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2017-07-04 教育随笔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这个话题,很多人说,很多理论讲。今天,我在这里不谈理论,只讲心得。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仅供参考。

  一是孩子在家里要有一个“怕”的长辈。我见过很多孩子,家长过于溺爱,天不怕地不怕,要星星家长不敢给月亮。问题是,家长的经济条件是有限的,养成了放纵习惯的孩子的欲求是无限的。当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欲求时,这些“熊”孩子轻者打打闹闹,撒泼放赖;重的做出过激行为,有的甚至自残或者伤害亲人。所以,家长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树立一个观念,当某个长辈说“不”的时候,孩子就必须停止自己的行为。小孩的可塑性非常强,只要家长有管教孩子的意识,这点不难做到。

  二是孩子要学会承受挫折。我们经常从一些时事新闻中看到关于孩子不能承受哪怕是一点点批评而杀人或者自杀的恶劣案例。从深层挖掘根源,这些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孩子本身天生如此,主要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当,让孩子没有经过“挫折”训练。其实,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家长有意为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难培养。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看中某个东西要买,本来卖给他无所谓,但是,可以先不同意买,让孩子的满足感延迟,同时获得挫折感。过几天,可以再给他买。要把握的原则就是:不立即满足孩子的愿望。

  三是轻易不要打孩子。“打孩子”是最简单粗暴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效果往往不佳。当然,我这里不是说打孩子一定是完全无效的。体罚这种手段,把握好时机,运用得当,是有教育效果的。时机怎么把握?首先在年龄上把握一个原则,宜小不宜大。小孩无理不听话,打他两下,往往可以起到教育效果;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尊心越来越强,是非观也逐渐确立,可以肯定地说,通过讲道理让他来改正错误一定比打他的效果要好。即便是非打不可,也一定是在说理的基础上,他接受的前提下才有效果。如果设定一个年龄界限,10岁以上的孩子一定不要打了,否则,打了孩子,一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教育效果。

  四是要维护老师的权威。最近和几个老师谈,他们普遍认为,不怕孩子不好教育,就怕家长随意干预教育。其实,绝大多数的老师师德是没有问题的,对教育规律的掌握也比大多数家长程度上深一些。但家长有两个极端,一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一种是对孩子关注过甚。这两种态度都有问题,都会导致与老师的教育无法配合,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家长正确的做法,是与老师多沟通,多和学校教育的步调保持一致。对于老师教育孩子的方式有意见或者建议,最好是私下沟通,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大放厥词。否则,老师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怎么能接受老师的教育呢?不接受老师的教育,又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干什么呢?有的个别家长一方面与老师的教育唱反调,一方面在孩子出了问题的时候又出来指责学校老师的教育,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五是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虽然现在对于睡眠需要的时间和什么时候睡什么时间起有较大争议,但我个人的看法,早睡早起总比晚睡晚起要强。早起刷牙洗脸吃早餐,这些习惯必须从小时候就开始培养。

  六是要让孩子学会制定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是一句空话。

  七是不能让孩子丢三落四。从幼儿园开始,书包需要孩子自己收拾。每天睡觉前一定要把第二天要带的东西放好,第二天起来拿着就能走。千万不要第二天要走的时候再收拾。否则,一定会丢三落四。丢三落四一旦成为习惯,事儿就麻烦了。比如现在有的学生参加高考竟然会忘了带身份证。你一定会诧异那么大的事儿为什么还会出失误。如果你深入调查下,肯定会发现,这些忘带身份证的孩子平时丢三落四,已经习惯了。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的确,礼貌习惯好,思想品质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就能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逐渐定型;因此良好的习惯应从小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笔者认为:

  一、适当为孩子确立规矩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二至三岁时,家长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诸如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大一点儿的孩子给他制订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劳逸和做事的要求,让他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就要对学习时间也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家长应该加以引导,像明显伤害他人自身及环境的行为应予以制止。我们可称之为“红灯行为”,告诉其制止的原因或道理。有的是完全可以做并且应该做的,如有利于孩子独立性发展及符合公德利益的行为应该得到及时鼓励、支持,我们称之为“绿灯行为”。

  二、教育要得法

  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注意讲求方法和实效。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可采取转移目标,让孩子选择、给孩子一个台阶下等方法。做为家长要多运用正面激励的方法,例如,要孩子养成物归原主的习惯,首先家长要创设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如果孩子把积木摊了一地,家长说:“乖孩子,快帮妈妈收拾一下积木,要吃饭了。”这句话对于孩子的暗示是:收积木是妈妈的事,我做不做无所谓,这样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应该自己收拾玩具的规则意识。再如,当发现孩子乱放书时,可用游戏的口吻说:“书宝宝要回家了,你知道它的家在哪儿?你会把它送回去吗?”当孩子把书放回原处后,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鼓励他以后重复这样良好的行为。对于大的孩子,家长可以对其做事的速度提出要求,并进行检查。如在孩子起床以及做家务劳动等方面,有意识地提高要求,养成他在一定的时间内认真做好一件事的习惯,同时还可以给孩子一方属于他的空间,放手让他按自己的意愿去整理自己的“小天地”。

  三、把爱和严结合起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意志力。

  立下规矩后就要督促孩子坚持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形成一个好的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单儿,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例如,张伟长得非常讨人喜欢,他走路时不小心被椅子绊了一跤,就非要把椅子“打”一顿不可。叔叔吃了他的苹果,他要叔叔吐出来补好还他。这些幼稚的想法和举动常常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在这种纵容的环境中长大,他上学时会在课堂上走来走去,高声大叫,会为某件小事与同学打得不可开交。父母总想“树大自然直”,孩子还小,人又机灵,大起来会懂事的。但他的举动让老师大伤脑筋,作业本忘了带、上课了,他才想到要上厕所,一会儿把同学的铅笔弄坏,一会儿又左顾右盼。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打骂导致张伟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会产生“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的想法。现在许多家长像张伟父母那样只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却忽视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少家长知道该怎样要求,但做起来却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例如,说好了孩子自己走,但只要孩子一哭,家长就退让;说好了不再买昂贵的电动玩具,但只要孩子一闹,家长就心软,最终“败下阵来”,以妥协告终。孩子尝到了哭闹的甜头,就会以此为武器要挟家长,慢慢地就形成了无理取闹的不良习惯。因此,家长要学会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理智地爱孩子,把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孩子的执拗、哭闹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置之不理,孩子若发现哭闹不再起作用时,自然会自己找个台阶下——玩别的了。

  四、统一要求,形成合力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要求上一致。调查表明,家长抚养孩子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研究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在“权威型”的家里,家长要为孩子制定一些规则,孩子可以选择的很少,而且必须遵守家规。在“民主型”的家里,家庭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公平,会考虑到每个家庭成员的感受,有许多选择,并且很注重相互间的合作。对于那些被家长“放任”的孩子,他们可以相信任何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他们做事也总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自由放任状态下成长的孩子很难和别人合作并良好相处。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说容易,是因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进行随机教育;说艰难,是因为养成一个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一个孩子由需要提醒才能完成的动作,发展到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习惯动作,本身就是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相关文章:

好习惯的培养作文09-23

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给孩子一生的财富作文2000字10-28

如何养成好习惯作文03-06

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科学指导孩子读书(二)11-03

培养孩子的心得体会05-01

怎样培养孩子的读后感08-15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11-03

好孩子好习惯读后感08-15

如何教育孩子的作文03-06

幼儿园老师教育随笔 班主任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