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读后感

2022-04-18 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格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格的读后感 篇1

  人生,一个既漫长又短暂的词语,在这漫长的人生中,大家可否拥有人生的快乐?人生的快乐究竟是什么?是整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吃饱了睡、睡饱了吃;还是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足生活?以前的我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事情,但是今天,我读了《人格》这篇文章,才明白人生的快乐该是什么。

  《人格》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独臂乞丐到一个庭院去乞讨,但女主人非但不慷慨施舍,反而要他去搬砖头来换取工钱。乞丐认为女主人是在戏弄他,但女主人只是用行动来告诉他不只是用两只手才可以干活。于是,乞丐便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那20元钱。之后还来过一些乞丐,妇女也是让他们用搬砖头来换取工钱。若干年后,独臂乞丐变成了董事长,他再次来到了庭院,要让女主人一家子迁去城里当作报恩,但是妇女却不肯接受……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感叹,现在的人几乎都是像文中那些双手健全的乞丐一样,都喜欢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为了得到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与尊严。看,街头上抽奖的地方人潮涌动,一浪高过一浪;有些人因为不愿意去劳动赚钱,所以在大街上骗人乞讨……

  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妇人拒绝独臂乞丐时说的那句话:“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是啊,个个都有两只手,个个都可以自己劳动,所以不接受独臂乞丐的照顾,光是这种精神就让人难以做到。试问,谁会像妇女那样把人家的赠与拒之门外呢?

  人生的快乐不是不劳而获,也不是坐享其成,而是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劳动来赚钱,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

  人格的读后感 篇2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假想的世界中,我们不必要的防卫心理,常常让我我们把有关现实的想法和感受误认为是现实本身。所以,在看着本书的时候,"带着现有的记忆和理解,去成为你之前的你。"至关重要。然而在我们尝到甜头之后,我们又得明白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他仅仅只是一个挖掘我们自身潜能的工具,而不能陷入性格分类泥淖之中。

  这本书中含有许多非常晦涩难懂的词汇,比如什么是注意力、什么是缓冲带、什么是本体、什么是直觉等等,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些词汇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后,才能够尝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我们大部分人都活在性格的牢笼中,因为我们只会注意那些定义我们性格特质的特征,所以我们的选择及关注点在无形之中就受到了我们自己的束缚,很少有人能够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维,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很少有人能观察我们所注意的事物,为什么当别人攻击我时我会感到内心愤怒,而他则会坦然接受?为什么我喜欢红色,而他喜欢蓝色?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甚至回归本体,感知周边环境和宇宙大自然。

  本体是我们与生俱所拥有的潜质,而不是我们通过教育、思想和信仰所获得的,人的九种性格应该都存在于本体之中,就像宇宙的一个点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因此本体也是有共性和个性差异。如物种进化生物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生物的DNA会产生变异,但是千百万年以在我们集体无意识中所留下的遗传信息会大体不变,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和视角看待我们的本体。

  此外,先天的身体机能差异,会影响我们对外在环境的感知,但是,那时候我们的意识形态还不明显,思维能力也还没有固定,所以,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如我们在孩童时代,甚至我们还是胎儿生活在母亲的腹中时,由于受到胎盘环境或外在环境的刺激下,出于生存的本能我们会建立起防御机制保卫本体,以免受到伤害,随着意识的产生,心理缓冲带便开始慢慢形成,我们的性格也就开始产生,我们的注意力,也随着我们的性格和喜好定向,我们的思维、语言、行为很自然形成固有的模式,这时人对于宇宙万物的认知系统随之构建。但其实这个认知系统是我们虚构和主观认知的,事物的本面貌并不如此,从这一角度看,性格成为限制我们思想的监狱或牢笼,而我们自己往往不会意识到。要破除这样的思维误区和陷阱,我们要学会内观,反思自我,或者通过练习把我们的注意力脱离固有性格,(fsir)这时便能产生新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当人们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类似于催眠状态的情况下时,就能激活潜意识的力量,回到本体状态,直觉就会发挥强大功效,瞬间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能量,和宇宙通灵,迅速透过现象渗透到事物的本质,找到精要所在。

  所以,要想能够超出我们的一般水平而让自己在现实生活、或者工作当中超常发挥,我觉得专注和痴迷,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作者也讲到,要想获得直觉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内心的状态、冥想以及观察自己本身的一些肢体线索等等,进入直觉感应区。

  读到有关6号性格自述自身故事的时候,我联想到了我的自身经历,6号在童年时期,由于受到母亲的不良影响,在他成年之后,出于安全感的需要,习惯想象最糟糕的事情,只有这样内心才能安定。这种状态在我的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我总是会在不经意之间去考虑事情最糟糕的一面,做最坏的打算,获取安全感,所以常常出现思维想法没有"正见"注意力总是放在在事物消极的一面。而我的这种习性的养成应该早在婴幼儿时期便已经埋下了种子,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便经常做一个相同的梦,一直到我长大之后才消失,我觉得这个梦便是最好的解释,我常常夜里会梦到自己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被一个巨大的实心球追赶,在广袤的大地上我像蚂蚁一般被追赶着无力地奔跑,天空乌云密布,在球的正上方白色的雷电一道接一道地划过黑暗的云层,感觉时刻都有可能把我吞噬,每每当球在越滚越快的时候,我都会从睡梦中惊醒,惊起一身冷汗。

  最后我想感谢葛吉夫先生,为人类认知自己、感知他人和宇宙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三元法、七元论,恰如其分的建立起这个永恒的动态系统,但是关于七元法,和三元论在我的心里仍然留有不解的疑问,在我的内心深处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着我,作为构架起这个强大系统的基本法则应该还蕴含着很多我们没有挖掘的神秘信息。

  人格的读后感 篇3

  学习了九型人格,坐下来写这篇感想,勾起了过往许多的回忆。闭上双眼数数,上次写感想已是上学的时候了吧。

  小学的时候,天真的我对什麽都感觉很新鲜好奇,无忧无虑;却很害羞胆小,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中学的时候,稚嫩的我也开始有了烦恼和压力,为了考一所好的高中大学而刻苦努力拼搏,却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了;大学的时候,一切都很自由,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自己却也没有随心所欲,看喜欢的书,上该上的课,参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结交更多的朋友;初出校园青涩懵懂,步入社会逐渐成熟自信,社会的变幻莫测,人际的冷暖微妙……这一切,让我发现我变了,慢慢的变了……但是我真的变了吗?为什么会变呢?

  学习了《九型人格》,我找到了答案。原来人有九型完美型,付出型,成功型,独特型,思考型,忠诚型,快乐型,控制型,和平型,不用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和世界观,我也的确变了确切的说是成长了。因为生长在这个社会,我就必须适应这个社会,要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经过社会的磨练与洗礼,经过自身的改良与成长,原来有棱有角的地方,可能已被磨得平滑了,但却始终有自己的根,那就是忠诚型。通过测试,我总分最高的三项性格是忠诚型,和平型,成功型,这可能就是我的主要型号吧。虽然这是测试不能以此结果作为定论及终极目标,但对照自己,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还是挺准的。我会坦诚对待他人,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我很乐意和聪明成功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的智慧和成功会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相反,控制型的人似乎因为他们的强势和强烈的掌控感会让人有些不舒服。我的主型里居然还有成功型的潜在着实让我感到不小的意外呢,为此而努力吧。

  学习了九型人格,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后会更多的看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减少不必要的抱怨。不再说他怎么这样,而说他就是这样。在企业里,各种型号的同事都有,而性格没有好坏对错优劣之分,也正因为有了不同型号的同事共同作用,企业得以成长。九型人格让我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并知道在何种情形下怎样的行动将更为有效。同时,也将更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格的读后感 篇4

  我一直不明白自己的人格类型,读了整整一个月的《九型人格》,我终于知道,我属于一个典型的八号人格——保护型的人。

  “你,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吗?”这是我在本书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不能正确认识,所以要好好地读你。

  这本书是关于九型人格的,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个人修养与自我提升、历练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力,与当今其它性格分类法不同。九型人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它可以让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人们明白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的短处、活出自己的长处;可以让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真挚、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

  读了此书,我才明白,我作为一个典型的八号人格——保护型的人,我应当如何抓住机会,如何掌握自己的情绪变化,如何让自己的言谈举止得体,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果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改变,我就会变成一个保守的人,一个内向的人,就会错失良机,就会失去好朋友,我就不会打开心扉,我就不能主动地与人沟通交流,我的生活就会不快乐。

  活在这个世界中,人是需要爱心和个性的。同学有难,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朋友错了,我直言相告,不遮不掩。同学和朋友都称我为“女汉子”,因为我的个性,也因为我长得高大威猛。我之所以获得了真正的友情,因为我张扬了个性,活出了自我。

  我要向世界上著名的八号人格林登·约翰逊学习。他是美国第36任总统,他是总统,便好像没有总统的一本正经,西装革履。他经常裸露着身子在白宫游泳池游泳,一边喝酒一边飚车。他想搔痒就搔痒,想打嗝就高声地打出来,我行我素,个性张扬。他有时在宴席上会从别人的盘子里取东西吃,有时正开会,他会要求大家和他一起去方便……总之,从骨子里,约翰逊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

  约翰逊喜欢用高压手段,他行使总统职权并不专横。约翰逊自比为美国人民的家长,是他们的“大爹”。他爱发号施令,但平易近人。

  我虽然是八号人格,但可惜不是美国总统,不是那个“大爹”,我没有他那么大的权力,但在我的班级里,我大小也算是一个官吧。

  我大大咧咧,喜欢操控一切。在班级里,我是副班长,我似乎长得有点着急,竟然有同学不叫我副班长,叫我“奶奶”了。叫“奶奶”也就算了,能为那些“孙子孙女们”做点事也值。做“奶奶”的总是爱心泛滥,乐于保护一下弱小群体。“奶奶”对于班里的刺头敢于动真碰硬,对班里不顺眼的事总要管一管,说话也不免唠叨。有同学说,“班主任也没像你这样,你也太过份了吧。”没办法,谁让我是保护型的八号人格呢。

  读《九型人格》一书,我乐意接受保护型的八号人格,但我要做一个保护你的人。让我个性张扬,让我保护你吧。

  人格的读后感 篇5

  《动机与人格》这本书详细阐释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行为背后的需求、需求背后的动机,对于理解我们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旦从动机和需求出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迷惑就能拨云见日,而曾经视之为问题的结就自然而然就松开了。

  本书对于了解人类动机理论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者、需求层次论都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他人的介绍或引用往往有误解、误读或者断章取义的成分,比如对于需求层次论就有一些机械或片面的解读或理解,而且被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所接受所误解、误传。另外,阅读此书对于观察与认识自我也是一面较好的镜子,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进一步洞察自我的人性,就像作者从自己研究对象——自我实现者身上所学到的。

  该书提出了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人类动机的需求层次论,即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对大多数人说这五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需要予以满足的顺序,但是也有例外,也就是说满足需要的顺序不一定是这五个层次呈现出来的固定的顺序,优势需求并不一定是在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转移到更高一级,在低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之时,高层次需求也可以成为优势需求。“某种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者组织作用”,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是指新的需要成为又一个优势需要,由次要需求转为主要需求,这个出现是逐渐的而非突发的,是此消彼长的过程。而且作者所说的一般情况下这五个层次是,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则另一个层次的需要相继产生,但这并不是说,一个需求必须百分之百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产生。事实上,社会上的大多数正常人其全部基本需求都部分得到了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满足。称为基本需要的东西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且需要本身具有文化差异性,但是“基本需要比表面的欲望或行为更为人类所共有”。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级基本需要经过长期的满足后,可能变得既独立于它们的更强有力的先决条件,又独立于它们本身的满足,正是那些坚强、健康、自主的人最能经受住爱和声望的损失。是的,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后往往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经常觉得孤独、无依无靠,很难从内心自主产生积极情绪,对他人的接近与离开很敏感,遇到不顺容易崩溃钻牛角尖。因此,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如何接受别人的爱,也知道如何爱自己、爱别人,这样的人即使遇到打击,会把它看作挫折而不是灭顶之灾。

  人格的读后感 篇6

  马斯洛出生的时代是一个“人性一直被低估的时代”——在当时的心理学领域中只有两大势力:行为主义方法,临床的心理分析方法。更准确的来说,人类行为被限制在了机械论和病态模式中。而这本书所要展现的便是对人性更丰富的研究,全书分为四个板块:动机理论,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自我实现,人类科学的方法论。阐述马思想的在前三个板块,最后一个板块是描述他研究人类科学时的心得体会,也就是方法论部分。下面简要的谈谈个人对这些部分的理解。

  马斯洛的研究是一个体系,所以非常有层次和逻辑。文章开始的部分有这么几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竟是本书探讨的核心:什么样的人才是正常的个人,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良好的社会。重新思考这个问题。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金字塔的形状划分出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常见翻译是社交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正是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核心架构,自下而上的需要逐步出现,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便让位于高层次的需要。尽管这只是它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却显得非常生动,尽管不能夸赞科学,却一直被人们重视。

  马斯洛同样也有给动机进行了分类,让需要和动机从结构上有了结构上的联系。

  动机理论部分对个人的详细阐述正是对第二部分心理病态、正常状态(心理是许多个人造成的规律,也就是社会层面)做好铺垫。回到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良好的社会。尽管马斯洛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从他的逐步分析上来看:由剥削、威胁和冲突所造成的个人需要的受阻暴露出个人病态、从社会的广泛视野上看,病态社会由此诞生。可以见得,病态是无论那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存在,包括读者个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肯定一个良好的社会的存在。就像是人无完人一样,社会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同社会一样,他接纳我们的不同,我们同样应该接纳他的病态。

  文中,马斯洛向五个所谓的“正常”发出质疑之声,并预言新概念的发展趋势。正常的人,最重要的是相信人都有一样有生来的天性和心理需求,然而也有不同于其他个体的特质;其次是内在的顺从天性轨道的发展。

  社会没有完善的存在,人也没完美的存在。但是自我实现的人确是不在少数。马斯洛同样对自我实现者也有一个层次划分,运用前面的理论,从他们需要满足情况观察发现他们的创造性、专注力非常之强。

  通读全文,我受益匪浅。尽管个人已经足够渺小,但是需要却仍然有那么多层次。小到人际关系当中的微妙变化也好,大到商业大亨们的巅峰体验也罢,都透露着相似的规律。我们是相同的人,有着相同的思想结构,但是因为对于顺应内在动机却做出了不同的响应。必须接受,任何人之间都有不同的差异。

  另一方面,马斯洛的思想带给我的是另一种人生观,他人所追求的,是和我一样人所追求的。病态社会正是基本需要受到阻挠:不充分的爱、感情、保护、尊敬、新人、真是与过多的敌意、侮辱、恐惧、轻蔑和驾驭。要造就一个没有病态的社会恐怕男有可能,但是如果从这几个方面下好功夫,或许也能让他人幸福。

  人格的读后感 篇7

  第一次了解九行人格是从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上,虽然只有三天两晚的时间,但是它探究人心理的神秘色彩加上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使我深深迷上了九型人格理论,培训过后就迫不及待地找到相关书籍来了解。这本书就叫做《九型人格》。

  本书作者海伦·帕尔默(美),是九型人格的一代宗师,钻研九型人格已超过三十年,是九型人格理论的世界权威专家。九型人格是一种深层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学问。它按照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将人分为九种: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浪漫主义者、观察者、怀疑论者、享乐主义者、保护者、调停者。

  这本书一共分十一章,第一章综述九种类型人的基本特征。二到十章是系统具体的分析九种类型人的不同特点和自我修养的方法等等。最后一章则主要是教人们如何辨别这九个类型的人。

  看完《九型人格》这本书,我更加迷上了九型的理论,似乎对每个人都想实用一下,也为每种人格提出对其有益的做法。首先,我在看到第6个左右时发觉,有益的做法好多都是“注意到……”“意识到……”这种表达,原来注意到自己有哪些问题,就已经很好了。当你注意到自己的问题出现时,就会有意识去改正了。还有个心得就是,要包容一切不同人格的人。别人的不足和缺陷,都是由于他(她)还未意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我们应该原谅、包容、接受别人,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和其沟通,用不同方法应对不同人格的人,发现别人的潜质和优点。

  九型人格最卓越之处在于能穿透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最隐秘之处,发现人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它是关于人的性格类型的一门学说,也是一种古老的智能。“九型人格”的英文单词Enneagram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指一个有九个点或九条线的图。其中Ennea是“九”的意思,Gram是“图”的意思。据说,九型人格的发展不是在学院中,而是由一个叫做苏菲的游牧民族发展起来的。因为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需要跟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所以需要借助这套学问用不同的方式跟不同的人沟通、相处。正因为这套学问不是从象牙塔中发展出来,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它有很强的实用性。

  一个乞丐与一个富翁,他们可能正是同一个类型的人;一个囚犯与一位法官,他们也可能是同一个类型的人。无论我们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都无法定格我们的未来。正如一句话所说:一个人来自什么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将要去什么地方。

  九种类型的人并无好坏之分。或许你喜欢其中的一种类型,但你却并非就是那种类型的人。或者你一直以为自己是属于第一类型的人,但后来有一天你也许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是第二类型的人。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与判断,否则会让我们失去许多本已拥有的东西,时间才是最可靠的。

  九型人格能够帮助我们洞察人心,提升人生的幸福和成功。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但通常我们并不知道别人的看法。只是以自己的看法来判断他人的思想。九型人格的教义强调的,是要走出的固有观念,去感受他人的思想。它帮助你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九型人格能够常常提醒我:不必要的防卫心理,常常使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误是现实本身。我相信,这本书里的内容能够帮助许多人认识到的自己的性格类型,更能够帮助大家超越自我。

  人格的读后感 篇8

  在朋友那知道了这本书,原本打算自己买的,但是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九型人格这几个字,没想到在图书馆一搜还真的有。刚开始翻开这本书阅读的时候,给我的第一感觉这本并不是对于心理学的研究,而是一本阐述一种神秘的预言或占卜的书籍。

  九型人格的意思是我们所有人的各种性格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九种,他们分别是一号的完美者、二号给予者、三号实干者、四号悲情浪漫者、五号观察者、六号怀疑论者、七号享乐主义者、八号保护者和九号调停者。这些每一种性格的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们有自己的闪光点也有自己的缺点。

  在我还没有正式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猜想我是哪种性格呢?在字面上看到这九种性格的名称我情不自禁的就会想我最好是给予者、实干者或者是保护者。因为我觉得那些享乐主义者或者那些完美主义者在名词上听起来就感觉不像是什么好的性格。这就是人的一些天性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可以是最完美的,但是其实只有真正长期的观察和了解之后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性格类型。这里的九种人格类型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只属于这里面的其中一个性格,每一个人都可能有这里面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性格特征,这里所谓的性格种类指的是每一个人的主导性格。这种性格在这个人的身上表现的是一种主导的类型。

  并且这样的性格特征还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处在强大的压力下和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性格又会朝着其他方向发展,这个让处在九宫格图上的三角形位置上的人联系在了一起,而且作为主导性格的3、6、9号又是其两边性格的主导者。这让九型人格顿时变的复杂了不少。

  在读者这本书的时候,每读到一种人格类型,我总是在我的生活中在我认识的人当中寻找这种性格特征的人,有时候读着读着我就会有种想要会心的笑,因为我会想到谁谁真的就是这样的,他肯定就是这种性格特征的人。认真的阅读和研究九型人格对一个处在社会中与他人相处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当你知道这种人的性格类型之后可以根据其特点来与之相处。

  但是其实我最感兴趣的并不是可以了解他人的性格类型,我最想知道的是我属于哪种性格类型的人,我这样性格类型的人有怎么样的性格优点和缺点,当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格之后才能做到三省吾身。但是当我一章章阅读,看到一种又一种性格类型的时候却始终没有发现自己很明显的人格类型,我一直告诉自己说可能在后面呢。到了最后一章我发现还没有找到我自己性格的影子,知识在享乐主义者和保护者还有一点调停者那看到一些片段。

  深思了好久,原来其实是我对于自己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可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不大愿意去直面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是最能够包容自己的人。但是自己的很多缺点和习惯在外人看来却是另外的一种情况了。所以很多人会说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却让我对这个答案保持自己的观点。加上这本书也需要时间去研究,我看到的可能只是很浅显的表面。但是我忘记了是哪位名人讲的(好像是俞敏洪)现代的知识太多了,假如你对一本书研究的太透彻的话就失去了读很多其他书的机会。

  人格的读后感 篇9

  近利用闲暇时间,读完了帕尔默著的《九型人格》,厚厚一本,感慨颇深。

  《九型人格》是基于九型人格论写成的一本入门书籍,按照其说法,他把地球上的所有人类分成了九个类型。不管你是男是女还是比较另类也好,也不管你是哪个民族国家或者在历史上扮演过什么角色也好,都逃不过这九种类型。假如你曾很深入的研究过九型人格论,并对其了如指掌;再假如一个你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站在你面前,但你已经知道他是属于哪一类型的人,那么你就能完全在一件事发生之前就能准确的预料到这个人会就此件事做出什么样的反映,甚至是说出什么样的话。九种类型的性格分别为:一号:完美主义;二号:给予者;三号:实干者;四号:悲情浪漫者;五号:观察者;六号:怀疑论者;七号:享乐主义者;八号:保护者;九号:调停者。

  本书的作者对人类性格类型有很深入的研究,里面的案例、分析,如浩瀚的星空奥妙无穷,每一种性格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待改进的地方,就好像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哪两个人的性格是完全一样,但是性格又会随着时间,空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每一种性格都有进化的可能。九型人格最卓越之处在于能穿透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最隐秘之处,发现人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它能够帮助我们洞察人心,用有效的方式对应他人,最终提升我们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本书所要表达的是,九种类型的人并无好坏之分。或许你喜欢其中的一种类型,但你却并非就是那种类型的人。或者你一直以为自己是属于第一类型的人,但后来有一天你也许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是第二类型的人。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与判断,否则会让我们失去许多本已拥有的东西,时间才是最可靠的。了解自己和他人一样困难。就象爱因斯坦所提,人的一生,脑力上发挥的能力才百分之几,人能对自己的了解,也就仅限于此。人的因素,是一个变量巨大的因素,也是个博弈的过程,存在着无数种的可能。而人生,就是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自然的博弈过程。

  一个乞丐与一个富翁,他们可能是同一个类型的人;一个囚犯与一位法官,他们也可能是同一个类型的人。无论我们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都无法定格我们的未来。正如一句哲言所说:一个人来自什么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将要到哪里。

  人格的读后感 篇10

  “18,《三克镭》……”教室里传出同学们琅琅读书声,老师正指导我们这令人感动的新的一课。

  当我声请并茂地读到“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时,不禁疑问重重: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镭问世不久,身价就已高不可攀,由此推断,居里夫人仅凭拥有这项专利,早就富甲一方了。为什么他的实验室会是如此的简陋呢?好奇心促使我继续读了下去。

  你或许会认为现在的居里夫人已成里个腰缠万贯的女富翁了。不,课文作了否定。“当美国记者问道:‘居里夫人,难道你就没有想要的东西吗?’居里夫人异常平淡地回答:‘我想要一克镭,以便继续研究。可18年后的今日,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看到这时,我的心头不由一震:原来居里夫人将镭的提纯方法公众于世,竟然没有将这个发明专利为己谋私利,以至让自己的生活如此困顿。此时我不由对居里夫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是啊!真是让人难以置信,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镭的发现者,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竟然买不起一克镭。居里夫人崇高的品质,伟大的人格,对科学忘我的献身精神,怎么不让人感动,怎么不令人钦佩呢?我的眼睛诗人了,继续默默地往下看。当我读道:“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居里夫人这句感人至深的话不正是她那种高尚品质,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吗?是的,如果一个人既能够保障自己的利益又不忘大众的福利,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然而,居里夫人却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对科学事业的执着,选择了对人类的无私奉献。居里夫人是一个梦想者,同时也是个关心社会关爱人类的人。当她拿到美国捐赠的第三克镭时,毅然提出了修改证书。她没有想要腰缠万贯、富甲一方,也没有想到要为后人留下一定点遗产。她把这一可镭拿去研究治疗癌症,造福于人类,可见居里夫人的人格是多么高尚多么伟大啊。我擦拭了一下眼角的泪花,掩卷而思;脑海里又浮现出另一幅画面:瑞典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他为了研究炸药,遭到了人们的驱逐和唾骂。但他没有放弃,为了科学事业他不懈地努力着、奋斗着、拼搏着,当他血肉模糊地从硝烟中站起来时,炸药试制成功了!尽管为此自己被炸得伤痕累累,尽管为此他失去了亲人,尽管他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可他却无怨无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又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钱成立了基金会。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他不也同居里夫人一样具有伟大的人格吗?难道居里夫人、诺贝尔都是傻子吗?不!!!这正式他们伟大人格的体现。读着、想着,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是啊,人类需要梦想者。然而人类更需要醉心于事业、无私奉献,具有伟大人格的人。试想着如果我们人类再多一些这样的人,那我们的社会还愁什么不能向前发展,人类还愁什么不能进步呢?居里夫人是我们的典范,她的至理名言将永远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

  人格的读后感 篇11

  刚刚阅读完了《阴影人格》中的相关内容:被阴影蒙蔽的女人。

  许多研究结果证明,生活在一个能获得和给予支持的交往关系网中的女人有非常良好的自尊,她们能很好地面对恐惧和危机,较少会变得抑郁。

  交谈是一种创造性的、能产生新东西的过程。这种女人间长时间的思想交流被很多人称为“咖啡屋闲扯”,这种现象在男人身上很少见。长处不被看成长处,反而被当作短处来对待,成为讥笑的对象。问题在于,女人常常根本没有觉察到这是问题,反而也参与其中,使用这种贬义的言辞。

  自尊水平越低,就越容易与进攻者同一。在与进攻者同一时,我们女人给自己蒙上了阴影,我们否认了自己的价值。总是有一些女人具有一种所谓的“派生的同一”。她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容易被人所爱。正是因为交往对女人如此重要,所以她们才会随时准备与人修好,对所发生的事情表示认同和喜欢,似乎这是不能被改变的。

  她们的长处交往能力同时也成了极大的缺陷。为了在男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让阴影真正地发挥作用,男人、经济、科学都必须记住这些阴影的特征。

  学习了本章内容,我们要知道,我们女人不能被自己的阴影蒙蔽,我们要承认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这样我们才会更爱自己,也更好的得到别人的爱。

  人格的读后感 篇12

  刚刚阅读完了《阴影人格》中的相关内容:阴影的爆炸力。

  在本章中,作者一开始便提出了一个问题:年轻人是如何冲破父母的阴影的呢?

  年轻人对自己产生怀疑,也对父母和他们与父母的同一性产生了怀疑。他们在自我反省时也顺带对家庭进行了一番思考,其结果常是指责:“你们根本不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你们不诚实!”接着就会谈到那些常常体验到的阴影。

  伴随这些阴影,也会产生许多令人害怕和陌生的东西,这也会增强自我怀疑感。如果年轻人能在团体中过整个一代人的阴影生活,这就足以使他们快乐。

  过阴影生活这一行为本身具有破坏性,它干扰了父母热衷的压抑性教养,引起了混乱。阴影的价值始终威胁着现实适用的价值,那些会引发害怕所以被压抑的东西摆脱了压抑,现存的价值受到了质疑。

  如果阴影被接纳,如果不是简单地去谴责年轻人,把他们当作替罪羊,就会孕育一种极大的机会,使旧的投射机制得以维持。

  在年轻女性那儿,我们尤其能看到“大团体压力”,她们会体验到一种“女性压力”。为了了解这种女性压力,为了决定是否承受这种压力,何处需要承受这种压力,承受到何种程度,年轻的女性必须具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意识,也许还要有作为母亲的决断能力。

  让阴影不再被排斥,不再受上一代父母的延续,让年轻人有自我的意识,敢于打破原有的观念。

  人格的读后感 篇13

  刚刚阅读完了《阴影人格》中的相关内容:什么东西使阴影接纳变得困难。

  作者在本章中分了两大块的内容:宁死也不能丢脸和阴影群。

  如果这个人把理想自我视作其行为的榜样,那么由此开始来实现理想自我是正常的,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果相反,把实现这种理想自我作为一种绝对的要求,那么任何一种不公平的行为都是一种拒绝、一种灾难。

  一个致力实现理想自我的人是有助于他人的人。他会实实在在地完成他所承担地责任,并且力图把坚定地信念贯穿一生。

  作者提出,抑郁本身是一种心灵地失灵,一种必须隐藏起来、不让他人发现的心理失灵,这就成了阴影。人可能会发展到自杀地地步,以便不让这种“耻辱”被别人知道。人们希望这些人在与阴影交往时由更多的自由。他们也会与阴影抗争,但只是以躲藏的方式。最后获胜的是阴影,人却死了。

  接纳阴影的个别特征是可能的,因为这不会对代表整体人格的自尊产生强烈的威胁。有人会对生活中的这些事产生一种好奇,产生一种充分发展自己强有力一面的兴趣,这时勇气就会大于恐惧。

  把混杂着各种阴影特征的梦分解成个别的阴影成分,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法,比如通过拟人化把阴影比作怪物。这些阴影特征就可以与日常的阴影行为联系在一起,并被接纳。如果我们接纳这些使我们非常害怕的阴影特征,常常会给人的生命活力带来巨大增长。

  一旦我们接纳自身的阴影部分,那么也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正能量。

  人格的读后感 篇14

  刚刚阅读完了《阴影人格》中的相关内容:阴影接纳的模式。

  我们与阴影对抗时,关于我们身份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神话中所说,如果外部的权力范围缩小了,不再与之有关,权力的象征物也就不复存在了。

  作者提出,如果某人有积极的母亲情结,他就会期待别人会像母亲一样对他好。在这种情况下,他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地方会出现阴影,他一直感觉很好,如果可能的话,他也不想在其他地方会出现阴影,一种积极的母亲情节使人单纯,使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轻信他人。

  作者还提出,一种与善良分离的情景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与父母阴影的分离发生了,年轻人开始去体验那些被父母作为阴影而忽略的生活。这种生活在家里是被禁止的,这样一来,他们就与父母处于对立的状态。通常,父母并不会对他们进行批评,而是在他们的家庭体制中不给年轻人这种机会。因此,他们就不得不有赖于阴影了。如果我们与阴影同一,我们的行为举止就与较少被阴影蒙蔽时十分不同,这不可避免地会给交往带来困难。如果人们把一种内在的形象保留在客观层面上,也就是留在投射中,就会促使做梦人非常坦诚和激动地谈论这些人,却不曾想过他们实际上在谈论自己。

  在本章中作者通过一个个故事,最后还得出了一个答案:生命活力不应该被“死亡的阴影”蒙上阴影,不要去探讨长生不老。正是因为有死亡,所以更应该为生命而活着。

  也是,自然界中,向来物以稀为贵,就像知道一样很珍贵的东西知道随时有可能要失去它,它在无形中便变得弥足珍贵了。所以才会更加的珍惜和善待它。

  本章最后,作者还提出,阴影部分常常是那些强大的部分,是具有许多能量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应该竭力倾向于接纳它。如果我们与它势不两立,就可能被其中想要抑制的巨大能量所摧毁。

  所以,阴影可能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当我们知道自身存在着某些阴影的时候,我们要勇于正视自我,以完全开放地态度接纳自我,与内在的小我和睦相处。那么,我们自身的能量就会越变越强大。

  人格的读后感 篇15

  刚刚阅读完了《阴影人格》中的相关内容:阴影是陌生的。

  本章中荣格提出了一种无意识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不能简单地把无意识视作被压抑和被遗忘的东西的聚集。它是一种能始终不断地产生新的冲的心灵层面,一种毕生心理发展的表述,所以总是有些东西在我们的心灵中是陌生的,是要被接纳的。一般来说,我们总是倾向于诋毁新的东西。给它蒙上阴影,这么做的唯一原因就是它使我们感到害怕。

  那些使我们感到陌生的东西,一方面会吸引着哦我们,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到了不安。我们只有去接近,去分析,去接纳它。

  作者提出,陌生也是一种魅力,这种魅力帮助我们以"超越“的方式去克服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存在着的,对陌生东西的害怕。我们不能把魅力想象为美好的东西,我们失去旧的自我形象,同时变得更有活力。

  陌生的东西更令人害怕还是更吸引人,作者认为这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相关联的自我情节和因而相对比较稳定的,也可能被怀疑的同一性。令人害怕的东西,通常给人一种威胁,尤其是对生命具有重要威胁的东西。如果陌生的东西非常令人害怕,它根本就没有吸引力,并且常常与恐惧相伴,那么我们就会感到这种转变存在着眼中的危险。

  阴影是陌生人,我们越是把新的东西,陌生人当作阴影就越会产生害怕。越是对陌生人害怕就越会产生越多的阴影。

  作者还认为,我们梦中的陌生东西和陌生人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接受和整合这些陌生。

  作者提出,”陌生的是我们自己“。它可能令我们感到害怕,但也为我们展示了希望。我们在发展中永远不会走向一个最终的结局。

  发展不会结束的观点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我们可以信赖什么。也许绝大多数人始终能与陌生人交往,而没有感觉生活被打断,也许我们总是能把不习惯的东西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同一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会由于种种变化而丧失我们始终是同一种人的感觉。

  因此,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潜藏着的这个陌生人,从而与自己的内在情感相连结,更好的处理自身存在的阴影部分。

  人格的读后感 篇16

  自从看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以后,这种感觉消失了。感谢马先生写了这么好的书,呵呵。我觉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说明了自我实现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那就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就好像另一位姓马的伟人——马克思的思想那样:世界上不会出现有一个完美的社会,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即使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也不会停止发展。也正因为人类不会停止发展,因此社会永远不会完美,因为完美意味着无法超越。马斯洛的思想类似:人的心理也永远不会真正完美,而是从低到高发展的,要经过生理需要的满足、安全需要的满足、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自尊的满足、最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人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阶段,也不会停止发展。因此人生不是一个最高价值的寻找过程。而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追求更好的过程。不是形而上学的完美主义,而是辩证法的不断进化。

  自从看了这本书,再也不“怀疑人生”了。

  人格的读后感 篇17

  《九型人格》一本砖头般厚重的书,说它厚重,不只是因为它的页数太多,同时也是因为它的内容足够吸引我的注意力。几个月前曾在收音机里听到有关九型人格的讲座,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九型人格这一概念,这次讲座无疑打开了我求知欲望的另一扇窗,所以一直想走进人格世界里,去看看人格的奥秘。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发现了这本书,不在乎价格的高低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等待书的日子是一段漫长经历,所以当我捧起它的时候,分外兴奋。

  拿到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知道我是哪一格,108道题告诉我我是五号性格,于是翻到5号性格的位置,渴读起来。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没想到世界上居然有比我更了解我自己的人,不可思议,真的不可思议!虽然文中很多部分跟我的性格不吻合,但中心部分、关键部分,还是十分贴切的。我搞明白了我为啥喜欢独处,因为只有独处的时候,我紧张的心绪才会放下,我的真我才会回到我的身体上、自由的释放着整日不得释放的自我。

  现在想想,以前不与同事坐班车或是一起搭车的时光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光。6公里、20分钟,我独自骑车时而欣赏路旁的舞动的树叶、时而思绪飞扬,用心灵拥抱着空气——只属于自己的空气。车轮压过这六公里的路便是我自己的路,这精短的20分钟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到了单位我要与人相处,实在太吃力;倒了家里也要与人共处,被囚禁的心灵不得安生。唯独倒了夜晚,当所有的人都安睡,仰望着月光与星光才开始了我的物魂对语。

  书中说我是观察者,我承认,我在这个世界的角落里在任何与人相处的时间里观察着这个世界;书中说我是私密的人,没错,我从不愿意拿自己的秘密与人分享,被别人看重心思的感觉无外乎裸露这身体站在别人面前。书中说我有全知的欲望,没错,我总想让自己读的书更多,因为这样可以给我一点安全感。

  害怕才是5号性格者的本质,这本书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分析过后,搞明白了,是因为自己缺少了自信。性格或许不需要改变,但人要适应社会,还是让自己变得更自信些吧!

  人格的读后感 篇18

  三月份我读了《九型人格》,看完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本伟大的书。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九型人格已早已听闻,在国外,《九型人格》是心理导读课本中最重要、最全面的分析读物,甚至成为了许多高等院校的研究课题(如美国斯坦福商学院)。

  通过作者的话简单了解:九型人格是一种深层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学问,它按照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将人分为九种: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悲情浪漫者、观察者、怀疑者、享乐主义者、保护者、调停者不同的人格。

  优酷网古总裁曾经在看完《九型人格》后,针对生活、工作,他每每都有和以往不同的新的发现,那就是——原来对方完全不同的做法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理念。

  是的,这一点我也十分赞同,是理念,而不是简单的精神层面的思想活动。

  我理解的《九型人格》类似——人格是从性格和理念的角度分析的,一种能提现人高层思想境界及精神素养的独有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格是值得每个人去尊敬的。一个人的人格与其家庭环境、知识结构、成长环境、后天培养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每个人都会有他与众不同的人格。人格没有好与坏,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同时每个人都应尊重所有人的人格。

  《九型人格》提供了108个简易测试题,通过这108道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属于哪一种。当然,这些只是抽样测试题,不完全准确,真正了解自己人格的并非这些测试题,而是自己。我觉得,无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正确了解自己,客观分析自己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我看完这本书,和我当初做的测试题一样,我感觉我属于第二种人——给予者。

  书中从主要特征、主要情绪、高层思想、高层德行、情爱关系、社会关系、自我保护等方方面面对给予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感觉都分析得很好,使我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对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我感觉九型人格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最卓越之就处在于能穿透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最隐秘之处,发现人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

  同时,九型人格能帮助我们洞察忍心,用有效的方式对应他人,最终提升我们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在企业管理中,《九型人格》是一把了解和沟通的利器,管理者或用人部门通过对各人人格的了解,通过沟通,帮助员工分析和整理职业规划。把人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充分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这是我看完《九型人格》的一些小感触,写来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积极讨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更完善地了解自己,认知自己,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人格的读后感 篇19

  《九型人格》一书根据人类性格中固有的特质,将人类分为完美型、给予型、成就型、悲情浪漫型、智慧型、忠诚型、开朗型、领袖型、和平型九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有自己的特点,对这个世界的观点看法也不同,而每一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如果打破自己的局限性,并避免与他人局限性的冲突,那么你做起事来就游刃有余了。

  书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工作中要耐得住寂寞和枯燥”。

  我们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在钓鱼时,它是坐不住的,看到蜻蜓点水,觉得挺好玩,放下鱼竿去捉蜻蜓;看到蝴蝶飞来了,觉得蝴蝶很美丽,又放下鱼竿去捉蝴蝶;最后回到湖边,蝴蝶没捉着,鱼也没钓到。

  像我们这种机械制造企业,无论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是车间工人,工作都是枯燥乏味的。进入企业两三年的职工辞职换工作的也不在少数。现在的年轻人,觉得自己学历高,理论一套套的,一到关键时刻就傻了眼。工作中普遍存在“浮躁”的现象, 看了锅里的、想着碗里的,看了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并且抱怨:这个社会对为什么如此地不公平。耐不住索然无味的工作,见不得有能力的职工升职加薪。于是乎,辞职走人换工作,然后,重蹈旧辙!

  “其实很多人的成功,不在于有多聪明,而在于能坚持,能把枯燥的事坚持做下来。”相信每一位抱怨工作无趣的职工看到这句话时都会有一些感触。俞洪敏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过,你面对第一份工作时,就不要去想成败,而是应该去想我怎么样全力以赴地把这份工作做好。只顾耕耘不求收获,是做第一份工作时最重要的心态。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自身的性格决定了自己为人处事的观点及态度。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就有什么样的生活现实

  。我们如何摈弃性格的弱点,变消极意识为积极意识,利用自身性格的精髓,打造完美的人生呢?《九型人格》一书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九型人格》一书分别辨析了不同类型人的性格特征、优点和缺点,并指导不同类型的人如何找到符合自己的成功捷径,在职场上如何与领导或下级交往。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将学会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别人,用清晰独特的眼光透析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引领我们洞察更高层次的自我,挖掘自身性格的精髓,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

  《九型人格》一书是每一个人的人生指南!

  人格的读后感 篇20

  最了解自己的人真的是自己吗?在自我觉醒未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说这个话还为时过早。可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最后还得是自己,因为内心的声音只有自己才能听到,再高明的导师也只能做你的一面镜子,引导你、启发你去往内看自己,洞察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声音,最后自己告诉自己,我是谁。

  九型人格,未上之前我也只是大致感受这是一门心理课程,可以帮助自己看到自己属于什么样的型格,从而对自己有更好的认知,对其他不同性格的人能更多一份了解和尊重,学以致用与工作与生活了。去上了九型人格的课程才发现,之前的理解太浅薄,九型人格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与作用。

  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门心理学课程,也是一种帮助我们进行灵性成长的工具,九种型格就好像九扇门一样,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一扇修行的入口。找到自己的那扇门,与障碍点,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本来的面目,有针对性的去突破自己的障碍点,那么在工作雨生活中将会了很大的突破,让自己的灵性得以成长,找到“回家”的路。

  人的学问还是要通过人来学习,在没学九型人格之前,通过看书,我一直以为自己具备九号人格的特质,通过互动体验式学习了九型人格之后,以前认为的那个我,是我自己的认为而已,并非是真实呈现出来的自己。

  人往往会被自己所欺骗,以为自己是这样一种样子。其实是因为自我觉察能力不够,觉察不到内心的感受与声音,找到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对自我认知造成偏离。

  这样就会忽略掉自己人格中的根源性特质,而这个特质是伴随一生的,也是一生要去突破的障碍点。当我们不能正确深刻的认知自己的时候,障碍我们的那个点我们看不到,错误的把自己判断成了其他型号的人格,就无法去正视、接纳与突破,成长之路将会受到障碍。

  也无法很好的去洞察他人,了解他人的人格特质,看不懂不同型格的人,就会少了一份理解与包容,父母、朋友、夫妻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往往来自己,自我认知不足与认知他人的不足。提升这点,将更有利于关系的融合。

  两天的学习收获很大,找到了我自己的人格特质属于那种型号,也看到了我与生俱来的根源性障碍,性格会跟随着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经历有所变化,而人格则是与生俱来伴随人一生的,是一生的课题。

  九型人格又呈现一个动态性,知道自己的特质,去修正与突破,而非要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

  找到真正的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做自己才是最快乐的。

  人格的读后感 篇21

  “九型人格”是关于性格分析和心理学的理论,是由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十九世纪介绍到西方的,他是一位把东方哲学的精神教义介绍到西方的先锋。此书是“九型人格”一代宗师海伦-珀尔默的著作,内容深入浅出,看了之后获益匪浅,给我两个最大的启发是,要走出自己固有的观念,去感受他人思想;还有,我们认识自身的性格,目的不是为了把自己分类到某种性格中,而是为了把它抛开,让深层的意识得到展现,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

  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假想的世界中,我们不必要的防卫心理,常常让我们把有关现实的想法和感受误认为是现实本身。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遇到的许多烦恼正是因为我们对他人的观点视而不见,我们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葛吉夫认识到人类有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这些痛苦都是由我们的性格缺陷造成的。没有什么是清楚和客观的,因为在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总是夹杂着自己的好恶和偏见。除非我们放弃这种错误,否则我们怎么能看清人和事的本来面目呢?除非我们能首先把性格除掉,否则我们怎么能从灵感和直觉中,而不是从我们的智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呢? 不过,一旦我们已经形成的性格开始弱化,我们就会听到一种回家的呼唤,我们找到“真正自己”的希望就被唤醒了。重新找到我们与周围环境和其他人的本来关系,这个过程就像一条回家的路,走这条路需要我们把成熟的性格和对本体的感应能力融合起来。

  九型人格理论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性格类型,但认识人的性格不是为了把人的性格分类。当我们先如性格分类的泥淖时,我们就会对所有人进行分类,把他们身上的性格特征放大,从而让这种性格更加明显。反之,人们也会根据我们的性格类型对待我们,而我们因而更加深信他人对我们的解读,于是,我们往往会把他人眼中的自己,当作是真正的自己,并且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九型人格这个系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要抛开自身,挖掘深层次的自我,去弄清楚那些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性格模式,最终把这些性格模式放到一边,来挖掘我们的潜能,追求更高层面的意识。

  九型人格的感知和情绪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改造我们的个性。但它不是真理,不是事实。他只是有关性格的理论。

  九型人格是最近在欧美比较火的一个关于分的性格的书。书中对于九种人格的每一种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比较,不过总体感觉书写的比较闷,感觉与生活颇为脱节,然而作为一本本身偏学术的书,这也是有必要的。与一般的星座生肖秣陵两可的语言很不同,书中对于每一种性格都有一种精确的定位,而且分析的较为客观,而我现在也在尝试可能不能把自己周围的人与九型人格的类型对应一起。就像书中作者所说,对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看有多符合,而是为了使我们更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并了解为什么他会这样想,同时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有效的反省与改正。

  做完这样的反思和对照,我发现九型人格理论真的大大帮助我对自身认识的突破,也让我对完善自己的性格有了个明确的方向。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假想的世界中,我们不必要的防卫心理,常常让我们把有关现实的想法和感受误认为是现实本身。只要心中记住只一点,“九型人格”就能成为每一个人的强大工具,来开启通向深层自我的大门。

  人格的读后感 篇22

  最近两天没怎么上网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读一本书:《24重人格》。在大学里学习的时候,记得学院的副院长就曾经推荐过这本书,不过当时没有精力,就忘记了。现在偶尔的大这本书,一开始看,竟然舍不得放下。

  《24重人格》是一部类似于自传的小说,作者因为小时候的经历产生了多重人格障碍,不过三十余岁之前,他还是非常正常的,不但非常正常的结婚生子,甚至在事业上也略有小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非常不幸的意识到自己在心理上可能有些问题。

  在意识到这点之后,作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妻子的全力支持(庆幸的是她学了一点点心理学知识,勉强能够理解),为了治疗他们寻找心理咨询师、搬家、住进医院等等,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终于战胜了疾病,并且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函授),为心理治疗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完这本书,感想颇多。

  首先是面对心理问题的态度。在中国,人们对心理疾病都存在一些偏见,不仅是普通人,就算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会对心理问题患者有些看法。在课堂上,学生对典型案例的态度也仅仅是感兴趣而已。至于对心理问题患者的正确态度:同情、接纳和支持,我觉得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本书中,作者能够被治愈,除了专业的治疗之外,家人的接纳和支持也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是完整的心理咨询体系。可以说,这本几年前就完成的小说里,描绘的心理咨询体系是现在的中国只在教科书当中才存在。慈善人士的帮助、患者间的互助团队、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师等,甚至是覆盖心理咨询行业的保险业。所有这些,在中国还是梦想。

  最后就是美国的教育体系,一个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能够通过函授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格的读后感 篇23

  卡姆是一个有着24重人格的人。

  为了不被自己的经历吓到,卡姆自己把自己的心分裂成24个人的心,让他们出面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和艰难。

  卡姆不能够正视他自己的分身。由于痛苦,他无法面对自己早年的经历,他把他们深深的压制在自己的心底。但是,痛苦始终是存在他的体内的。终于在他有能力意识到自己的痛苦时,他的分身们出来了。

  分身一个个在苦痛中现身,重诉他们的遭遇,卡姆的心灵在矛盾中颤栗,冲突,他无法面对自己的过去,他病了,失去了生活的能力。

  心理治疗师请出了卡姆的分身,让他们明白自己现在已经安全了,不必再痛苦。卡姆的妻子也慈爱的对待着卡姆的分身,给他们讲故事,照顾他们。心灵中的痛苦消失了,但是卡姆,不能够正视现实的卡姆,唉!

  一个个性粗鲁的分身想杀死卡姆,因为他认为卡姆没有资格拥有这个身体,他太软弱了!卡姆表现得疯狂没有节制,他的妻子伤心的想要离开。所有的分身都对卡姆有意见,但是这个身体是他们大家的,他们要求那个粗鲁的分身不要继续伤害他们自己。

  心理治疗师要求卡姆见一下他的分身,卡姆同意了,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再继续逃避下去。他知道如果继续逃避,他将会彻底疯掉,失去他亲爱的妻子和儿子。

  卡姆和他的分身们协调一致了,他和他们同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卡姆又恢复了自己的生活。得到了妻子和孩子的爱。卡姆永远不会孤独。他们是一个大家庭。”

  故事讲完了,我也松了一口气。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童年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被压缩到潜意识中去,而那些能勾起痛苦回忆的部分就是被压抑得最厉害的部分。这就给我们回答了上面提出的问题:那些痛苦的、对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的部分遗忘得最彻底、最干净。

  然而,依据弗洛伊德的同一个理论,这些被压抑的部分又最活跃、最不安分。所以,它们虽被压抑在心理的底层,但要千方百计表现自己。意识对它们的自我表现企图给予了严密的监督,以致使它们不得不以变-态心理或梦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正视矛盾,正视自己,我们就会健康的生活。

  有时候,心灵也是需要力量的:“不管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我都不会沉沦,不会放弃我自己,不会丧失我自己”。我希望我在遇到挫折痛苦的时候会想起今天所记录的文字。

  最近因为不想挤公车,每天都是晚上八点多从公司回去。昨天下班后,大约五点半,有点饿,就出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吃的。

  走着走着,就走到五道口城铁站附近,看见那家书店,进去逛逛,发现了一本不错的书——《24重人格》。一口气看了两章,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小时。

  这本书写的很不错。作者是一个博士兼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书的开始是他一段分裂过程的描述。逼真,完全是从未没有感觉过得一个世界。

【关于人格的读后感(通用23篇)】相关文章:

关于人格的名言07-03

关于人格修养的名言07-02

九型人格读后感04-16

教师的人格魅力读后感08-19

用人格赶化别人读后感200字07-28

关于学习方面的名人格言警句11-02

《人格——最高的学位》阅读答案04-11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通用17篇)05-19

关于励志的读后感(通用8篇)07-29

关于故乡的读后感(通用28篇)06-29

超越自卑的读后感 读《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