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记忆

2017-10-09 初二作文

舌尖上的记忆1

每一段时光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即使有些事,已经好久不曾重演,我却依旧记得那舌尖上的味道,那种记忆。

“啊嚏,啊嚏”又是一个冬天,一场大雪把这个小小的地方包裹了起来,显得虚幻而缥缈。而我又毫不例外的感冒了!当我盖着厚厚的棉被,身体冰冷,头脑发热时。我想起每次我发烧妈妈必会给我熬一碗——姜汤。

每当我睡眼朦胧,拖着疲倦的身子从那充满温暖的小床上下来时,总会看见妈妈那忙碌的身影,满屋子都充满着姜那独有的味道——热气腾腾的水翻滚着,翻滚着,像打翻的五味瓶。每当这时,妈妈总会和蔼地对我说:“赶紧去休息!姜汤还没好呢”而我总是一脸无所谓地看着她:“没关系,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这时,她总会放下手中的活,把我推进卧室,给我掖好被窝,然后嘱咐几句就离开了。几分钟后,便会有一碗姜汤出现在我眼前。妈妈总会逼我喝,原因就是因为我讨厌姜!一勺一勺的姜汤顺着我的舌尖往下流,只是瞬间我就被温暖了。那种味道带着点微辣,还有点涩涩的,当然也有点甜,我知道那甜的是妈妈对我的爱,那种爱简单,没有华丽的修饰,只有一颗纯朴的心,却包含很多。那种在舌尖上的感觉渐渐流传到了我的心里,染上一层美丽的颜色!

舌尖上的感觉芬芳了岁月,璀璨了年华,留住了时光,将点点的味觉融化在我们的心间,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舌尖上的记忆2

  人很多的记忆都和味觉联系在一起,而味觉的记忆会是内在的感受,因而也会更长久些。从小到大,舌尖上也积累了些许细碎的滋味,驻扎在记忆中。每当到了某个时候就会跳出来,勾起你记忆深处的记忆,勾着你去回味、去寻找、去想念。

  孩提记忆里,那时天天想着的就是糖果了。那味儿酸酸甜甜的,吃上甚是甜蜜。还有那糖纸,五颜六色的,那时好像还当收藏来着,但现在已没有了,想必是物是人非……

  还记得,小时候想吃糖想得要命,一天到晚都想着,什么水果糖、奶糖、棒棒糖、巧克力等等都尝了个遍。正因如此,惹来爸妈不少责骂,一本正经地跟我说:“少吃点糖,小心蛀牙。”那时的我不太懂什么蛀牙,只见父母严肃认真的神态便觉得蛀牙一定是什么坏东西,我一听这话便觉得浑身发冷,可吓了跳,要是蛀牙了,以后可怎么吃糖呀。所以我不再吃糖成痴,学会克制,以至于现在的我几乎不怎么碰糖,只是在妹妹买糖回来时吃上一颗,原因么,也许是渐渐地长大,会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比如纯真……

  糖果的味道已驻扎在记忆中,每当再次品尝时,童年的味道也随之出现,然后勾起童年往事。回味着,留恋着……

  如果你从不曾尝过糖果的美味,那你也就不会惦记它的味道。

  可是正因为已经知道它有多好,所以才会更舍不得忘掉。

舌尖上的记忆3

  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的事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什么美味佳肴,山珍海味,饕餮大餐。但是在我心里,却有一种记忆永久地回绕在我的舌尖,那就是奶奶在年夜饭时包的饺子。 每逢年夜饭,我们一家人都会去奶奶家吃年夜饭,而奶奶包的饺子是我们家年夜饭的重头戏。奶奶的饺子堪称一绝,首先是颜色的绝,奶奶包的饺子是五颜六色的,红的、紫的、黄的、绿的,还有黑的呢!做这种彩色饺子工序可不一般,先要用榨汁机榨出红色的番茄汁 ,绿色的芹菜汁,紫色的甘蓝汁和黑色的墨鱼汁呢!然后再分别用这些汁和面,就做出不同颜色的饺子皮了。记得我问奶奶:“这样做的饺子皮多麻烦啊!”奶奶只是笑笑不说话,在一旁的爸爸说:“奶奶不嫌麻烦,是想让咱们吃的高兴啊!”的确是的,当一个个颜色各异的小饺子摆在盘子里的时候,真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呢!奶奶的饺子不光颜色好看,样子也是形态各异呢!有的像小元宝,有的像小月牙,有的像小莲花,真好似一件件手工艺品。要说最绝的,还是饺子的味道,每一种颜色的饺子都有不同的味道:番茄的鲜酸,芹菜的青脆,鸡蛋的香软,墨鱼的嫩滑,让吃的人根本停不下来。

  饺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每年大年三十,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全家老小围在一起,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天,一边和面擀皮,包饺子,我们家也不例外,每逢奶奶包饺子的时候,我和表姐一定会来“帮忙”,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捣乱,我们偎在奶奶跟前,你往我脸上吹一口面,我在你脖子里抹一片白,闹得不亦乐乎,而此时的奶奶也绝不会责骂我们,只是边包饺子边看着我们姐俩乐。当然,我们也会正经干活,结果却是把奶奶的元宝饺子变成了“小馅饼”,可姑姑却在一边说:“这姐俩做的是太阳花啊!”望着这名字好听模样实在古怪的“太阳花”,我们一家人又笑成了一团。

  终于到了吃饺子的时刻了,当奶奶把一盘冒着热气的五彩莲花饺子端上桌时,大家更是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筷子,我也赶紧夹了一个放在盘子里,趁热放进嘴里,顿时,水饺馅里的汤汁涌上了我的舌尖,啊!好醇,好润,好香,我沉浸在美味的世界里了,闭着眼,陶醉地说了句:“啊!美味极了!”这一下又引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吃过无数次水饺,但是留在舌尖上的记忆却永远是年夜饭上的那顿水饺,想想也许是它让我想起一家人的欢笑,想起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情吧!

舌尖上的记忆4

  想来也是怪异,品尝过无数美味,可能回忆起来的却竟是一碗苦涩的中药。我记得它每一缕根须筋脉的独特形态,记得他在温水中迸发出的清苦味道,记得它在白色瓷碗下的阳翳色泽。

  记忆中的初逢还是几载前一个温情的日子,阴郁的云浮荡在轻柔的穹顶。一抹光亮洒进屋子,映在姥姥灰白的头发上,她熟练地一手握着锅柄,一手拿着筷子搅着锅里黑乎乎的东西,时不时抬头看看挂表,我好奇的前去打量,从背后揪住他红色的围裙一角轻轻扯了扯,她回过头,轻轻扬起嘴角,额头的沟壑被牵动,立刻便有几缕调皮的阳光钻了进去。我望着向上升腾的白气,不禁向前靠了靠,姥姥掀起锅盖。刹那间由远到近蒸腾起一股苦涩的药味,袅袅湿了鼻腔。我不禁微微轻颤,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姥姥却仍旧笑着,领我到了前厅,看我迟迟不敢再向前一步,她却如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拿出几颗糖放进粗糙而又温暖的大手里,“想去上学只能乖乖喝掉中药。”我不得不佩服姥姥,时至今日,她依旧能清楚知道我所畏惧。我这才缓缓靠近,望向姥姥口中能治病的'中药,伸手触碰了那半透明的瓷碗,我望向姥姥如暖阳般的眸子,是的,我读到了鼓励与期待,那眼神促使我端起碗,靠近,刺鼻的药味使身体每个细胞都沸腾着,浓郁的药香冲动着神经。伸出舌头舔了舔碗边的汤药,一阵寒颤如同电流般的从舌尖贯穿了整个身体,不禁手一哆嗦,险些将药洒出来,姥姥接过碗,微微皱了皱眉头。他那略带严肃的语气使我不曾听过的,药快凉了,我只好再次捧起碗,没有了之前的优柔寡断,一口药汁悉数送进口中,一种温暖而苦涩的感觉刹那间充斥着口腔,竟有一种饱足感和温逸,放下晚碗连忙拿起水,竟有了几丝甜兮兮的味道。我笑了,她也笑了。我是想要糖,我不晓得她的笑,只觉得那笑融筹了几分幸福的味道。

  许久,每当想起姥姥温柔的笑,总觉得舌尖是苦的,忆起那颗似乎比别的糖都要甜的方糖,心中却是甜的。一济良药,自是苦,苦尽甘来,一段人生,自是甘,甘来苦往,每想想到姥姥,仿佛觉得汤药在口,不再苦涩,而竟多了几分清甜的意味。清风飘扬,繁花簌落,时光已将姥姥春风般的笑颜化作舌尖上永远的记忆……

舌尖上的记忆5

  又是一年汤圆香,各色的汤圆充斥着商场的冰柜。我在其中漫无目的的寻找,又带着遗憾离开。我只是想找回过去记忆中的味道……

  每到元宵节,我和母亲都会去上海看望太姥姥。她见我来,立即放下手中的事,跑去厨房为我们包汤圆。

  太姥姥把之前磨好的黑洋酥拿出来,团成一个个“黑珍珠”,又团了几个稍小的,单独放在一只小碗里。她又拿出自己亲自磨的面粉,和成如果冻一般的糯米面团。我就像太姥姥的小尾巴,随她进进出出,心里美滋滋的。

  一切就绪,太姥姥终于坐下来。她先从糯米团上揪下一小块来,做成碗的样子。再将黑洋酥团紧贴着“碗”边放进去,然后一点点把汤圆封口。如果黒洋酥在放的时候没有贴紧“碗”,让调皮的空气进去,在煮的时候,它们就会撑破皮,让黑洋酥跑进水里。这一切看似并不繁琐,却需要细致入微。在太姥姥做起来,就游刃有余。

  我总是坐在她身边,如痴如醉的看着。她的嘴角微微上扬,专注的做着这些工作。在点点光晕下,她的双眼闪着点点光芒,仿佛想要看透一切。

  一颗颗汤圆倒进了沸腾的水,在水中翻滚……我来不及等它冷却,就咬上一口,里面的黑洋酥先流了出来,便觉得口舌生津,唇齿飘香。待汤圆端上了桌,我才发现我吃的,是太姥姥为我特制的小汤圆,她又用剩下的面团做成了小巧玲珑的圆子。煮好后倒进米酒,撒上些许桂花,阵阵诱人的香味弥漫这间小小的屋子。

  那是我吃过最好的汤圆,那芝麻的清香盘据在我记忆的深处,真愿时光永远等着在那一刻……

  太姥姥日渐苍老,如今已是年近一百的老人,我们不忍心让她操劳。再加上,我的课业负担也逐渐加重,能去看望她的时间也寥寥无几。她却总是打电话来,叫我们多去看看,还要为我们包汤圆……

  想到这,心里不免有些酸酸的。我走出超市,迎面一阵熟悉的味道传来,我寻着这香气找去,一位老奶奶正推着小车卖汤圆,背影像极了太姥姥。我急忙买了一碗,迫不及待咬上一口。香还是香,糯还是糯,却失去了过去的温情。每到这个时候,每一颗汤圆,都会激起那段回忆,刺痛着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

舌尖上的记忆6

  最近迷上了中央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部纪录片能拍得这样的活色生香,温情脉脉,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水平。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没有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只是对食物最朴素细致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而这一切,都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在自然的馈赠里,展现的画面是卓玛与妈妈步行进入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里采摘松茸,圣武和茂荣在嘉鱼县用双手挖莲藕,浙江老包挖掘竹笋……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采集,捡拾,挖掘,捕捞自然的馈赠,来延续着家庭的命脉,这些劳动人民最本色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与状态,让人看了亲切又温暖。

  时间的味道是记忆的味道,记忆里,飘着父亲烹饪食物的香味。小时候,父亲在我眼里是伟大且多才多艺的。他会种花,会唱戏,会缝纫,会织衣,会享饪。父亲最擅长做大煮干丝和红烧狮子头。大煮干丝,是最最家常的一道菜,细细的干丝,配上青菜,冬笋,胡萝卜,黑木耳,火腿,虾米,用鸡汤煮开,色香味俱全。一家人围着饭桌,开开心心地吃起饭来。入冬后,父亲开始忙着腌制咸肉和咸鱼。临近年末,父亲又忙着蒸馒头,年糕。整个腊月里,飘浮着腊肉香与馒头的甜香。

  成年后,我独自去上海工作,在异地他乡,经常怀念家里的食物。自己也经常会做饭,只有一个人孤零零地吃饭,常常食而不香,索然无味。每次回家,都会带上父亲腌制的咸货和他亲手做的肉圆。咸肉烧青菜,红烧肉圆,每一顿朴素的饭菜,我都吃得那么香甜和满足。有了父亲烹饪和制作的食物,再寡淡的日子,也变得富足且有滋有味。

  而今,我也身为人母,有了孩子,因为工作忙碌,并不时常下厨房烹饪做饭。所幸有婆婆操持着家中的一日三餐。一家人围着饭桌,吃着可口饭菜,其乐融融。家所呈现的温馨,随着这份舌尖上的记忆,将会一直传承下去。

舌尖上的记忆7

  酸甜苦辣咸,五味是最基本的味道,五味交错编织,让舌尖触到了世界的丰富多彩。品尝过许许多多的美食,品味过许许多多的味道,但舌尖上始终保留着那一缕挥之不去的记忆——外婆的油酥饼。

  长安油酥饼始创于唐代。据传,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到长安后,即专心致志翻译经书,当唐僧译经达千卷时,高宗李治特命御厨做“千层油饼”予以赏赐。在外婆小的时候,逢年过节,太姥便会拿出她的看门手艺油酥饼,每个人都对油酥饼赞不绝口。后来,外婆接过了这门手艺,油酥饼同样是很少做的,是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老姨、妈妈也成了外婆的助手,一家人为油酥饼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做出来的油酥饼照例是不留多少的,大多是送给来拜年的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的。但外婆总会很开心,不仅是成就感,外婆更享受这种难得的亲情、友情、邻里情。

  而到了我和姐姐这里,油酥饼就成了一道日常尤其受欢迎的点心。到外婆家,外婆常常笑着让我们拿一些带回家吃,千层油酥饼、抹茶油酥饼、果味油酥饼,每一枚都由外婆倾心制作。轻轻咬一口,细小的碎裂声伴随着层层酥皮粒粒内馅落入口中,香味便怦然弥散在口腔中仿佛节日里飞向天空的朵朵烟花,光影只有几秒的存在,但盛开过的印记久久留存。

  其制作技艺十分精细,要经过制酥、和面、制饼、煎烤等工序。油酥饼用面粉、菜油和适量的碱、椒、盐等制作原料。制酥时,油、面比例为一比三,将油烧熟后倒入适量面粉反复搓揉,搅拌成面絮,再加温水揉成面团,拉成长条,涂以清油,揪成一两重的小面团,在其上再抹油并逐个搓成三寸左右的长条状;制饼时将以上长条压扁擀薄,加进油酥和椒盐,再一手扯面,一手卷面,扯成约二寸宽,一丈二尺长薄片,边扯边卷,层叠不断,最后卷成螺旋状;煎烤时,将卷好的小圆饼排在锅内,火力均匀。三分钟后,提开鏊锅上层,将圆饼淋油换位再烤,直至火色均匀,两面焦黄即可。

  此饼以层次分明,色泽金黄,脆而不碎,油香不腻而著称,被誉为“西秦第一点”。

  此时,小小的屋子里满满的洋溢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望着锅中被小火渐渐热得发黄膨胀起来的油酥饼,我的心也随着它们渐渐膨胀,温馨四溢。屋外的金黄阳光浅浅的洒进厨房里,给所有的静物都铺上了一层淡淡的宁静,光芒勾勒出外婆逆光的剪影,外婆银白的头发泛着淡淡的光晕,脸上带着胸有成竹和慈爱安详的微笑,伴着锅中油酥饼渐渐散发出的面香,萦绕心间,成了心底最美的画面。

  人间美食何止千万?但我最忘不了的就是外婆的油酥饼,那种甜香的味道和亲情的美好萦绕在舌尖,留存于记忆深处,在时光中凝成永恒的温馨……

舌尖上的记忆8

  一直以来,都不知道它的真正芳名是什么,只知道它的俗名叫“慈卡”。

  十几年前,家里还没奔小康,一日三餐是父母最操心的话题。每年的4月份是我最欢喜的时候,因为可以肆无忌惮地去田里面摘小黄花——“慈卡”,然后回来做我认为最好的“山珍海味”——黑粿。

  黑粿的味道至今还残留在我的心田里,那深绿色的粿皮,咸咸的黄豆馅,让人垂涎三尺。记得总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挎着篮子去田野里摘鼠麴草——一直以来的“慈卡”,在乡土田野里,闻着生命的芳香,和一群玩伴嬉闹着,赛跑着。闽南天气,尤为多变,每年都要和外婆赶在清明之前把鼠麴草采摘完毕,否则它将伴着新一轮的耕种消失。那会总是盼着时间过得慢一点,和外婆拿着花篮,拍手雀跃在田野里,摘鼠麴草的欢乐早已超越了吃黑粿的那一份甜蜜。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一次的清明节,我都会手拿着鼠麴草,站在院门口张望,直到疼爱我的爸爸一脸怜惜向我走来,牵着我的小手回家。父亲总是对母亲说:孩子想外婆了!孩童的我,的确不懂那一种思念的落寞。但是,只要妈妈一批评我,我就会抱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嚷着我要去找外婆,而每次到最后,妈妈都会抱着我哭一场

  在田地里,黄土小路上,只要一瞧见鼠麴草,都是格外想念外婆,外婆是在我5岁那年去世的。每次清明节去舅舅家,看着客厅上那盘黑粿,想起和外婆在厨房里一起等待黑粿开锅的时刻,耳畔响起外婆用她饱经风霜的嗓音教我唱的童谣,记得我淘气爬树摔伤时,外婆那一脸担忧的泪水。

  妈妈不懂得做黑粿,从外婆离开后,我就没有再吃过黑粿了。直到有一天,爸爸神秘地在我手心里放着一颗黑粿,“还记得黑粿的味道吗?”哈,可不就是黑粿嘛!

  和鼠麴草一样生机勃勃的外婆早已回到泥土和阳光中了。清明时节里,站在楼上,眺望田间,满山野里的鼠麴草依旧在招手。

  我是鼠麴草的孩子,永远忘不了黑粿的味道,那是舌尖上最幸福的味道,心海里最深刻的记忆了

舌尖上的记忆9

  【模拟金题】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探讨中国人与美食关系的大型纪录片,荧屏上一道道色泽鲜亮、香气四溢的佳肴,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刺激着我们的味蕾。这视觉的盛宴,味觉的旅行,让人久久回味。它唤醒了无数人对美食的向往与憧憬,也触动着我们心底最暖的那份关于舌尖的记忆,那是乡恋的味道,是人情的味道,是时间的味道……舌尖上的幸福来自于美食的滋养,它灿烂了时光,芬芳了岁月。

  请围绕“舌尖上的记忆”自拟题目写一篇600 字以上的作文。

  【思路导引】

  一、体现地域文化的美好

  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而每个地区也都有独具特色的风味美食和饮食习惯,如北京的烤鸭、新疆的烤羊肉串、山西的刀削面、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味,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触动着家乡人民的神经和味蕾。你的家乡有哪些令人垂涎流连的特色美食呢?街头巷尾有哪些让你念念不忘的早点夜宵?你也不妨将写作的触角伸向与众不同的家乡美食,为读者呈现充满诱惑的舌尖上的家乡。

  二、感受人类情感的芬芳

  鲁迅先生在《社戏》一文中写到“我”和一群水乡的少年看社戏归来,途中偷豆煮豆吃,结尾时感叹:“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我”所怀念的是那段无拘无束、充满快乐的美好时光。琦君也在《春酒》中回忆了家乡的八宝酒,一句“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充满惆怅,那份沉甸甸的乡愁令人感怀。你是否也有这样芬芳的记忆,无论时光怎样流逝,却怎么也挥之不去?是奶奶亲自为你磨好的甜豆浆吗?是爷爷给你烧的烤红薯?还是和小伙伴们偷的桃子、枇杷?……因为亲情,因为乡情,因为童心,所以就有了特别的情愫。将舌尖记忆与美好情感结合起来,让爱的芬芳在舌尖绽放,就能感人至深,让人回味无穷。

  【佳作示例一】

  蚕豆飘香的童年

  曾思雨

  每到蚕豆飘香的时节,记忆斑驳的旧日时光便会裹挟着一缕缕芳香,轻轻叩启我的心扉,将我的灵魂牵引至老家的童年,重温那段惬意与快乐的美好岁月。

  在蝴蝶漫天飞舞的时节,老家田间地头的蚕豆花便盛开了,空气里弥漫着沁人的花香。蓝紫莹莹的豆花随风摆动,仿佛千万只蓝凤蝶栖在蚕豆丛中。不久,成串的豆荚便像变戏法般长了出来,细细嫩嫩的,翠绿可爱。当豆荚由绿转青、变得饱满圆实时,便可采摘享受了。两手夹住豆荚轻轻一掰,再用大拇指顺着软软的豆壳往前一挤,小玉石般碧绿剔透的豆粒便弹入盆中。奶奶总是不紧不慢,往锅里倒点儿水,撒上一些清香的茶叶,再放蚕豆来煮。渐渐地,从锅里溢出愈来愈浓郁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煮蚕豆出锅了,奶奶又做起了炒蚕豆,铁锅里豆子渐由嫩绿变成黄黄的玛瑙色,在有节奏的翻炒中发出“啪啪”的爆裂声。甜甜的芳香和清亮的脆响,引得我与邻家的小孩围在锅边直咽口水。嘴馋的小胖眼疾手快,抢了一把炒豆放进嘴里,烫得嘴直咧、手直甩,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两种做好的蚕豆,两种颜色、两种味道,吃起来却一样味美,在我们眼中也像“玛瑙翡翠”。拿着针,穿上线,我们要让这蚕豆成为好玩的装饰品。煮豆如软玉在手,不费什么力气便穿了过去,翠绿的颜色在阳光下闪着迷人的光泽;笑破肚皮的黄色炒豆在遇见针时发出了一声脆响,要穿过去得费一番功夫。就这样一颗炒的,一颗煮的,蚕豆被我们交替地串在一起,串成“手镯”,串成“项链”,串成最漂亮的小首饰。

  有了蚕豆,我们便是这世上最幸福的孩子。一群小孩带着它们大摇大摆上了街。姐姐用它扎辫子,我把它套在脖子上,小胖把它挂在耳朵上晃来晃去,小弟则把它拴在钓竿上逗得小狗又是跑又是跳……一个小女孩路过,停下来看了看我们,便立刻转身跑回家去。不一会儿,小女孩骄傲地跑回来,头上多了一圈珍珠似的“王冠”。我尝了一颗,是用蚕豆做的甜蜜蜜、香喷喷的“蜜豆”!来往的大人看到我们设计的杰作赞不绝口,我们也大方地送给他们尝尝。于是,整个村子都充满了奇妙的豆香和我们的欢声笑语。

  哦,那飘香的蚕豆,那飘逝的童年,真叫我难忘!

  【评点】本文选材典型,巧妙地抓住了“蚕豆”这一独特、新鲜的美食,将舌尖上的感受与美好情感结合起来,把童年时光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作者描写细腻,调动了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精细描画了蚕豆带给自己的美好体验,让人难以忘却。

  【佳作示例二】

  我爱家乡的鱼糕

  辛周新

  说起我的家乡——湖北公安,那可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有太多的事物值得说道。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可作为一个“吃货”,我唯独对家乡的特产——鱼糕情有独钟。

  家乡有一个风俗,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做鱼糕,那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预示着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做鱼糕时,那热火朝天、欢天喜地的热闹劲丝毫不比过年差。

  到了蒸鱼糕的那一天,天刚破晓,家里管事的就已经去菜市场挑选活蹦乱跳的大草鱼了,这种鱼个大肉多,用它做出来的鱼糕味道最香口感最好。当然,还得准备新鲜的鸡蛋、肥美的猪肉。等备好材料,就提到我家后面那条小河去清洗。河边谈笑声不断,有的说他家的鱼糕是要放特殊材料的,有的说他家还请了专门蒸鱼糕的师傅,一定比别人蒸的好吃。我们小孩子才不会管这些事,反正只等着鱼糕出笼品尝美味,便在河边戏水,比较谁家的鱼最大最肥。最后,总是因为都说自家的鱼是最棒的而争得面红耳赤,大人们也不会像平日那样呵责阻止,反倒是一边麻利地洗鱼剖鱼,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戏耍。直到大人们清洗好鱼,一声吆喝:“做鱼糕去了!”我们立马停止了斗嘴,欢呼雀跃地跟着父母屁颠屁颠地跑回了家。

  爷爷奶奶在家早已将蛋清与蛋黄分开,等主料回来,就全家总动员,一起动手做鱼糕了。爷爷将鱼身上的白肉剔下来,又将猪肥肉切成了丁状;爸爸双手拿刀将这些原料剁成肉泥;妈妈不放心似的又将早已洗净的蒸笼涮了涮;奶奶点燃了炉灶,把锅里的水烧得咕噜咕噜直冒泡;我也闲不住,赶紧拿了一把柴递给奶奶。等爸爸把肉泥剁好,揪出一坨丢在清水中,若能浮起来,就是蒸鱼糕的最佳时候了:把鱼肉猪肉的肉泥揉在一起然后均匀地倒在蒸锅里,成了厚约3 厘米的薄饼,就盖上盖子,加大火力,静候鱼糕出炉了。此刻,每家都坚信,自己家蒸出的鱼糕是最好吃的。不过实际上,等得最焦急的还数我们这些孩子们,早上特意不吃早饭,就等着这些鱼糕。此刻的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咽着口水,眼巴巴地盯着蒸笼,不停地问道:“应该熟了吧,怎么还不揭笼盖?”

  等鱼糕的香味在屋前屋后飘散,就可以打开笼盖了。嘴馋的我忍不住伸手在笼里揪了一块,烫得我眼泪都出来了,又舍不得丢掉,赶紧放到嘴里,呲牙咧嘴地咽下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着我这副模样,眼泪都笑出来了。奶奶抚摸着我的头,爱怜地说:“看,烫到了吧!鱼糕还没穿龙袍哩,慌什么,待会让你吃个饱。”所谓的龙袍就是将打散的鸡蛋黄均匀地涂到鱼糕饼上,再蒸个三分钟,鸡蛋黄就像一件闪闪发光的龙袍一样穿在了鱼糕身上。

  “出笼啦——”,蒸鱼糕的人故意拉长了声音,于是,几个人便将鱼糕一笼一笼搬下来,揭开盖,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面而来,顿时弥漫在整个村庄里。我们又拥到鱼糕跟前,围着端糕的人打转。爷爷先给我们小孩子切了一块,我们都乐得不得了。刚出炉的鱼糕亮着诱人的光泽,如一个身穿金袍的玉美人,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马上端到房间里分享起来,你塞给我一块,我塞给你一块,嘴馋的腮帮子涨得鼓鼓的,还不忘双手各抓一块,生怕被别人抢光了。顷刻,屋子里充满快活的空气,弥漫着鱼糕的香味。

  家乡的鱼糕,真的是令人唇齿生香,如果你有机会来我的家乡,一定记得要尝一尝。

  【评点】习作生动地记叙了家乡人迎接新年蒸鱼糕的过程,让人垂涎欲滴。从准备材料到蒸糕吃糕,写得具体详实,有种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文中那群可爱纯真的孩子,他们“屁颠屁颠”的模样,“眼巴巴盯着蒸笼”的馋样,急不可待“烫得眼泪都出来了”的憨样,你争我抢的贪样……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

舌尖上的记忆10

  酸甜苦辣咸,五味是最基本的味道,五味交错编织,让舌尖触到了世界的丰富多彩。品尝过许许多多的美食,品味过许许多多的味道,但舌尖上始终保留着那一缕挥之不去的记忆——外公的油酥饼。

  外公常与我们说起,他和油酥饼的情缘。在外公小的时候,逢年过节,太外公便会拿出他的看门手艺油酥饼,这是太外公的同事、战友们来拜年时必备的年货,每个人都对油酥饼赞不绝口。后来,外公接过了这门手艺,油酥饼同样是很少做的,是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外婆、妈妈、阿姨也成了外公的助手,一家人为油酥饼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做出来的油酥饼照例是不留多少的,大多是送给来拜年的街坊邻里亲朋好友的。但外公总会很开心,不仅是成就感,外公更享受这种难得的亲情、友情、邻里情。而到了我和弟弟这里,油酥饼就成了一道日常尤其受欢迎的主食点心。到外公家,外公常常笑着让我们拿好些带回家吃,盘子一样圆的是白糖芝麻,鸭蛋一样椭圆的是咸味葱花,每一枚都由外公倾心制作。轻轻咬一口,细小的碎裂声伴随着层层酥皮粒粒内馅落入口中,香味便怦然弥散在口腔中,仿佛节日里飞向天空的朵朵烟花,光影只有几秒的存在,但盛开过的印记久久留存。

  现在,我和弟弟也开始跟着外公学做油酥饼。外公将发面团和油面团揉成条,摘成一个个小剂子,两种小剂子各取一枚,发面小剂子擀成饼状包入油面小剂子,擀平,卷成团,再擀……然后包入馅料揉搓成形,最后,放到大锅里炕。对油酥饼追求完美的外公掌握着面团恰到好处的湿度、韧度,适当的火候和刚刚好的时间。外公一边手上麻利的做着活儿,一边向我们讲解着一个个步骤的诀窍。外公笑着说:“你们俩是我的心头肉,一想到给你们做东西,我就充满了快乐和力量!”此时,小小的屋子里满满的洋溢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和甜美的温馨。望着锅中被小火渐渐热得发黄膨胀起来的油酥饼,我的心也随着它们渐渐膨胀,温馨四溢。屋外的金黄阳光浅浅的洒进厨房里,给所有的静物都铺上了一层淡淡的宁静,光芒勾勒出外公逆光的剪影,外公银白的头发泛着淡淡的光晕,脸上带着胸有成竹和慈爱安详的微笑,伴着锅中油酥饼渐渐散发出的面香,萦绕心间,成了心底最美的意象。我把温热的油酥饼小心地捧在手里,仔细端详着,巴掌大的微黄饼儿上有点点金黄中泛着棕黑的焦处,多像那碧天里的月儿啊!游子们望着圆圆的月儿,思望故乡,泪湿衣襟,而这油酥饼,也包含着外公对父亲的多少思念和儿女孙辈的多少疼爱和深情!

  人间美食何止千万?但我最忘不了的就是外公的油酥饼,那种甜香的味道和亲情的美好萦绕在舌尖,留存于记忆深处,在时光中凝成永恒的温馨……

【舌尖上的记忆】相关文章:

1.舌尖上的记忆

2.舌尖上的记忆作文【荐】

3.【热门】舌尖上的记忆作文

4.舌尖上的记忆作文14篇

5.舌尖上的记忆作文11篇

6.舌尖上的记忆作文10篇

7.舌尖上的记忆作文(通用15篇)

8.舌尖上的记忆作文(精选15篇)

9.舌尖上的记忆作文合集15篇

寻常的日子也飘香作文 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