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故事很多,但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她五岁时的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母亲的爱心与智慧。
那是一个麦收的下午,也是一个有狂风突然袭来的下午,大人们都到地里收麦子了,只有小孩子们在家里玩,这些小孩子里有一个小姑娘很特殊,虽然五岁,就已经像个大姐姐的样子。
这时一个自家的弟弟要去地里找妈妈,这个小女孩就带他去,可是天不作美,刚走到地头,狂风突然袭来,于是刮得尘土飞扬,天昏地暗,把这两个孩子冲散了,那个弟弟找到了妈妈,这个小女孩却迷路了。
天快黑了,这个小女孩已经不知道回家的路在哪,一直走,一直走,她相信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家,可是越走越远,黑夜的恐惧,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残酷,还好有月亮作陪,一直走到半夜,脚上不知什么时候只剩下了一只鞋子,脚趾已经被路上的瓦砾扎出了血,她一边走,一边哭着喊妈妈。那么弱小的身体,哪能禁得起这般折腾。小女孩终于走不动了,摔倒在离家20里外的一个干枯河底里睡着了。尽管是五月,但是经过那场大风,半夜的温度并不高,此时的小女孩早已冻得手脚冰凉,应该心里还很清楚,醒了还要找家。
黎明的时候,一个推着车子去地里干活的老人发现了这个孩子,,上前摸了摸,还有气,就扔下车子,赶紧抱起这个孩子迅速回了家,没进家门就喊:“孩子娘,我给你拾了一个闺女回来,快给孩子找件衣服穿上!”
于是,这个小女孩穿上了黑色的大衣服,因为这家没有女儿,只有一个儿子,那件衣服应该是他们儿子的吧!小女孩终于暖了过来,当让她吃饭时,就是不吃,为什么?因为她听说吃了别人的饭,就成了人家的孩子,她心里想着要回家,要找爹,找娘,找爷爷,奶奶。
当老人问起她家在哪时,这个小女孩哪里知道自己村子和父母的名字,只说自己家门前的有一口小井,爹的名字叫爹,娘名字叫娘,现在说起来也许可笑,但是六十年前,这样的回答一点也不稀奇,因为以前的大人哪顾上教孩子这些生活常识。这可把老人愁坏了,这孩子一天不吃不喝,给她找家有没有目标,只好抱着孩子在家门口等人来找吧!
其实这时小女孩的家里早已打乱了平日的宁静,她爷爷说,即使麦子不收,也要找到这个孩子,于是发动了所有亲戚和邻居,一个村一个村的找,只要听到谁家的孩子哭,就要去看看是不是自家的孩子,这一夜,谁也没睡,真的很难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打听,女孩的爷爷终于在当天下午找到了孩子,当时真的是悲喜交加,小女孩一下子就投入了爷爷的'怀抱,并且吃了很多饭,因为她知道自己可以回家了。
就这样,小女孩成了这家老人的干女儿。救命之恩,一生报答不完,这个小女孩一直在尽最大努力孝敬着她的干爹干娘,结婚后,还把老人接到自己的家里来住,即使自己当时也很艰苦,老人的衣服都是她省吃俭用给老人做,哪怕自己穿旧的,每年也要给老人做两件新衣服,一直坚持到两位老人去世。
这个故事并不动听,但真的很令人感动!
这个小女孩不是别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村妇女,但是她的淳朴,善良,坚强足以遮盖她身上的这些不足。妈妈的智慧从五岁时就可以看出,她虽不识字,但是能流利背诵乘法口诀并得以运用,她的人品与智慧足以跟一个有文化的母亲比高低,母亲是平凡的,但是她在我的心目中是伟大的,所以我要像母亲一样,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散文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散文特点】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母亲的故事】相关文章:
1.母亲的作文
2.同桌的故事
3.狼的故事
7.母亲的牵挂作文
8.母亲的期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