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学生时代

2018-02-03 散文精选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每每在梦里回到校园时代,都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切。。。。。。
小学
七十年代,教育还没有现在一样的重视,破烂的土房子冒风透气,用土坯支撑起的水泥板做课桌,一排排的狭窄过道里连凳子都放不下,上课时站着摇头晃脑的喊着老师教的课文,黑板是用木板漆黑做的,后来就是直接用水泥抹墙上的,真是典型的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
八岁的我上学了,第一天是和大年纪的学生在一个教室里,那时也说不清是几年级,反正隐隐约约记得都是些大个子的学生,一个老师教几个年级,都是一个 教室前面是低年级的,后面是高年级的,老师上课时先让一个年级做作业或者默读课文,教另一个年级等教完让这年级的学生在复习默读,再上另一级的课程,就这样轮流上课。不知是老师少还是学生少,都是这样两个年级一个教室。我记得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后面坐的是四年级的学生,我做着作业,听着老师教着四年级学生朗诵古诗还有课文啥的,等把四年级的学生教会了,我也学会了,那时还洋洋得意自己的聪明,会那么多高年级的东西,自豪的不得了。真的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有一次梁老师让四年级的一个学生爬黑板写生词,“赞扬”。那个学生(不说名字了,给人留点自尊,一个村的)在讲台上尴尬的待了好一阵子没有写出,梁老师略带讽刺的说,这么简单的词都写不出,这么大个子白长了。说不定二年级的学生都会,于是就把我叫到黑板前,或许老师认为我还不算太笨吧,不会把他说出的话在我这打折,我毫不犹豫的上去了,粗粗的写下了“赞扬”一词,梁老师又一阵夸奖,不知那位学哥(论辈分,还是孙子辈呢)当时恨不恨我臭显摆,使他出丑,那时小不考虑那么多,只知道听老师话,看着全教室的学生投来赞许的眼光,心里还甜滋滋的,殊不知人家心里难不难受呢,真是天真的童年。
虽然生活艰苦,小孩子可不考虑这些,只知道无忧无虑的玩,拿着一分钱,五分钱也要去“代销点”买上几个糖块,和小伙伴一起分享,那时的糖好像特别甜,一块糖顶现在的一袋子 稀罕。因为姐弟几个我最大么,有时带着弟弟妹妹拿着几分钱买糖,买回自己不舍得吃,“哄孩子”吗。自己是“大人”。或许是环境的原因,自己觉得很懂事,放学后背着弟弟,领着妹妹玩,妈妈得趁中午散了工给猪弄菜吃,好到年底卖了钱过年,记得有一次中午妈让我看着妹妹,把妹妹用被子围在里屋土炕上,因为还走不好怕摔着,她去摘野青叶喂猪,妹妹哭闹的我没法了,我就穿上妈妈的大褂子,摇摇摆摆忽忽闪闪的蹦啊跳啊逗她,这一招真见效,她不哭了,笑的咯咯的,我也很开心找到了逗她的方法,就这样一直逗她直到妈妈回家来。
小时候课本就是两一本算术和一本语文,记得很清楚的最初一次书费是拿了3角3分钱,学习用的铅笔和作业本也是很俭省的,写字用的田字格作业本都是正反面都用,有时闲着没事用橡皮把写过的擦干净了再用,铅笔也是用到一小段了,拿不住了,用一个圆珠笔的笔管套上再用,直到全部用完,现在的孩子呢?作业本用的不如浪费的多,有的孩子买零食一天就好几块钱呢,新衣服一年不知买多少呢,我们小时候就是每到过年时才能做件新衣服新鞋子,也是穿几天就放起来,等第二年冬天再穿,再盼着过年做件新衣服,姐弟多的,都是小的捡大孩子的穿,比起我们,现在孩子算是很奢侈的吧。如今给孩子讲讲小时候的事情,他们就像听天方夜谭,惊讶之余说我们难以理解。唉!真是环境造就人,什么社会产生什么样的人。
小时候读书每天除了算加减法,就是使劲的读,死记硬背也不懂什么意思,想想就可笑。每天早自习就伸着脖子拼命的背课文、拼音和小九九。那种稚嫩的童声在不大的村庄扩散着,伴着迷雾,伴着鸡鸣犬吠,伴着袅袅炊烟,伴着野花飘香,绝妙的乐曲独有的韵律。绿树环绕的.小村,虽然比不上现在时尚,也别有一番情调,虽然是土街道也被勤劳的庄户人打扫的干干净净,每户的院子里或结满榆钱的榆树,亦或是叶子能蒸菜吃的国槐,还有我们茌平出名的圆铃大枣都郁郁葱葱,篱笆围绕的小菜园里,香菜萝卜,白菜,豆角,韭菜,葱等等各种瓜果都是不打药不用化肥,完全是绿色食品。春夏季节,黄的丝瓜花,北瓜花,冬瓜花爬满了墙头,还有紫色的扁豆花,白色的葫芦花争奇斗艳真是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田园风光,自然之美淋漓尽致的展现,不亚于旅游胜地,愉悦身心,劳动的疲惫烟消云散。
性格内向的我小时候学习认真加上我的天生的一丝丝的聪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关心和厚爱。那时一村一个小学,只有几间破烂的房子,也没有院墙,干活的大人常常在教室门走过,好事的同学就会把我写的字拿出去炫耀,大人就会赞不绝口的夸奖一番,我只是害羞的不出声,因为我从小就不善言辞,不爱和人打招呼,心里有就是说不出,怕说出来别人不高兴,直到现在也是这样,啥事都委曲求全。
小学的第一篇作文是“蓖麻”。我印象特别深,我写的有一句“一张张的大叶子像张开的小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老师说很形象,后来做学习园地的黑板报,老师就让我把这篇贴上去,我心里那个美啊就别提了。
上小学时,生活还不富裕,吃的是玉米面饼子和窝窝头,偶尔吃上一次黑面馒头(用石碾子碾的连通麸皮一起磨碎的小麦面)也是村里有添娃娃的,给人家送“竹米”(用竹篮盛上一篮子馒头,上面放上挂面,要是有点亲戚的,馒头上面就放上两包红糖和为数不多的鸡蛋,篮子上盖上花手巾)蒸的,因为这篮子馒头是不能全部留下的,最多留下两个剩下的就拿回家,要是留下红糖和几个鸡蛋,馒头就全部剩回,往往一篮子馒头好几家借用。记得姥姥在别人家借来一块干的邦邦硬的面肥,用刀剁开再用擀面杖压碎了发点黑面粉蒸了一小锅馒头,熟了的时候分给我们姐弟几个一人一块,剩下的就等着送竹米回来才肯让我们吃,吃着馒头的滋味就像过年一样,那种特有的若带点酸味的麦香,真是好吃。因为只有过年吃着馒头就着耦合,那个想啊,怎么现在就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呢。面粉也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添加一些化学品,让人吃的也不放心。童年的时候生活虽然很苦,吃的可是一律纯天然的东西啊。放了学晚上姥姥带领我们去街上的一个石碾子(石碾是下面一个偌大的石头大圆盘,中间有个圆孔,中间一个轴,轴上带个石磙子在下面的圆盘上滚动,玉米成一个圆形洒在大圆盘的中心地方,石磙子有一个方形的框镶着,左右两边有两个安木棍的空)碾玉米,熬粥用,一人一个木棍插到石碾的空里,一圈一圈的围着碾子转,愿意喝大点的糁子呢就碾时间短点,反之就时间长点,碾完以后呢仔细人还要用细筛子过一下,把玉米皮和玉米粒上面的小把筛下来。我们都很卖力的推碾,一会就会出一身的汗。赶上一天还要排队等着,因为一个村就一两个碾,有人起早贪黑的去碾,因为模模糊糊记得那时白天没空还得“混公分”(干活计分,年底算账)去地里干活。一家老小吃喝就靠早晚弄的,即便是这样一年到头还公分不够,不但不分给粮食,还得从一人三分的自留地里往生产队拿缺粮啊!惨不惨!
小学就这样在本村 上到四年级,五年级的时候要出村念去了。因为我们附近村都这样,四年级以后就合并学校去邻村的一所学校上学了,要考试的考不上要留级的,虽然是自认为学习还不错,还是有些紧张,毕竟是那么多村的孩子,学习好的有的是,万一考不上怕丢人,小孩子也要面子啊,习惯了第一嘛。
考试那天天气非常热,在教室里的石板上做的卷子,几个村的学生那么多,不知怎么安排的,把我按在最前面的第一个位子上, 这可好监场的老师盯着就更紧张了,本来天气就热加上害怕汗珠子一直往下落,胳膊出汗黏在石板上很难受。好在卷子上的试题都是我看来很简单的,没有不会的。现在还记得那个监考老师,拿着个大芭蕉扇走来走去,后来知道 是孙老师,也许他很喜欢小孩子还是见我热的难受,一直有意的忽闪忽闪给我扇凉,虽然后来一直没有教过我,虽然到现在我也没和他说过一次话,没叫过他一次老师,不知他现在干什么,但是在我的幼小心灵里真是很感激他,使我顺利的考完试,也不知他现在干什么,还康健不?相信好人一生平安!
在忐忑不安中,终于成绩出来了。
一张大大的红纸写的成绩单一村一张,贴在大街最显眼的墙上,还不等我看去,就有人捎信了,说我是第一名。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我不用留级了,记得一位老师看不起我们这帮调皮孩子,和教我们的老师打赌,说你教的学生要是考五年级考上三个,我头向下围着咱村走三圈,结果呢,我们这个班特给老师曾光,也是师生的共同努力吧,留级的就只有三个,在几个村是最少的。不知那个老师走没走耶。

【散文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next88)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散文特点】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回忆学生时代】相关文章:

1.回忆永远只是回忆

2.学生时代的爱情故事作文1000字

3.回忆

4.回忆

5.回忆

6.回忆

7.回忆

8.回忆

上一篇:人生太短暂 下一篇:秋雨的日子,心情随天气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