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重门读后感(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重门读后感 篇1
读韩寒的《三重门》是是在高一的暑假。
韩寒文笔的老成和文风的辛辣的确是让人感到眼前一亮,他的阅历,他的思想很难让人想象这本书出自一个18岁的少年之手,但是总觉得他的深沉是那么不自然,那么辛辣的讽刺从这个少年口中说出是那么不伦不类,不尴不尬。
虽然按着韩寒的意图一路笑过来,但阖上书册,却发现能值得回味的快乐并不多。小说中四处伏击的调侃和存在着语法错误的比喻不仅没有加强小说要表达的思想,反而使得主题显得七零八落,语焉不详。真正要引起人心灵震撼的力量,在呼之欲出的时候,却又像退潮一样逐渐暗淡。
因为《三重门》,一场有关教育的话题正讨论的如火如荼。韩寒何去何从,教育又回如何,我想时间证明一切。其实,我觉得《三重门》这本书还适合那些教育部门的权威,那些有免费好车的人,那些“李刚”,希望他们从中能得到一点东西吧……
三重门读后感 篇2
很久很久以前,晚上我喜欢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想事情,远到关于未来的假想,近到明天早晨吃什么?我就是这样,每天晚上会想很多很多的事情,就像上学的时候,睡之前,把今天学的单词先默念几遍那样而且那种感觉是轻松而自在的~后来我喜欢跟人聊天,说着话、说着话就睡着了,因为“专家”说的,睡之前聊天好,但是不要太兴奋现在呢,每个夜晚都是在台灯下度过,还时不时的躺着看书、趴在被窝里看书,看到眼睛发干为止,说实话,我已经好久没有去眼镜店测过视力了,因为我不是近视眼,hoho~
每次看完一本书,我是真的想写下些什么……但是我既想写在本子上,又想写在博客里,所以好几次都干脆那都没写,我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懒的人。因此某些感觉走过也就走过了,什么痕迹不留,because我还是个健忘的人,现在凭着我有限的记忆,我想把这段时间看得几本书的感触写下来,我想经典还是会在我的脑子里留有余香的。《三重门》、《像少年拉飞驰》、《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生》……
《人生》的感触在上一篇博客已经写过了,如今就不再多说,总之活着就是最大的艺术,命运的曲折源于现实的纠结,想那句歌词:人生完美的事太少……不管命运给我们开什么样的玩笑,我想我们内心还是应该有一份坚持不曾改变的,那或许就是:理想、信念或者爱情!
前段时间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觉着不看韩寒的书,将来会是一件遗憾的事,因为他在当今书市的一席之地,还有我很想看看这个恨世嫉俗的人会说些什么,恨世嫉俗,我似乎用错词了,比起郭敬明韩寒更现实一些,对,那就是现实。
韩寒用了第一人称,用少年林雨翔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以及周围的一切,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韩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极为挑剔,对于社会不良风气和应试教育的批判辛辣却又叫人心服口服。小说中,最爱的还是韩寒的黑色幽默,就像我在看书的时候就一直窃喜~每一个精巧的比喻都仿佛信手拈来,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但这些黑色幽默并没有持续很久,在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后,语句就转为平淡。有人说韩寒是江郎才尽,而我认为在这个高中的场景中,描写得一切以贴近自身生活。韩寒已不能像个局外人看待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早已没有距离。贴近反而使他施展不开,他也做过努力。像几个体育特招生的出现,却也只能华丽上场,悻悻落幕。
小说的结局颇为耐人寻味,殊不知无言的结局亦是最好的结局。未来的世界谁也猜不透,不如给自己留一个幻想的空间。韩寒做的真是绝。
事实上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实际上就是韩寒,这个迷茫而倔强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争意识。林雨翔的求学和韩寒的休学,一个尖锐的对比,事实上也是韩寒的无奈。他选择了一条极为坎坷的人生道路,执着前进。虽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还能闪亮多久。但我坚信,在无数应试学子心中,韩寒是最洒脱和值得羡慕的。
三重门读后感 篇3
《三重门》是韩寒的成名作,我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上周终于在图书馆借来了这一本书,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一本震撼世人的作品。
初始读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在《三重门》一书当中,韩寒以相当高的频率暗讽当今中国的各种时弊。小至生活小事,大至国家教育制度,无一不成为韩寒的笔下亡魂。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在读这一本书之前,我刚刚读完了雨果的《九三年》。同样在作品中暗讽当时政府的弊端,虽然雨果的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明显不及《三重门》,但是其锋芒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九三年》被称为是大文豪雨果最为成熟的一部小说,而《三重门》只不过是新生代作家韩寒的处女作,二者的写作水平存在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抛开这一点瑕疵不说,但从整体来说,我觉得这一本书给我的感动比《九三年》要来得深。原因很简单,《九三年》描写的是1793年法国大革命的一些事情,对于这样遥远的历史,我们只能从文献资料当中寻找到一点印记。而《三重门》则是描写了一个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这些,都是我所亲身经历过的,对于其中的相似之处自然容易产生共鸣。
在阅读这一本书的时候,一开始是对韩寒笔下的教育界的黑暗以及教育体制的缺陷产生共鸣的。毕竟,我也是一名偏科生,也深受“全能型人才论”的荼毒。再看深一点,就对主人公林雨翔在感情路上的坎坷产生共鸣。但是,有一点我是比不上主人公的是,他跟susan的'感情之路的波折,是我现实中所不能遇到的,假若遇到了,我想我自己也未必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承受这样高频率的、极富戏剧性的打击。看到后来,就对林雨翔对待学习的态度产生共鸣。林雨翔是一个有潜力的学生,无论从书中的老师,还是从作者的意图,抑或是从我的观点来看,林雨翔都是一个这样的学生。但是,他跟我一样,有一个相当致命的弱点就是,就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在林雨翔升入高中开始,他就没有一种很认真的拼劲,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潜力只要恶补一段时间就可以把成绩赶上来。但是,在初中可以这样,不代表在高中也可以这样。毕竟,初中与高中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否则,也就不用吧高中与初中分开了。而我,则是同样地得过且过,从小学开始就被英语拖着后腿,也因为英语而吃过不少的亏。但是,一堆的教训却并没有换来我的奋起直追,而是不断地为自己寻找借口,得过且过。
再有一点,就是林雨翔的初中、高中生活勾起了我的回忆。中考在我的记忆中已经很模糊了,好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其实,也就是4年前的事情,只不过,这样的记忆被时间更加接近,重要程度更高,记忆更加深刻的高考所覆盖了而已。但是,我还是依稀记得中考放榜的时候,凌晨两点多钟打电话查询成绩,每出一门成绩,心理就多悬起一分。直到全部成绩出来了,才知道原来自己与理想的学校是差那么远的。当时的失落好像又可以在高考放榜的记忆中找到相同的感觉。
读一本书,想起一些人,忆起一些事。乃是我读《三重门》的最大收获。
三重门读后感 篇4
初中时,随大流(主要是黄狗啦)开始看韩寒的书,然后几乎看完了他所有出版的书,只是唯一的遗憾,最早出版的《三重门》没机会看。
高一时,问同桌借了看,只可惜被我们班主任收了,那班主任姓赵,对韩寒痛恨至极,好像韩寒抄了他家一样,恨得连《三重门》安安静静的躺在书桌里也不放过。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此,当你还没有幸看一样东西,那东西就已经消失,这里是被收了。只闻书香,还未来得及吞下肚,就被收了,惨!!
之后的一年多时间,把《三重门》搁下了。
高考前的一段日子,生活寂寞难耐,逛书店时又见《三重门》就顺手takeit了。
我看过《三重门》后的感觉是韩寒读完《围城》的感觉:“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虽然我也读过《围城》,但因为我文学功底太差的缘故,没有什么如坐春风的感受。总的说来,看韩寒的小说是不必太注意情节的,最主要的还是看他怎么玩文字,然后顺便把我们也玩一遍。看郭敬明的书就不这样了,只看情节就够了,我不是说他的文笔不好,只是那些文字更适合女人,而且往往越是对女人心理描写的惟妙惟肖的男人越容易变态。
我不知道韩寒写《三重门》的时候是怎么写的,他自己说这本书是他倾注最大的一本说,我想也是,玩什么东西都得投入,何况是玩文字。我觉得写这本书要很通畅是不可能,可能一个比喻要憋很久。
我要说的就是这一点,以前总是强调写文章要流畅,但有时候是需要不流畅的,太流畅的东西就没有什么
以上本人鄙见,不足挂齿。
三重门读后感 篇5
高一高二时,对待韩寒不太感冒。总觉得一群人称赞他,是随大流的表现。要突出我的与众不同,就是不理会。可是后来,偶然机会,舍友买了他的书,偶然去读了。
我能说,当时本来复读很郁闷,愣是被书给逗笑了。你可以说是,段子手啊,活着是恶意谄媚啊。我就是觉得,他的书,有趣。本来也不复杂,就是朦朦胧胧的校园恋情,中间穿插学习生活的日常。韩寒的文笔幽默,是没得说的。比喻有时有点强行,但确实很搞笑,很有意思。我喜欢有趣的人,有意思的人。书中男主也是有点意思的,可以算个逗逼,没什么大出息,在内心里已经干翻了整个世界,没人时大喊:“老子最牛!”很难说,主人公是符合“四有”标准的青少年。大概好好就是想说,我就要塑造一个反榜样的角色,给道学先生看看。因为韩寒就是个有点反榜样的家伙。印象很深的,是一些笑到不行的说理,比喻,或者说YY。当时真是捧腹大笑,很少看到这么有意思的。我不知道他深不深刻,但是我觉得他有意思。还有结尾那部分,我读过《围城》,觉得和钱先生给的结尾异曲同工。就是好像完了,又好像没完。意境给你留下了,列位看官,自行意淫。不,是自行脑补。在那样的岁月里,的确是带给我不少欢乐,现在看,觉得可能有点牵强,没有那么好。但当时而言,很棒很棒的。
三重门读后感 篇6
20xx年2月25号读完韩寒的《三重门》,时间用了一周,当时看到这个书名就特别好奇,为什么作者起这个名字,于是,我便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给出的评价就是很无聊,没什么吸引力,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因为我读着读着睡着了。还好,我没有放弃继续阅读下去。在工作闲时,便在手机微信读书上继续读,越看越有吸引力,看到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就会联想到自己当时学生时代是个什么样子,有没有同主人公类似的经历。
书中的主人公林雨翔是一个小心眼,在意别人眼光,胆小,自夸自大,喜欢炫耀自己,而自己也没有太大本事的人。书中有一处林雨翔与罗天诚的对话,是来说林雨翔的,特别的精辟。
罗天诚解剖人性:“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徐志摩是大雅,马德保是大俗,但他们都是快乐的人,可你却半俗不雅,内心应该非常痛苦。”这段话可能在文章前面体会不深,等你读完全文就会发现原来这句话为后文做了铺垫。就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林雨翔在文学社和同学一起游周庄,碰到了Susan,便对Susan产生爱慕之情,但在交流过程中,Susan的谈话也可以看出对林雨翔有好意,但林雨翔不敢表明自己的心意,也不知道怎么去做,他对Susan写信还是在别人的鼓励和出主意下才行动的,而且行动迟缓、犹豫不决,就想一个过马路的老人,不停的踱步。Susan是一个懂事而又美丽大方的姑娘,总是在鼓励林雨翔好好学习,以后大学相见。因为Susan知道现在不是恋爱的年龄,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可林雨翔没有体会到这些,最后错失一切。
林雨翔从小在林父的逼迫下去看古文,去读书,这对他来说,还是非常有用处的,可以在别人面前有卖弄的资本。林雨翔喜欢炫耀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林父的影响,林父是一个杂志社的编辑,爱好就是喜欢收藏书,收藏归收藏,但也从来不翻,这也是他炫耀的一个资本。但他转念一想,我不读也不能让书浪费,于是就让儿子去读,而且是耐心的为儿子挑选书籍。林雨翔因此在那个年龄才算学识博学,在初中,林雨翔因为偏科厉害内心选了文科,当时一个“散文老师”马德保阴差阳错进了学校当语文老师加管理文学社,马德保当时看中林雨翔,便邀请林雨翔加入,林雨翔加入文学社不是因为喜爱文学,而是因为文学社有出去游玩的机会,不能说是游玩,而是出校找灵感。林雨翔在文学社还有一个大成就就是获得了全国佳选作文第一名,这又再一次成为他炫耀的资本,他唯恐天下不知道,到处宣扬。
后来,在中考的时候考了一个不高不低的分数,可以上县学校的自费,但是她妈认识一个镇长,托关系拿钱以特长生去了市学校,人家都说进入这所学校算是半只脚踏入大学的大门在高中却不是初中那样好混,因为市学校的学生要么有钱,要么有学问,而林雨翔什么都没有,又高调,算是没怎么处到朋友,也没学好习,整天就是在勾心斗角。拼命参加社团也是为了炫耀,他此生活着给人的感觉就是炫耀。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的初中与高中,每次考完试同学之间的打招呼就是感觉考得怎么样,同学都是谦虚的说:还行吧,能及格就行。而当成绩出来时确实令人吃惊,全是高分,因此别人说自己考得还可以默认为不错呀。也没有像林雨翔那样。
林雨翔身上也有作者的影子,作者在后文也提到过自己不太满意中国教育的方式,总是按照死板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死啃教材,属于一个应试教育。而且还分什么理科和文科,有碍于学生特长的发展。
完整的读完这本书,可以回答之前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取名为《三重门》,三重门三个字在书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礼记·中庸》中的一句话,我百度出来的解释是:《三重门》的名字来自《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三重”指的是“礼仪”,“制度”和“考文”。作者年轻时为了如何让书名显的有文化一点,经过反复的思量,才取下了这个为人多次误读为“三种考试,三道门”的名字。而第二次出现这个名字是:林雨翔在校园散步时,描述校园三栋楼排列在一起。
三重门读后感 篇7
韩寒作家的《三重门》出版于2000年,当年的这把自由之火烧出了200万册的销量。韩寒作家上初中就发表文章,以体育特长生身份进入上海松江二中,读了两年高一却连续两年挂课七门,最终于2000年退学。他的《三重门》是不是更像自己当年的心路历程呢?
《三重门》没有太过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太紧张的节奏,象极了我们生活中朝夕相处的学渣学霸父母师友。
林雨翔,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但是又低调胆小,内心戏充足。
马德保,没有太多真才实学,可是总归在一群庸人的小镇上中绝世而独立。Susan,鹤立鸡群的美才女,对林雨翔鼓励启迪,是林雨翔的力量源泉。沈溪儿,叽叽喳喳,就喜欢玩味些不小心牵线搭桥帮小姐欲说还休的桥段。
罗天诚,不近女色不恋红尘,自带深沉,只在见到喜欢的美女时流露点人性的烟火之气。谢景渊,勤奋的书呆子,没有好的家世,凡事只能靠勤学苦练。钱荣,富二代,有资源优势,傲视群雄,谈情说爱却不耽误他日精月进,跟林雨翔是死对头。
姚书琴,“妙绝师太”也难过美男关。
他们是不是像极了你学生时代身边的性格各异的同学?而且,他们之间或相互嫉妒倾轧,或相互揭底拆台,或相互鼓励取暖。还有他们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成绩报班吧,奔走吧,找出路吧,总归都是使出十八般武艺,想办法给孩子铺就一条又红又专的光明大道。
然而,我最爱极了《三重门》里的各种大调侃小尖酸的韩氏幽默,比如:
“马德保培育成功这性格(胆小怕事)比林雨翔多花了三十年,可见走了不少冤枉路。”
“不漂亮的女孩子撒的娇,则像我国文人学成的西方作家的写作手法,总有走样的感觉;看她们撒娇,会有一种罪恶感,所以男的都会忙不迭答应,以制止其撒娇不止。”
“体育生像是历代鬼怪小说里妖怪变的人,总有原物的迹象可寻,不能靠缄默来掩人耳目——每天去训练就是一个铁的事实。”
“正步走时队伍像欧洲海岸线,主席台上的领导直摇头。结果这个耻辱没能保持多久,被后面的几个班级连续刷新,主席台上的头摇累了,索性坐看云起,懒得再摇。”
“好事做到底,坏事也不能半途而废。”
是不是颇有点钱钟书大师的风范(连susan也隐约有点唐晓芙的清新之气),而且恰到好处的浓缩了学业社会家长师生的各种无奈和心酸,让人在忍俊不禁中正襟深省。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过着平凡的日子,走着平凡的流程,走着仪礼,制度,考文这传统三重门。一旦有人不小心跨出这个三重门,大多都会诚惶诚恐,不知所措,我对吗?我会掉队吗?我会沉沦吗?可是伟大如韩寒,他就身体力行告诉世人,万一你流程没走对,你依然可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别样的精彩。
韩寒高一退学的时候,班主任问他,你的未来可怎么办?他说我要靠稿费啊,一语引来哗声一片。20年过去了,韩寒出了20多本自己的书,做着知名赛车手,立万著名导演,他娶高中的青梅竹马如花美眷,化身国民岳父。凭借20亿身价,他不但真的靠稿费养活了自己,还把自己养活的很精彩,他还可以霸气的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虽然韩寒作家现在也对自己当初退学一事感到懊悔,可能随着年龄的沉淀,他比以前更多领略到所谓三重门的可贵吧,但是,感谢韩寒作家为我们创造出了大众流程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万一你没有按照传统流程走,只要你的梦想是美好的,你依然可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感谢和祝福韩寒作家。
三重门读后感 篇8
三重门这本书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他讲述了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或曾经发生过的事。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谢雨翔是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中学生,小时候受到父亲的“教条主义”的压迫记诵了许多古文,在文科方面极为出众,在一次春游中遇到了Susan,并对她“一见钟情”,开始了在情窦初开的岁月里追逐爱情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因为善意的谎言而自暴自弃。
雨翔的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心理正是我们父母也存在的心理,这也带给了我们无形的压力,被父母“逼”着学习,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一片苦心为我们无法理解,也永远也无法理解。韩寒在这本书中也大力批判、讽刺当代的硬式教育,使理科不好的文科生们没有退路,在岁月的磨砺中最终也成为了一代“愤青”。而也正如韩寒所说:爱情是没有年龄之分的,雨翔在书中大胆逐爱,然而却因为好友的善意谎言选择了放弃,在Susan的眼中,学习是最重要的;而在雨翔的眼中爱情是最重要的,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人注定造就一个悲情的结尾,书的结尾,雨翔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两个选择,走亦或是不走,也为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一个希望。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雨翔在清华园与Susan再次相遇,分开也是新的开始……
三重门读后感 篇9
接触韩寒的文字都有一两年了,但是现在才开始看他的成名作,他的比喻依旧很新鲜,《三重门》比起《长安乱》《一座城池》还有《1988》,似乎更有故事情节一些,林雨翔像极了我现在的弟弟,胆怯,又好炫,些许叛逆但又没什么资本干大的坏事,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又是一个学习生涯。
故事本身是极为平常的,夹杂些浅显易懂的讽刺,是我一直坚持看韩寒作品缘由,像是讽刺教育的那个部分,说“他只属于孟德斯鸠式的人物,不喜欢教育,但思想觉悟还没到推翻现行教育体制的高度。因为一旦到了这个高度他马上就会被教育体制推翻。”不要只说学生,很多老师也深谙现行的中国式教育弊大于利,但是为了浅薄的工资,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自己的饭碗,只能乖乖顺从。在以前广外的日子里面,由于是私立学校,老师的话语权比公立学校的话语权自由些,偶尔有间隙就会抱怨,甚至怒斥填鸭式教育,倏忽又回归平静,因为他们总得为月末那小小的工资条奋斗,为了生存,不总得带着镣铐跳舞的麽?
还有一处挺触动我的,是林雨翔进了市重点学校后他的一个朋友说:“怎么叫‘看破红尘’,我看不起那种悲观的人,所谓的看破红尘就是把原本美好的红尘看成了破烂。”
对呀,看破红尘不正是悲观者遭遇挫折消极的通用借口么,有人说不相信爱情,看破红尘,还不是因为还没有遇到美好的爱情,或者没有努力去爱,就说爱情不存在。他也就是因为看破了红尘所以离我而去,而我还在相信红尘是美好的,但是我不打算改变我的初衷,我始终相信,只要乐观,只要有勇气,红尘怎么看都是美好的,绚烂的,炫目的。爱情不同于婚姻,也有异于商业,不在于结果如何,过程和付出不更是重要么。
但是,“女人的智慧和爱情诗相对的,爱情多了智慧就少了,这就是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不谈恋爱的缘故。”要说智慧与爱情的本质区别,就是理性和感性的区别了,前者有理可循,后者莫名其妙,这种看似矛盾的说理也戳破了我许多密友的恋爱现实。对于韩寒的讽刺,我相信是真的,但不相信全是真的。
三重门读后感 篇10
读读停停,三天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这
读完整
以前打死我都不信,十多岁的小屁孩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而现在,不用打死我我已经信了,事实摆在眼前,不是么?
这时的韩寒,该是有一举成名或是要把多年积在心头的感想一股脑儿的写出来吧?于是我们有幸见到如此之多的恰当得如六月天里吃上一条雪糕般舒服的比喻。还好自己平时博览群书,学富差一点五车,不然还真体会不到其中的妙处。不过我觉得比喻有点多了,吃了几根雪糕之后,暑意已消,再多吃的话,可能会拉肚子的。
看着这
写了这么多,似乎跑题太远了(看,这就是与名作家的区别与距离之所在)言归正传,因为我觉得我的这
不过看完之后,我开始有些讨厌小说这种体裁了------非得要这样结尾么?悬念还是……真希望他这样一直写下去。
三重门读后感 篇11
几乎怀着忐忑的心情读完了青年作家韩寒的《三重门》,为作者文笔击节较好的同时,心里也不禁打了一个问号:什么样的环境才适合孩子成长?
《三重门》写于韩寒高中时期,可以看做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书中的主人公高中生林雨翔毫无疑问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韩寒。现实中的韩寒是叛逆的,而书中的林雨翔也时时在心里生出对现实不满的情愫来,表面看起来小说是以林雨翔和susan的懵懂恋情为主线,但是,只要我们细心些就会发现,韩寒所要表达的中心很显然不是在大家看来很青涩的恋情,而恰恰是被很多人所忽视了的林雨翔的生活学习环境。很明显,韩寒是想表达:怎么样的环境才造就了最后的林雨翔。
可以说,《三重门》是韩寒对当今社会传统教育模式的控诉。
小说开始就对林雨翔的成长环境做了细致描述,小城、家长、学校、老师,这些因素用去了作者很多笔墨,也为林雨翔成长之路做了精彩铺垫。林雨翔生长在一个小城,周围的环境决定了林雨翔不可能用相对开阔的视野看待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而他对家长的反抗也说明了他只是个普通的孩子而不是很多人眼中的神童,当他的成长环境只剩下家里和学校两点一线时,我们会发现,林雨翔在这个时候已经存在性格缺失了。这也给我们的工作提了个醒:是不是教育活动一定要局限学校和家里呢?如果我们能让孩子走出去多接触社会,会不会对他们的成长更为有利呢?
再看林雨翔的家长。不可否认,韩寒尽量用了相对轻松和诙谐的语句,但是在轻松诙谐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对父母的埋怨,林雨翔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很特殊,近乎放牛,把一个没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对不对呢?我们看到的林雨翔是自由的,相对健康成长的,但是回头想一想,放松对孩子的管教其实就是放弃责任,这可能也是导致林雨翔性格缺失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林雨翔的发展总是不均衡。
最后在看林雨翔的学校,毫无疑问这里是传统学校教育的模板,在这里只有“品学兼优”的学生才会得到老师的青睐,而像林雨翔这样的“瘸腿”学生一般都是不受老师待见,这个时候马德保作为一个辅导老师就难能可贵了,但是马老师对林雨翔的偏爱却悲哀的反应了现实的一个侧面——教育始终被传统所覆盖着。
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联系到教学活动中我们会发现还有很多地方等着我们去改进,比如: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重视学习而忽视孩子的技能等等。成绩只是一个学生某段时间内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教会孩子生存比让孩子拿到好成绩更重要,社会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先决条件就是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怎么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利于良好人格形成的环境,这很值得我们去探究。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精力,但是,这很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为之努力,不然可能会有更多的孩子像林雨翔一样“沿着一条不知道通往何处的铁路”迷茫前行了。
三重门读后感 篇12
刚上高一的时候,遇到了个很不一样的语文老师。她患有严重的咽病,讲课的时候嗓音低沉,告诉我们要尝试着去蹦极多阅读,要看看《三重门》。我们都很听话,可学校对面的小书店库存也不几本,怎么也买不着,所以一直也没看。后来,语文老师也换了。不知那些有幸看过的同学有什么感受。
然后就这样过了,恩,6年,重新翻看起这本描写中学生活的小说。似乎过了该看的年龄,但又似乎也正适合。那时的心智,可能也就是当故事看了。
这本书里有大量的信息,古文的,西方的,都是我没听说过的。故事普通,文字戏谑,直接指向主题的句子不多。文字还是美的,不及郭敬明的细腻;感情也是有的,不及饶雪漫的悲情。结果,他告诉了我们,我们的穹庐之上是什么。
不能摆脱,家庭、学校、目光的局限,看着自己生活的圈子,不知道圈子的外围是什么。顺着惯性,和周围的其他人一样生活。当然,既然被制约在这个圈子里,也只能这样活。
总之,似乎是一把钥匙,让我进到了一个未涉足的领域。
【三重门读后感(精选12篇)】相关文章:
2.韩寒三重门读后感
3.三重门的读后感
5.读《三重门》有感
6.三重门哲理故事
7.读三重门有感
8.我读《三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