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得必有失1
失去,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但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用心体会,你会发现你得到的一点儿也不比失去的少。
俗话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既然这扇门已经关闭,纵使其中是多么富丽堂皇,多么令人向往,你也无法进入。深重的纠结与怨恨只会让自己堕落沉沦,何不“此门不通,另寻他窗?”用心去感受上帝为你打开的窗,透过它,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就像残缺的铁环一样,虽然失去了跑得快的能力,但也观赏到平日很少注意的花草,正是它发现了这扇崭新的窗户。倘若它失意纠结、自暴自弃,我想它无论如何也无法重新认识这片天地。
伟大的作家海伦凯勒,从小便失去了视觉、听觉,甚至连说话的能力也没有,但她得到了心灵的绝对宁静,对知识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渴望。心无杂念,也不受外物纷扰的她,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最终站在了哈佛的殿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更是道出了她对光明的执着和对生活的追求。顾城曾有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确,身处黑暗的我们,周围是一片迷茫,失去了对未来的预知与危险的判断,我们一次次踏入歧途,一次次遍体鳞伤,但这却坚定了我们追求光明的信念,给了我们越挫越勇的力量。
有人说,失去是一件坏事,但我不以为然。在失去中,我们会变得冷静,也只有在这份宁静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总结得失,为迎接接下来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李白不就在没能中举后得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明悟吗?苏轼不也在被贬黄州后得到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淡泊吗?陶渊明不也是远离尘世后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暇吗?所以,失去并不是坏事,因为在另一方面你会有所得。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失去后的人们变得浮躁、怨愤,却不知一扇无形之窗已经悄然打开。俗话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却要说:世间并不缺少得,只要你能沉下心认真体会,得就在你身边。
请记住:有失必有得。
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
有得必有失2
秋风一夜之间好像吹开了许多泪花,飘落如雨。多少委屈被我淹没在心里腐烂,不记得有过的不愉快大概已被岁月抹去。曾经的努力变成了今天的无能为力,虽然月与灯依旧,但人已欲语泪先流。被伤害过的心希望透透气了,不然就真的麻痹。常常闭上眼睛,心想这样就可以看不清,可是天空连颜色都变了,我可以察觉。云朵遮盖不了的是明月拼命逃上枝头的欲望,多想失去知觉,失去我的聪慧,就不用一步步看透人心,如果人生一直如初见多好,假如我们的心不会随波逐流,那就是否会拥有无暇天真长久。花终会受损,只是你愿意做一朵红艳纸花和真正娇花儿的区别。
花花世界,着装自己免得眼花缭乱,免得众里迷失自己。别徘徊在空气里,念着飘飘何所以。藏好自己的灵魂吧,不受玷污,学会举世皆浊我独白。相信在物是人非事事休时,以不变应万变为佳话。立场的坚定是人生的盾牌,不要让泪满春衫袖出现在我的身上,更加不要在人群中苦苦寻找风景,因为最亮丽的佳人在自之心。尽管片体鳞伤那也要明白天涯何处无芳草,因为俗话说,“上帝为你关上门的时候会为你留一扇窗户”。那能眺望世界的窗户并不是不劳而获的,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更别想要免费的午餐。
有得必有失。
有得必有失3
上午接到了外公的电话,叫我今天去他家,说外婆一直在念叨我,怎么放暑假了也不去看看她,还说弟弟妹妹也都在,就缺我这个当姐姐的还没来……外公粗糙的声音夹杂着弟弟妹妹的吵闹声从电话那头传来,我应声说:“好,就来。”
挂了电话,和母亲打了声招呼,然后背上包,出门,打车,直奔外婆家。
外婆家在乡下,车子开到那边大概要30分钟。我坐在车里,透过灰色的车玻璃看着外面熟悉的景色,才发现原来真的已经有好久没去外婆家了,也难怪外婆会念叨。想想也是,以前去外婆家就像回家,我仿佛只是个出去玩耍的孩子,等到夕阳不舍地钻进地平线的被子下,等到夜悄悄地渗透入空气里,点上灯笼,跟着萤火虫,在星光里踏歌而归,就像是……恩,就像是鸟儿归巢,没错,是归巢!现在我还是会去外婆家,只是仅仅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只是每次都是在轻轻地放下筷子后,转身,然后匆匆离开,只是我已不是那只归巢的鸟儿,是个匆忙的过客……
车子停在了交错纵横的乡间小路上,接下来,我的双脚将隔着鞋底与这沁满花香、谷味、鸟语、虫声的泥土做第N次的亲密接触。汽车发动机不和谐的声音渐渐远去,乘着这阵阵绿色的风我已飞到外婆家门口。
外婆还是那个我熟悉的外婆,她还是“阿弟”前“阿弟”后地叫我,可那经历了三代人风雨洗礼的屋子却渐渐消失在我越来越远的童年——外婆家要造新房子了,而这旧屋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这原本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可为什么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袭上了心头,那么清晰,带着丝丝若轻若重的隐痛。
小时候的那棵枣树还在,依然那么挺拔,记得被外公抱在怀里,拿着竹竿打枣的那个女孩,记得银铃般纯净的笑声,怎么也听不见枣儿落地时泥土的欢声,是黄色的庄重?是青色的自然?为什么找不到,是时光阻挡了它们的来路。
小时候的那个鱼塘还在,静静地,静静地躺在那片土地里,依稀看见一个娇小的女孩的身影,正在跟探出头的调皮的小鱼儿说着悄悄话,身影越来越淡,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沉沉的绿色的河藻,莫非是这绿的纯粹抑制了鱼儿跳跃的心?
树还是那棵树,塘依然是那个塘,只是树上不再有枣,只是塘里不再有鱼,只是女孩已不再懵懂。
不再懵懂是成长。站在成长的驿站,蓦然回首,却看不见我来时的路。肩上的行囊还是满满的,只是行囊里的内容变了。一路上,我不停往里塞着,无意间行囊也不断往外溢着,我想找回那些失去的,却发现它们遗落在了我匆匆前行的路上,找不回来了……
有得必有失4
夜深人静的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回想着今天发生的事情。忽然,一个大大的问号“冲”进了我的脑海。周四,学校里要开展我最喜欢的运动会,而那天我也要去西溪湿地博物馆做英语讲解员。两项活动我都想去,但因为时间冲突,我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那么,我到底选哪一个呢?
刺眼的路灯透过窗户射进我的房间,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头顶上的天花板,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场异常激烈的辩论赛。
正方喊道:“主人应该去湿地博物馆,为联合国的来宾做英文讲解,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反方立刻辩解:“难道运动会不重要吗?主人很想参加运动会,不仅是因为能观看到盛大热闹的场面,更重要的是,她希望飞奔在红白跑道上冲刺夺冠,为班级争得荣誉!”
正方摇了摇头,反驳道:“这次讲解员活动,她代表的是杭州的形象,应该全力以赴。而且,对她个人来说,这次英语讲解能提高她的英语水平和胆识,对她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还有,她不是一直梦想能跟这些“大人物”交流和合影吗?再说了,运动会就算她不去,班级里也有同学可以替她飞奔赛场,为班级争光啊!”
这时,反方沉默了。正方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我的心里忽然明亮起来。是呀,不参加运动会可以看视频补偿,可以让同学代替比赛,而讲解员活动可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的呀!此时,我领悟了一句话:有得必有失。有得到的必然有失去的,选择放弃是我们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事情。
想到这儿,我长舒一口气,心中的大石头落地了。望着窗外,道路两旁的灯光似乎在那一刻变得柔和,星稀的天空中,月亮挂着笑容,在窗前用它如水的光洒下一片湖水。在被黑夜包裹的城市里,偶有一辆车从眼前驰过又远去,我看着这时间停止般安详宁静的道路,心满意足地合上双眼,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有得必有失5
所谓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未必专指那种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据我的理解.凡是过于看重人生的成败、荣辱、福祸、得失,视成功和幸福为人生第一要义和至高目标者,即可归入此列。因为这样做实质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思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姻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
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很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员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淮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掉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着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梧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回报,寺庙布施放时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深不以为然。说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忌呢?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然,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们来做试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守财奴的快乐并非来自财产的使用价值,而是来自所有权。所有权带来的心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的本身提供的生理满足。一件一心盼望获得的东西,未必要真到手,如果它被放到月球上,只要宣布它属于我了,就会产生一种愚蠢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