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

2017-07-13 诗歌

《中国》诗歌1

这个名字,千古以来

缠绕世界巅峰

千古传颂

从未改变

傲人雄鸡闻啼世界

万众瞩目,毅然不变

——中国!

华夏文化,盘古时期

我就是你怀抱襁褓的那个幼婴

我也有那自由的时期

我也有那失去受伤的时候

我也有那遍体鳞伤

无法喘气呼吸的时候

我就这样结束了吗?

我就这样抛弃这个名字吗?

——不!

绝对不!

我要奋起,我要沸腾

我要拥护这个名字

我要用生命和鲜血来冲刷这个名字!

血的欢呼,红的祝愿

我成功了

我……保护了这个名字

——中国!

《中国》诗歌2

  鄙俚是鄙俚者的通行证。

  崇高是崇高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鄙俚是鄙俚者的通行证。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明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天下上。

  只带着纸、绳子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报告你吧。天下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看成第一千零一名。中国现代诗

  我不信赖天是蓝的。

  我不信赖雷的应声。

  我不信赖梦是假的。

  我不信赖死无报应。

  如果陆地注定要决堤。

  就让全部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将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中国》诗歌3

  《春天,十个海子

  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

  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

  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

  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

  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

  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

  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中国》诗歌4

  点起火焰

  唤醒沉睡的五十六个民族

  拼凑起冉冉升起的明珠

  我们不再哭泣

  我们勇敢的微笑

  因为

  中国雄起

  翻滚咆哮的黄河

  延绵不断的长江

  为中国填写绚丽的篇章

  延绵不绝的长城

  端庄雄伟的天安门

  为中国描绘灿烂的色彩

  金碧辉煌的故宫

  婀娜多姿的丽江

  为中国写下壮丽的诗篇

  中国雄起

  地震摧毁我们的家园

  我们建立起更坚强的保护伞

  冰雪封锁前进的道路

  国家为我们散下阳光的种子

  融化冰冷的色调

  干涸的土地断却我们的生命之源

  我们勇敢的背负

  欢笑与泪水并行

  我们勇敢我们坚强

  中国雄起

  奥运会

  亚运会

  世博会

  把我们的梦想一个一个点亮

  把我们带到梦幻的乐园

  世界为我们赞叹

  中国渐渐强大

  中国雄起

  爱使我们坚强

  爱使我们强大

  五十六个民族相亲相爱

  五十六个民族众志成城

  中国雄起

  现在我们为中国骄傲

  未来中国为我们自豪

  我们是中国人

  骄傲的中国人

  因为

  中国雄起

《中国》诗歌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1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15.请依据文本给文中的“调节功能”下个定义,并简要说明其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3.D (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是因为九言音节太多,读起来呼吸显得急促,而一句七言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呼吸不至急促的最大限度;C《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14.C(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

  15.“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其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新的诗句节奏不断形成,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中国》诗歌6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0、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诗经》的时代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参考答案:

  10、C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11、B解析 《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12、C解析 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语言形式追求对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中国》诗歌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完成了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即由章句之学转变为义理之学。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这是不确切的,因为程朱理学仅是宋学的一个流派,直到南宋中后期,才成为显学,后又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宋学流派纷呈,非程朱理学一家所能襄括。

  谈到宋学的出现,人们自然可以追溯到中唐韩愈等人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形成于北宋中期。学者们不仅对儒经的注疏,甚至对儒经也大胆质疑。从方法论上说,汉学属于微观类型,而宋学则属于宏观类型。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宋学确实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并表现了它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的特点还表现在,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但程朱理学又把内心反省工夫放在首位,脱离社会现实的实践,以静、诚、敬等向自己身上使劲,这大致上又是理学异于不少宋学流派的基本点。

  在宋学诸多流派中,先后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的,则是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两派尽管有尖锐的分歧,但在尊孟方面,却有其共同性。正是在两派的倡导下,孟子在宋代由诸子之一而被提到亚圣的地位,儒学开始了孔孟并称的新阶段。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一种倾向,即强调门户之见、道统之说,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学说为谠言正论,其他思想是异端邪说,总希望天下只有自己一家之说的声音。王学的创立者王安石强调一道德,反对异论纷然。程朱理学则强调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唯有自己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双方其实都认为唯有自己的学说才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这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特别是将一种学说贯彻于科举取士,起着严重的禁锢思想的恶劣作用。这是宋学发展留下的一条重要教训。

  中国古代哲学偏重于政治和伦理,而哲人们大都无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研究,而满足于从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长期行用,停滞不前,而缺乏通过实证、分析、不断探索宇宙和自然奥秘的精神和思维模式。宋学也沿袭这种传统,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又潜藏着中国哲学由先进转向落后的因素。因为哲学只有扎根在自然科学的沃土,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宋学发展的又一条教训。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宋学的思想模式,也不能不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

  1.从原文看,下列对宋学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学是主要形成于北宋中期研究义理的一门题库,有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如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等。

  B.从方法论上说,宋学属于宏观类型,它为我国古代学术探索开创了新局面,并表现出了独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C.把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力图在社会改革上表现经世致用之学是宋学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特点之一。

  D.宋学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偏重于政治和伦理的传统,这使得中国哲学在以后的发展中由先进转向了落后。

  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程朱理学是宋学的著名流派之一,因而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使它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

  B.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虽然观点分歧很大,但在尊崇孟子方面却有共同点。正是由于他们的倡导,孟子在宋代才被提到儒学第一人的地位。

  C.中国有着深厚的一言堂的传统,程朱理学强调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唯有自己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即是体现之一。

  D.中国古代所有哲人们只满足于从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根本没有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研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朱理学虽然是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的宋学流派之一,但其观点却和其他宋学流派有很大的不同。

  B.没有唐代韩愈等人的影响,就没有宋学的出现,这说明学术的发展必须以前人的研究基础为前提。

  C.如果强调门户之见,排斥其他学术流派,就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形成文化专制,这并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D.哲学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扎根于自然科学的沃土,这是宋学发展中给后人留下的教训之一。

  答案:

  1.D

  1.C

  1.B 答案解析: 1.对照原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这又潜藏着中国哲学由先进转向落后的因素。说的是一种可能性,选项是把这种可能说成了肯定。

  1.A.因果倒置,答题区间在第一段;B.儒学第一人与原文不符,答题区间在第三段;D.所有将范围扩大,答题区间在第五段。

  1.程度过重,原文只说有影响,没有说具有决定性作用。

《中国》诗歌8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据说是唐朝的7岁孩子缪氏子而写,年龄虽小,可志向远大。

  一天晚上,我独步至于屋檐下看初月。透过厚厚的镜片细看明月弯弯。空如镜,镜似水,水黑幕。新月挂空,细如钩,明如烛。静静地照亮数丈万空。弯弯的新月并未有强盛的月光,只是在冥冥中掌管着黑夜的光亮。整个天空便活跃起来了。我凝视着这束光,心中感情万丈。

  历朝历代,多少人如同弯月一样,默默地点亮一方角落,将阴暗的天空点亮。又有多少人如同弯月一样将光耀世间。李白望月,月下独酌伴其行。苏轼望月,同样写下不朽的篇章。今日,我欣然望月,却只能在内心中为月歌唱。

  “时人莫道峨嵋小,三五团圆照满天。”弯月静静地悬在空中,细细的,小小的,但却充满了活力。不信,等到月中十五的时候再看,它就会团团圆圆,明明朗朗了。到那时,再抬头仰望天空,就会不由得发出一轮满月照下的感慨了。

  现在的我们如同月初的新月,正在努力地积攒着力量;努力地吸取着人世间的精华;努力地学习着,朝着更大更明亮的目标前进。终究会有一天,我们会像月中的月亮一样又大又圆,在如墨似的天空中迸发出自己的光芒。照耀在广阔的大地上,照耀在每个望月人的心中,照耀在更多想成为我们的新月身上,让整个大地披上银白色的光芒。我相信,我一定可以,一定可以成为月中的月亮。

《中国》诗歌9

  翻开《古代诗词鉴赏》,文化长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则是两岸的风景线,它们组成了中华文化最绚烂的风景线。

  豪放

  北宋,不仅弘扬了一种崭新的词文化,还孕育了一位伟大的词人--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小人陷害,特别是当他被贬黄州时,他却并没有自甘沉沦,仍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境乘船出游,醉心于山水之间。虽然被贬,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爱国之志依然在心中荡漾。他的豪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矗立在宋河之畔。

  婉约

  正是战乱的年代,又一位伟大的词人--李清照,诞生了。她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上天赐她一颗冰清玉洁的心,让她以美的心境去看待世界。

  无论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还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一种美的感叹,竟是如此婉约。终于,她化作一道婉约的风景,伫立在战乱之河的两岸,供后人仰望。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墨笔勾勒出一道道风景线,静静地,默默地守护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两旁。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以现代人的身份与态度去仰望着这古老的风景。在仰望他们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真、善、美,并为之感动。

  仰望历史,感受中华文化吧,让风景永留心中!

《中国》诗歌10

  一、指导学生运用“涵咏”的读解方法。

  强调学生要运用“熟读”“讽咏”等有声读解方法,以便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这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以外,与“熟读”“讽咏”相辅相成的,还有一种无声读解的方法,也能帮助学生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涵咏”。

  所谓“涵咏”,就是悉心揣摩与反复咀嚼。朱熹说:“语言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咏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答何叔京》)这就是说,诗歌是有血脉贯通流转的活的整体,不能引外来道理作硬性分解,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而要反复涵咏感受,如嚼橄榄,如品香茶,才能领悟到古诗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获得作品的深层意蕴。

  “涵咏”,就要突出欣赏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清人况周颐说:“读诗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咏玩索之。”(《蕙风词话》)就是要求欣赏者沉浸于诗境中,去细细感受玩索。

  在这个单元的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不妨交替运用诵读与涵咏这两种读解方法,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矗

  二、指导学生“入乎其内”,还要指导学生“出乎其外”。

  欣赏古典诗歌,要“入乎其内”,置身诗境,以便与诗人取得共鸣。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还要“出乎其外”,与作品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出乎其外”有两种情况,一是“入”中之“出”,一是“入”后之“出”。

  所谓“入”中之“出”,就是欣赏者置身诗境,沉浸于诗中,一方面联系作者其人和作品背景,即知人论世;一方面联系自己相关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从而对作品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试想,我们联系了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韦庄的身世及其所处时代,不是能更好地欣赏这个单元这四位诗人的作品吗?我们把自己游览山林的体验、登临名楼的经历、在江南生活的感受,融会到对这个单元四首诗词的欣赏中去,不是能对四首诗歌有更深的体会和见解吗?

  所谓“入”后之“出”,就是欣赏者与古诗拉开一定的距离, 以便对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与判断。 如果只“入” 不 “出”, 只沉迷于诗中, 就很难对作品作冷静的思考。 鲁迅先生曾批评说:“中国人看小说, 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 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其中的角色。 所以青年看《红楼梦》, 便以宝玉黛玉自居; 而老年人看去, 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 满心是利害的打算……”(《中国历史小说的变迁》)看小说是如此,读古诗也是如此。 所以, “入”后一定要“出”,“入”与“出”要统一起来。 “入乎其内”, 获得 “神与物游” 的审美感受, 领悟作品的个中妙处; “出乎其外”,能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 对作品产生冷静、 客观的高情至论。

  三、这个单元的教学,不妨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蜀相》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精读。韦庄的《菩萨蛮》,通俗易懂,用“知人论世”法,让学生读读就可以了。《夜归鹿门歌》,应重在让学生领悟孟浩然诗歌的特色。

  四、因为是选修课,可以引导学生搞一些探究活动。课文后的最后一道题,往往是比较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不妨从这道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个人探究,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都无不可。作为探究成果,小论文、读后感或者书评,都可以。班上可以把这些成果拿出来展览,出墙报,向外投稿,或者在读书报告会上宣读。

  五、组织中国古典诗词学习兴趣小组,在学习本门课之余,定期展开活动。力争课内外结合。

【《中国》诗歌】相关文章:

《中国魂》诗歌07-13

中国我爱你诗歌08-14

中国现当代诗歌07-07

我的中国梦诗歌02-01

赞美中国的诗歌08-03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08-06

《我是中国人》现代诗歌鉴赏12-30

诗歌07-17

诗歌12-18

《寒冬腊月》诗歌 《决赛》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