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语文里
与语文结缘也属偶然,高中时先学理科,后因老师动员又半路改道,幸运的是由此撞进了语文世界。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把语文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整个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体会语文的真谛。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教改、课改,无论是纷呈的流派,还是种种的论辩,我自咬定青山不放松,那就是教学语文的根本目的,即提升学生素养,使其更好地生活,学语文就是学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近三十年的语文教育生涯愈加让我产生明晰而执著的感悟──语文在生活里,生活在语文里。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有风雨也有晴,初涉讲台,懵懂之中就喜爱将生活里的素材搬进课堂,大凡课本中能与现实有勾联的,无不挖空心思,引入生活活水。
也正缘于此,我品尝到了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副产品,一群纯朴的农村小女孩,利用午休时间,在桑树田里吃成了大花脸,还给我带回了一袋沉甸甸的紫红的桑葚,就因为我在分析景物描写时勾起了童年生活的回忆,而文本所表现出的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热爱的精髓则被孩子们在田野里诠释的淋漓尽致。
也正缘于此,我的着眼于生活的趣味作文课又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表现生活的门扉。我的“手提世界”专题(以装有教学资料的手提包为话题开展的一次活动作文课)成功引爆了孩子们的写作欲望,它的生机与魅力就在于其生活内存永不停息的更替。“谁解其中味”(一次食品品尝活动)成就了一次滋味复杂的写作活动课,所引发的思想情感的碰撞交流让孩子们终身铭记,其教育、感化之功能远比食物本身要甜蜜。
也正缘于此,进城执教后,为了使学生获得生活滋养,把握生活的脉搏,我依然念念不忘寻找一切有利契机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阳春三月,我们一起踏青挖荠菜,寻访春天;瑟瑟秋风里,我们一道登山野炊,感悟秋色;花红柳绿时,我们一起访古探幽,体察家乡古镇风情;细雨濛濛中,我们拜访总理故居,感受伟人足迹;学语言文字专题时,我们一道上街为汉字“捉虫”,用行动来捍卫祖国文字的尊严。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在参加《语文学习》杂志社举办的“我有一个金点子”的语文实践活动大赛中,我班的两个小女孩利用课余时间调查走访,跑遍了全城的网吧、游戏厅,最终形成报告递交市长并与之对话,得到整改批示交办有关部门。她们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征文,获得了全国二等奖。这种活的语文教育使孩子们将所感悟的自然社会生活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营养,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素养。
看着如今的孩子们被囚禁在深墙高院内,过着三点一线的'日子,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不是师生不愿有生活,而实在是教育行政部门种种因噎废食的硬性规定,切断了语文教育与生活联系的纽带。
也正缘于此,对语文教育者的生活教育理念势必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语文教育者不仅仅是基于教学的需求,也更是自身发展的需求,务必提升自身的生活素养。也许你并不喜欢体育运动,当孩子们谈起“世界杯”“姚明”时,如果你也谙熟内情,会产生怎样的知音效应;也许你并不喜欢流行音乐,当孩子们唱起周杰伦的歌时,你也能来上一段东风破、青花瓷,会产生怎样的共鸣效果;也许你并不喜欢武侠小说,当孩子们津津乐道于金庸、梁羽生时,你也来一段《鹿鼎记》《倚天屠龙记》的精彩点评,会产生怎样的人气感染;也许你并不喜欢90后的流行小说,在孩子们为各自的偶像争论不休时,你也能从另一高度评寒论郭……如果有这样的意识与行动,又何愁在语文教育中师生不能共同弹奏出和谐欢快充满浓浓生活味的情感旋律呢?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以为语文味就是这种浓浓的生活味,有教育理论认为语文教师应当是杂家,斯言诚哉,语文教师如果能成为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那么,对语文课堂而言则余味无穷;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则善莫大焉。
【生活在语文里随笔】相关文章:
3.活在回忆里
4.活在春天里
5.自己活在内疚里
6.活在春天里作文
7.我活在回忆里散文
8.我生活在花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