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意思

2018-04-19 造句大全

【因地制宜的意思】

【拼音】:yīn dì zhì yí

【解释】: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造句】:

1、合并前应作充分调研和论证,因地制宜,把握适度规模。

2、可以呈正方形布置,可以是扇形的圆形的,或者是散放的,因地制宜。

3、重要的一条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准角度,灵活多样。

4、最佳管理强调因地制宜,集约管理,提高效率和保护环境地使用各种投入。

5、再有,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制度改革应分地区分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

6、所以,处置方法也是因地制宜的。

7、他还强调了各国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8、手控遥控独体分体,因地制宜,多种多样。

9、要遵循循序渐进的道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10、因地制宜搞好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11、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

12、这种练习方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简单易行。

13、林业局应该因地制宜的规划种植面积,不能随便挖坑下种。

14、根据党中央的政策,省政府因地制宜的制定了很多的具体措施,满足了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15、我们省地理环境复杂,要想致富,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如山区多种果树,平原种经济作物,河边做好水产养殖等。

16、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城市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

17、对先进的经验我们应该因地制宜,不应生搬硬套。

18、他们因地制宜,在花园的角落辟出一块草坪,作为儿童娱乐区。

19、对先进的经验我们应该因地制宜,不应生搬硬套。

20、密集语言接触教学法计画因地制宜由在使用它的地方的教育者所拟定。

21、第四注重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因地制宜地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

22、特别是在东欧和中国等地,乐购根据当地条件因地制宜,并大肆扩张。

23、第八条烟草种植应当因地制宜地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

24、而对张家口市的住宅建筑节能做因地制宜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

25、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26、摘要建筑节能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具体条件,因地制宜。

27、面向农村,发挥优势,提高质量,因地制宜,发展县级电大教育

28、垃圾收集站的设计各有不同,为能因地制宜,配合实际需要。

【扩展阅读:如何提高写作文水平?】

  一、“兴趣是前提,好者方能精”。培养兴趣是写作的前提。有的办公室文秘人员不善于写作,不愿意写作,提起写作就头疼,总觉得无话可说,写起材料东拼西凑,总是不尽人意。这些人对写作不感兴趣,是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厌烦写作,害怕写作,怎么能提高写作能力?实话说,文字工作非常清苦,公文材料经常需要加班加点,领导不满意又是批评挨嫌,活干多少没法衡量,纸笔作伴没啥油水,这些都是文字工作者不情愿的地方。可转回头来想想,一个单位的活动主要通过文字材料来加以体现,加以宣传,如果自己撰写的材料得到领导的满意,得到媒体的转发,自己的满足感、成就感也是别人难以体会的。我们干办公室文秘的,往往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是得到领导信任、同志们支持的。既然已经从事这份工作,自觉干好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性高低。我们要自觉把撰写材料作为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重要机会,努力写出精品多出精品。通过不断提高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撰写更多的新闻文学作品,甚至为将来走上领导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相辅相成,阅读是摄取材料的主要途径,在写作上有积累知识、储备材料、提高修养、借鉴技法等多方面的作用。鲁迅曾以亲身体验谈到读与写的问题,他在谈到《狂人日记》之前的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其实,生活上的准备也是有的,他只不过没说出来而已。鲁迅在这里就强调了阅读的作用。阅读重在理解与吸收。人们在广泛深入地阅读之后,知识更加丰富了,眼界更加开阔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加发展了,审美修养更加提高了,这些都给写作者提供写作材料和表达技巧的借鉴。阅读要注意多读优秀作品,注意分析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从中体会作者的独到匠心,不断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

  三、“文章非天成,努力能写好”。在阅读大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理解、分析能力会有非常明显的提高。这时候再看公文材料或文学作品,能够比较轻松地区分优劣,好在哪儿,差在哪儿,基本上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但真要让自己来写,又会产生笔头生涩的感觉。这就是眼高手低。怎样才能眼高手也高?那就是勤练笔。著名作家巴金说过:“什么是技巧?我想起一句俗话‘熟能生巧’。”只有在写作实践上反复摸索,反复练习,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并掌握写作技巧。初学写作不妨从写“火柴盒”、“豆腐块”做起,做到勤写、多写并且坚持下懈。有道是:“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在公文写作之余,可以多尝试新闻和其他体裁的写作练习。只要坚持勤于练笔,不怕失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经常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自己就会慢慢”入门”,写作水平就一定能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

  写作是有经验技巧可循的,对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初学写作的人完全可以借用。(next88)许多老秘书、老记者、老作家都有过借鉴别人写作经验的经历。但是我们的借鉴只应从中汲取营养,经消化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生搬硬套,模仿抄袭,“照葫芦画瓢”。当写作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驾驭文字的能力不断提高后,就可以尝试着出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就是“守格”后再“破格”。

  四、“作文非不难,好句时时改”。写作不但要求有好的思想内容,还要有丰富、生动的表达形式。选词炼句是写好文章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我国,重视选词炼句有许多美谈。古代作家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说法,贾岛“推敲”的故事更是为人熟知。宋代陈骙曾说过:“鼓瑟不难,难于调弦;作文不难,难于炼句。”纵观历代作文大师,都是运用语言的高手。我们也要养成在写作中认真遣词炼句的良好习惯,公文材料注重语言、格式的规范性、准确性,新闻、文学作品注重语言、文字的丰富性、生动性,使我们的文字表现力更加淋漓尽致。

  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项将积累释放于一时的过程。积累越深厚,释放就越精彩;积累越科学,释放就越有效。

【因地制宜的意思】相关文章:

1.因地制宜的意思及造句

2.因地制宜的造句

3.因地制宜造句

4.用因地制宜造句

5.用因地制宜造句

6.因地制宜造句及解释

7.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8.因地制宜成语故事

上一篇:用差不多造句 下一篇:用炙手可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