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cū cāo
基本解释
1. [coarse]∶不精细 粗糙的皮肤
2. [rough-hewn]∶不光滑 粗糙的横梁
3. [crude]∶不细致;草率 手工粗糙
详细解释
1. 粗劣;毛糙。与精良、光滑相对。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一:“古朴砌砖的壁炉;立在地上的油灯;粗糙的陶器。” 何其芳 《老百姓和军队·第一封信》:“我想到了从这些粗糙的农民的手,自由的新 中国 将要被建立。” 老舍 《樱海集·月牙儿三九》:“我的皮肤粗糙了,我的嘴唇老是焦的。”
2. 粗笨拙劣;草率马虎。与精巧、细致相对。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通天塔,即自鸣鐘也……製造粗糙,聊具其形耳,小用即坏矣。” 李準 《李双双》第二章:“他这个活儿干得很粗糙。”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三章:“审查工作太粗糙了,这是一个很严肃的'教训!”
3. 粗暴鲁莽。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一折:“兄弟是 燕顺 ,生得鬚髮蓬鬆,只因性子粗糙,众人起他一个混名,叫做‘捲毛虎’。”《水浒传》第七二回:“谁想你这两个兄弟也这般无知粗糙!快出城,不可迟滞。” 郭沫若 《海涛集·跨着东海四》:“ 安娜 前去应接的时候,已经有两三个人闯进房里来了。看见我在睡,一个粗糙地说:‘哦,生了病吗?’”
粗略cū lüè
基本解释
1. [sketchy]∶在校正、分类、辨别方面不精确或不明细的 在早期试画习作的颇为粗略的图画中,填入细部
2. [superficial]∶大略的,仓促的,不经心的 报纸的粗略报道从来没有提供过真实情况
详细解释
1. 粗糙简陋。
《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 唐 主性节俭……服饰粗略。”
2. 不精致;不精确。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今 岳 《书仪》十已废其七八,其一二仅行於世者,皆苟简粗略,不如本书。” 孙中山 《建国方略·实业计画》:“关於筑港及整治 扬子江 之工程数目,仅为粗略之预算,盖事势上自然如此也。” 周立波 《金戒指》:“从衣兜里掏出本子来,用铅笔把地形作了一个粗略的图画。”
大概dà gài
基本解释
1. [broad outlinne;general idea]∶大致内容或情况 略知大概
2. [probably;presumably]∶表示推测 你的书大概能出来
3. [approximate;likely;raugn]∶表示对时间、数量的不很精确的估计 大概到了半夜时分,他们来问我的口供。——《潘虎》
详细解释
1. 亦作“大槩”。1.大致的内容,大体的情况。
宋 欧阳修 《真州东园记》:“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我书其大概焉。”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
2. 表示不很精确的估计。
柔石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这样,他底生活却很优渥地维持着了,大概有十数年。”
3. 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来又忝在同班,将来补选了,大概总在一处。”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大概 杜 家老太爷已经断了气了,我瞧瞧去。”
4. 一般的,普通的。
《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要求老师不认做大概学里门生,竟要把我做个受业弟子才好。”
【散文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next88)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散文特点】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精致的反义词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