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聆听中成长

2017-06-15 初三作文

在聆听中成长1

聆听他人故事,少有后悔;给予他人掌声,不会吃亏。

——题记

我讨厌我的邻居。

我的那个邻居,他从未出来过,每次都是他年迈的母亲徘徊在那菜市场和家的两点一线中。大家早已熟悉了她忙碌而憔悴的身影,但她的眼睛总是弥漫着失落感。

那阵噪音,都快刺破了我的耳膜了,每天晚上到凌晨,都不曾停歇,似乎流露出了生命的渴望。

仔细聆听,你会发现那是打鼓的声音,但打得不怎么样。每次从梦乡中惊醒,心里都会暗自责愤:这邻居神经病吧!

责愤他,讨厌他,咒骂他,终于有一个晚上,实在耐烦不住,便穿衣蹬鞋上去想“收拾收拾”他。

“咚咚咚”。我愤怒地叫道,“快开门,快开门!”

“谁啊?”屋里传来一声心平气和的问询。门开了,我愤怒的心颤抖着,但,我还是不顾一切冲了进去。

“你三更半夜得吵什么吵,敲什么敲,每天还不消停,你——”我突然愤说不下去了,眼前的一幕令我目瞪口呆,他是一个失去双手的残疾人,那蓬乱的头发显然要比他母亲的憔悴许多。我转了口吻,“你怎么能这么吵。”

“我是残疾人,但我热爱音乐,我喜欢打鼓,我不甘生活的无趣无味,医生说我白天不宜走动,我的母亲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帮我的脚按摩,我的脚拉伤了韧带,所以……”他吞咽了一下,没说下去,眼泪在眶里打转,他的那双脚,赤裸裸的,肿起的大包,颤抖着。

回到被窝,久久未能入睡,熬着熬着,进入了梦境。

秋叶漫天飘飞,落到大地的怀抱中,他坐在那幽寂的枫树林中,用他那双抽搐的大脚,捶打在鼓面上,泛荡起沉重而雄浑的生命之音。那场景,甚是震撼人心。我不禁打起双掌。

自那以后,每次有空闲,我便成了他唯一的听众,他的脚,虽然没有那么铿锵有力,打的鼓声,虽然没有那么悦耳动听,但他在努力奏响属于自己、献给自己的乐曲。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在聆听中成长2

  有人说: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名师启发了我们。

  20xx年9月15日,在马所长的带领下,我们修武一行13人,参加了20xx之秋浙派名师语文新教学峰会,让我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能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使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向他们靠近了一点点。在感受到专家们魅力和风格后,收获颇多,感触颇深。

  蒋军晶老师的《最后一句诗》这节课我最喜欢,他的风趣始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教师轻松的气氛让学生不胜喜欢,整堂课都在蒋老师的掌控之中。

  蒋老师的课很真实,不同于一般公开课那么华丽,正如他自己在博客中写到的“坦率、真诚、自由、幽默、富有探索性”的特点。蒋老师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听他的课很舒服,没有一点修饰的痕迹。而学生在他的引领下,进行探索研究,深入文本----有惊喜,有思考,有创作,有感悟。蒋老师说的部分很少,没有优美的过渡语,也没有多余的肢体语言,但他的课有深度,有容量,大气而又不乏精致和谐,上课现场勃勃生机,真不愧是全国一等奖获得者。这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听课后蒋老师的报告更是精彩。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蒋老师的阶段论,第一阶段是想上好课却上不出好课;第二阶段是想上好课能上出好课却不知道什么是好课;第三阶段是想上好课能上好课,知道什么是好课但却不知道自己课的特色是什么。我想根据蒋老师的阶段论,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目前所处的阶段。

  这一天的近距离的接触,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对工作充满热情的,而又不乏幽默的老师。蒋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出发告诉我们每个普通教师,只要自己肯付出,一个平凡的教师也能从平凡走向不平凡。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王崧舟老师的课----《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这节课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老师的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他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甚至由此将文章改编成一篇诗歌,引导孩子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王崧舟老师的课,让我知道原来课可以这样去思考,并不仅仅是这样去上,让我震惊的不是他的'课,而是他思索的角度,也正如他所说的课要有“魂”,把自己弄明白的交给学生,教自己擅长教的,把最深、最精的东西挖出来。王老师的课是有灵魂的,因为王老师的人是有灵魂的,他上课时的娓娓道来,引经论古,让我感觉他不是一个语文老师,而是一个学者,一个智者,听说王老师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都有很深的见解。——一个语文老师,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要有高尚的情操修养。

  在旁听课,深感王老师的课堂愈见功底之深厚。“还有比这更合适的对应吗?我看没有了。”一句设问式的赞扬,全不落俗套;“你已经离真理只差一步。”燃起自信地的否定式鼓励;“也已经有同学在空白的地方做了一些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着痕迹地提醒学习方法;“我们一起读出这水的力量。”以逐渐变得铿锵有力的话语指导学生朗读。类似这样经典而智慧的语言层出不穷、不一而足,让人在拍案叫绝之余,也恨不能上出这样的课!

  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老师一次次地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在课的尾声部分,王老师感叹道:“我多么向往成为孔子一样的老师!”而听课的老师们也在心中默默感叹着:我多么向往成为这样的老师。借用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话便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两天过的很是充实,一直重复做着两件事情:听课和反思。时间似乎过的飞快,偶有思维火花碰撞,茅塞顿开;有时甚至大赞妙哉,如醍醐灌顶。感谢浙派名师,感谢上课的大师们!

【在聆听中成长】相关文章:

在倾听中成长01-15

在错误中成长05-22

在孤独中成长06-05

在感恩中成长06-14

在琴声中成长12-23

在尝试中成长12-19

书,在成长中10-23

在洗澡中成长05-06

在感恩中成长03-27

从此我不再渴望蓝天 在告别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