就不需要手忙脚乱地手卡秒表眼盯终点了,也不需要小组合作了,只需听教师讲解一下操作方法就可以坐等实验数据的出炉了。然而,学生大显身手的机会都被先进教具所取代了,随之而来的是各项能力的退化。学生开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没有红外感应敏捷;学生开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耳朵没有声音传感器精准;学生开始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人脑没有电脑聪明……教师为什么要越俎代庖呢?科学探究就应该让学生亲力亲为,让他们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世界。

  三、无视情感体验

  诸如传感器电子温度计、电子测力计这样的数字化仪器,使用后得出了一个精确但却冷冰冰的数据,它能满足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吗?学生喜欢这样的仪器吗?不,他们更喜欢用自己做的简易温度计、简易测力计、简易风向标、简易小杆秤。也许,这些简陋的自制仪器得出的数据并不精确,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亲切的、真实的,同时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看着自己亲手做的温度计,液面在缓缓上升,学生也跟着情绪沸腾;看着自己亲手做的测力计,皮筋被一点点地拉长,学生也跟着手心揪紧;看着自己亲手做的风向标,箭头在随风转动,学生也跟着心情飞扬;看着自己亲手做的小杆秤,重物被慢慢提起,学生也跟着欢呼雀跃。这真真切切的体验是那些数字化仪器可以给予的吗?答案显而易见。因此,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中,最该关注的不应是实验过程多么完美、实验数据多么精确,而应着眼于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真刀真枪地学科学、做科学。

  为什么一开始就把捷径展示给学生呢?为什么不让学生尝试多走几条路呢?为什么不让学生一条道走到底呢?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这些所谓的高科技和数字化教具可以做偶尔的点缀,但教师不应乐此不疲,否则就有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危险。教师应该始终和学生站在一起,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探究世界。

科技与思考5

  1医学科技成果的评价

  科技成果评价是评价专家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对科技成果作出定性、定量和综合判断的过程。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科技成果是对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的仲裁,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科技成果种类繁多,综合性强,多学科相互交叉,涉及的指标因素又极为广泛。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做好医学科技成果评价尤为迫切。

  1.1指导思想:

  ①以国家、卫生系统科技奖励条例为依据,注重引导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效益性。

  ②全面评价,有所侧重,使评价体系的指标全面、细化、量化,尽量做到全面评价成果。

  ③定性定量相结合,尽可能地定量化,难于量化时,进行“定性量化”。

  1.2构建原则:

  ①科学性与客观性原则,研究以往国内外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根据医学科技成果的内涵和特点,设置更为合理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②相关性与系统性原则,要求评价系统从指标结构上反映不同层次指标间的互相依存、渗透和制约的关系,同时用系统的观点把评价对象看作有机整体,建立互相联系、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

  ③可测性与便捷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的末级指标应具有可测性,易于理解,便于掌握,同时还要求尽可能减少指标数量,避免繁杂。

  1.3科技成果的评价指标: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首先要确定评价指标。一般有以下几种评价指标:

  ①成果转化率:使用该指标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该公式是一个相对量指标;二是成果转化率反映了成果的一次转化,不能反映多次转化的成果;三是成果转化率不反映成果转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四是该公式不反映成果的技术水平。

  ②科技成果扩散率:反映科技成果扩散程度的指标,是对成果转化的进一步描述,是对成果转化率的补充。

  ③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④新产品和新技术转化收益占企业总收益的百分数。⑤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收益率:反映了成果转化的经济效果,不足之处在于投资收益率反映成果转化投资的获利水平,但不是反映收益的绝对数量。

  2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科学技术是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才是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第一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据统计,美国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60年代突破了70%,20世纪70年代后突破了80%。而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仅在30%,还赶不上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我国每年所取得的近3万项科技成果中,只有20%左右的成果转化并批量生产,而形成产业化规模的大约只有5%[3]。

  2.1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一定时代的科技实践主体基于当时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了发展科学、创新技术和发展生产,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且其一体化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科技成果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全部总和,包括“科学—技术—生产”各个阶段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一切变化和转化。

  2.2科技成果的柔性转化和刚性转化:所谓柔性转化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供求双方,在平等互利、相互自愿的基础上完成的转化。所谓刚性转化是政府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成果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转化,实行统一的领导和宏观调控。它是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和特定情况下的一种辅助、必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2.3利技成果转化的规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知识性商品转化为供市场销售的物性商品的全过程,是一种有科技性质的经济行为,有其特定的性质和规律。

  2.4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经济行为。它不仅涉及到政府的调控部门、成果的转让方、受让方、技术中介市场等环节,而且受国家的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和社会科技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3临床医院对科学技术转化的解决思路

  3.1围绕临床搞科研:医院应把临床工作放在首位。只有面向临床,才能面向市场。临床是基础,围绕临床搞科研,是医院发展的方向。科研为临床服务,临床为科研提出现实问题,由科研去解决。这样的科研才是有意义的。只有面向市场的科研成果,才是有意义有可能实现生产力转化的科技成果[4]。

  3.2重新认识评奖的意义:从为科研而科研,为评奖而科研的误区中走出来。组织专家及科研管理人员,制定出一套新的科技成果评估办法,使成果的评价标准更科学、更公正、更具操作性。从而引导评奖工作为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4]。目前,国家已出台了有关的科技政策和法规,目的是要营造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机制。把科技成果的价值放到市场上去衡量,充分实现知识的价值;以肯定知识分子的劳动成果,调动他们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积极性;同时,强化他们对科学技术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选择科研方向的意识。院校、研究所、医院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在不影响中心工作的同时,承担一些公司企业的部分科研课题。对方出资金、提意向,医院负责科研实施,成果效益双方共享;并要按照科技政策照顾到个人的利益。在成果转化中,应做到政策对路,引导得当,把关严格,努力实现成果的转化。

科技与思考6

  摘要:在学前大班开展儿童科技启蒙教育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大班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实践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意识是指人对科学技术这一客观现实的反映。加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当务之急,尤其要从幼儿抓起。

  二、学前儿童科技启蒙教育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当下学前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现有的幼儿科技启蒙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离孩子们生活中的科技较远;二是幼儿科技启蒙教育中教学方法单一;三是科技启蒙教育中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不够,不能真正体现科技启蒙教育的高效直观性。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从“大班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入手开展实践研究,选择具有时代感,贴近孩子生活的科技教育内容,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对科学技术的直接体验,让他们感到“科技并不遥远,科技就在身边”。

  三、实践与探索

  1.科技启蒙教育选材要源于儿童生活,引发儿童的探究兴趣科学,就在幼儿身边,就在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周围物质世界之中。幼教实践表明,包括自然界和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产品,都是幼儿乐意学习的。笔者所在幼儿园大班开展了《秀秀我家的科技小产品》系列活动。这个活动隔周进行一次,让他们将家里的科技产品带入幼儿园,专门开设了一段时间让他们相互交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每次让5—6个孩子在集体面前介绍一下他了解的科技产品。同时还围绕系列活动开展了“报告新发现”、“小新闻”、“小发明”等活动,布置每周的“小小记者招待会”,为幼儿创设科技发现的环境,促使幼儿主动观察,发现新科技、新信息,对电子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出创造的欲望。

  2.制订科学启蒙教育内容和目标要适宜,挖掘教育价值实践中,笔者探索认为,一节优秀的科学课,其教学目标应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等多维度去入手。在科技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有几点建议:一是选择有利于儿童亲历科学学习过程的内容;二是从儿童原有经验出发,选择儿童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三是选择最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四是选择有利于培养儿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五是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内容;六是选择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内容。实践中,我们在科学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上均遵循了上述要求。例如大班的《数码照相机》这节活动,选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顺应时代发展,每家每户拥有一台数码相机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二是孩子们在日常旅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数码相机,他们对此有探索的兴趣;三是家庭和幼儿园有支持教学活动的硬件条件,取材方便。内容选定后,接着要做的工作就是有效引导孩子们学习科技知识和技能。我们查阅了有关数码相机的资料,内容过多且深奥。如何缩小范围,选择适合大班年龄段的内容呢?我们设计了调查表,内容大致为:你用过数码相机吗?你会用数码相机照相吗?你看到的相机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些什么?你想了解相机的哪些秘密?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将知识技能目标锁定为:了解数码相机主要部件的名称(开关按纽、快门按纽、闪关灯、调焦按纽、模式转盘、多重选择器)及功能,学习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而考虑到数码产品的精密性,我们又将“能小心使用数码照相机”列入儿童科学素养的养成目标;另在探索活动中,所涉及的细致观察力、表达交流及成就感等也被列入了教学目标之中。本节教学活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目标及内容的选定适宜,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科学素养的养成。

  3.教育手段在科技启蒙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要合理,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每一次科学活动必须要揭示一个科学原理或阐明一个科学道理。但要把不同的科学概念转化成幼儿能理解的科学知识。例如科学活动《生活中的小杠杆》。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小工具,有剪刀、钳子、核桃夹、镊子、食品夹等让幼儿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探索这些工具都是如何工作的?因其造型各异且较小,我们用硬纸板放大了一个模型,让幼儿了解这些工具的共同结构,它们都有一个支点、有杠杆,在工作中有动力和阻力的存在。再如《声音的传播》中,我们借助气球皮、空瓶、吸管来制作一个模型,让幼儿吹一吹感受声音是靠振动发出的。在这两个活动中,通过模型的使用,幼儿们初步认识了不易观察到的科学概念。

  4.科技启蒙教育活动策略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有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说来,以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幼儿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孩子们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给幼儿创设多种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数码照相机》活动,我们不仅给幼儿提供一台相机,还给他们提供了操作的机会,现场为其选择了毛绒玩具和教师、同伴作为他们拍照的对象,给他们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总结的学习策略了解数码相机,感受相机的功能,解决取景、对焦等学习中的问题;《方便的自行车》除准备一辆大的自行车作为模型以外,还提供了小型的自行车让他们在了解构造的情况下,试着骑一骑,感受骑车与走路的不同。教师再骑大自行车轮流带着孩子们,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体验自行车的省力。这些教学策略的使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发展了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结论

  变幻的大千世界和幼儿周围生活中存在着无数有趣的自然现象与科学现象,可供儿童学习的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也很多。作为现代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以儿童的主动探究为科技启蒙教育的主要活动,发掘儿童身边的科技启蒙教育教材,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让幼儿在广泛接触、观察、操作、实验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滋生科技意识的萌芽,从而使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超群的创造力,为我国科技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技与思考7

  论文摘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异化也困扰着人类,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科技异化,实现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加强科技制度建设、科技主体建设两方面论述,伦理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论文关键词:科学技术,道德

  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伦理学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忧虑甚至恐惧。引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进步不平衡,后者远远滞后,前者毫无约束地被加以发展和滥用,从而产生致命的危险。”由此可见,如今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不再是仅仅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是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处理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学问题。

  一、伦理道德滞后于科技发展,伦理建设势在必行

  科技正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然而,在科技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强大推动力的同时,其异化现象也随之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粒纽扣大小的废弃电池所含的毒物会造成60万升水体的污染,这些水足够一个人终身饮用。如果让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这些灾难触目惊心。目前,科技异化已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本文针对科技异化进行伦理的反思与省察,试图从制度建设、科技人员主体道德建设等方面探寻消除科技异化的途径,并试图借此使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科技异化,采取积极的措施,最终实现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曾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造成现代社会中某些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运用的某些理性或非理性的价值观念。事实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紧密相关,科学知识的产生密切联系于实践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境,是负载了利益、负载了文化的。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基于自然、基于社会、基于环境、也基于集体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伦理学的发展,或者说,离开伦理的科技发展将如信马由缰,不仅不会给人类带来福祉,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把知识与道德放在等同的位置。但是,我们知道拥有科学知识并不是促进道德进步的充分条件,将科学知识等同于美德,未免有失偏颇。因为科技不会自动造福人类,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目标真正实现,“人必须把对科学技术的运用置于正确的伦理控制之中。否则,科学只能成为把我们推向灾难深渊的帮凶”。科技发展推动着伦理的前进,科技没有止境,伦理的发展也就没有终点。特别是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规则的建设势在必行。

  二、加强科技制度建设,以平衡科技发展与伦理约束

  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科技异化,实现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为使科技真正给人类带来康乐与福利,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制度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科技制度建设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科技立法。科学技术发展需要进行两种立法:①立“法律之法”,即行政立法;②立“道德之法”,即自我立法。法律是硬性规范,以强制手段约束人的行动;而道德是软性规范,以人类特有的内驱力的激励,达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道德和法律,道德靠自律,法律靠他律,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所向披靡,既能够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又能避免道德的低下所导致的一些恶果。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看,内因是第一性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而自律较他律更为重要,法律是否能执行,取决于道德心的驱动。也就是说,即使在高度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现代社会,法律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今天,如果人们的道德水平不高,法律再多再严,也起不到威慑作用而形同虚设。正如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所言:“只有对于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来说,才可能了解如何去运用法则,法规的健全固然重要,但道德约束的基础和配合作用,对于法规的实施却是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

  另一方面是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所谓软着陆机制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的价值体系之间的缓冲机制。这个机制可从方面着手:其一,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向公众揭示科学技术的潜在风险,并自觉地用伦理价值规范及其伦理精神制约其研究活动;其二,社会公众就科学技术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展开深入、广泛、具体的讨论,对科学技术在伦理上可接受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这样一种讨论能够使政治活动家们参照着技术上可能的和可行的情况,纠正他们对其利益所持的那种由传统决定的想当然的态度;政治活动家们将能够根据讨论中所表达的和得到重新解释的需求的认识,实事求是地做出判断:将来,我们想在哪个方向上和在多大规模上发展技术知识。”在实际的科技活动中,科技的软着陆机制已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

  三、加强科技主体建设,以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

  科技活动的主体是人,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要对科学技术滥用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承担道德责任。科学家不能成为科技动物,要有社会责任感。长期以来,不少科学技术家都奉行“价值中立”的原则。美国学者贝利说:“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兴趣不在于是对是错,是善是恶,而仅在于是真是假。”正是这种“中立”态度使得某些原本卓越的科技成果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加强科技主体建设,使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伦理责任变得迫在眉捷。

  (一)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科技主体之所以负有伦理责任,是因为他们具有专业科学知识,比一般群众更全面、更长远、更准确地预见到科技发展和运用对人类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后果。他们有责任去预测和评估有关科研选题及其成果所可能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同时,科技主体之所以负有伦理责任,还因为他们经常参与政府或企业经济活动的重大决策。一般说来,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主体不但要对科技活动的后果负有趋利避害的责任,还要对全人类的未来负责。

  (二)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反复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经过一些思想家的提炼和概括,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科技伦理规范体系,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普遍遵循的评价和判断善恶的标准,调节着科学家或工程师之间,科学家或工程师与社会集体之间的伦理关系,促进着人类科技事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从全世界的高度看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有着共同的伦理规范。这些规范有:应该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应用和后果并不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应该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后果不会对我们这一代及我们的后代的安全带来更多的危险,因此,科学成就不应该应用于或有利于战争和暴力,应该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后果不应与国际协议提到的人类基本权利相冲突;科学家应该认真地估计其研究将产生的后果并将对其公开负有特殊的责任;当科学家断定他们正在进行或参加的研究与这一伦理规范相冲突时,应该中断所进行的研究,并公开声明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做出判断时应考虑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一个丧失了人文精神的社会,不能指望它有发达的科技。但同样,一个科学精神尚不能深入人心的民族,也不可能有发达的人文。在这种意义上,新世纪初的高科技发展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弥合鸿沟、实现协同发展的契机,即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共同进步,科学技术需要伦理道德的指导规范,伦理道德能够指导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你们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我们只懂得应用科技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可见,科学技术本质上是实现人的基本价值的手段,而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人是科技的主体,是其价值的最终根源,科技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科技发展的人本主义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技术开发和项目选择时,不仅要遵循效益原则,还必须兼顾其对人的全面发展及人类的长远利益,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坚持科技道德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正确解决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进步的矛盾,让科技发展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怀。在科学技发展与伦理道德进步日显矛盾的今天,我们应当努力使今后的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文道德的进步,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怀,更多地关心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自我完善。我们既要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自己,也要用崇高的理想和情感来提炼我们的灵魂。努力使物的进化与人的完善相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日益彰显的人的伦理道德危机。

  参考文献

  1 吕耀怀.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融合[J],道德与文明,20xx:(1)

  2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 曹南燕.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xx:(4)

  4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31

  5 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科技与思考8

  1林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意义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仍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近年来,社会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维护经济的稳定,国家部门必须加快林业发展的步伐,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基础。林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也就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林业发展建设的过程,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步骤。目前的经济形势复杂,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林业行业要发展就必须加大林业科技的引入,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刻不容缓。

  2林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经费支持、推广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是以县、市、省三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都主导的推广模式,这种模式效率较低。同时国家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严重缺位,致使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合理化建设难以展开,无法满足新时期林业建设的需求。林业科技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注入较少,推广效果难以保证。大部分省份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不重视,为其投入的专项资金无法满足推广工作的需求。市县两级政府没有专项的推广经费,甚至一些地区的财政预算没有加入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人头费。

  2.2林业科技推广政策不完善

  首先,相关主管部门没有正确认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大部分乡镇林业工作人员只从事林业管理的行政工作,没有人或很少人负责林业科技推广。其次,一线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薪酬待遇较低,在加上基层工作辛苦且困难重重,降低了林业技术人员的推广积极性。同时,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后备不足,由于工资低、工作艰苦,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2.3林业科技发展缓慢

  中国目前对林业科技的研究投入较少,致使林业科技发展缓慢,水平落后,严重影响了林业科技的推广。目前,我国林业科研单位和运用单位分离。林业科研单位开展科研项目时,很少考虑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只为获取科研资金,致使很多科研成果无法满足林业生产实际需要。科技成果无法转化成生产力,林业发展举步维艰,难以适应新社会背景下的经济发展需要。

  2.4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收效不大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是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监管主体,但由于林业科技推广的周期长,见效慢,各级主管部门逐渐转移了工作重心,致使林业推广工作难以有所收效。在实践中,有关部门进行林业科技推广只是在简单执行国家的任务,践行国家的政策。推广工作生硬且盲目,推广部门对本地区的林业状况没有进行统计调研,无法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也让林农对科技推广丧失信心,无法认识林业推广的重要意义,进而对林业部门和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产生排斥心理。

  3林业科技推广的优化措施

  3.1加强林业科技制度的创新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要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体制进行创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林业科学技术早已过时,无法适应现阶段发展的要求。相关部门要在林业资源的开发治理中引入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林业发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2建设高素质的林业科技推广队伍

  现阶段,我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队伍老龄化严重,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林业知识还停留在过去,无法适应新时期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需要。因此,相关部门要不断引入年轻的技术人员,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设置相应考核机制,实现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科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让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不再流于形式。

  3.3加强对林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的投入

  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加强培训体系的建设,增加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投入和预算。同时提高林业科技的科研水平,鼓励新手段和新技术在林业行业中的使用,转变传统工作内容和模式,加大基层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同时,设立专项科技经费和推广经费,从源头上保障科研工作和推广工作,让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4结语

  林业科技推广是林业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们要充分认识林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推广水平。同时林业科技推广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与自然环境谐和相处的重要保障。

科技与思考9

  摘要:农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同时也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和转化,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经济

  一直以来,农业都倍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我国来说,农业发展水平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之需。加快农业发展,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国内农业科技成果数量显著增加,这为国内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不足,严重限制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科研资金也被无端消耗和浪费。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科技成果质量低

  科技成果质量普遍较低,是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科研的目的在于提升农产品产量、加速产业发展。但是,由于当前部分农业科研人员对市场不够重视、市场意识淡薄,导致大量农业科研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多数科研成果转化成本较高,其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也非常有限。其次,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和鼓励政策。但是,农业科研机构所获得的研发经费却依旧非常有限、农业科技队伍也非常不稳定。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科研项目普遍停留在低水平层面,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高技术含量和高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开发难度非常大。

  1.2市场需求度低

  目前,经过国内科研专家和团队的不懈努力,部分农业科研成果具有了较高市场价值。但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终受益者——农民群体,对于科研成果的接受程度不足,导致大量科研成果无法得到普及和推广。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科学知识匮乏、技术素质较低的问题,多数农民年龄普遍较大,加上农村科普工作开展不到位,导致农民对于先进农业科技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足,最终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1.3成果转化速度慢

  客观而言,目前国内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农民自身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和应用,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目前,地方政府对于农业扶持力度不足,地方政府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据国内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研资金投入仅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3%,而科研成果转化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策略

  2.1加强科技成果创新

  农业科技成果创新能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可靠支持。首先,政府必须要明确科技成果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政策支持,制定农业科技成果创新激励政策,鼓励各专业转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和创新工作。其次,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需要可靠的资金支持做保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加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津贴和补助,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积极创新的农业企业,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如积极提供贷款利息补贴和给予税收减免等,推动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工作的开展。

  2.2坚持市场导向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市场导向,提升科研成果价值。农业科研人员必须要深入农业市场,深入探讨和研究市场需求,从市场角度深入分析科研方向。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和企业必须要摒弃“埋头苦干”的弊病,定期组织市场调研和科技下乡工作,帮助农业科研人员更多地了解市场和农村基层,真正把握市场和农民需求,最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

  2.3加强农民知识教育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将服务于农民群体,农民群体的接受和应用水平取决于其受知识水平。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民群体的知识教育工作。在农民农业科技知识教育上,首先,地方政府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工作,加强义务教育普及,使农民能够真正理解农业科技,转变封闭传统的思想观念。其次,地方政府应当联合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组建专门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小组,定期向农民群众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群众解答农业科技方面的困惑,从而提高科研成果在农民心中的地位。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建设,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全方位推广,确保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3结束语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关系到民生和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至关重要。经过多年技术突破和创新,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水平、坚持市场导向,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翟金良.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xx(03):378-385.

  [2]邵明灿,周建涛,李德新,等.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难题的深层次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xx(02):55-58.

  [3]孟洪,李仕宝.新常态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xx(03):57-60.

  [4]伍玉洁,还红华,黄俊.省级农科院如何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以豫鲁2省农科院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xx,42(10).

科技与思考10

  摘要:本文从当前科技镇长团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压力入手,着重从六个方面分析阐述了科技镇长团成员工作转型的相关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科技镇长团;成员;工作转型

  科技镇长团成员一般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担任乡镇党政副职,推动政府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打通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隔膜”,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现任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先生曾认为该模式“不仅能改善基层科技资源的配置,还可以增强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形成公共服务与经济转型的良性互动。”①然而,新的形势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科技镇长团工作也面临着不少新的情况和新的压力。这主要表现为:前几批来自不同单位的科技镇长团成员轮番工作过后导致工作空间的压缩;地方领导及企业对科技镇长团工作新鲜感的退却和期望值的降低;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积极主动性的下降;多次多批提出的技术需求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导致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信心和耐心逐渐丧失;地方公职人员普遍降薪对板块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影响。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科技镇长团成员工作亟需转型,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尝试考虑。

  1放低姿态,主动融入

  科技镇长团成员大多来自高校、科研院所,还有部分来自上级机关,大多数学历层次较高、原来的平台也较高,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心理优越感。然而,随着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以及所处人脉圈的变化,尤其是当前新形势的变化,科技镇长团成员们必须放低姿态,放下专家、上级机关领导的架子,尽快地实现“三个转换”,即:身份的转换、思维方式的转换、工作方式的转换。此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还需要主动融入地方。具体而言,可通过中午食堂吃饭、会议间隙、上班期间串门请教等多种方式,主动寻找机会,加强与人才办、科技局等职能部门以及所在板块的相关领导和科技助理等的沟通交流,尽快融入新的工作集体,熟悉相关情况、明确工作方向、确定工作重点。也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得到地方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认可和支持,挂职期间的各项工作才能真正务实有效地顺利推进落实。

  2发挥特长,顺势而为

  毋庸置疑,挂职工作的开展必须结合板块的实际需求、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结合身后的资源情况。只有对上述情况综合分析评估后,积极寻求最佳契合点,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所长,这样才能上手比较快,也容易出成效。这就要求科技镇长团成员在准确了解掌握企业相关需求的同时,也要合理兼顾地方政府和派出单位的利益诉求,然后再通过梳理分析派出单位以及自身现有的人脉资源,牵线前往解决。比如,在做好科技服务方面:企业有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既有平台、项目的名份,又有政府的经费奖励,积极性普遍很高;地方政府有上级考核的压力,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甚至可以获得加分,自然是乐得其成;而对派出单位而言,既能拓展服务的业务、取得一定的服务报酬,又能逐步建立和拓展高校的对外科技服务品牌,与地方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鉴于此,笔者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为本地高校的优势,积极整合苏州大学的科技人才资源,为挂职板块的多家企业提供多项贴心到位的服务,主要包括省市项目的培育和申报,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的申报以及省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的申报等。而因为此举也有助于地方上科学发展观考核任务的完成,因而也得到了板块领导的充分认可以及科技助理等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促成了多项合作。

  3拓展思维,逆向探求

  所谓“逆向探求”,通俗一点讲即为:梳理分析自己身后的资源,回看挂职的板块或者所在县区的相关部门是否有这样的需要。笔者在挂职期间,除了为地方的科技、人才工作积极贡献力量外,还针对地方工作需要,进一步拓展思维,结合自身人脉资源,在其他方面牵线促成了多项合作。文化建设方面,促成相关专家团队与太仓文广局在太仓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方面的合作。党建工作方面,促成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的专家团队与挂职板块在党建品牌建设及对策研究方面的项目合作。宣传策划方面,促成派出单位老师为板块企业量身定做宣传视频;促成新华日报苏州办事处与其他板块在农产品销售策划推广方面的合作。

  4错位思考,寻求新的突破

  错位竞争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避开趋同性的竞争手段、竞争理念和竞争策略,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以此来拓宽市场空间的一种竞争方式。科技镇长团成员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使用错位思考,寻求新的“突破点”:其一,看那些比较成熟的、已经建立了相关平台、获评相关科技项目的企业能否在其他条线、其他项目上有申报获评的机会。其二,进一步发掘那些尚未被“开垦”的、具备一定实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其三,结合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势,重点牵线联络企业自动化改造方面的对接合作。这方面企业的需求很大、政府也大力支持、高校院所的专家也很有积极性,应该说工作的空间相当大。其四,引入派出单位的科技、人才资源,除服务挂职板块多家企业外,积极服务其他板块企业发展,进一步拓宽工作的“点”,并逐步形成“面”。

  5团队协作,共同提升

  “团队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组合体。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是一个团队的基本功能。“”它具有单个人进行活动时所没有的优越性,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互相协作,互采所长,互补不足,使团队产生巨大的动力,促使活动顺利进行,圆满地完成任务。”②科技镇长团成员日常工作开展必须加强团队协作,这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其一,省内和省外、高校和非高校的成员各有优势,可以优势互补;其二,各区镇板块的需求不一样,成员每个人手头的资源也不一样,大家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帮助、共同合作;其三,只有注重团队协作,团队的凝聚力强了,战斗力才能更强、成果才能更多、成效也才能更显著。

  6科学评估,注重实效

  地方工作注重实效。一年的时间很短,要想能尽快出成效,必须要合理分析评估并区分:哪些事把握性比较大,能干成;哪些事努力一下,有可能会干成;哪些事可能设想得比较好,但落实起来很难。通过分析权衡,要尽快找准着力点,用好劲、用准劲、用巧劲。这也需要三个结合:一是前面提到过的结合区镇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自身的特长和资源,二是结合板块前几批成员已做的工作,三是结合镇长团考核指标体系的要求。当然,因为要促成每项合作,均需要一定的周期和过程,因此,如果派驻单位、派出单位、个人愿意,笔者建议科技镇长团成员至少要挂职两年,这样既有利于保证工作的延续性,可以取得更多的成果,对于个人的锻炼成长也大有裨益。

  注释

  ①程杰.江苏“科技镇长团”与县域经济的碰撞[J].中国农村科技,20xx(1).

  ②赵海南.管理中的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3:144.

【科技与思考】相关文章:

1.科技与生活

2.科技与生活

3.语言与思考方式

4.我与科技作文

5.快与慢的思考

6.阅读与思考作文(7篇)

7.富人与穷人的思考方式

8.灾难与思考作文1200字

上一篇:黄小咪 下一篇:打洞专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