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2021-07-06 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师的力量》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1

  《老师的力量》这本书收录了梁实秋、丰子恺、季羡林等名家追忆恩师、怀念学生时代的文章。书中共分饮水思源,幼年记事,一袭青衫,吾爱吾师,难得清高五个部分。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虽然年代不同,但教育的智慧,大爱是相同的。每一个人的学生时代都会遇见几十位老师,而几十年后还清晰记得,永不忘怀的老师才是影响他一生的,有感召力的老师。

  梁实秋在《我在小学》中充满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小学时代,尤其是几位曾对他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科老师。这些老师在梁实秋的笔下真实地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们给予梁实秋的影响,尤其是施教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培养,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张天翼在《学校》一文中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到中学的生活经历。尽管他在学校里没有一样功课是好的,但老师们说他将来可以当“书写家”,由此看来,素质教育在那个年代似乎也是一个受到关注的话题。如何让有个性的学生在学校里健康成长,成才,直到今天,仍是需要老师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绘事话童年》是关山月晚年的回忆文章,他在其中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如何喜欢上了绘画,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身边的亲人是如何教育和影响了他的成长和创作。他的父亲可以说是他的第一位老师,但对他从事绘画不仅反对,而且粗暴地压制。怎样引导孩子的兴趣,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对于今天的老师和父母来说,这个命题同样值得深思。

  《难得清高》是张梦阳对学者黄修己先生的精神世界的描绘。他从难得清高这一书法横幅出发,探寻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要求和道德情怀,也是对当今教师最真诚的激励。……

  有力量的老师总是有着种种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演绎了一个“师者”应有的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我们教学相长,与时俱进,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有学识的力量型老师。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2

  在《老师的力量》中,那些质朴无华的老师们都给学生以人格和修养的影响,并陶冶了他们童年的情操,他们的精神魅力是永恒的。因此,要培养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优良高尚的人格的学生,就必须有优良高尚的人格的教师。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要如何才能塑造出理想的人格魅力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自我塑造是最根本的途径。要塑造教师理想的人格魅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进行自我塑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教师自身积极主动的学习实践,将外在的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不断地摒弃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思想和行为,就不能真正地塑造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

  2、要终生学习,不断提高学识魅力。这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所以,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

  3、努力培养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这是教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努力培养这种甘于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

  4、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塑造自己的个性魅力。教师的个性形象是学生亲疏远近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包括善于理解学生、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耐心、有幽默感等,可以精简为六个字:爱心、真心、热心。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对学生要尊重、爱护,要关心,呵护。努力培养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平时要注重仪表,努力提高气质,加强自身修养。注意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生相融洽,走进学生心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自己的人格形象升华并融入平凡的工总中。安于清贫,守住寂寞。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3

  读了《老师的力量》的第二部分,心中感悟颇多。从这些作者的成长或者是成名来看,显然他们的成长都或多或少乃至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老师的影响。当代作家林斤澜讲述了两位老师的故事,数学老师“先生公”——“讲课娴熟,性情又极和气。”自得其乐的王先生,他讲课不用课本,天文、地理、动植矿,风土、人情、气液固,流水一样下来,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他教自然的方法,是自然。这些老师虽然教他们的时间不长,或者说是事情发生过的时间已经很长,但在这些作者的心中记得却是如此之牢,这不能不说一种魅力。怀揣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在教育这方静土上我已走过了八年,在这八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刚刚踏上教育岗位时,我对教师的含义理解地不够,心中也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可是不懂得表达爱的方式,学生不理解也不接受。那时的我也勤劳,时刻盯着学生,以免他们犯错误。

  现在想想孩子哪有不犯错误的,他们是在不断地犯错误、改正,再犯错误再改正的循环往复中成长起来的。当工作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退下去,我进入了工作的倦怠迷茫期,一时间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期间多亏身边那么多无私奉献的同行们的言传身教,让我重新燃起了热情。慢慢的,我突然发现自己又再一次爱上了这个职业。对学生依然有爱,但懂得了爱的艺术。对学生也严格要求,但严中有爱。允许学生犯小错误,然后引导教育。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包容他们的缺点,而不再苛求。敞开心扉,让学生也走进我的心灵。在学生面前我也会犯错误,然后像小孩子一样在他们面前真诚地说对不起。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学生面前总保持着“圣者”的形象。走上讲台,就会让我忘掉一切烦恼,上课让我感觉到很幸福。如果我的课能让学生们也体会到幸福,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记得以前在山曹小学执教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学生,他已经六年级毕业了,但是又来到了四年级接着上学,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家就是为了让他上完九年的义务教育,以前的老师都不管他只要他上课不捣乱就行,也不让他参加活动,就等着这就年结束,当时六一排节目是一个全班的模特表演,我很自然地让全班都参加也包括他,就是因为有他参加我们获得了第一,看着他拿着奖品高兴的样子到现在在我还记得,虽然在那里的日子很清贫,很平淡,但我的精神是最富有的,我拥有着学生会心的微笑和成功的快乐,拥有着桃李满天下的幸福和收获。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爱与责任”这份沉甸甸的义务。也许我的一生都是平凡的,但我会在我平凡的一生中,用我的爱与责任努力去诠释三尺讲台的神圣与高贵,用爱和责任铸就伟大的师魂!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4

  近日,拜读了《老师的力量》的第一部分“饮水思源”。从这部分内容中,我体会到老师对一个孩子成长之路的影响之大,更让我觉得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个性发展,就是在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发扬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发展方向作出科学地判断、准确地选择,从而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发挥和张扬。

  首先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均衡性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综合性从学科的角度来说,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选择性则是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提出来的,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的本质特征乃是素质教育个性化。

  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需要等各方面,若单以个体智育成绩的好坏评价,不仅曲解了个性差异、增加了学生身心负担、限制了他们的正常发展,而且违背了教育培养“人”的本意。当教师掌握了标准答案,成了知识、道德、规范和秩序的化身时,学生则完全丧失了独立自由个体的地位,由“人”变成了“产品”,最终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同一个模板出来的、缺乏创见的。由此可见,教育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当中,有三个重要功能,即促进个体思想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把学生看作是人,是社会的人,就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单单是关注学生的成绩。

  其次,我们要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

  1、尊重学生个性是实施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学校,教师接触学生机会最多、影响最大,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形成与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真正使学生在学校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只有把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完美的个性。

  2、善待学生个体的差异

  爱学生不仅是爱他的优点,更可贵的是要爱他的缺点。因为体现在孩子身上的缺点都是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也是可以矫正的可爱的缺点。帮助学生需要真诚,心诚则灵;第二,要求教师没有偏见,偏见常常容易遮蔽发现真、善、美的眼光;第三,要求教师要有预见,善于发现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潜在可能性,发现能够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和最佳方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个性的核心是个人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追求、探索,追求负责任的、理智的自主。鼓励了这种自主便鼓励了个性的发展,抑制了这种自主就阻碍了个性的发展。而“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当前教育无视学生的正当权利,在令人窒息的学校氛围中把学生培养成失去独立人格的人。因此,在新教改中,个性发展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出独立自主、有创造精神的个人,他们有选择的能力和自由。

  4、改善学习方式,促进个性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个性化的探究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具体性,尊重他们的生活,带着平常心走向大众化。

  总之,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是应该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因而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适应其能力水平、社会需求,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5

  “饮水思源”这部分一共收录了梁实秋等九位文学名家追忆恩师、怀念学生时代的文章。文中描写的基本都是他们中小学时候的老师。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时光之后,他们还能对自己恩师的形象、言行描写得那么详尽,彷佛历历在目,足以看出这些恩师对他们的影响之深。不管哪个人,只要有过求学的经历,这一生中也许都有那么几位老师让他终身难忘。经年累月之后,难忘的不见得是老师的名和姓,更多的是这个老师带给他这一生的影响。读过这些文章之后,我觉得小学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基础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很多工作。

  一、做好学生的榜样。梁实秋在回忆他的启蒙业师周先生时,详细描述了周先生如何教他们习字,而且特别注意生活中的小节,衣衫、说话腔调、走路姿势、本子的折角等等对学生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周先生自己做了很好的榜样,文中描写“他布衣布履,纤尘不染,走起路来目不斜视,迈大步昂首前进,几乎两步一丈;讲起话来和颜悦色,但是永无戏言”。周先生的良苦用心,这种榜样作用,对梁实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还不强,但是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各个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做好,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对于以后学生步入社会分辨是非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都在“打压”学生的个性。张天翼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小时候的学校生活,虽然在先生那里的案件每天总有四五起,却没有被开除过,他归因于自己的书法好。我觉得正是因为他的先生们发现了他的闪光点,而且不断地加以放大,使得这样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成了一位文学名家。

  在我们的学生之中也许存在着以后的某某家,而且他们在某一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外露的苗头,也许这些苗头并不符合老师们的要求,作为老师,我们发现了之后是把这种萌芽扼杀,还是把它作为一个闪光点,让孩子去发展,我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把握不好,也希望能听到其他老师的想法,以解我的疑惑。

  三、让我们做一位善良温情,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老师。萧乾描写的两位老师,一位粗暴凶狠,一位善良温情,他们是两个极端,也是两个典型,给学生的身心带来的影响是南辕北辙的,但都是终身难忘。我觉得这两种典型不仅仅存在于那个年代,现在也是两种鲜明的对比。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心里告诉自己:压住火气,别跟孩子们生气,但是往往做不到,少不了对学生一顿严厉的批评,甚至就像那位“老鹰”一样咆哮“哪天你不带书来,哪天照样揍,把书揍出来算”。让孩子们怀着恐惧的心理上自己的课,处于这种境况中的学生,只是一味在恐慌,又怎能学习新知识?

  读了这一篇文章之后,我的感触最深,作为一个班主任,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应该给孩子说话的机会,给他们解释的机会。好多事情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学生也有自己的苦衷,我们应该试着去了解他们。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善良温情,多年之后,当他们想起我们的时候,是满怀感激的,而不是仇恨和厌恶。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6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更是人的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一段经历,它有时会因为老师的一个行为或一句话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我们当老师的心里都很清楚这一点。可是当老师久了,渐渐的变得“童心泯灭”,变得“铁石心肠”,我们的心渐渐地与学生的心离得越来越远,总是绷着脸,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眼睛里只有那些成绩好,听老师话的学生,对待调皮捣蛋的学生只有严厉的批评。忘记了我们也曾经是一名学生,我们也曾上课打瞌睡,在自习时也会偷偷传纸条,也会在天冷时赖着不起床……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学生太多。

  我们要用心去爱学生,关心他们,与他们亲近,要知道他们想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当与学生有冲突时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看,与他们做好沟通。用温暖的心去感动学生。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老师要教几十个学生,放弃这个学生对于老师来说只是放弃了几十分之一,而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是被放弃了百分之百。”所以我们要爱每一个学生。爱,有时是对学生的信任与鼓励,有时是适时的表扬和褒奖,有时是理解和宽容,有时也是严厉的斥责和适度的惩,只要爱学生的心是真的,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是闪烁教育艺术的光辉的。

  当时我们班上有一个性格开朗的女生,非常热心班级事务,上课也比较积极,但是学习成绩却不怎么理想。在期中考试后的讲评课后,我布置学生把语文期中考卷更正好,并请家长查阅签署意见。第二天,课代表收好试卷交给我,我着重查看了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试卷。忽然,我发现有一张试卷的分数已被改动过,接着往下看,几处扣分的地方已经明显改动,我看看名字,是她。我的心猛的一震,怎么可能是她,她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不敢胡乱预测,只好把她叫到办公室,我害怕伤到她,以询问的口吻问:“试卷的分数是你改的?还是同学改的?”只见她低着头不敢看我,默不做声,我又说:“你说实话,老师不会责怪你的。”她犹豫了一下,小声地说:“是我自己改的。”我没有批评她,反而安慰她:“你别怕,老师知道你这么做是由于成绩不好怕回家爸爸妈妈骂你打你,是吗?”她的眼泪已经顺着脸颊流下来,哽咽着说:“老师,我怎么就是学不好语文呀,我真笨!”我知道,决不能让学生失去信心,否则这个学生就彻底失败了。于是,我轻轻地对她说:“要知道一个人的品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你想要好成绩,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去得到,我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的。这次的事老师就原谅你,也替你守住秘密,不会让班上的任何同学知道的。但是你父母那里你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做吗?”我仍是柔和地说, “只要你能真正改正错误,在老师心里,你仍是那个乖巧可爱的好孩子。” 她点了点头。第二天,课堂上她格外认真的听课了。后来遇到了这位学生家长,我和她父母谈到了此事,证明她是真正知道自己做错了,而且一直在努力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后来的日子里,她的表现一直很好,对我也格外喜欢,对语文的学习也更喜欢了,一有弄不明白的问题总会及时向我请教,有什么心里话也都愿意找我说,就这样,课堂外的我又成了她的好朋友。

  教育需要用爱,要让学生心中充满爱,首先要教师心中充满爱,用爱去感动学生,也感化学生,这也许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吧。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7

  《老师的力量》这本书收录了梁实秋、丰子恺、季羡林等文化名家追忆恩师、怀念学生时代的文章近四十篇,以淡远、雅趣的文笔,再现一代良师教书育人的感人瞬间、高尚情怀。

  这些名家在他们求学时期,对他们有着深刻影响的老师们,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有些老师对他们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和点拨。大师们在功成名就之时,回忆和思念昔日的恩师们。他们在文中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遇到的老师,还有一些人回忆了自己的私塾先生。文中对老师们的褒扬,也再次印证了老师正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力量所在。

  楼适夷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他在书中回忆了《我所认识的几位先生》,彼时他已经八十五岁高龄,回想先生总评,第一句大概正符合“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后两句实际评定了我的一生。任先生是我的老师和知己。任友曾先生是前清末科的秀才,在家乡颇有才名,而科举废止,他不能进一步再考举人,便应朱氏实获小学之聘,担任我们的校长。我父亲常年在外,对我的学业仍很关心。父亲对任先生很敬重,每次回家,必首先拜访,问我的`功课怎样。父亲对老师的尊敬,也让孩子感觉到尊重老师、尊重知识的重要性。每一位父亲对孩子的学业上的重视,对老师的尊重是一个孩子成功的必要条件。所有的孩子,如若不能成才,但必须要成人,所以学会尊重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质。

  朱老师给楼老留下了一生印象的,是这样一件爱护学生的事情。

  同学们由武侠迷甚至发展到行动的实践。我们经常在后院树上吊一只沙包,用小拳头打沙包,练习武功。特别钦佩有道术的剑仙,口吐一道白光,能叫人头落地,披发仗剑,口吐真言,喝声道:“疾!”顿时天昏地黑、飞沙走石,看敌军败阵而逃。于是大家都有一个小葫芦,装满黄沙,喝声道:“疾!”向对方喷出一道沙子,说不定迷了对方的眼睛。

  这玩意儿还不算危险,更糟糕的是学起飞檐走壁来了。后院正楼两厢,一座楼厅是够高的,三边朱漆雕花窗棂,窗外屋檐通着栈道似的檐道,大概是供工人油漆打扫用的,我们就走檐道练功。要是站在院子里向上望去,已成险峰,偏还有大胆同学,从正楼窗角架上一条长跳板,直达偏楼的檐道,成了一座天桥,居然走起天桥来了。要是腿儿一软,直摔到石砌的院场,保证会跌得粉身碎骨。几个人挨次比赛,把旁观者骇得毛骨悚然。这天后院正门是开着的,这壮举便落在顺便经过的任先生眼里,他不出面干涉,悄悄躲过一旁,把自己隐蔽起来,不让同学发现,直到那位同学平安过了天桥,他才突然露面,严厉申斥,说这样危险的游戏是绝对不允许的,叫大家立刻把跳板拆了。他声明他早已望见,没有立刻出面禁止,是怕桥上的人发现老师,心里一惊就会摔下来了,所以当场就回避了。任先生临危若定,是这样爱护学生的。这件事留在楼老记忆中一直深深记得七十多年。

  楼老的第二位恩师,是沈九香沈老先生,也是末科举人。正是这位老先生,给了楼老一辈子以文字为生涯的他,打下了最初的基础。他回忆说能毕生始终不忘舞文弄墨,到了今天还被人称为一个作家,这是与沈老师的影响和鼓励分不开的。施恩大德,我终生难忘。

  生命中的无数繁华过后,生命中的沉淀竟然是孩童时代的平凡老师们,让人唏嘘!老师的力量让人敬佩……

  生命中的良师益友,总让我们相见恨晚。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8

  翻看陆文夫写的《乡曲儒生》,由他所讲述的秦老师联想到自己,不禁感慨万端。我的学生生涯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我经常想起。回忆的文章看多了,我怕了那种再也见不着了才想起的怪圈,我决定早早就用文字记下来。

  我这辈子最庆幸的是小学里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李春蕾。接我们班的时候,李老师还很年轻,刚从师范毕业。我只记得她在讲台前神情专注地看书,写字,常常一坐就是很久。我们坐在下面干什么我已记不清了。后来我们班就经常有人来听课,有时候还要整个班至其他教室去上课。这些我当时并不明白。只是六年级毕业前的一件事让我难忘。李老师积极推荐我加入了学校的写作兴趣小组,她很在意我的写作,说我有天分。在一次模拟考时我写了一篇关于父母的作文,据说震惊了当时的阅卷老师,因此那次的卷子我再也没拿到,因为被老师们到处传阅,然后抢着拿到自己班上去念,后来就下落不明了。

  另一个给我带来颠覆性改变的老师是我的初中班主任赵亮义,教数学。他是个不错的班主任,给了我很多关心。他大大咧咧,不修边幅,却细心呵护着学生的心。在这个班上我整整当了三年的班长,因为我有一个好老师。

  我现在也是一个老师,我唯有沿着恩师的路走下去。等到有一天,我也会桃李满天下,也会有一个学生对我有着这样的心情,并一直传递下去!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9

  近日,拜读了《老师的力量》的第一部分“饮水思源”。其中收录了梁实秋、季羡林等文化名家追忆恩师、怀念学生时代的多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各自的回忆也是相去甚远。但是,读着他们的小学生活,眼前影动着他们的老师身影,我渐渐开始反思对照。诚然,他们那个年代的学习环境和现在截然不同,但是,不管是哪个人,但凡他有过求学的经历,这一生中总有那么几位老师是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正如:“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有和老师的特殊因缘,以及故事。”经年累月之后,难忘的不见得是老师的名和姓,更多的是这个老师带给他们这一生的影响。从这部分内容中,我体会到老师对一个孩子成长之路的影响之大,有力量的老师让学生离开后依然常常“饮水思源”

  有力量的老师总是有着种种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演绎了一个“师者”应有的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是一句口号,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也可以沉浸为一种力量。读完名家们的回忆时,我在想:我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老师吗?我可以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力量?

  梁实秋先生在《我的小学》中充满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小学时代,尤其是几位曾对他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科老师。他们给予梁实秋的影响,尤其是施教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培养。是培养人还是培养人才?这个问题使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国家、地方的人才培养方针出现了偏差。“首先是要培养人在这个基础上培养人才,”往往是以人才的培养标准去要求人,以精英的培养目标去进行一般人的培养,但想要实现很难。比如:音乐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强调实践性,注重技能。相比之下文学修养、文化知识则较为欠缺,教学除了大课还有“一对一”小课。这种特殊性一方面适应了专业特点,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学生较强的个性。因为这种特殊性,学生爱独立思考,习惯于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遇事不盲从;喜欢在舞台上展示自我;这种在舞台表演中锻炼出来的自信在生活和活动中有时又显得格外自私和无知。从一定意义来说这自信积累了演出经验,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英雄主义和利己主义。对什么团队精神,宽容他人,热爱生活等等都不感兴趣。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首先是培养好基础的人,然后才是人才。那么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多元的,除了在校接受老师的教育,其实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社会引导也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

  日前,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上,一个高中学生道出了广大莘莘学子的心声:“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新的体制可以对我们稍微温柔一点,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和选择!”

  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最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和明确改革前进的方向与目的,“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需要高瞻远瞩,需要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正因如此,为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人才,怎样培养将是我们教育部门及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 篇10

  丰子恺作家的《学画回忆》这篇文章中关于“如何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天性和爱好”,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

  子恺的先生让他画一张孔子的相,子恺想尽办法终于做到了。书中是这样写的:放假时我挟了书包和先生交给我的一张纸回家,便去向大姐商量。大姐教我,用一张画方格子的纸,套在画谱的书页中间。画谱纸很薄,孔子像就有经纬格子范围着了。大姐又拿缝纫用的尺和粉线袋给我在先生交给我的大纸上弹了大方格子,然后向镜箱中取出她画眉毛用的柳条枝来,烧一烧焦,教我依方格子放大的画法。那时候我们家里还没有铅笔和三角板、米突尺,我现在回想大姐所教我的画法,其聪明实在值得佩服。我依照她的指导,竟用柳条枝把一个孔子像的底稿描成了;同画谱上的完全一样,不过大得多,同我自己的身体差不多大。我伴着了热烈的兴味,用毛笔钩出线条;又用大盆子调了多量的颜料,着上色彩,一个鲜明华丽而伟大的孔子像就出现在纸上。店里的伙计,作坊里的司务,看见了这幅孔子像,大家说“出色!”还有几个老妈子,尤加热烈地称赞我的“聪明”,并且说“将来哥儿给我画个容像,死了挂在灵前,也沾些风光。”我在许多伙计、司务和老妈子的盛称声中,俨然成了一个小画家。但听到老妈子要托我画容像,心中却有些儿着慌。我原来只会“依样画葫芦”的,全靠那格子放大的枪花,把书上的小画改成为我的“大作”;又全靠那颜色的文饰,使书上的线描一变而为我的“丹青”。格子放大是大姐教我的,颜料是染匠司务给我的,归到我自己名下的工作,仍旧只有“依样画葫”。如今老妈子要我画容像,说“不会画”有伤体面;说“会画”将来如何兑现?且置之不答,先把画缴给先生去。先生看了点头。次日画就粘贴在堂名匾下的板壁上。学生们每天早上到塾,两手捧着书包向它拜一下;晚上散学,再向它拜一下。我也如此。

  先生信任孩子,交给子恺一个任务,子恺就能完成。儿童是野生的玫瑰花,我们不能用遥远的未来来牺牲孩子的现在,我们要让这些野玫瑰在风雨中、在阳光中幸福地、自由地生长。切不可用扞卫童年、保卫童年的名义让儿童不能自由的生长。我认为孩子的自由最大的体现是思考的自由,我们现在往往设定更多的框框架架,让孩子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成长。甚至,很多时候教师用一种先知先觉的面孔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进而使得他们逐渐丧失思考力、反思力。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与成才,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与熏陶。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言行举止都对孩子们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所具有的教育能力以及传递给孩子们的能量,有着扭转孩子们的命运、帮助他们展开更加美好的人生画卷的巨大力量。

  教育与教学是一个心与心之间交流的过程,是生命的教育,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那何不从现在做起,少一些无用的帮助,多一些自主的激励,真正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去自我发现,用一句俗话说,要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成为一位教学的艺术家”!

【《老师的力量》读后感(通用10篇)】相关文章:

1.给我力量的老师作文

2.老师的微笑给了我力量

3.母亲的力量读后感(通用5篇)

4.老师的力量优秀作文范文

5.力量来自老师的赞扬的作文

6.梦想的力量读后感600字(通用27篇)

7.给我力量的老师作文600字

8.信念的力量读后感

上一篇:勇敢做自己读后感 下一篇:项羽本纪赞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