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美的决定
回去后,晓美根本睡不好觉。她害怕这一觉醒来就会永远的忘记父母和之前的一切了。
她一夜未眠,一直回想着少女的话。
第二天上午,晓美早早的起来了。她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到底答不答应,自己都还在纠结。
“晓美!去上学了……”妈妈一边敲门,一边催晓美赶快去上学。
“对哦!还要去上学……”晓美小声嘀咕着,慢悠悠地走出房间,背上书包,因为在专心致志的想昨晚的事,所以也就顾不上吃早餐了,直接朝学校走去。
“晓美,还没吃早餐呢!”妈妈提醒说。
“不用了!我不饿……”晓美轻轻说。
“晓美,真的不饿吗……”妈妈疑惑了。
一整天,晓美满脑子都是到底答不答应少女呢?老师讲了些什么,她根本没听进去。
“晓美!我刚刚说了些什么啊?”李老师看着晓美,气呼呼地问道。
“啊?说了……说了些什么啊……”晓美根本就不知道老师刚才都说了什么,只好重复一遍老师的话。
“晓美,要认真听讲哟!一节课也才四十分钟,时间好抓紧,错过就没有了,因为时间是不会倒流的。知道吗?机会也要抓紧,不能错过!”
听了老师这番话,晓美明白了,如果不答应少女,就再没有这个机会了。竟然上天给了自己这么一个好机会,又为何不好好利用利用呢?
“我知道了,老师!谢谢。”
放学后,晓美立刻去河边找少女。果然,少女也在等她。
少女今天又换了一套衣服,天蓝色的连衣裙,卷卷的长发被炸成了一个小辫子,用深红色的发夹别了起来,鞋子由白色变成了粉红色。
“是想好了吗?晓美。”少女问晓美。
“这个……我……”晓美正想说再想一会儿吧,突然想起了李老师的话。“嗯!我已经想好了,我答应你!也同意你的所有要求……”
“真的想好了吗?会忘记一切哟!也包括你自己!如果真的想好了就决定自己的名字吧!”
“啊?还要想名字吗?叫余晓美不好吗……”晓美很惊讶。
“金大小姐,怎么会叫余晓美呢!”少女说。
“姓金啊……那就叫金……金玉莲吧!”晓美愣了一会儿,终于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名字。
“你决定了?”
“嗯!”
“好的!那就想一想自己生活的环境吧!”
“这个好办!我最擅长了!嗯……我……我生活在京城的一个大户人家里,这户人家的主母金夫人掌管着这个家,她是太后的亲侄女,她有一个十分漂亮,舞姿优美,擅长古筝,自幼娇生惯养,还有着一手好武艺的乖女儿。”
“如果是这样!年代是……”少女又问道。
“那就唐代中期吧!我的母亲就叫刘枝玉,太后就叫刘秋玲吧!”晓美早料到了少女的下一句话,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
“真的决定了吗?那你回去睡一觉吧!快去吧快去吧!一定要睡着哟!”少女催促道。
晓美不懂是什么意思,只好照着少女的意思做。
回家以后,晓美却怎么也睡不着,一直回想着少女的话,直到深夜,想到少女的话“一定要睡着哟!”才慢慢闭了上眼睛。
【每日写作指导:如何写好描写景物的作文——写作必读】
一、“定”要与“移”结合
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
二、“虚”要与“实”结合
“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因此,在“实写”之时,要适当进行“虚写”。比如:《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这种虚实相间,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next88)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三、“动”要与“静”结合
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例如有一篇题为《傍晚》的文章,小作者写被晚霞笼罩着的府山顶、树和望海亭,它们是“静”的,而望海亭上空飘动的云彩却是“动”着的,它们“一会儿像人,一会儿像狗,不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匹奔驰着的枣红马,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引颈鸣啼的雄鸡……”小作者把动态和静态结合起来描写,静态美和动态美交相辉映,把晚霞描述得十分可爱。
四、“浓”要与“淡”结合
苏东坡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一审美观念告诉我们:描摹景物不可只“浓”或只“淡”,而应该“浓”和“淡”相配适宜得当。“浓”就是要浓墨重彩,即对景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精雕细刻,“淡”就是轻描淡写,即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画出景物的特征。怎样做到“浓”和“淡”相宜呢?“浓”绝不是事无巨细都需花费笔墨,“淡”也绝非都寥寥数笔,简笔勾勒,而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分清主次,恰如其分地进行选择。对于那些与主题或所要表达的情感关系密切的景物要泼墨浓洒,也就是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从性质、形态、大小、色彩、声响、滋味等方面着力描绘,使之鲜明、具体和生动。与主题有着间接关系的则要淡墨勾勒,使之简洁、传神。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五、“景”要与“情”结合
景物是客观的,但若不能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其实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的,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这就要让景与情有机融合,只有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那么如何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使之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关键要挑选好景物,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正所谓“亮景写喜情,暗景写悲情”。例如:鲁迅在《故乡》第五段中,他是这样描写故乡的:“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枯萎的野草,没能享受阳光雨露,在寒风的摧残下,只能是“断”了,“抖”着,一个“断”字,何等伤痛;一个“抖”字,何等凄惨;由静到动,何等传神。此情此景,“我”心伤故乡之情,已跃然纸上。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景与情可谓是有机交融。
【余晓美的决定作文】相关文章:
自卑的晓晓作文650字10-28
慕容晓晓的《黄山》歌词06-18
“余大哥”,“余师傅”!作文1000字04-03
慕容晓晓对呀对呀歌词07-06
自然,晓作文500字10-28
致梁晓静作文700字03-26
“专注”做事的马晓康作文06-03
余秋雨语录10-13
决定07-13
晓梦未觉春雨来作文800字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