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亦竞,乃境
如今的学生最共性的特点是什么?浮躁,轻而浮,躁而动,轻浮躁动必导致一个“乱”字。学生的主流若乱了,则班乱校乱。那么我们大家也就不得安宁了,我们坚守的教育这片圣地也就不再神圣了。为改变这种局面,我们精心选择了两句警示语:入室即静,入座即学。我们把它们张贴在教室内显眼的位置,渴望我们的学生看到时能有所改观,期望我们的学生能见字照做,把浮躁的心收起来,静下心来学习。我认为这算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一个愿景吧。
对静的意思,我是这样理解的:静亦竞,乃境。也就是说大家都安安静静学习了,各学各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声的竞争,一种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而能达到这种静,实则是一种境界,一种心境。连六根皆净的老和尚都练入静,可见静对人是何等重要,又是何等的艰难。就连我们大人都很难入静,莫说学生了。如果不用我们老师看管,学生自己就能做到静,那学生就不是人而是神了,那我们当老师的就一边去凉快喝茶得了,因为根本就没我们什么事了。当然,我们的学生不是神,有的甚至连人都算不上,所以我们还是责任重大呀,我们要疏导,要看管,要护理。疏导他们的心扉,让他们以校为家,以学为乐;看管他们的言行举止,举止要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打人;护理他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大多数学生尽其所能的来对待学习,让那些什么超人非人之类的向正常人转化,共同营造一个真善美的社会,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社会。
但,坦然讲,这又是何其艰难之事,我们怒瞪着大眼看着他们,他们都心不静而学不下去,我们单纯的说教已很苍白无力,我们的几张字符又能力几何?愿景而已!撒下大网,能捞着点就捞点,捞不着也无所谓。我们张贴上激励性话语,能对多少学生有多少作用,结果我们也不苛求。哪怕只是让几个学生心底发了发热,这也是收获。
教育之路好像不如以前那么宽敞明亮了,乡下尤甚。以前各个高中里的学霸基本都是从农村去的,农村学生橫横地考清华考北大。而如今呢,从初中开始,农村学生主流就不如城里学生肯吃苦肯下力,为什么呢?社会问题,家庭教育问题,非我们老师能左右了的。
学生为什么静不下来呢?不想学习,动力不足。有一个学生曾对我说要想学习好,得下力得吃苦,他不愿去吃苦,再说学习孬好也没大有区别,研究生博士生照样找不着工作,没上多少学的照样当大款开公司。我很无语,事实呀。我只能弱弱地反驳他:有知识总比没知识好,学历高的总比学历低的好找工作。一台机器,缺乏动力,任我们再努力的拖拽,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我们下大力,却成效低。
那我们该从何处入手呢?增强动力。对不同的机器,增强动力的方法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学生,增强动力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根据不同类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就是想要学习的愿望。很多时候单靠老师一方面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我们的学生家长配合。确切来说,就是我们还要定期的给学生家长授课,让家长的文化意识越来越强,并把这种推崇文化的意识渗透到家庭教育中。但我还是弱弱的问一句:我们的学生家长谁愿意来听课呢?谁有闲工夫来听课呢?我们老师又何德何能去教育人家家长呢?我们老师又有几个能愿意闲的没事找事呢?所以,我的这种想法尽管会很有用,但也很幼稚,因为可操作性不强。至少现在几年还实现不了。
哎,说上一箩筐,剩不下几个胡绿豆。还是那句话:静亦竞,乃境。学生想学,必须静,必须有那种心境,那种境界。而静的前提反过来还是想学,有学习的动力。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只要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的想学了,就什么也能学好。我坚信这一点。
【静亦竞,乃境】相关文章:
1.静境作文800字
2.《为静为境》诗歌
4.净静竞敬作文
6.亦步亦莲散文
7.景亦美,人亦醉
8.生亦忙 逝亦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