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张恨水的《江冷楼前水》。
江冷楼前水(张恨水)
在南京城里住家的人,若是不出远门的话,很可能终年不到下关一次。虽然穿城而过,公共汽车不过半小时,但南京人对下关并不感到兴趣。其实下关江边的风景,登楼远眺,四季都好。读过《古文观止》那篇《阅江楼记》的人,可以揣想一二。可惜当年建筑南京市的人,全是在水泥路面、钢骨洋楼上着眼,没有一个想到花很少一点钱,再建一座阅江楼。我有那傻劲,常是一个人坐公共汽车出城,走到江边去散步。就在这个岁暮天寒的日子,我也不例外。下关很有些安徽商人,我随便找着一两位,就拉了他们到江边茶楼上去喝茶。有两三家茶楼,还相当干净。冬日,临江的一排玻璃全都关闭了,找一副临窗的座位坐下,泡一壶毛尖,来一碗干丝,摆上两碟五香花生米,隔了窗子,看看东西两头水天一色,北风吹着浪,一个个地掀起白头的浪花,却也眼界空阔得很。你不必望正对面浦口的新建筑,上下游水天飘渺之下,一大片芦洲,芦洲后面,青隐隐的树林头上,有些江北远山的黑影。我们的心头就不免想起苏东坡的词:“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或者朱竹垞的词:“六代豪华春去了,只剩鱼竿。”
说到江,我最喜欢荒江。江不是湖海那样浩瀚无边,妙的是空阔之下,总有个两岸。当此冬日,水是浅了,处处露出赭色的芦洲。岸上的渔村,在那垂着千百条枯枝的老柳下,断断续续,支着竹篱茅舍。岸上三四只小渔舟,在风浪里摇撼着,高空撑出了鱼网,凄凉的真有点画意。自然,这渔村子里人的生活,只好忍心丢下不说。在南京,出了挹江门,沿江上行,走过怡和洋行旧址不远,就可以看见这荒江景象。假使太阳很好,风又不大,顺了一截江堤走,在半小时内,在那枯柳树林下,你会忘了最繁荣都市的边缘。
坐在下关江边茶楼上,这荒寒景象是没有的。不过,这一条江水,浩浩荡荡地西来东去横在眼前,看了之后,很可以启发人一点遐思。若是面前江上,舟楫有十分钟的停止,你可以看到那雪样白的江鸥在水上三五成群地打胡旋。你心再定一点,也可再听到那风浪打着江岸石上,“拍打拍打”作响。我是不会喝酒,我若喝酒,觉得比在夫子庙看“秦淮黑”,是足浮一大白的。
今天讲这篇文章大体上有四个用意:第一,让大家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来了解如何看书,如何阅读,从而能更进一步地理解读书、积累与写作是一回事;第二,我们还要就本文讲一些写作的技法,新来的朋友或是家里孩子还读小学低年级的朋友要跟着一起走。作文不分年级,不管是大文章,还是小作文,写作的技法是相通的。本文从文意上来讲可能不太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但是从写作的技法上来讲是没有高年级与低年级之分的。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一共选择了两篇张恨水的文章:一篇是《冰雪北海》,一篇是《清凉古道》。可以说,如果就写作的技巧而言,这两篇文章里基本涵盖了写作的精髓,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篇,实质上也是老瓶装新酒——文章的内容是新的,但要讲的东西还是老的,是《冰雪北海》与《清凉古道》里都讲过的。所以第三个用意,我们就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来温故而知新,来学而时习之。
我们如果手里有《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可以在书里看到张恨水的这两篇文章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一般来说,好的文章,大“家”的文章都或多或少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比如《清凉古道》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南京遭受的破坏;《冰雪北海》反映了抗日战争行将结束,北平出现的和平的先兆。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来体会本文中反映的一些历史。以上是我们要学习的.第四个用意。
下面先来看第一段:
在南京城里住家的人,若是不出远门的话,很可能终年不到下关一次。虽然穿城而过,公共汽车不过半小时,但南京人对下关并不感到兴趣。其实下关江边的风景,登楼远眺,四季都好。读过《古文观止》那篇《阅江楼记》的人,可以揣想一二。
在这里,大家可以自行地做几件事:一是找一下地图,看一看下关在哪里;一个是百度一下,找一找《古文观止》里的那篇《阅江楼记》。
我们先来讲一点历史。作者这篇文章里写的是南京,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指的就是南京,通过这首诗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南京曾经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城市,所以才会有四百八十寺;第二,这个繁华的城市几经磨难,几经坎坷,所以就有了多少楼台风雨中。
南京是著名的古都。三国时期的吴国,后来的东晋,再往下就是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这一块建都。南宋的首都当时叫建业,也就是南京;再往后,太平天国也曾建都于南京。明朝朱元璋也定都南京,再后来国民党的政府也在南京。我们了解了这个历史的脉络,也就理解了杜牧的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也是一个几经战乱的文化名城。我们在阅读本文时,或是理解南京时,既要理解它繁华的一面,又要理解它沧桑的一面。它的繁华不再,正是让人怀想的一面;它的沧桑荒凉,正是让人叹息的一面。从文章上来讲,本文与杜牧的诗,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繁华中有许多无奈的沧桑,沧桑中也有一些繁华的生机与希望。
既然作者讲到理解南京、理解下关要看一看《古文观止》中的《阅江楼记》,那我们就来看一看: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栏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厄之严固,必曰:“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之勤,必日:“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阅江楼记》的历史背景:当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取名金陵,然后就下诏在金陵城外狮子山顶建一座楼。这座楼就叫作阅江楼。宋濂作为一个皇家的御用文人,就奉旨写了这篇文章,一个是歌功颂德,一个是用来纪念。
我们再来看文中大体上讲的什么: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大体的意思是: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到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都配不上这里,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
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而当今皇上,在这里定都,才能与这里的山川相配。
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从此我皇万岁的声威与教化所到之处,不分天南地北,不分东西上下,都能因之所披。天地万物、黎民百姓,都享受到了万岁的恩威,因此,所有一切,和穆清明,与天同存,万寿无疆。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即使一次巡游、一次娱乐,怎么样地公款消费,怎么样地花天酒地,皇帝老人家还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思考怎么样福利百姓,被天下后世效法。
【佳作赏析《江冷楼前水》(一)】相关文章:
楼前一景作文350字10-28
一江清水散文01-12
冷03-17
霜冷孤舟高一作文07-31
冷·西湖04-04
冷秋07-13
冷秋无情胜有情高一作文08-07
冷夜作文04-06
人心不可冷03-23
冷入人心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