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生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读后感1
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它岔道横生,充斥着许多的困难和挫折。
人生犹如宽阔的海面,它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正如高加林的人生一样,有平静也有曲折,艰难困苦与欢声笑语并存着。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以高加林的经历为故事线索,展现了一幕幕画面,体现了艰难选择的悲剧。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但他有理想,也有抱负,高考的落榜使他受到了一次打击,他内心是多么的苦闷啊!而他教师的职业被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替了之后,这个赋有才华的年轻人又一次遭到了打击,我能体会到他那时的痛苦与心碎,他是那么的热爱这个职业,而如今却被他人所取代。无可奈何,他回到了村里,开始了地道的农民生活。在他人生的低潮期,一个可爱、活泼而且善良的女孩巧珍走入了他的内心世界。他们两人开始相爱,初恋是美丽的,也是激情澎湃的,但是好景不长,他们之间面临着父母的责难和乡亲的议论,可慰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样一段纠结的时光飞快逝去,高加林在他人的帮助下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的,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为城里引人瞩目的人。事实上,他的确很出色,他辛勤、朴实,他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同时他也遇到了昔日的好友——黄亚萍。黄亚萍在认清自己的内心之后,开始狂热的追求高加林。高加林在一番思索中,倾斜了天平。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一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但她与高加林有很多相似之处,他最终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拒绝了巧珍。令人伤感的是,在巧珍被拒绝了之后,她并没有任何怨言,只是担心高加林,但泪水却一刻不停的涌出眼眶。这种无私的爱感动了我,也仅仅是感动,我无话可说。退一步来说,就算高加林拒绝的是黄亚萍,可他的心也不会就此甘于平静,不会去想更广阔的天空。我不懂他为何放弃了那个那么爱他的女子,或许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前途才是最重要的吧。
人生亦是这样,变幻莫测,将人玩弄于股掌之中,高加林与黄亚萍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高加林进城背后的事被人告发,他们的爱情也像空中的蒲公英,随风飘散,各自东西。而在这时高加林才发现自己深爱的人是巧珍,他也为此悔不当初。悲剧便是如此,你未曾珍惜的到最后却是深爱的,烙印在心中一辈子的。他要面对的是再一次回到生他养他的那一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减少了曾经的狂热,冷静的反省自己,接受了村中顺德老人的一席话语,而后一下子扑到在黄土地上。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对许多个岔路口,或悲或喜,或酸或甜。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经历了许多许多,同样也失去了很多,人生就是这样一场玩笑。但是有时我又会去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没有人想象笑话一样度过一生,然而人生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困难。没有笔直的人生,更没有缺少岔道的人生,而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选择,去面对。
人生读后感2
不久前,经朋友推荐拜读了着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人生论》,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培根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在《培根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不仅要尽可能的获取各种各样的广搏的知识,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有些人非常刻苦,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许多学生念书时成绩很好,但后来,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能否发现机遇。
机遇难得,我们可以创造机遇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可以,但一定要要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交流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博采众家之长,那么你就具备了得到机遇的一个非常好的素质。还要注意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创造机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现问题,要很快调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这本书上所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对每一个人,尤其是对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人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愿每一个心中有梦想的青年,懂得抓住机遇,学会创造机遇,早日实现心中的梦!
人生读后感3
《有梦不觉人生寒》是著名文化学者于丹首次从自我修炼的角度,将她最新关于情感、生命、梦想、人生的若干私家美文结集出版的一本书。这本书延续了于丹作品的独特风格,细腻宁静,娓娓道来,以小见大,意味深长。全书分为“真我出发”、“真命气象”、“真回山水”、“真爱家园”、“真如本性”、“真品人生”、“真珠流年”、“真心欢喜”八个篇章,求真问道,并配以“国学小站”和经典美图,让读者在一次次丰美的国学滋养中,不断反思共勉,邂逅自我,学会随缘,重建生命,得一己清欢。
《老子》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业既成,引身退去,应当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正如花开了,结了果,成功了,也就退了。秦始皇两大爱将:王翦功成后谋小利而全身;白起再接再厉以至死其非罪。刘邦得天下,第一功臣张良、萧何成功隐退,而韩信留恋功名,惨遭屠戮。而宋太祖赵匡胤当权后,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臣们的兵权,却使不少人得以善终。我不能不感叹作者国学功底的深厚。她能够把古典信手拈来,能够让已经消逝的历史活灵活现地走了出来。一篇散文竟然包容着如此丰富精彩的东西,历史故事、名人佳句、卓越哲理,包罗万象,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盎然,可是其中的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
我们处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设计,都怀有不同的梦想,也都在寻找从脚下抵达梦想的那条道路。19岁那年,于丹想去敦煌看沙漠风景,就向莫高窟的讲解员借了一个装八节一号电池的巨大手电,独自出发了。不难想象,在看到无数瑰丽的景色后,她迷路了。整整一夜,她在不到10℃的黑暗沙漠中度过。当时她背的手电是唯一没有用的道具,但是那个手电是用来照亮梦想的。于丹由此认真地思考,人到中年,当你终于有很多的轰轰烈烈,繁华过尽之后,为什么会沮丧呢?这是因为,现在懂得了在这个社会上,什么是沙尘暴,什么是沙丘平移,为什么有狼,为什么会降温。所有来自直接经验或别人间接经验的影响,让人变得害怕了。这个时候能给自己充电的,就是心灵深处那些永远闪亮的梦想。
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我最喜欢这样一句古诗:“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憾。”人生没有痕迹,就像光阴流水一样都走完了,但是幸亏有梦,有梦就不会觉得人生太寒冷。如果有梦,哪怕我们是一粒轻沙,越过千山万水去演绎一幅一幅沙画,到最终,梦想会变成我们生命中真正无可剥夺的资源。直到那一天,钱不能带走,房子不能带走,孩子不能带走,我们唯一带走的是这些曾经,这些生命的画卷;而鼓励我们去走过,去作画的,是梦想。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徜徉《有梦不觉人生寒》书香间,在给人沉静、愉悦的同时,悄然地点亮一盏温暖的心灵之灯。让我们在时间的磨砺中始终以梦想为导航,不懈怠、不焦灼、不彷徨,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梦。
人生读后感4
事业方首先是是要明确自己热爱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发现了吗?人生依然从为什么开始,找到生命的意义,才能真正激发自己生活的激情和动力。我发现自己就特别喜欢能够去帮助和影响他人,教育就是我们去改变原有假设的过程,就是用一盏灯去点燃另外一盏灯,这也是我愿意为之去努力的事业;做这件事的时候,我能够心无旁骛,能够不分周六周天能够白天晚上一股劲的去做,这就是所谓的心流。假如你能找到这样的意义,这可能就是你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二是有应急方案;我记得在很多的书中都讲到了人生必须是要有备份的,是要有应急方案和安全空间的,就像我们这一次的新冠肺炎,为什么我们很多的人会觉得压力非常大,是因为我们一下子经济上断了粮,我们只有一个收入的来源,很多人又没有做很好的储蓄计划,通过这次新冠肺炎我们开始明白人生是需要有应急方案的,当然此次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反思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开始重新理解人生;三是有效分配资源(时间精力和才能),这个其实还是要事第一的原则,我们需要尊重二八定律,把60%~85%的时间里头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真的能够保证完成目标!
家庭方面:1.好钱和坏钱理论,如和孩子多沟通(孩子,3岁前你和他多说话他就具备4000万以上词汇,少说话1300万词汇)孩子会更聪明;而且孩子在三岁以前是建立情商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你能多拥抱你的孩子,多传递对他的爱,多让他去读书,多让他去听音乐,多让他去欣赏艺术,那你的孩子就会有足够强大的安全感,也会去对这个世界有一个非常愿意去感知的态度,这样的话你的投入就是一个好钱的概念。2.需要完成任务的理论,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扮演了好多种角色,比如说我既是女儿又是妻子还是母亲,还是妹妹、姐姐等多种角色,那我需要根据不同角色设身处地的了解需求。哈佛大学做的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够健康长寿最重要的秘诀有和谐的家庭和人际关系。3.经验学校理论: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形成勇气的经验。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孩子的耐挫力是很差的,原因是我们的父母保护的太好了,但同时我们又发现人类所有的事情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才会得到经验,因此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让他去经历困难体验挫折的感受,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去引导和陪伴,让他形成好的勇气。假如我们一辈子就希望把孩子放在身边,有你去看着顾着,那可能我们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巨婴。
最后,如何确定人生不偏离轨道:关键坚持100%原则而非99%原则,防止边际思维陷阱。其实原则只能是100%,如果是99%就不叫坚持原则,这可能是提醒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在历史上著名的巴林银行因为一个交易员把整个银行都搞垮的事件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所以原则是要100%的去坚持的。
人生读后感5
大约在20xx年的时候买过这本书的初版,后来作者又出过一个修订版《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2》。和初版相比,增加了一些图解,主要内容并没有大的变动,因此选择无论看哪一本都可以。当然,两本都阅读,也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对书籍的分类方式,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实用的书。当然由于作者行文十分有趣,因此完全可以先一口气读完它,然后回过头来再针对书中的描述,对物品开始整理。
从主题角度,这本书可以被归到现在十分受人追捧的生活方式——“断舍离”当中去。当然,这方面的书籍众多,甚至还有相关的影视作品,那我为什么独爱这一本呢?
诚然,它是我最早看到的有关这方面的书,或许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但是在阅读了许多其他书籍以后,并在身体力行践行断舍离的方式之中,每当有人要我推荐这方面的书籍,依然第一时间想到它。
和其他书籍不同,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心动”,这也是判断是否留下物品的唯一标准,并没有过分强调应该保留的物品数量。
许多极简达人都在拼命缩减自己拥有的物品数量。如豆瓣上有妹纸晒出来自己全年的衣服只有14件,其他的物品也少的可怜。还有人则是晒出自己的家中布置,具有空无一物的既视感。
那么究竟该拥有多少件物品才是合适的?开始进行断舍离的时候,不免多次遇到这个问题,参考他人的方法固然可以,但是否适合自己,还要打个问号。
我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即使断舍离,极简被很多人所推崇,落地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它的形式也应当各异。因此,过分强调应该拥有的物品数量,反而会令人陷入困扰:如,看到别人一年只要14件衣服就够了,我却有140件,该怎么办呢?再看另外的朋友则有56件衣服,到底几件衣服合适?
而本书提出“心动”作为判断标准,实在是妙。当然,对于如何判断心动,书里也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我就不在此多说,各位前去看书,自有答案。
除了提出“心动”这一判断标准,书里还有一个观点令我十分喜欢。作者说,整理应该是节庆的时候才做的事情。同时把整理和清扫的概念做了明确的区分。
整理并不是扫除,而我们在生活中却总把他们混为一谈,因此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整理,却总也没有尽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通过区分二者的概念,我们就会明白:整理是把物品清理,精简之后,留下所有令自己心动的物品,然后把他们一一设定位置。当通过节庆般的一次性整理,物品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位置之后,就不需要每天去做整理的工作。
那么平常做些什么?平常只需要记得取用物品之后及时放回原位,便根本不需要再多做整理,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清洁和打扫即可。
如此简单!但是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我真的是毫无头绪。相信你也有过和我一样的困扰吧!那么不妨翻开这本书读起来吧!
人生读后感6
有些书过目就忘,但雾满拦江著写的《我不过低配的人生》,他里面讲述的故事和道理对我却是“余音绕梁”,因为他的话语让我产生共鸣。在如今这个纸醉金迷,科技迅猛,信仰迷失的年代,我们或许得过且过,我们或许肆意挥霍,我们或许举步维艰苦,我们或许努力前行……
忙碌着,奔跑着,痛苦着,快乐着,焦虑着,疲惫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后仍生活在我们越来越不懂的迷茫世界里。在这个纷乱浮躁的大染缸里,要想出污泥而不染,要想独起一支新秀,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身体力行,更需要思想的转变,而他的这本《我不过低配的人生》就是在和我们探讨人生,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让我们在迷失的世界里重新找到真实的自我,重新认识暂新的自己,拥抱富人的思维,过上更好的人生。
要想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必须要突破思维障碍与边界。普通的人物,只要找到自己非凡的一面,并将其体现出来,就会成为显赫的明星。再强大的人,不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始终以最软弱的一面示人,那么他的表现,边普通人都不如。人可以强大无比,气势如虹,也可以卑微懦弱,愁苦悲凉。
人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激发自己的哪一面,刘邦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典犯嘛。我们不是郎朗,我们不是姚明,但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熟知自己的长处,承认自己的短处,学会正确地思考,而不是伪思考,遇到冷静,能正反方面来看待问题,静心、温和,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就能够让心中的智慧浮现,遇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看重别人的是人品,而别人看重我们的是能力,如果你拥有其中一个,那就加快步伐提升另一个;如果两个都有,那你只要继续保持就好;如果你两个都没有,那你不得不反思你目前的状态了。因为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你也不是人见人爱的毛爷爷,你只能靠自己的实力慢慢往上爬。不要高估了自己的付出与劳作,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智商,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离了哪一个照样转得欢。不要时常抱怨,如果你有这个闲情,那就沉静守拙,在专业上面多付出点时间与精力,让你的努力体现更高的价值。
没有谁不向往美好的生活,没有谁不想过更完美的人生,但是你得找准你人生的杠杆,借助一切有力的机会,就像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的那句话,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但是前提是你得足够优秀。学会思考,学会付出,学会努力,懂得爱别人,更懂得爱自已,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术业也有专攻,没事多读几本通透的书,只有你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会读懂你。
因为学习,所以优秀;因为付出,所以收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理解,所以相爱……你向往什么样的人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好。纵然有风雨,但是终能见彩虹。因为我们都不愿过低配的人生,我们愿意过有深度的人生。
人生读后感7
最近我无意之间注意到了书架上的一本书,任何书都无法引起我的关注,唯独这本《人生的境界》深深的把我的心给死死的勾住了。
这本书的封面极其简朴,而我就喜欢这种简单、朴素、有特点的书。
翻开第一页季老的简介出现在我眼前,其实我对任何作者的简介都不太爱仔细读,但是季老是我最尊重的大作家之一,不看岂不是不想了解我最尊重的大作家基础资料吗?我连基础资料都不看的话,那季老的文章我再怎么深入进去呢?季老是山东聊城临清人,他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著名代表作品有《牛棚杂忆》、《天竺心影》、《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等。
翻开第二页,也就是季老的文章,第一辑是《人生随想》。而第一篇则是《人生》,我的亲戚、同学,都说我才五年级就看这么深奥的书,我并不那么觉得,我觉得虽然我有些地方不懂,内容不太适合我,但这是我爱看的书、愿意去思考内容意思的书。第一篇《人生》中,季老说:“我劝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谓予不信,请尝试之。”我每天都在试,效果的确如季老所言: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
第二篇《再谈人生》我看完后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第三篇《三论人生》季老批评了曹操那样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并且季老还言道: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说这话,有点泄气。无奈这是事实我有什么办法?季老又说:“古往今来的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为什么能为国捐躯?为什么能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性命?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就是这样的人能有。”我的个人观点是: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也是只这样的人能有。
后面的41篇,季老更是费劲心思写了出来,加上这几篇,季老写了44篇,分为3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人生随想》共十七篇。第二个部分:《九十述怀》共十五篇。第三个部分:《死的浮想》共十七篇。不要嫌多,你一点点的细细钻研,会给你人生的道路上再添上一盏指明灯。
这本书的最后,季老说道:“人世多悲欢,珍重生命的人,会寻求一种较合理的人生态度,我所欣赏的人生态度,是道家的一种境界。正如陶渊明诗中所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纵然身处大风大浪中,也不欢喜也不伤悲,凡是尽力而为,无需多过纠结思虑。
人生读后感8
人生的轨迹蜿蜒曲折,无法预测的未来,无法抹去的'过去。世间的不公平,时间的残酷,随波逐流的社会变化,一切显得那么的刺眼,这就是中国过去人们的人生吗?答案是:是的!尽在《人生》中鸟瞰过去人的人生,提醒着现在的青年为自己幸福的生活而庆幸并珍惜你所有的,也同时激励着我们一直努力,为人生的目标奋斗!
主角是一个农民家的孩子,名叫高加林。一个很有才气的小伙子,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在同届的高中生里面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了。不仅是校篮球队队员,文章写的也很棒,这些都标志着他的未来将不平凡。刚开始工作时,他还是一个普通的民办老师,自从村里的书记(俗称“大能人”)不公平地把它撤了,让自己的儿子顶替时,高加林变得很难忍受社会的不公平。很少干农活的他转向了颓废的道路,有时还会自暴自弃,认为人生失去意义的他渐渐走向落寞……,就当他快要垮了的时候,一个美丽的姑娘“救”了他。她就是刘巧珍,村里“二能人”的二女儿。美貌的她近乎完美,不管什么都很能干,而且不像平常的农民那么俗气。唯一的缺陷就是她没有念过书。从小就喜欢上高加林的她无私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加林也接受了她。高加林的人生就此又转折了。他的才华是掩不住的,所以为了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一个镇上的干部走后门让加林当了一名记者。本身就十分有写作天赋的他一下子就成了城里的明星,他的文章在广播台上每日播放,人们很欣赏他的文笔。他还在镇上的篮球比赛上锋芒四射,这个投的准、跳得高、速度快的前锋很快又被大家重新认识了一下。在某个特殊的场合下,高加林和他以前的高中同学黄亚萍相遇了,本来在学校里就对对方极有好感的两人很快就走在了一起,为此高加林甚至抛弃了巧珍。两人一起准备去南京发展并改善生活,可好景不长,高加林因被发现走后门而被开除,他又重新下乡。这又断送了他美好的前程。更讽刺的是,巧珍也因为高加林的抛弃而嫁给了别人。
虽有悲剧的开头,但最后加林开始改过自新,从头开始了他原来的工作——老师。一切都显得一波三折,也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前途是重要的,但是绝不能为了它把良心给丢了。一旦认定了一段爱情,就必须坚守它,直到永远。若在外面事业飞黄腾达,就带上她;若是拥有繁华富贵,就与她分享;若是一无所有,就好好待她,别让她受苦。有时,我会站在高加林的角度思考人生,如果我是高加林,我会怎么做?我会做的比他好吗?不见得。所以我会活用我所学到的一切,以加林所犯过的错为戒,走好我自己的人生!
《人生》,人生,这的确是一本改变人生的书!
人生读后感9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同一个梦想--五环旗下的精彩人生》,它让我受益匪浅,从中体验到了许许多多东西。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奥运冠军的童年以及走向冠军之路的艰辛历程。我想刘长春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就是中国奥运第一人。他能走到这步是非常不容易的,人们说成功人士的的背后总有一个故事,但谁又能想到,刘长春的童年如此饱受欺辱。
1909年10月25日,刘长春出生在大连金县小平岛河口村。在他出生时,恰巧他的父亲失业被日本人赶回农村,因而家境十分贫穷。刘长春十岁才进入小学读书,当时学校离家有十多公里路,为了节省鞋费,刘长春一出家门便把鞋子脱下来,光着脚跑步上学,到了校门口在把鞋穿上。与学校一街之隔的是一所日本小学,有的日本小孩在街上玩的时候总是欺负中国小孩,中日两群孩子常常打架。一个日本督学发现每一次打架都是刘长春冲在最前面,有一天,就把刘长春截住,一边骂着:“支na人。”一边高高扬起胳膊,狠狠地抽了刘长春一个耳光,抽得他摔在了地上。刘长春哭着回去告诉了老师,老师给他拭去了眼泪,说道:“别哭,记住:咱不是支na人,咱是中国人,等你长大了,要为咱中国人争气。”在那段苦难的深重的岁月中,刘长春一天天长大,跑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小学时,他便以一百米11秒的好成绩,打破了大连市小学的记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飞毛腿。”
在刘长春受辱的童年里,他没有像它们屈服,反而越来越进步,成了远近闻名的人。他的进步让我不得不向他学习。
成为“飞毛腿”的刘长春并没有因此而骄傲。1927年,18岁的刘长春又跑出了一百米11秒的好成绩。这次优异的成绩让刘长春获得了到北陵体育基地训练的机会。到了1929年10月20日,刘长春有参加了有张学良一手策划的中、日、德三国运动会一百米短跑比赛。参加决赛的五个人中,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啪”发令枪一响,刘长春如脱缰的奔马飞驰而出,很快就甩掉了两个日本选手,与德国名将彦鲁特拉比尔并肩冲在最前面,但是就在快接近终点时,刘长春回头看了一下身边的德国选手彦鲁特拉比尔,因此只能屈居第二。过后,张学良给刘长春请了当时800米和5000米的世界记录保持者德国人步奇当教练,从此,刘长春的百米成绩进步不断。到了1932年7月8日,刘长春从上海出发出征奥运会。一百米比赛时,刘长春在第二道。起跑之后刘长春远远地甩掉了所有选手,但是,由于刘长春在海上颠簸了整整22天、无法训练、呕吐……使刘长春的身体大打折扣,终而被淘汰。但他还是跑出了好成绩。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体验到我所未体验到的。我体验到了运动员的艰辛,体验到了运动员的汗水与泪水,体验到了运动员的努力付出。就像刘长春,因为被日本人看不起、欺负而不懈努力最终站到了奥运赛场上,成为了中国奥运第一人。我觉得我也应该想他一样有一个动力,有一个目标,不断地学习,成为一个有学问、有用的人。
人生读后感10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开区间,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自己的人生都是有着无数种可能的。在胡哲的《人生不设限》一书当中,对于这样的人生的可能性更是有了最好的诠释。
在整本书当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常丰富的。虽然有着美好的童年,但是身体的残疾对于他的成长来说还是造成了一些很大的阻碍。
所以,对于主人公来说,自己的人生在最初的时候其实还是因为先天的不足而受到一些限制的。同时,这份先天的不足不仅仅是对于自己的行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也是有了很大的影响。
你也许会有疑问,没有四肢的人生有什么幸福的!更像是不完整的人生!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不过那仅仅只存在于他的童年,待他慢慢长大了,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他以他坚定的信仰与信念克服了没有四肢的恐惧和担忧,并且活出了自己的价值,创造了一个不受限制的人生。
力克的身体能够帮助他做任何事情的只有他的头部和他自己说的那一只“小鸡脚”起初,他的左脚是两只脚趾合在一起的,为了能够操纵一些工具所以做了一个小手术将两个小脚趾给分开。别小看了他的这两个脚趾,它们帮助力克胡哲敲打乐器、踢球、打字、写字、画画、保持平衡。而他的头部帮助他学习站立,并且让他取得了会计和金融企划的双学士学位。
当然,只有一个可以灵活运用的小脚丫并不足以解决所有生活中的问题,没有完整的四肢显然也带给了他许多烦恼,例如他自己说的,最怕在演讲的时候被人突然抱走,然后他就很难回来了。当他被蚊虫咬了的时候,你也不会明白他的感受。他也没办法和别人玩石头剪刀布。但你认为这是他真正的烦恼吗?当然不是,他也曾颓废过,也曾有过三次自杀的念头。少年的他,担心没有办法融入正常的人群中,害怕被人们嘲笑、被排斥、被孤立。青年的他,害怕不能够用手牵住自己的妻子,成为不了一个合格的丈夫。也永远没有办法抱他的孩子。这才是他的烦恼。
当他长大成年后,他意识到不同的人生可能性,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的,发现了自己的美,从前一切悲观的想法完完全全被他摒弃,他蜕变成了一个成熟的男人,一个有着强大的心理素质的男人。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演说家,横跨五大洲,走遍了34个国家,演讲1500多场,接受了三十七万个拥抱,自称为拥抱机器。
现在的力克胡哲,有了自己的妻子,也有了自己两岁的小孩,他用心、用独一无二的爱拥抱他们。尽管他没有完整的四肢,但是他一样活出了不受限制的生命奇迹!
在我看来,没有四肢的力克胡哲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他的不幸在于他没有完整的四肢,从小就受到了令旁人无法想像的挫折与嘲笑。而他的幸运也在于他所受到的无数挫折,正是那些无穷无尽的挫折与失败,让他变得独立、炼就了他乐观的精神与强大的心理素质。如果他生来四肢健全,我不认为他有一天会像现在没有完整的四肢一样成功。承受的困难越大,品格的力量越坚强。每条被堵住的路,都有一个出口,这是他告诉我的。
【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论读后感08-15
论人生读后感08-16
别样人生读后感10-28
读懂人生读后感08-17
人生之秋读后感08-17
快乐人生读后感10-28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08-11
人生没有草稿读后感08-12
烦恼人生读后感08-15
弯弯人生道读后感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