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门》读后感

2022-04-19 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窄门》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窄门》读后感 篇1

  当一个人向你回忆起他那疲惫的故事,你听得入迷,为他感动,为他忧伤,为他和她的未成正果的爱情而心痛,也为她的无情而愤愤。然后,你看到了她的回忆后,才发现他的回忆,只是他臆想的故事,而他的过去,充满着自私和偏执。

  他来自传统的清教徒家庭,并深受该宗教的洗礼,也有着为它服务一生的决心。他将得到她的爱看作是自己通向上帝的窄门的途径,这应该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苦路。他压抑他的爱,却同时希望得到她的爱,并责备她的保守,埋怨她笃信的上帝。然而,《窄门》并不批判宗教,因为宗教本身是一个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东西,你信它,是你自己的选择,你也可以选择不信。

  因此,抛开对宗教的责备,那么所要责备的,应该是他自己。他克制自己,为了显示自己对宗教的信仰;却又希望她大胆表达自己的爱,为了获得生活的动力。他是自私的,他只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却经常依着感觉偏离航线,反过来希望她来拯救。这是一个爱情萌芽最终死掉的故事,她大他三岁,因而希望能看到他对爱情更大的执着。他爱得不坚定,寄希望于她的主动、她的包容,并对她的退缩而郁郁寡欢、耿耿于怀。

  时间在一个人的回忆里是一维的,依着回忆者的节奏,只有前后,没有快慢。在一维的时间里,所有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都是单一的,由回忆者主宰,听故事的旁观者,只能全盘接受。幸好,《窄门》里是两个人的回忆,在最后的部分,她的日记出现了,只讲她的故事,在不确定快慢的时间节奏里,幸好有日记记录日期,向旁观者提供时间的真实节奏。也让旁观者将两个时间交织起来,故事因此瞬间立体起来。他看到的是她对爱情的犹豫,却没有看到她对爱情的担忧;他看到的是自己一腔热忱浇在冰山上,却没看到她多希望他能再坚持一下;他看到自己伤心地离去,却没看到她对他走的决然是多么失望。

  《窄门》高超的写作技巧,在于特意制造了两个单一的时间线,又在末尾让读者能够自己去构筑完整的故事,因此这本书至少要看两遍。当初对讲故事的他的同情、怜悯和愤愤不平,立刻转为失望,并由此明白,他在她死后十年依然保持对这份爱情的坚守,是多么地装模做样并不由得对他嗤之以鼻。他的苦行,只是为了提高上帝所要求的德行,以进入窄门。这样如行尸走肉般高尚地活着,永远看不到人世间普通的光,只能活在自己虚无飘渺的黑暗世界里。这好像是对宗教的控诉,然而,这依然不是一本控诉宗教的小说,因为宗教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你信,才有。

  《窄门》读后感 篇2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还是在高中,当时和《围城》、《霍乱时期的爱情》一起作为"恋爱书籍"被推送。这两天有幸拜读,有点被被书中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爱情震撼到了。

  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 书中男主女主都近乎苛刻地让爱情变得更加纯洁,无法容忍任何将其变得不完美、平庸的东西。在男主心里,女主是一切美好的象征,他将她放在最高尚的位置,和她交流高尚的思想,一直敬她若神明。而女主也像一个自我约束甚严的清教徒,她后来把自己看做是男主接近上帝的一个障碍,于是选择"放开"男主,牺牲自己,让男主能进去窄门。

  一开始,男主女主就把他们的爱情定义为想让对方得到比爱情更高的东西,以至于他们后来无法像正常男女那样恋爱。女主说,“由于你,我的朋友,我的梦想上升到那么高的地方,以致任何人间的满足都会使它跌落下来。"他们似乎更享受见不到面的爱情,因为"我终于感到,我们之间的全部通信只是一个大大的幻影,我们每个人只是在给自己写信,我深刻地爱着你,但却绝望地承认,当你远离我时,我爱你更深。"当他们在一起时,反而更加局促不安。大概是两个人在见不到彼此、仅能通过信件联系时,总是倾向于将对方想象的特别美好。在《霍乱》里,费尔明娜·达萨和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通信的一年里,她总是由那些美妙的信件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幻想的特别美好,甚至决定当她回去时她要不顾一切的嫁给他,可是当她看到那个脸色发青、瘦弱的年轻人时,她内心的想法却是:我怎么会想要嫁给这样一个人?!于是马上转身离开。也许女主也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后面再在男主面前故意变得粗俗不堪也正是一种试探吧。

  男主女主的爱情我不是特别理解和认同,不过他们的一些做法我还是挺喜欢的。比如男主女主都倾向于默默奉献,爱情里可贵的不是“大张旗鼓"而是"润物无声",不要未做之前就做足前戏,而是做了以后让对方慢慢体会。他们更喜欢在精神上与对方互相交流,会相互探讨古典文集和哲学思想,他们都想要为了对方而变得更好……作为旁观者,我想,还是更多的吸收自己认为正确的吧,以此共勉。

  《窄门》读后感 篇3

  我们家C慢慢平时不大看纯文学类的书,见我反复看纪德的书,他就把三部曲也看完了。看完之后他对《窄门》的评价不高,觉得《背德者》更好看,他问我为什么最推荐《窄门》。他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意是:“窄门不就写了个女神经病么。”

  我听完很诧异,但是也理解。显然《背德者》情节性更强,感情内容更丰富,但是《窄门》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大。是的,看完第一反应确实有这种感觉:这女的有病。

  但是优秀的作品是耐得住嚼的。不断回味这个女主,会发现她真就像译者序里说的那样,她是一个人的侧面。我们的内心里都多多少少住过一个这样的人。偏执、极端,渴望爱又恐惧爱。由于害怕爱成灰烬,干脆就不燃烧。

  女主让人不爽的地方是,明明爱着,却又故意一次次把男主推开。用现在的话叫不“飒”。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飒”女子,因为她们是我们渴望到达的一面。而女主的纠结令人看得一度窝火。

  需要用时间去理解她。

  女主在一封信里讲:“我爱你那么深,却那么绝望;你也看到了,离你越远,我就越爱你。”

  前面半句,我深有体会。爱一个人的时候,会有瞬间害怕,怕现实的捶打。我以前管这个叫“无奈”,女主管这个叫“绝望”。是一种更痛的感受。

  后面半句,是女主把这段感情推向精神之恋。她用主动的自虐,来体验爱情的激烈和伟大。

  她对宗教疯狂,是因为她想握住永恒的东西。世间事物哪有什么永恒,心酸。

  整本书读下来,会发现女主并不是一个死板派,她其实也有小女子的心思。

  她妹妹同样深爱着男主,她一度想把男主让给妹妹,后来妹妹嫁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生意人,过得很幸福,女主说:“她不需要我做出牺牲就得到了幸福,反而刺痛了我。”

  在她的高冷和抗拒下,这点小心思使这个人物形象在纸上复活。

  整本书讲的都是这种分裂的情感,是我们想拥有完美、却发现相悖的东西无法被统一接收。

  这本书让我想起王小戒,往深里说,确实不光有无奈,还有绝望。不是对他绝望,而是那种无能为力的感受——如果他有那方面的功能,他轮不到我。如果他那方面很强很厉害,他也不会个性如此清雅。如果我们走到一起,我忍不了没有性生活。如果我们吃穿用度都裹在一起,他的父母家人会始终用有色眼镜盯着我、防着我……我们放手了。就让这段纯爱停留在高潮部分吧,只要我愿意回忆,它就在,这样不是很好吗。

  再来说回《窄门》的女主,彩云易散琉璃脆,她看得比谁都透,所以一直给人“作”感。从表面上来看,是她的魔幻操作导致了两个人都痛苦,可深入去理解,会发现这是另一种带着遗憾的完美。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要是真的男主活下来,他们在一起能过一辈子?能一直爱得这样好?

  爱,是唯一让我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我们实在是太平庸了,我们无力接受最后连“爱”都平庸。这是女主挣扎的根源。

  《窄门》的书评我也翻了不少。有两点,我和网上的看法不同。

  很多人讲“妹妹鸡毛蒜皮的日子使女主更绝望”,《窄门》的百度百科里也讲“妹妹过着平淡而又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可是我在整本书里没有看到妹妹的婚姻生活哪里不好,只是嫁的时候不爱,后来生下五个孩子,忙这忙那的,她活得充实又带劲。她是多元化幸福的其中一面,接地气,像很多人。我个人认为她是找到了幸福的。妹妹的角色,很世俗,把对生活的妥协和热忱统一起来了。

  还有一点是结尾。这一点很多人津津乐道,妹妹留着一个昏暗的房间,她表示自己在无人的时候经常到这个房间来逃避。于是有些书评里讲妹妹是后悔的。我觉得不是后悔,是心里留有一块地,给纯爱,给青春。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地,它没有耕种可以果腹的农作物,而是种了花。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把所有的疆土都种成花啊。

  C慢慢认为《窄门》单薄,我也曾狂热地迷恋情节性,也曾对很多名著不理解,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写了个痴恋狂,《傲慢与偏见》就是写了两个门第不同的人的傲慢与偏见,《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就是写了一个一直在等信的上校……没有失忆没有车祸没有跳崖,多年以后重读,会发现它们突然击中了我的某一点。

  顺便说一嘴,现实生活中,纪德确实娶了自己的表姐(书中女主是男主的表姐),可是婚后他搞男童,把自己老婆给活活气死了。

  在《窄门》里,他缔造了一个相对完美的世界,两人没有订婚,一直柏拉图到生命的终点。

  在他心里,何尝不是留有一个存放美好与无奈的,昏色房间。

  《窄门》读后感 篇4

  纪德的《窄门》读毕,稍感惋惜,我并没有觉得这个故事多么的伤感,只因这是一个思量深沉的女孩做出的选择。

  这份选择郑重而庄严,她虽痛苦却又深感慰藉。俗世怎么可以替她说不值得、说傻、说可惜呢。

  阿莉莎深爱杰罗姆,这份爱至真至纯,至柔至韧。似乎她总在退缩,但都是她的牺牲。似乎她消极懦弱,但她什么都知道,且是最用力奔跑的那个。她爱家人,爱杰罗姆,但从不谈占有,她可以将自己压缩到一封信里,然后操持家事,依靠着文学和信仰,在光的背面思念着爱人睡去。

  阿莉莎的选择是从何而来?与其哀哀不止,我想先理清楚这个问题。

  因放荡的母亲饮泣,是阿莉莎怀抱至真至纯的爱情的开始;感知到妹妹朱丽叶特的暗恋阿莉莎自残似的学着牺牲;而看着朱丽叶特获得的凡人的幸福,让阿莉莎清醒的'看到爱情走入婚姻后庸俗的模样。

  “我常常觉得,爱情是我拥有过最美妙的东西,我的所有美德都依附于它。它让我腾空超越自己,但若没有你,我会再次跌至平庸之地,回到极寻常的秉性中去。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

  万幸又万幸,杰罗姆一览无余的赤诚之心,值得阿莉莎燃烧生命推他入窄门。

  只不过在纪德心中,真正入窄门的是他的表姐。他唯有在无尽的缅怀和敬重中执笔一生。

  《窄门》读后感 篇5

  工作之后,看书就没什么耐心,那种长篇累牍的容易半途而废。前段时间闺蜜给我分享了几本书,我挑了本最短的看,是本小说,每天用零散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对于书中描写的爱情悲剧,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爱情,是爱着那个人,还是爱着那个过程。不论怎么说,这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面对感情的时候束缚自己、克制自己没有什么错,但也需要坦诚地表达和交流,才能不让它成为遗憾。

  《窄门》这本书里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和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写,正文部分是以男主为第一人称视角来写的,在最后有女主视角的日记片段。

  书中男主在教堂参加礼拜,听了牧师对圣经中“窄门”这一段的宣讲后,心中震荡,决心远离她,觉得这样才能更配得上她。纯粹地追随她,才能让这份感情圣洁、不被亵渎。就像为了穿过“窄门”需要不断束缚自己、克制自己才能到达,这个艰难的过程让男主得到满足。

  女主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我不会期望一种没有进展的状态,不管它是多么幸福。我想象的天堂之乐不是在上帝身上混同,而是无限地、持续地向他靠近……”就像男主认为的那样,让他们感到幸福的,不是得到幸福,而是靠近幸福的过程。在他们眼里,幸福不应该得来得那么容易,不应该没有牺牲。

  他们对感情都是虔诚的,可是当爱慕越来越深时,感情会变得情不自禁,这种情不自禁在得到满足后,会让人很容易地感到幸福,这和他们的信仰又是相悖的,这场爱情注定会是悲剧。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人有欲望并没有什么可耻的,真正可耻的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去伤害别人。只要我们认为的幸福没有妨碍到他人,没有伤害到他人,我们都可以自由地去追求,而不是给自己套上枷锁,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窄门》读后感 篇6

  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余华的小说《兄弟》的后记印下了这句话。他写道:“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所以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他告诫我们,“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像余华告诫我们的一样,“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的确,那扇宽敞的门大开,里面有着无数财富故事的上演,有着无数成功人士的身影,有着各种地位、金钱等难以抵制的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庸俗之辈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向着大门奋蹄疾驰,呼啸而去,但是进入大门之后,他们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反而迷茫的找不到北,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就算找到了合适自己的,路也没有多长,最终无路可走。但自命不凡的他们还是对窄门不屑一顾,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判断那是“傻子们”才会进的门。其实,窄门只是对那些自以为义而不肯谦卑的人来说是窄的,对那些贪爱虚华而不愿舍己的人来说是窄的。

  在我看来,进入宽门是无需努力的,站在门前的人,不需要费力气寻找,只需迈开步伐沿着容易的大道前行就可以了。向下走的路是容易的,向上走确实不容易,进入窄门如同走上坡路,路长人稀,一旦下定了决心,就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有的人好不容易找着窄门,却没有进去;有的人走到窄门前,觉得窄门太窄了,若要进去必须要努力舍己,于是原路返回;有的人还没有下定好决心,仍回顾着大路,结果错过了窄门;有的人找着并进去了,却不喜欢眼前的景象,因为前方的路就如同背负十字架前行一样艰辛而转回奔向朝向大门的大路。

  说到十字架,想到一个故事,讲到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前行。途中,有一个人忽然停了下来。他 想,上帝啊,这个十字架太沉重了,我可以把十字架砍掉一块!于是他动手砍了起来。砍掉之后走起来,的确是轻松了很多,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就这样走啊 走啊,走着走着,他觉得肩上的十字架还是很沉,很重!他祈求道,上帝啊,请你让我再砍掉一截吧,我会走得更轻松!于是,他又砍掉了一截。感谢上帝,这样一来,他感到轻松多了!如此,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当其他人在吃力地负重前行时,他却轻松地哼起了小曲。谁料,前边忽然出现了一个又深 又宽的沟壑!沟上没有桥,周围也没有路。也没有蜘蛛侠或者超人出来解救他……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赶上来了,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搭在沟上,做成桥,从容不迫 地跨越了沟壑。他也想如法炮制。只可惜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经被砍掉了长长的一大截,根本无法做成桥帮助他跨越沟壑。于是,当其他人都在朝着目标继续前进 时,他却只能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

  由此看来,用努力过的汗水和泪水换来的桥那边的“窄门”才最宽敞最明亮,才有着最美的风景。

  《窄门》读后感 篇7

  “你要努力进那窄门,它引导人到永生。”

  在宗教意义上,女主人公阿丽莎为了能让自己的表兄热罗姆——同时也是自己的挚爱,进入窄门,获得永恒而完美的爱情,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容颜以及自己的生命。在她心中,爱情是可贵的,但是沦落至世俗只会让她获得无尽的悲伤。因而,宗教意义所带给她的是更高层面上的一种精神价值,她认为只有自己的牺牲才能够使得男主人公热罗姆进入那“窄门”,换取永恒的幸福。这是一种大爱,脱离了常人所理解的爱情,哪怕是在自己的挚爱热罗姆眼里,这种爱都是一种不能被完全理解的行为。

  她的这种行为让热罗姆获得了虽然悲伤,但是会铭记一生的爱情,一种不会沦落于世俗凡间的、不会被生活所冲淡了的爱情。阿丽莎打心底里害怕热罗姆对自己的爱会在订婚和结婚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冲刷干净,她是真的爱热罗姆,像所有少女一样,想用尽一生去爱自己的挚爱。然而她的母亲的遭遇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她保持清醒,不要对以后的生活抱有任何幻想。最终,这一切使得她选择去牺牲自己,牺牲一切,以换取热罗姆一生的幸福。

  全书的转折点在男主公开阿丽莎日记的章节的开始。在这之前文章中没有任何以阿丽莎为第一人称的心理描写,一直在以男主人公的传记形式作为描写,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的描写中去了解阿丽莎的想法。以今日的爱情观的角度而言,转折点之前的描写所体现出的阿丽莎的形象是十分荒诞且矫情的,对于爱情她一直半推半就,对于热罗姆所呈上之好意也是时喜时忧令人捉摸不透。用现在的词语来形容阿丽莎的行为,“作”恐怕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想法。

  然而这一切在阿丽莎日记被交到男主手里并由男主摘抄公开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阿丽莎的日记中(日记第一篇写到阿丽莎举家搬家到富兹格马尔之后已经25岁了)我们可以得知,哪怕实在拒绝男主请求订婚的日子里,阿丽莎也无时无刻地不爱着热罗姆,这种爱已经深深刻入她的心中。但是同时她又严格地以宗教戒律去要求自己,不停地向上帝去反省自我,每次都提醒自己去做出牺牲,以防自己被眼前的幸福冲昏头脑,想让自己去拥有像旁人一样的世俗爱情。在她看来,那种爱情恐怕只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为了让自己获得一时之幸福。而她自己对于热罗姆的爱情是更高意义上的,是通向那“窄门”的。但是这也注定让她与热罗姆之间的爱情成为悲剧,二人注定无法在一起获得幸福。

  全书的最后,热罗姆回到阿丽莎妹妹朱莉埃特家中时,发现朱莉埃特已经成为了和她母亲一样膀大腰圆的家庭主妇,孩子们在家中嬉闹,自己每天忙碌于家务,朱莉埃特经不住岁月的洗礼,失去了自己年轻时候那活泼可爱的纯真时光。或许直到完本,许多人还是会喜欢朱莉埃特,认为热罗姆应该同她在一起。然而我以为朱莉埃特正是作者有意放在阿丽莎身边的一个对照。同阿丽莎相比,朱莉埃特获得了世俗爱情所能获得的一切——同一个不那么相爱的但是家底殷实的人结婚生子,度过自己幸福但却平凡的一生。这爱情看似美满无缺,但实则千疮百孔,早已丧失爱情之实。“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最终,阿丽莎选择了人少的,路小的道路。这点将书的意义推向了更高层面的意义:永恒,也就是标题《窄门》的真正含义,永恒的爱情。

  无疑,这是一出爱情悲剧,不过更能令人深思。自己所得之爱情是否真的能留存至古?还是只为繁衍而来最后随时光而去?在永恒面前,这些都会黯淡,然而获得永恒的最后一定是少数人。

【《窄门》读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

读后感(通用24篇)07-21

《呐喊》读后感(通用13篇)07-09

名著读后感(通用21篇)04-02

林清玄读后感(通用20篇)10-22

读者读后感(通用12篇)05-29

雷雨读后感(通用14篇)05-18

告别读后感(通用10篇)03-09

老子读后感(通用21篇)07-31

《简爱》读后感(通用24篇)06-30

军神读后感(通用28篇)03-11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读《冬夜读书示子聿》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