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有感

2021-03-08 读后感

读《春》有感1

  读完朱自清的散文《春》,望着窗外阳光明媚,我的心也跟着明朗起来,按捺不住也要读一读春天。

  春风吹皱一池春水,叫天子在云端亮开了又尖又细又快的嗓子,伶伶俐俐,叽叽唧唧,春雨洒一片烟,滴一方屋檐叮叮咚咚,唰唰唰唰,春姑娘长袖一舞,雨霁云散,草木泛出油油绿意。杨柳先是鹅黄,继而转为翠绿,再就摇摆起来,在水中点出汩汩仄仄的涟漪。

  春就是这样,来了。或许只是在吹开书页的一刹那,已有某种气息,不再如针如刺,而是如鹅毛,如婴儿的小手了。

  所以读春——晴春或雨春,总有温暖如手、湿润如膏的感觉。总是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况味,总是梦到了唐宋的烟雨楼台。或许正是这样的风声雨声吧,更有一种千年远古的意念。总是冒出诗经和楚辞的章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砍砍伐檀兮,植之河之干兮”,那“清且沦漪”的不正是那一汪春水吗?那紫薇抽芽不正在春天吗?那湘夫人那宓妃,不正是浴着春水轻移莲步的吗?

  冬季沉睡的一切都伸开了懒腰,打起了呵欠——柳的懒腰风的呵欠;睁开了眼睛开始歌唱——小草的眼睛麻雀黄雀的歌唱;跳起了舞蹈,那自然是一剪黑衣的燕子的舞蹈了。

  刚翻的泥土和刚施的粪肥混合着发出了温润的芬芳。清新一如千年以前的那一片。那些滑滑的苔藓和葳蕤的苍蒲啊,是否记录着尘世的变迁呢?那静如处子的春水啊,是否洗浴过洛神的羽衣呢?

  它们总是踩着季节的节拍,如期开放,不会犹豫也不会迟疑。谦卑静默地接受多少代农人或诗人朴素或忧伤的吟唱。

读《春》有感2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孔子带领弟子们去泗水河畔游赏,借水来教弟子们做一个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人。其中我最为深刻的是孔子说的话:“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中。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这句话写出了水好像人一样温文尔雅、百折不挠、求真求善求美。孔子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

  孔子是借物喻人,让自己的弟子学习真君子,他借水谈论弟子们的志向中。让子路和颜回的性格更加明鲜了,子路是个性格大方直爽的人,颜回是个温文尔雅的人。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子路是个有福同享的人,颜回是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他们受到孔子的教育,更确定了他们自己的志向中。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做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人,要温文尔雅、百折不挠,还要多多学习,要学而不厌、见贤思齐、有教无类。孔子是诲人不倦乐此不疲,孔子采用了托物言志喻之以理。我们要逝者如期,川流不息,我们要做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读《春》有感3

  春妮像不存在的孩子,她的生活离我们太远了。

  她与我们的年龄相仿,命运却与我们差距很大。春妮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贫贱不能移,自强不息的生命和热衷于帮助别人却又不求回报,学习认真刻苦,懂事乖巧,却令人心疼。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应该是只存在文学作品中。

  可是文学也是源于日常生活的。

  在那些地图上看不到的小村庄里,在那些只能出现在银屏上的大山里,在那些需要跋涉数日才能抵达的山村小寨里,的的确确有春妮这样的孩子。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支撑家庭的重担又过早的落到他们瘦弱的肩膀上,但是,他们并没有自怨自艾,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怨天尤人,每天一睁眼想到的是如何生活。这些孩子只是里我们很远,但不是不存在。

  我们生活在繁华热闹的城市中,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像家中的小太阳,父母整天围着我们转,捧在手里怕捏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们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面临暴风骤雨,没有遭受蛀虫的侵蚀。这种幸福的生活是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梦寐以求的,而我们呢?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政府已免去学费,我们却不好好学习,抱怨作业多。整天无所事事,讨论着无聊的话题,看着不健康的闲书!最气愤的是,区政府拨了上万元供学生每天都能喝上新鲜营养的牛奶,但是没有得到同学的重视,到初中仍然有浪费牛奶的情况。昨天中午,我还在过道上看见一盒洒了满地的牛奶盒,联想到它之前被路过的人踢来踢去,被踩踏着,我不禁捡起它……

  同学们,你们为何不珍惜美好生活,却要铺张浪费呢?你们是否知道,在那遥远的山区里有多少孩子不能上学,不能向我们一样喝上醇香的牛奶,甚至连一座像样的学校都没有。曾经有多少儿童因没有营养发育不良,有多少学生被压在倒塌的学堂下,又有多少可怜的人被饿死、渴死?有些人会庆幸,庆幸自己活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丝毫不考虑:当哪一天,你也会落到如此贫困的境地,你还会把不合口的饭菜倒进垃圾桶,把时间用在一些不必做的事情上吗?为了不贫穷,不落后,请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到失去了才懂得追求,已经晚了!

读《春》有感4

  暑假一天天地过去了,在这两个月的暑假中,我也阅读了不少的书籍,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春妮》这本书了。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春妮的母亲因受不了贫穷而离家出走,父亲在外出打工的时候不幸车祸身亡,养家糊口的重担和照顾弟弟的责任落到了春妮小小的肩膀上。从此姐弟俩和奶奶相依为命。但是春妮并不因为命运的捉弄而低头屈服,她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虽然经历了生活的波折,但终于凭借自己的坚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守望到了生命中的阳光!

  春妮有着决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还有奶奶教育她的自尊自强。凭借着这两样法宝,善良的春妮像春泥中不畏狂风暴雨的嫩绿树苗,倔强又顽强地生长着。

  我最佩服的就是春妮身上的那种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我的家庭也不是很富裕,但我也有自尊心,我从小就不愿意输给别人,不认命,不相信自己一辈子都不富裕,被别人踩在脚底下,我始终相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所以,我发誓,我一定要变强!

  一到三年级时,我也许是不适应从幼儿园升向小学的过渡,所以成绩并不是十分出众,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就有意无意地把我孤立起来,总想把我从他们的小部队中挤出来,我忍受不了这种被人忽略的感觉,我一定要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

  三年级升四年级是要分班的,我觉得这也是我全面改变的一个最佳机会。升入四年级后,我改掉了从前懒散的毛病,我做任何事都会十分积极,我想让老师同学更注意我一些。。。看到我的进步后,老师也给我鼓励,给我帮助,使我也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羡慕的好学生,老师身边的好帮手。我也通过我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三好学生”的荣誉。老师为我的进步而感到自豪!

  春妮她象征着自尊、自立、自爱、自强,我们正值朝气蓬勃的年龄,我们也要学习春妮身上的精神,让自己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

读《春》有感5

  是谁为大地披上了一层彩色的花毯?是谁为春天披上了一层特有的芬芳?

  是春花。

  在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笔下,春花的色彩更为绚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花散了遍地,在大多数人眼中并不足为奇,也不曾细细观赏它,但是,朱自清先生用他所观察到的春天,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春天画卷。

  春在何处?

  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冬去春来,一年四季不断的交替,轮回,让我们从今天起,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与大作大家朱自清先生俯下身来,观察春天的脚步。一草一木皆为春,让我们将自己瞳孔里煜煜发光的春天描绘下来。

  “万紫千红总是春”。要观察春的步伐,不妨先观察处处吐露的春花,读起朱自清先生的《春》,让我不由的追忆起记忆中的春天,放逐梦想与希望的春天!

  作者朱自清用动人的笔触来描绘他所看到的春天,为我们呈现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的画面。

  除了春花,就是满山遍野的春草,它有破土而出的坚韧,以及勃勃生机,活力,作者笔下的春草更俏皮活泼,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在我们欣赏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笔的同时,又不由的感叹春天的美好,给人带来活力,希望和力量,而春草,又将活力与力量充分的展现。这是一种艺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时间在一点点溜走,不要再等它消散,赶快,换上一件绿色的衣服,投身到春天的怀抱!

读《春》有感6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尤其值得一看的。他通过对一个家族兴衰的叙述,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点儿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是一个临于破晓的时代,是一个薄近黎明的社会,传统封建与创新进步进行着抗争。正是新旧过渡的时候,这就如同画作中白向黑过渡时产生的灰,它不如黑白般显明,但却不可缺少。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家大少爷高觉新。我认为他象征了新旧交替时代的半个牺牲品。为什么是半个呢?因为在《秋》的末尾并未说明觉新的最终命运,仅说“我请读者记住他自己的那句话‘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或许他会向封建屈服,又或许他能追赶上新时代,不论如何,他的.上进心是熠熠生辉的,没有让他沦为封建的阶下囚。

  看到觉新的一段人生,我不禁忆起鲁迅先生对于孔乙己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对于觉新,我对他更多的是同情。处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不知当时的人们是否会偶觉恍惚,是否会有人念及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情?前方是黑暗的未知,背后是光明的深渊,有多少人克服恐惧走向前方,又有多少人向恐惧称臣,只能待于原地或坠落身后的无底渊?觉新就是在这新与旧、白与黑、生与死之间挣扎。他身为长子,就注定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去继承家业,处理人情世故。他的老一辈都已被封建制度腐朽,同辈与年轻一辈的命运只因了那特殊的气氛环境,觉慧、觉民、琴以及淑华、报社的同志都跻身黑暗,终究走上了新路见了光明;也有梅、大少奶、鸣凤、淑贞、蕙被迫走向了看似光明,实则落后复古的路,面对的确是永远的黑暗。那是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让人想不明白,究竟过了多少个那样的日子,一个社会才有了全新的面貌?

  我敬佩觉民觉慧的勇敢上进,另一方面,觉新的忍耐与生活对他的压迫更令我感怀。是我太感情用事,还不能够明辨世事吧?在很多人眼中,觉新该是改革中的怯懦者的形象,可在我心中,除开那的确有的怯懦与固执外,我对觉新还怀着同情与悲悯。我见了他的几个叔叔阿姨(文中为其阿爸阿妈)对他的恭维与为维护自己利益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见了他的作揖主义;也见了他几次在弟弟的激励下决心进步,却又被尘间繁杂拖入泥潭;还有他为了维系家族、照顾家人所受的委屈;他无数次被命运捉弄,痛失至亲后在深夜失声哽咽;他甚至连唯一的儿子海臣也失去了……世间苦难千千万,但如觉新般接二连三地遭受厄运,人们不免为之唏嘘。觉新,无数次捧起进步书籍阅览,在刚蓄集一丝力量后,却无奈被“打回原形”。在时间的长河中,总有惊涛拍浪打在觉新的天空,但正如诗人普希金所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觉新的世界终将雨过天晴。最后,高家散了,各自的新生活也就此开启。选择新路的人解锁了新的社会。

  觉新的泪水、那一代人的泪水都会在新社会的春天里化作汩汩溪水推动发展、孕育新生。还有那发自心底的声音“我的上进心并未死”!

读《春》有感7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 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 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 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 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读《春》有感8

  庆长和清池的故事更像是一场追逐。

  漫漫人生路,即使他拥有13年庆长所无法追及的历史,又何妨,终究是在兜兜转转后发现彼此是唯一绵长的牵绊。

  在一起时,欢欣,满足,拥有真实;不在一起时,各自独立,有所追求,仿佛生命毫无交集,可还是峰回路转。

  生命永远充满矛盾,越是依赖牵绊,越是挣扎疲惫不堪。

  太过用力让彼此在生命里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

  有句话说:“其实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羁绊很脆弱。”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是与庆长相似的女子,在所有的感情中渴望真实,渴望确定,因此求得心安。生命苦痛和悲哀太多,一丝丝的光线都在优柔寡断,徘徊不前。他们不断地思索、对比,这其实也是和内心真正的自我进行较量。若执意求个明白,定会让别人新生顾虑不得不狼狈走开。久而久之,便习惯孤独。

  起初,你我之间隔着一层无形的纱,离着一些距离看对方,偶尔能瞥见纱后真实而美好的画面。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学着他人,亦步亦趋的向前迈着步子,以求得更为真实,妄图“识得庐山真面露”。渐渐放下心中芥蒂,敞开自己,透露出些许光亮,惟愿能够获得共鸣。但你知道,事实往往事与愿违。恍惚间我们发现,原来纱后立着一睹高大的墙,我们没有捷径,四处观望,渴望墙上能够打开一扇小小的窗,维持我们心中小小的希冀,却还是不得不在灯火阑珊时继续寻找,赶路。

  也许,我们有幸能够在漫长的守候中迎来点滴星光。犹如两颗本是坚硬洁白无瑕的贝壳,整日地躺在沙滩上,偶尔被海浪带起畅游一番,更多的,是慵懒地沐浴阳光,等待被懂得的人拾起并受到珍惜。

  庆长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两个拥有相似性格,相互逼迫至死,拥有强大个性的人,唯一能够得到的,只有真相。

  一如庆长当年问清池:

  “这里如此之美,我们可否停留?”

  “不。这不是我们的终点。”

读《春》有感9

  带着读完《家》的亢奋和探索觉慧前路的心理又翻开了《春》,却发现主镜头还是在高家大院里,只是叛逃的人物有了变化。如果说《家》带给我的是叛逃的大胆与刺激,是对旧社会的不满与猛烈抨击,是对旧社会女性的同情,那么《春》则少了些反叛,多了些人性的软弱。更让人同情。

  不知是少了觉慧这样一个“反派”的调剂,还是因为又有几条鲜活的生命在旧思想的迫害下消失,还是因为那本来就压抑的高家大院,《春》的氛围似乎比《家》还要沉重。或许是本就不喜欢悲观的人、悲伤的事,对于淑英淑贞,除了同情,还有不满,不满于她们对命运的臣服,不过淑英最后的逃离还是让人震惊,也让人惊喜的,同时也庆幸又有一位青年逃离了那个乌烟瘴气的地方,获得了自己的未来。喜欢淑英的一句话:“春天是我们的。”是的,逃离了那个封建的大家庭,逃离了为别人操纵的命运,有了自己的人生,有了一片广阔的蓝天,而不是从大宅院里看到的那一片狭小的天空。

  虽然佩服淑英的勇气,但是不喜欢一开始她那种自暴自弃、悲观的生活态度。相比较而言,还是比较欣赏三小姐淑华。她没有大家闺秀的娇气、柔弱,反而很直爽、很豪迈。她对于烦恼的事不会哭哭啼啼,而是很豪爽的说出来,不同于一般的女子,即使是受到新式教育的琴,恐怕也做不到那么直爽,她似乎会是下一个觉慧,一个敢说敢做、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或许她不应该生活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封建礼教横行的年代,女子不如男子,女子就应该让别人给她安排一切,女子都是薄命的,女子就是要三从四德,蕙、梅、瑞珏都因封建礼教、封建迷信而死故而引发了周氏的感叹:“我只求来生再不要做一个女子。”这样一个豪爽大气、不拘小节的女子,生活在那样的年代,是福,也是祸。她坦率,惹人喜爱,起码不会抑郁成疾,郁郁寡终,这是福。但她终究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又是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她又不相信女子三从四德,如若不步觉慧淑英的后尘,或许也逃不过那样的下场,这又是祸。但是,我觉得,既然淑英都能逃离,以她的个性,应该也会走出大宅门的束缚。

  最同情的就是觉新了,《家》是,《春》也是。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很怯懦,曾经很有理想,却因不敢反抗而被迫放弃,可是他的顺从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家》里他失去了心爱的人、失去了妻子,《春》里他又失去了两个儿子,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很悲惨,很可怜。看《家》的时候以为他会继续懦弱下去,可是在《春》中,他似乎发生了改变,不再一味的顺从,甚至在淑英的逃离方面也出了一份力。对他的同情,不仅是因为他命运悲惨,而且因为他和很多人都很像,一样的软弱,一样的容易屈服,对于自己想要的不懂争取,而是直接放弃。他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但同时又是一个很单调的人物,他身上有很多人的重影,但却有一个灰色黯淡的人生,让人乏味,却又让人同情。

  春天是光明的,是充满希望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春天,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追求自由,只要有勇气,有决心,不管前路如何,即使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起码走过了一回。“春天是我们的。”青年人就是要有梦想,有追求,才能获得向春天进发的动力。像淑英那样曾经胆小懦弱的深闺小姐尚且能在一次次事件的打击下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找自己的春天,更何况当代青年人呢?

读《春》有感10

  最近我又读了巴金的《春》。《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家》的延续,当我读完这本书心情变得沉重,三个主人公也在我的脑海挥也挥不去。

  巴金曾说过——“我控诉旧社会,宣判旧制度的死刑,作为作家我有这个权利,也有责任。我恨那个制度,蔑视那个制度。我只有一个坚定的思想:它一定要灭亡。”

  《春》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公馆中发生的事。主人公二小姐高淑英厌恶生活在丑恶的高公馆中。淑英的父亲克明将要把淑英嫁到陈克家,陈克家的公子品行不正。克明明知道淑英嫁过去会受罪,但他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答应了下来。淑英的母亲张氏虽然心疼女儿,但又不敢正面反抗克明。淑英每天在家里靠书本打发时间,整天愁眉不展。还好,琴和觉民这两个憎恨封建礼教的新青年把淑英从保守没有反抗的闺阁少女带到追求自由的现代女青年。淑英的心情渐渐地从悲向开朗转变。然而,每次提到这件事,她仍会蹙起眉头,为自己将来的命运而担忧。蕙,另一个遭受这样命运的女孩。她的命运与淑英一样,但是她却走进了这个恶梦,受尽郑家的折磨。最后生病了,郑家都不请西医给她治病,白白耽误了这年轻的生命。身为高家长子的觉新,梅和瑞珏这两个对他很重要的女子就被他的软弱妥协害死了,他一直活在自责中,他的儿子海臣也病死了。觉新喜欢这个蕙表妹,却无法挽救她,使她的命运与梅和瑞珏一样。他最后终于醒悟了,他和觉民.琴.剑云等把淑英送到上海觉慧那里,挽救了另一位少女的生命。作者写了很多环境描写渲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又塑造了淑贞这个单纯的少女受父母压迫,四太太五太太的丑恶嘴脸......这些人物充分体现了封建吃人礼教的黑暗。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春》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激流三部曲不仅是巴金描述早年的自己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是他发自内心的表达对于封建制度的反抗,作为新一代的,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的反抗。他曾经在《家》中这样写道:“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这令人震撼的话语无不道出了他对于封建社会的痛苦的会议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顽强的反抗的决心。《春》实在是巴金对于《家》的延续,可以说是另一部对于与现实生活的呐喊!

  看巴金的《春》,感慨多多,里面那么多女性的命运不是多舛而是可怜。细腻的心理描写就把他们的苦楚、无奈、茫然给表现出来了。读着那些字句为她们感伤,同情她也同情那个时代的女性。可是后来我发现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它给不同时代的人带来的其实也是不同的,它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书中主人公的故事影响。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封建统治下人们生活的黑暗,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美好,我们应当好好珍惜。

【读《春》有感】相关文章:

读散文《春》有感02-15

读《家、春、秋》有感作文1000字10-28

读有感04-12

读有感08-18

读《窃读记》有感01-06

读《简爱》有感12-24

读《匆匆》有感04-01

读《女巫》有感05-19

读挑山工有感05-19

读《天职》有感10-28

读《桂花雨》有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