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教育,贵在真善美

2018-04-18 教育随笔


首善教育,贵在真善美
“首善之区,教育先行”。学校的首善教育,我认为应贵在真善美的教育。真善美是学校最需要教给孩子的,但也是最难操作的。而在教育学生学习体验真善美的过程中,最难以把握的是善的教育。
我看过一篇《善的教育》。作者希望儿童少年能够从小懂得爱和善,珍爱自己,也珍爱他人;予人以善,也得以善报。其实每个父母和老师都是这样想的,都希望孩子学会爱与善,但复杂的社会状况常常让父母和老师不敢教孩子在任何事情面前都采取善的行为。比如,遇到坏人坏事,究竟应该遵从“善”的原则出手制止,还是应该遵从“自身安全”的'原则赶紧远离呢?这显然是一道没有绝对答案的难题。
如何对待“不善”只是这道教育难题的一个方面。虽然这个方面很重要,但还是要暂且放下,我更想讨论这道教育难题的另一方面:怎样鼓励孩子学善和行善?比如,孝顺父母是善,帮助他人是善,爱护动植物、敬畏大自然也是善。班主任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学生行善,有要求给父母洗脚的,有安排到敬老院打扫卫生的,有组织保护树木和护理草坪的等等,更有学校把善的教育提升到学校教育特色和树立学生正确荣辱观的高度,在校内外全面推行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生活、善待校园、善待社会、善待自然的教育,各班级也都组织“善行小分队”“善行活动团”等,并使之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抓手”。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活动都是无偿的,故都可被认定为属于“学雷锋”或“志愿者”性质的善行教育活动。问题在于,教师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善行中“无偿”的重要性,从而坚持了“无偿”的善行原则?
有偿的好事只是做了一件事情,无偿的好事才被视为善事、善行。对于成年人来说,无偿主要是指无经济报酬;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无偿就不仅指无经济报酬,特别是从班主任的视角来看,报酬更泛指包括表扬在内的一切赞誉。
学雷锋教育和志愿服务教育,都属于善的教育,为什么在不少地方这两种本质上属于善的教育的活动最终都变成了十分功利的形式,落得个被人数落的结局?就是因为“报酬”跟进得太多、太快、太直接、太算计,以至于太容易被学生感受为是一种有偿的“交易”行为。
志愿者精神有三个要点:自愿、利他、无偿。其中自愿是善行的主体特征,利他是善行的对象特征,无偿是善行的道德特征;无偿是善的教育的关键所在,是最难把握的教育过程。班上一个学生做了好事,是不是一定要及时给予某种公开的赞誉?比如使之变为评选优秀或综合评价中的加分要素?未必。需要看具体情形,看教育的需要。出于教育需要的赞誉,是必要的;出于“报酬”性质的赞誉不仅是不需要的,还会毁了一个关于善的教育的机会。
“谢谢”是最无“报酬”性质且能及时体现表扬和鼓励特征的一句话。一声“谢谢”足以诱发孩子内心的道德满足感和做人的成就感。对学生的善行,尽量用“谢谢”来鼓励吧!

【首善教育,贵在真善美】相关文章:

1.展认同扬首善阅读答案

2.中国首善陈光标阅读答案参考

3.贵在坚持

4.贵在坚持

5.贵在坚持

6.真善美

7.真善美

8.贵在真实贵在创新作文

上一篇:爱哭的女孩-小学教育随笔 下一篇:细心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