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芦苇

2018-02-17 初二作文

家乡的芦苇1

生活中不是没有风景,而是缺少一双发现风景的眼睛。

——题记

我家住农村,那里有着几分优雅与宁静。春天,第一个品味茂林修竹、蝉鸣虫嘶;夏天,第一个观看鹭飞平野、萤舞夜空;秋天,第一个享受硕果累累、金浪翻滚;冬天,第一个欣赏皑皑白雪、银装素裹。

以前,我并未觉得家乡的芦苇是一道风景,只看它平淡而又无趣味,没有什么可观之处。然而家乡的苇滩并不是单纯的沼泽,而是一片清池,“碧玉盘中弄水晶”,正如白色玻璃片上的一斑翡翠,恰似有意点缀,又如一位高洁的女神托起的精灵,充满生气。

春光沐浴下的苇滩是稚嫩的。枯萎的老根上发出嫩绿的芦苇,那是淡绿的,头是尖尖的,像一支支水彩笔,写意春天。

远看,苇滩的绿是模糊的,但绿的精巧,绿的别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许芦苇是安宁与孤高的,但我爱它的孤高傲岸、不沾俗气。

夏日的苇滩是热闹的,幼苗成了“栋梁”,深深地将根扎向大地,枝干或笔直挺拔,曲曲折折,或匍匐俯卧,姿态各异,但都坚韧不拔。微风过处,早已“纤腰束束”,软而不乏柔韧,摇摆着瘦弱的小脑袋,像俏皮的孩子。又如风中的丝绦,你压着我,我压着你。

此时,野鸭也来凑热闹,舒展了脖颈,扎入了波光粼粼的河水,激起了层层涟漪,最热闹的要数采菱人,菱角长得特别丰满。她们唱着歌,肆意打着水仗,嬉闹声接连不断。

而初秋的芦苇却更显丰姿,芦苇的花是灰色的,虽然色彩的搭配不是太和谐,但我认为这是恰到好处。在绿的生机上添上灰的清冷,也是极富自然的。秋风挑逗起芦苇的头,恰似林黛玉那温柔的一抬头,袅娜的身子如一条条丝带在风中飘拂。苇絮飘飞着,正如一支歌,飘飘洒洒,经历风风雨雨,诉说着他们的梦想。她是勇敢的,敢于脱离依偎,去寻找新的生活。芦苇用纤细的身体承载了风霜雨雪,用优美的舞姿展示了永不言败的风姿。

金风荡漾,苇絮飘飞。其实,每一道风景都是美的,要把握住,不能错过。

静静地,一片苇絮飘落在我的肩上。我小心翼翼地拈起它,捧在手心……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家乡的芦苇2

  在我的家乡有一池芦苇塘,它十分的美丽。

  春天,芦苇们抽出了一个个尖尖的新芽,十分可爱,摸一摸可光滑了,十分舒服,看着看着,就感觉被小芦苇们迷住了,那尖尖的小脑袋,和刀一样的锋利。

  夏天,芦苇们一碧千里,长的十分的茂盛,远处看着就像一片片发光似的田野一样,我们这些可爱的淘气包,忍不住脱下鞋子,光着脚丫,跑到水里玩,有的捉虾、有的捉鱼、有的还在玩水呢。

  秋天芦苇们就变成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一朵朵鲜花开得正红呢!十分地美,十分的香,我们飞奔而来,就像一匹匹战马一样,浩浩荡荡的像芦苇池而冲来,我们蹲下来,轻轻地对着芦苇花吹,吹着吹着,香味就渐渐地而来,那香味可真是芬芳迷人啊!看着看着,就想摘芦苇花了,但是,就在芦苇池旁边有一个不可以摘花的标志,我们只好不摘花了。

  冬天一根根芦苇已经收割完毕了,只有一根根芦苇的根在摇动着,十分宁静,没有一点点动静。

  我永远爱着它,它也将永远在我心里。

家乡的芦苇3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那不能仅限于无人知道的小草,还有那无人知道生长在沼泽、湿地、河畔、湖滩上的芦苇.....。

  我家门前有一条四季流淌着清澈的小河,古称清水河,南宋始称青弋江,逆水而上的源头在黄山脚下的太平湖。天然而未受污染的河水,保持着千百年来原始的状态缓缓的流过,哺育着沿河两岸一代代、一辈辈鱼米之乡的人们,这方水土还养育了一方颇有灵气、清秀、聪惠的江南人;还滋生着浅水近滩下隐隐约约、随波荡漾的水草,也滋润着沿河两岸依水而生的茂盛的芦苇。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就象这首诗没有留下作者名字一样,芦苇也是被人们遗忘在沼泽、湿地、河岸、湖畔的浅水滩途中。它择水而生,夏秋开花,有花不鲜艳,绽放时没有丝毫的清香,蜂、蝶飞过不见栖息,水鸟蜗居繁衍而少食可觅,颖果不能充饥。古往今来无数贤人雅士鲜有为它吟诗作赋的,这只能责怪生长在野水浅滩、荒芜沼泽、广袤湿地里野性十足而“丑陋”的芦苇。

  芦苇虽然外在不能引人注目,少有人亲近,但它内在质朴无华、无比坚强。它群居丛生,合力抗击狂风恶浪远比参天大树坚强。鸟儿选择它栖息作为安全场所;打鱼人选择它作为藏身避难的地方;它编织成席、帘供家庭享用;制造成纸减少了树木的无辜死亡;制作成丝、棉给人以温暖;出笋时的鲜嫩营养充分,羊不怠食、牛马争吃不让;入药时清除胃火肺热功效之强。

  芦苇,你在暴风骤雨、芦笛的天籁声中,凸显了无畏无惧、歌声高亢。这就是你,生生不息无人呵护的芦苇;这就是你,漫无边际、无声无息的芦苇荡。

家乡的芦苇4

  活动设计

  我们家乡处于湿地地带,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到处都能看到芦苇,因此我常常带孩子去看芦苇美丽的风景,芦苇荡飘逸的风景非常适合牙刷刷画,在上学期玩色过程中孩子已经刷过烟花了,因此对牙刷刷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生成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芦苇的外观形状。

  2、尝试朝一个方向刷画,表现出芦苇随风而动的意境。

  3、感受刷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积极愉快参与活动,大胆刷画。

  难点:尝试用牙刷朝一个方向刷画,表现出芦苇随风而动的意境。

  活动准备

  芦苇荡图片若干,水粉颜料、牙刷、蜡笔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芦苇

  1、出示图片,提问:你见过这种植物吗?在哪里见到过?

  2、谁知道它的名字吗?

  3、仔细观察图片,说说芦苇的外形特征。

  二、弯弯的芦苇荡

  1、当风吹过芦苇荡的时候,芦苇会怎么样呢?

  2、教师示范引导幼儿用手表示芦苇弯弯的样子。

  3、出示范画,讲解作画步骤。

  芦苇头上的花,轻轻柔柔的,风一吹它们就朝一个地方弯弯腰。(引导幼儿用牙刷在芦苇杆顶部朝一个方向刷,表现出芦苇随风而动的意境。

  4、请个别幼儿尝试刷画,强调掌握好刷的方向。

  5、幼儿刷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作品展示、交流

  美丽的芦苇荡,你最喜欢谁家的芦苇荡?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结合家乡的常见的芦苇和芦苇被风吹过形成的飘逸感觉生成了牙刷刷画,在上课之前我带他们去看了真实的景色,孩子们非常喜欢亲近大自然,都说景色很美,这为上课刷芦苇荡积累了经验,在上课的时候我可能担心小朋友不能很好的表现芦苇荡的飘飘渺渺的感觉,因此示范讲解说的时间比较长,孩子说的时间比较少,在孩子操作过程中,孩子因为以前刷过烟花,因此孩子作品比较不错的。我觉得孩子经验是比较重要的,在孩子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会表现的更好。

家乡的芦苇5

  我的老家东闫童村南面有一个大芦苇塘,它的北面是一个水簸箕,用石头砌成,下雨的时候全村大部分雨水通过它流入芦苇塘。如果雨大,芦苇塘的水满了就自动流进了白草沟河。

  芦苇塘的苇子长得相当得壮。我小时候,趁春天芦苇塘没水苇子刚刚出来时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到芦苇塘挖锥锥吃。锥锥就是苇笋,特别甜,又好吃又有营养。苇子长成以后,小伙伴们如果玩捉迷藏,藏到芦苇塘里,谁c也找不到。有一次,一个小女孩不听话被他父亲打了几下,她就跑到芦苇塘里藏了起来。到吃饭的时候全家怎么也找不到她,连芦苇塘里也找了一遍也没找到,全家发了愁。后来还是小女孩自己从芦苇塘里走出来才找到她。

  每到冬天,苇子成熟的时候,每家出一个人拿着镰刀割苇子。然后按全村多少户人家捆成多少捆编上号。村长再在纸上写上号,揉成团,每户抓一个阄,抓着几号是几号,然后背回家去。我记得家里织的席、编的苇篓子都是用分的苇子编的。

  有一次,抗日游击队的侦察员去侦察敌情,不幸被敌人发现,侦察员就往回跑,日本鬼子在后边追。他跑过小石桥,越过土坎,土坎挡住了敌人的视线,趁此机会他钻入了芦苇塘,等小鬼子通过小石桥越过土坎后就再也看不见侦察员了,小鬼子朝着芦苇塘打了几枪,又到村里搜了一遍也没找着侦察员。鬼子只好回到了他们的据点。侦察员等鬼子走后钻出了芦苇塘回到了部队。

  还有一次,一个单个的鬼子兵正在芦苇塘旁边抢劫一个人的东西时,被我爷爷用他的铜烟袋当场打死了。爷爷就用石头块塞进他的裤裆扔进了芦苇塘,沉入了塘底,鬼子也没发现。

  1963年夏天,保定已经下了7天7夜的大雨,到第8天时,满城县刘家台的水库开了口子,一房深的水从北向南倾泄而下,灌入了白草沟。村里的水不仅不能通过芦苇塘流入白草沟,反而白草沟的水倒灌进芦苇塘,然后通过芦苇塘又灌入村子,村里有了齐腰深的水。保定西郊一片泽国。村里在保定工作的同志看到西郊一片汪洋,全都吓坏了,可是也回不了家,等水撤了之后赶紧回到村里,看到全村老小都平安无事才放了心。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保定附近一直干旱,芦苇塘没了水,也不长芦苇了,村里索性把芦苇塘用土填平了,盖上了房,还盖了一所小学校。等我回家时再也见不到当年的芦苇塘了。

家乡的芦苇6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住在奶奶的老家—阜宁县吴滩乡。吴滩是个美丽安静的小村庄,在村庄的旁边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一片芦苇地。在我小时候,那片芦苇地就是我最大的童趣。那片芦苇四季的变化,美不胜收。

  在春天,一切都是有活力的,新鲜的芦笋冒出了土地,它们大多呈椭园形,也有尖尖的,它们有的绿,有的白;那绿的,就像浸满绿绿的河水一样,好象轻轻一挤就能挤出水来,入口则是甜甜的,而白色的看来嫩嫩的,脆脆的,采下来,轻咬一口,口感一点也不比绿色的差。奶奶常采摘这种美味的芦笋,回去做一盘“芦笋炒肉”,那味道,可真是鲜香两全啊……,当然,我更喜欢猫着腰躲进芦苇丛里和小伙伴们躲猫猫或者在芦笋丛里乱跑,所以芦笋被折断也是常有的事。

  到了夏天,芦苇长齐了,十分茂密,枝干呈白绿色,当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我们就躲到芦苇丛里,那时没有风,天气闷热,可是芦苇丛却是最阴凉的地方,在我们眼里,芦苇丛就像一把撑着天的大伞,把我们严严的藏在里面,不受烈日的灸烤。如果运气好的话,甚至还能发现个鸟窝或者捉到只小野鸭也说不定。

  秋天来了,芦苇怀孕了,也就是告诉乡亲们:收获的时间到了。它们虽然“有孕在身”或“年老体衰”,但是还是坚守自已的岗位,如有一丝半点儿寒流“敌军”或“间谍”,它们会立马发出“沙沙”的声音,告诉那些还没有收获好的乡亲们,要加快时间收获了。而自己在预感到大批“敌军”来临时,也已经把种子播在地下。

  冬天来了,寒风“呼呼”地刮着,芦苇静静地伫立着,偶尔仍会有数枝芦花在风中顠摇,尖挺的芦杆直指天空,像是抵御寒冷的卫士,在保卫自己脚下的土地和正在沉睡中的种子,又象是在伸手招唤春天的归来。寒冬十分敬偑坚强的芦苇战士,它决定在春天来临之前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于是为它们留下了一场大雪。这场大雪真是太好了,它帮助这片土地冻死了所有的害虫,并且在春天来临前为芦苇的种子们提供足够的水份,同时让我们这些孩子有了一个童话般的洁白世界。

  待到第二年春花烂漫时,我们这些顽皮的孩童又会欢聚在芦苇丛中继续着童年的故事。

家乡的芦苇7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那不能仅限于无人知道的小草,那还有无人知道的生长在沼泽、湿地、河畔、海滩的芦苇……

  我家门前有一条四季流淌着清澈的水的小河,古称清水河,南宋始称青弋江,逆水而上的源头在黄山脚下的太平湖,天然而未受污染的湖水,保持着千百年来原始的状态缓缓的流过,哺育着沿江两岸一代代一辈辈鱼米之乡的人们,这方水土养育了一方颇有灵气、清秀、聪惠的江南人;还滋生着在浅水滩下的隐隐约约、随波逐浪的水草,也滋润着沿河两岸依水而生的茂盛的芦苇。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就象这首诗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一样,芦苇也是被人们遗忘在沼泽、湿地、河岸、湖畔的浅水滩涂中。她择水而生,夏秋开花,有花不鲜艳,绽放没有丝毫的淡淡幽香,蜂、蝶飞过不见栖息,水鸟蜗居繁衍而无食寻觅,颖果不能充饥。古往今来无数贤人雅士鲜有为她吟诗作赋的,这只能怪责在野河边、野水中,荒芜的沼泽、广袤的湿地里生长着的野性十足而“丑陋”的芦苇。

  芦苇虽然外在不能引人夺目,少有人亲近,但是她朴素无华、无比坚强。她群居丛生,合力抗击狂风恶浪远比参天大树坚强。鸟儿选择她栖息作为安全场所;打鱼人选择她作为藏身避难的地方;她编织成席、帘供家庭享用;制造成纸减少了树木的无辜死亡;制作成丝、棉给人以温暖;鲜嫩时的营养充分,羊不怠食、牛马争食不让;入药时清除胃火肺热功效之强。

  芦苇,妳在狂风暴雨、芦笛的天籁之声中,凸显了无畏无惧、歌声高亢,这就是妳生生不息无人呵护的芦苇,这就是妳漫无边际、无声无息的芦苇荡。

家乡的芦苇8

  又见到了久违的芦苇林,在公园的一角,一片挂满晨露的芦苇林,屹立在湖畔,蜿蜒至湖中心。我看着它那宽嫩的绿叶,浅白的苇穗,挺拔直上蓝天的苇杆……顿时想起了儿时的家乡,家乡那片叫“大淖儿”的万亩草原,那一望无际的乌兰淖水库和水库旁的芦苇林……

  春天,白雪消融,万物复苏,我们村北的万亩草原此时也充满了生机。这里,家乡父老几代人都叫“大淖儿”。也许是多少年沼泽地长满水草的缘故,大淖儿里掏出的土全是长满杂草和鸟粪化石的黑土。肥沃的土地在春雨的滋润下长满了尖尖的、嫩嫩的芦芽。

  以前曾听过四川人说的一段——春天的竹笋长得快,人蹲在地上方便,还没提起裤子竹笋就长得顶住屁股了。我们大淖的芦苇也一样,几场细雨过后,随着芦芽“叭叭”的破土声,芦苇就长过膝高了。芦叶修长、翠绿,举目四望,草原已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清风吹过,芦叶沙沙作响,好像在演奏着一曲春天的乐章……风吹草底的芦苇林啊,你总是给人好。

  夏天,这里成了我儿时玩耍的乐园,每到这时,我们小伙伴们就在这无边无际的草甸子里捉迷藏、挖苦菜、寻鸟蛋。这里的苦菜长得又嫩又大,人吃、喂猪都是上等佳肴。现在才知道,苦菜不但味道鲜美,还是难得的中药,是哮喘、痨病的克星。最有趣的还数寻鸟蛋,几个孩子在两三米高的芦苇林里分头寻鸟蛋,这里的飞鸟真多,春天有白天鹅、大雁、百灵鸟;夏天有老牛头、炸啦啦、捞鱼蝶儿、野鸭子等等。它们白天在草甸子旁的乌兰淖儿水库里觅食,晚上就在茫茫的芦苇林里栖息、繁殖。

  这些小鸟也成了我们的捕捉对象,鸟蛋真多,有大有小,最大的要数野鸭子蛋了,和鸡蛋大小差不多,有时碰上一窝,竟有二十多个。伙伴们在草甸里碰的鸟蛋拿不了,就把裤子脱了,挽住裤口,放在裤筒里背出来了。走到水渠旁,进行筛选:把鸟蛋倒入水中,沉入水底的都新鲜能吃、而飘在水上的就已经快孵出小鸟了,扔掉了……可爱的芦苇林啊,你给了我梦境般的的童年。

  最为壮观的是秋天打草,那场面我至今难忘。茫茫的草甸子里车水马龙,全乡三个村十几个社几千号人在这里打草,也带动了周围做生意的小商小贩,瓜果蔬菜、小吃到处都在叫卖,人欢马叫,熙熙攘攘。大淖儿中央一条主公路上,来往行人,进出车马排成了一条十几里的长龙,当时在老家,我是年年参加打草的,曾记得,那时我常拿一把一丈多长的扇镰(所谓扇镰,就是刀柄一丈多长,刀头是比平常刀头大两三倍的敞口大刀),只要横扫一镰,芦苇就齐刷刷的像扇形般倒下一片……不多久,草地上就堆起了大小高低不同、数也数不清的草垛子。不多天,草垛子也消失了,芦草已打完,仅留下了水中的苇子……芦苇林啊、芦苇林!是这一方水土养育了你。是你,养育了这一方人!

  冬天,你又顶着呼呼狂叫的西北风,甘为春蝉吐丝尽,愿做红烛照人寰。孕育着来年的期盼。芦苇林,这就是你的奉献!

  时光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远离家乡,但我还常那片芦苇林,也爱听林萍唱的“丹顶鹤”、好像歌名叫《一个真实的》——“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过,有一位女孩,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留下一首歌”……·因为唱起它,更能勾起我对故乡的怀念。

家乡的芦苇9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这是一首吟咏芦苇的诗歌,读了之后让人对摇曳多姿的芦苇立即产生亲近感。实际上,芦苇不仅青葱曼妙的身姿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且更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在我的家乡,每到秋末冬初芦苇收割季节,往往是全家出动,砍的砍,捆的捆,运的运,那种火热的劳动场面非常感染人。

  芦苇运到家里以后,首先要去叶、选材、分类。这个时候,最常用的方法是把芦苇梢部斜放在长凳上,手里拿着一双筷子,飞快地把芦苇柴从手里穿过,手中筷子夹紧芦苇,为的是把残存的枯叶和芦苇的外膜去掉,这样就选好了一根亮亮的芦苇柴。同时还要根据芦苇的粗细分类放好,以便应用于不同的场合。一般说来,粗壮笔直的芦苇柴属于最上等,可用于建房、编席等,即使出售,也能卖个好价钱。而中等的芦苇柴质量就要次一些,但也有用途,可以把几根扎在一起,成拳头粗细,仍可用于建房、篱笆墙等。而最细的`芦苇柴,只能成为烧锅的柴火,即使这样,由于耐燃少灰,仍受到人们的欢迎。

  芦苇柴最大的用途是编席。把选好晒干的芦苇柴,用刀劈成两半,然后再用石磙压扁,便可以开始编席了。编席是个技术活,需要耐心和细心,我的父亲就是一个编席高手,不但可以编出平整光滑的席子,还可以按照芦苇柴的颜色深浅,编成带有天然花纹的席子,这种席子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父亲编席,柴蔑在他手中上下翻飞,看得我眼花缭乱,一会儿就编好长长的一大截。看得多了,觉得编席也不是什么难事,便偷偷地学着编,却让刺儿戳了手,痛得哭起来,才知道很多事情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父亲还会编织各式各样存放东西的器皿,例如篾箩等,皆十分精美实用。芦苇还可以打成结子,那是一种不宽的长长的简易“席子”,主要用来围起来囤放粮食,在农家应用非常广泛。

  以前农家建房,房梁架好以后,就会密密地铺上粗壮的芦苇柴或者扎好的柴把,然后抹上泥再苫上瓦,可别小瞧这不起眼的芦苇柴,过上几十年,仍然非常结实。我家的老屋,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了现在,还是滴雨不漏,这就是芦苇柴的功劳了。

家乡的芦苇10

  纤细的身躯,时常摆弄着柔美的舞姿,洁白的花絮将无限的眷念摇向远方,也让我的思绪飞到曾经带给我童年快乐的那片芦苇荡。

  记忆中,那片芦苇荡位于故乡的小河边,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我就会背着外公给我编织的粪箕和生产队里的小伙伴到芦苇荡边割牛草。芦苇荡里的草长得肥美嫩,是牛的最爱。当其他小伙伴还睡眼惺忪的时候,我们几个早起的小伙伴已经满载而归,那溢于言表的稚嫩的满足感会在朝霞中显得更加灿烂。

  那时割牛草是孩子们的专职,因为大人们主要负责耕、种、收、割,这些辅助的事情就落在了我们身上。不过也不是白忙乎,割牛草能够换得工分,好像是30斤牛草计1分,从开春到夏末计算下来虽然不多,但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也是对家庭一个小小的补偿,也因此会得到家长的夸奖。而我心里最感激的则那片芦苇荡,因为芦苇荡边上的那片草地在春风的吹拂下,长了一茬又一茬,绿了一回又一回,为我们提供了丰腴而又肥美的草源。

  童年的芦苇荡留给我的记忆是一支牧野短笛。生产队里负责喂牛的师傅,有时会让我们把牛群赶到河边去放牧,芦苇荡是我们的首选。芦苇高,芦苇长,芦苇荡里捉迷藏。放牧的闲暇之余,我们就在庄稼地和芦苇荡之间做起捉迷藏的游戏来,时而藏在玉米地里,时而躲在芦苇荡里,有时我们还会悄悄地扶着芦苇钻到河里,潜在水中,玩的不也乐乎,完全是一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模样。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收牧的情景,当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天际,晚风中的我们骑在牛背上,用苇叶卷成的叶笛吹着一些不成调的曲子,晃晃悠悠地漫步在那田间小道上,如同台湾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里所描述的那样,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感觉。

  童年的芦苇荡留给我的记忆是一个文化符号。每年端午节前夕乡亲们都会在那片芦苇荡里打下一些成熟的苇叶来包粽子,那时不知道为什么要把糯米包在苇叶里煮着吃,母亲说是为了纪念一个人,可就是说不清是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后来在中学的语文课上听老师讲解《楚辞》时才弄明白其中的原委,也才弄明白苇叶里包裹的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从粽叶里荡漾出来的不光是那淡淡的清香,还有国学的味道。

  童年的芦苇荡留给我的还有暖暖的记忆。每当芦苇成熟的时候,母亲都会带着我到那片芦苇荡里采摘一些苇花回来,晒干后小心翼翼地收藏在一个袋子里,等到寒风冰雪来袭时,母亲就会找来一些不用的碎布旧布,照着鞋底的样子剪下来,将苇花放进去,再一针一针地缝起来,就这样一个特殊的鞋垫就做成了。穿着苇花做成的鞋垫,脚就不会冷,心也不会冷,她会陪伴我度过整个冬天。

  几年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家乡的那片芦苇荡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蒹葭苍苍,白露茫茫,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历来就是人们表达爱情的见证物。知风,知雨,知冷,知热,芦苇不仅是灵性之物,而且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故乡的那片芦苇荡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符号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尤其是宛在水中央的那一簇芦苇成了我最美的回忆。

【家乡的芦苇】相关文章:

1.家乡的芦苇

2.家乡的芦苇作文

3.家乡的芦苇作文范文900字

4.我爱芦苇

5.心中的芦苇阅读答案

6.外公家的芦苇作文

7.芦苇伴我行

8.芦苇白,黄河黄

9.我爱芦苇作文

上一篇:最珍惜的原来是你 下一篇:勾勒自己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