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屠呦呦的作文800字(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屠呦呦的作文 篇1
可以载入史册的时刻: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等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中国神药”从此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近两百次的失败经历,刷新了人类医药史的新里程;半个世纪的艰难求索,换来了亿万人命运的改变——中国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与心怀苍生的人文情怀,值得所有人献上敬意。
中国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奖,是个体的功勋,也是群体的荣耀。作为一项有巨大象征性意义的奖项,它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探索态度、首创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前仆后继、精诚合作的传统,展现了中国医学科学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储备,甚至表达了一个国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实力和底气。如同屠呦呦在此前获“拉斯克奖”时所言,“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诺贝尔奖的光芒也同样照耀其他参与青蒿素研发的研究者们,照耀那些在不同领域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科技工作者们,照耀那些心中怀着全人类命运的中国科学家们,无论他们是声名远播还是默默无闻。
中医药刷新了人类抗击疟疾的新高度,这是新闻沸点,也是历史时刻。中医药在西方意义上的“科学”系统中一直扮演着外来者的角色,中医药理论也常常遭遇无法进行国际评估、无法衡量价值的尴尬,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的每一点碰撞,都折射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话语系统交流对话的复杂情境。现在,“中国神药”青蒿素对人类的贡献已经被确证,它以一个有力的角度,展现了中医中药的世界性意义,拓展了中国自然科学成果为世界普遍认可的空间,同样为中西方医学的互相启发、造福人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对一个国家而言,诺贝尔奖是肯定和鼓励,同样也是提醒和鞭策。围绕屠呦呦获奖产生的种种公众意见提醒我们,中国要进一步理顺科技评价和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完善人才奖励和扶持机制,既要推出更多可以面向世界的科学家,也要学会主动引领世界的目光,投向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投向卓越的中国科技成果。
屠呦呦的作文 篇2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屠呦呦的作文 篇3
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工作的兴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了,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和团结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的人,对世界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
屠呦呦的作文 篇4
她被人戏称“三无科学家”,没有留洋背景,没用博士学位,没有院士头衔。她默默无闻地努力,起早贪黑地工作着,夜以继日地钻研着……
她就是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儿时的她,家乡正流行着疟疾。幼小的她目睹了一个又一个人倒下,亲人们悲痛不已。疟疾是危害甚是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几亿人民都为此丧生。屠呦呦不忍看到人们生离死别,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治疗疟疾的“神奇子弹”。
毕竟,科学这条路太狭窄了,太陡峭了。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陈旧的设备。屠呦呦和团队在工作室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亲自服用药物,将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药物研发。因为环境简陋,放着药物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屠呦呦他们在长满荆棘的科学道路上艰苦卓越的前进。1972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的无色结晶物体命名“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在原有的基础上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百万的人民,上百万人民免遭疾病的折磨。“青蒿素”被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世界上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面对如此严谨认真的屠奶奶,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佩她。可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工作一丝不苟的屠奶奶生活中却是一个粗线条的人。有一次出差时她的东西丢了,让同事帮忙寻找,同事打开行李箱,眼前的画面让他惊呆了,东西摆的乱七八糟,凌乱不堪,哪像个女生啊。
虽然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屠呦呦仍与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继续投入新的研究。荣誉的获得并没有改变她科学研究的初心。
屠呦呦的作文 篇5
如果用拯救的性命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伟大程度,那么屠呦呦绝对独占鳌头。
20世纪60年代,疟疾肆虐南非各地,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治疟救生,屠呦呦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毅然接下了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那时,疟疾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屠呦呦便走访民间,整理有关疟疾的各种药方。她凭着一双脚,走遍大街小巷;靠着一双手,记遍医嘱药方。“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屠呦呦一步一个脚印,硬生生整理出640万字的药方集。这些字堆积起来,超越了东南亚到南非的距离,超过了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不是所有的失败累加起来就是成功,屠呦呦研究了200多种药材,依然颗粒无收。有人苦口婆心地劝她放弃,毕竟许多发达国家都拿疟疾没办法。但,屠呦呦依旧不肯放弃,因为她觉得她的手上攥着无数病人的生命,寄托着他们唯一的希望。
她翻阅古代的医书,书里对青蒿的记述给了她莫大的灵感和希望。她发现有一种物质对疟疾的抑制程度几乎达到100%,这就是青蒿素。但就在她欣喜若狂之时,希望之火却被一盆冷水给浇灭了——青蒿素能不能用在人身上?药一旦用错,那可是谁都承担不起的代价。
屠呦呦毅然决定以身试药。在一次次“生命危险”之后,屠呦呦终于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时刻——实验成功了!在一次次“改良、实验”的死循环后,终于在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新药证书。于是,她让疟疾患病率直线下滑了50%。
现代社会中的家长,其实有很多都不希望让孩子去搞科研,只想让他们有份好工作,踏踏实实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就好。屠呦呦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却将一生都投入到科学事业中,她用行动给了人生一个非凡的答案。
屠呦呦,您是世界的福音,中国的骄傲,我的偶像。
屠呦呦的作文 篇6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呦呦鹿鸣的后半句食野之苹,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尽管成绩并不突出,但屠呦呦还是在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十分低调,即使是获奖后,她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普通人看来,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个十足的马大哈。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陈效中回忆道。
虽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节。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
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很多精力。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已接近不惑之年,而她的女儿才3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由于当时长期做实验,过劳的屠呦呦染得一身的病。
而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看来,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
屠呦呦的作文 篇7
2015年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的一年,那个奖项则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该奖后大众有两个关注焦点,一是屠呦呦的身份,他是无博士学位没有出国留学背景和院士头衔的科学家,如何偏偏取得了如此瞩目的成就,二是发现治疗疾病的新方法是归功于属于屠呦呦个人还是他所带领的团队。
看到大众的第1个问题时,我知道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哪怕你是一个毫无背景的人,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坚持,那也会成为成功的那一天,这就好比马云出生并不富有的,他如何能够成为中国首富,是他运气好吗?这当然不是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去埋怨运气,没有努力和坚持,就算你有运气那也不能成功,所以说屠呦呦,为什么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呢?那就是他的努力和坚持正所谓坚持就会有回报,坚持与回报是成正比的。
看到第2个问题时,答案毫无疑问是归功于他所代理的团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人再怎么强大也不足以抵抗一个强大的团队,就像古代的秦始皇,他没有自己的兵队,没有自己的得力干将,没有忠实的职员,能开创一个自己的时代吗?当然是不能的,再举一个例子,一条筷子容易断,可千千万万条筷子捆在一起呢,要想折断那就非常的难了,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所以在一个强大的团队上悠悠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这个奖应该颁给他。
在生活中你要做一件事,哪怕做不好的,你也要努力一下,坚持一下就算失败了,你也至少努力过,坚持过,到后来自己也不后悔,不再寻求什么投机取巧的方法,勇往直前,我相信老天不会虐待一个拼了命努力的人。
当你认为天下无敌的时候,也需要一个人,你要知道一个人的强大,是抵抗不过一群人的,在生活中认识一些要好的朋友,要好的兄弟,这都是人际关系中足以体现出来的朋友不在多在于对你好不好?是不是看中你身上的某种利益而交的朋友,然而这种朋友是我们要远离的损友,在你好的时候他巴结你,但是在你堕落的时候,他就消失不见了,所以朋友不再多,在于对你好不好,这句话是非常真实的。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总有一些网上所谓的键盘侠们,想要刷自己的存在感,去骂一些拼命拼搏的科学家为我们创造的科学家,认为他们不值得领这个奖,但是仔细一想,一个人带领一个团队去研究出这个药物,功劳归功于其实是团队的,没有人说只是属于屠呦呦一个人的,所以请不要妄下断论,尊重我们的科学家。
【关于屠呦呦的作文800字(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