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雨素》读后感

2021-08-03 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是范雨素》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是范雨素》读后感 篇1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这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以这样的句子开头。一篇迅速成为公号爆款文的自述,仿佛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文字精灵乍现,《我是范雨素》迅速被各路文字爱好者“围猎”。

  朱老夫子说过,惟楚有才!作者范雨素,湖北襄阳人,一个城中村里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尝过命运的苦酒与甘霖的女人。她的这篇自述,没有华丽的词,有的只是平实的心,以及娓娓道来的起伏不定的人生经历。朴素的人,朴素的文笔,写出了每一个朴素而又平凡的我们对生活的坚强和奋斗。作者成功地将人们带入到她命运的这本书中,击中这个社会的痛点,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倔强而柔韧的生命对底层“苟且”的记录。

  透过她的文字,我看到一个崎岖顽强的女人,字里行间有关于心路历程的精准描述,又有浓郁鲜活的襄阳本土俚语,这是她眼中的世界,这是她的生活。现实很沉重,她却以轻松却不造作、幽默却很深刻、温和而有立场的方式写出来了。

  《诗经》告诉我们,《诗经》里的“风”大都来自民风俗语,并且是构成《诗三百》的主脊,古往今来,没有人动摇得了它的历史厚度及艺术高度,以致于“雅”、“颂”之后位。

  然而在今天,所以那些根植于生活,源自于现实的民间文学,依然大有价值。

  她在文中对于自己生活的表达,对底层群体生存状态的观察,对城市社会的描述,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盲区。她的自我表达,打破了主流社会对底层视角的垄断,打破了固化的阶层叙述所形成的盲区,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自以为熟悉却很陌生的世界。前段时间,媒体讨论阶层固化这个话题,其实都忽略了一个视角,就是人们看待社会各阶层已经固化的角度。他们虽然从来没有缺席于舆论场,却多是被表达、被建构。他们近十多年来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春晚小品、都市报社会新闻,扶贫报道、支教者说、离开乡土的打工文学等等所塑造。

  文学是什么?对于范雨素,这或许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以此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梦想。正如她所说,当育儿嫂很忙,但“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文学可谓“精神欲望的满足”。

  诸如此类来自民间的文学作品,其实还有更多,在湖北乡间的田埂与小院之间,诗人余秀华写下自己浓烈的情感;在广东城镇的厂房与流水线之间,《我的诗篇》记录下劳动者“骨头里的江河”……他们通过文学感受个人状态、反省生活意义、思考社会问题,完成对于自身的疗愈乃至救赎。

  而如今,通过大洗牌重新分层并日益沉淀后的中国,一个下里巴人却哼吟着阳春白雪就被看著很不安分不合时宜了。

  有的人开始站在艺术的高度,用莫言也难以企及的标准来质疑它存在的价值;有的人开始站在高大上的立场,以神圣也难以纯粹的高尚来怀疑她登场的动机;

  范雨素是当今被媒体高度筛选出的“打工文学”代表,可惜文学拯救不了她和这个群体的生活困境。他们没有走红,但是一样在以文学对抗苦难。

  这个44岁的京漂保姆,不再只是一个记录自己故事的人,更是媒体包装下的某个符号,代表“底层作家”,代表“乡土文学”。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中,朴实无华的文字反而成为一股“清流”,这种稀有难免变成对余秀华“脑瘫身份”和范雨素的“农民身份”过度消费。《我是范雨素》也像曾经赚足了眼泪的“罗一笑事件”,网民们渴望着类似的“非同寻常”来释放自己的感动,在“转发”中完成自己道德正确的身份标识。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范雨素的文章,平地惊雷的一句“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我非常赞赏范雨素在文章里说的几句话。

  比如: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

  比如:一本书从来没有人看过,跟一个人从没有好好活过一样,看着心疼。

  无疑,在物质上,范雨素是贫乏的,也非常理解由于贫乏所带来的亲情淡薄,但是精神上,她实在是太强大了,强大到就算蜷曲着生活,也要告诉自己,试着找一个舒服点蜷着的方式。

  她思想的自由,已经超脱了物质的藩篱。

  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在滚滚向前的大历史潮流中,虽然是小人物,也不愿意无声无息,闭目塞听地被碾压拖行,只有阅读,只有思考,才能赋予发声的能力!

  范雨素当然是睁大眼睛,在看这个世界的!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今天的世界,是同一个故事的万千版本。挣扎与成功,财富与梦想。我们试图抵御这种单一,复活那些被遗忘和抹灭的故事,赋予普通人尊严,留下变幻中国的痕迹。”

  如果这个时代的成功学鼓励胆大心黑,如果中产阶级疲惫地重复穆旦的诗句,将自身处境理解为“我全部的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把共同生存当成不得不忍受的现实局限,那么,范雨素笔下的人,笔下的生命力的形态是不同的,她是在赋予普通人尊严和心灵深度,也在礼赞阅读和文学对心灵深度与美德的滋养。

  当今时代,文学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全民娱乐抹平了个人兴趣,快速消费让功利取代了痴迷,无用之事、无事之人难有容身之地。生活越发同质同构,社会也难免变得扁平。有人说,相比过去,我们身边少了些“奇人”。菜场摆摊的农妇们,张口能进行八音合唱;乡村小学的教师,深研魏晋南北朝史,这样大隐于市的传奇,已经鲜少能见。举目尽是水泥钢铁的丛林,青春消磨在拥挤的地铁,隔成小间的办公桌、高低起伏的股指线,拿起手机看同样的故事、躺在沙发上做同样的梦。

  然而,这些“民间文学”的创造者,却未尝不是我们身边的异质之人。写得好或者不好,可能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一个育儿嫂以自己的文字让我们看到:即便在飞机轰鸣而过的出租房里,也还能找到不同寻常的人、遇到不同寻常的事。她提供的与其说是文学,是真挚带来的感动,不如说是文学印于书本、行于网络之外的鲜活形态,是生命与社会仍然存在无限可能性的惊奇。可以说,这些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在以语言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之时,也给予扁平化的时代以深度。

  在更大层面上,这些心怀文学的人们,也让人思考科技蒸蒸日上之时,人文精神回归与重塑的问题。

  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但也正是这样的有限性,标注了人独特的存在。也就能在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向度。

  《我是范雨素》读后感 篇2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眼睛不争气的有些潮润,心中涌上莫名的惆帐。我既感慨这个农村女人多舛的命运,又由衷钦佩她对待现实生活的豁达乐观和诙谐智慧。

  范雨素是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女人,家中无背景,手脚不利索,自我感觉笨。在看不到理想火苗后,草草地把自己嫁了。之后生了两个女儿。孩子父亲因生意做不好,酗酒打老婆。因受不了家暴,她独自拉扯两个女儿艰难度日。

  在外人看来,这绝对是苦命的女人。但范雨素却是坦然愉快的面对。她忽而摘下一朵清纯的荷花,向人们展示她内心不曾熄灭的生活向往,忽而踩出白净鲜嫩的莲藕,尽情享用大自然春华秋实博大馈与。让本来准备给予同情她的围观者眼睛一亮,原来苦难的日子也可以如此美好!

  她做育儿嫂本是个吃累受气的活计,小婴儿睡觉不踏实,经常半夜三更醒来。需要范雨素跟着起来给孩子喂奶粉,哄她入睡。可范雨素却反苦为乐觉得很幸运,因为这户人家是上了胡润富豪排行榜的土豪,她是给土豪的如夫人看护婴儿的,至少工钱不会被拖欠。

  看看土豪家生活,用挥金如土形容一点不过。土豪的如夫人过得悠游,长相又靓。生了一儿一女,大儿子在国际学校上学前班,小女儿是刚三个月的小婴儿。土豪给大儿子雇了一个少林武校毕业的武术教练,在自己家盖的写字楼里辟出了一块三百个平方的场地,装上了梅花桩,沙袋,单双杠...... 给庶子一个人使用。除了学武,又找了一个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学霸,做家庭教师,包吃住,负责接送孩子,指导孩子写作业,领着孩子去习武,还教六岁的孩子编程序。

  但这些在范雨素的眼中,没有任何值得羡艳,相反却描绘出一幅月冷孤凄生活画面。她笔下写道:“女雇主比男雇主小25岁。有时我半夜起来哄小婴儿,会碰到女雇主画好了精致的妆容,坐在沙发上等她的老公回来。女雇主的身材比模特曼妙,脸比那个叫范冰冰的影星漂亮。可她仍像宫斗剧里的娘娘一样,刻意地奉承男雇主,不要尊严,伏地求食。可能是她的前生已受够了苦,不作无用的奋斗。”

  这是怎样的精神力量?又是多么博大开阔的胸怀啊!在自己还为生计打拼,是别人同情的对象的时候,竟然参透荣华表外还存在没有独立和自主的心灵在哭泣!我想,这恐怕正是大家网上热炒的重要原因。

  文章中类似这种苦中寻乐、不失幽默之处还有很多。

  范雨素租住的北京皮村户户都是千万富翁,他们不屑于炫车炫表,炫皮包,炫衣食,而是炫狗,比谁家养的狗多。范雨素的房东是皮村的前村委书记,养了两条狗。一只苏格兰牧羊犬,一只藏獒。房东告诉她,苏格兰牧羊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狗,藏獒是世界上最勇猛的狗。最聪明的狗和最勇猛的狗组成联盟,它们是天下无敌。她和孩子,住在皮村下野总统的府邸,享受着天下无敌手的安保,所以感到生活很幸福。

  这篇文章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朴拙真实的底层人民生活画卷。有晚上没有妈妈陪着睡觉,女儿会做噩梦吗的担忧;有黑户口入不了学,打工学校学历不被承认的制度层面的思索;有征地补偿费低养不了老,国家应该统筹考虑的呼吁;还有农村“无妈村”,野鸳鸯产生的社会问题的关注。

  作为一个普通农村女人,无论能力大小,是怎样的贫穷?范雨素思想的落脚点,就是活着总要做点什么!

  首先要快乐的面对生活,一餐啃两个红薯就是幸福生活。不用偷,不用抢,也没有人打,还有两个红薯吃,还能看闲书。三个孩子,每天对着小女儿唱“我们的祖国像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就是幸福生活。

  其次是有一颗充满爱的心。她在北京的街头,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患者。她用拥抱传递母亲的爱,回报母亲的爱。

  第三就是读书能够提高幸福指数。她看过知青文学,还看《鲁宾逊漂流记》、《神秘岛》、《孤星血泪》、《雾都孤儿》、《在人间》、《雷锋叔叔的故事》、《欧阳海之歌》、《金光大道》。通过看小说,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并据此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

  《我是范雨素》读后感 篇3

  读它,是因为好奇心,为甚麽它在短时间内引起了这麽多人的关注。

  她的走红,可能是因为她的身份,普通甚至可以说是普通中还参杂着不幸,也就是大众口中的底层人民。当人们在看她的文章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居高临上的同情心,因为看她文章并火热传播评论的大都是至少在物质生活上没有太多担忧,有心情去关注热点的人。还有就是文章的本身,一个农村妇女的缩影,但是却也不尽然,她是个有思想,喜欢读书,并能够自我调节的农村妇女,而且在她的笔下,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强大的母亲对她的影响。她的文章及她本人游走在每一个社会圈子的边缘。

  本意不是想来评价这篇文章,但是写到这却想不起来自己最初是准备往哪方面写。不过文章中的几个片段却是印象挺深刻的。那麽强势、无所畏惧的母亲也依然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自己没有这种体验,所以一直无法想象那会对女孩造成怎样的心理伤害,但这在中国许多家庭确确实实的存在。所以在她带着女儿回娘家之后,母亲尽管爱她们,但却无法收留她们,因为大哥不同意,而母亲已年老,能做得只有祈求上天庇护她们,但这范雨素已经很满足。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家乡的过客,很残忍却也是中国现在的事实。对夫家来说你是外来人,对娘家来说你已经是外人,所以,女人,以应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归属于自己的。

  在文章中看到了作者对社会政治的'轻描淡写,不合理的教育制度,阶层制度,让一个困苦的家庭难以翻身,父辈的贫穷自然而然的延伸到下一辈身上。

  她是一个素人,但她值得我们敬佩,至少她用她的文字让我们对这个社会对了一点了解,让我们能有短暂的思考。

  随想随写,完。

  《我是范雨素》读后感 篇4

  今天被同事小晨推荐的一篇文章《我是范雨素》炸裂了脑袋。底下评论留言也如奥运会开幕式中国进场那样,到处是红旗招展。看哭了多少念过书的正在彷徨的新中产。

  确实,文字好,好的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文字功底差得像小学语文没毕业(起码范雨素初中毕业的了)。也去看了很多新闻评论。说得也挺好的,什么俏皮的道出了社会的苦难,什么活着要做一点无关吃饭的事情。很高大上,对于我这种写文章只会蹭热点、斗图、讲黄段子的小编来说,她似乎是大文学家。

  最大的卖点,不对!是意料之外,是范雨素说她没有念过书,她的人生像是被老天爷随意装订的拙裂的书册。比喻到位,好像对社会人性的解剖也是,令人无比唏嘘感叹。我其实很尴尬,尤其看到她的文章。自己是一个浑浑噩噩跟着教育体制一步一步长大的老一辈眼中的读书人。可是我根本没看过什么书啊,最爱看的是那些年躲在被子里用小手电照亮的言情小说。似乎除了每天幻想能碰到高品质男主人公走进的我的世界外,就是把眼睛弄成了半瞎。而且后来念大学,已经被玛丽苏电视剧成功洗脑了,别说什么近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就连言情小说都不看了。

  我们的这个年代,音像制品极大程度的代替了书籍。扪心自问,除了教科书我们看过什么?或许有很多人都看过很多很多书,但是绝大部分在办公室看到文章哭泣的应该没有。反正我是没有,有点可笑的是对于范雨素的文章,同他一样的打工者没有激起那么多内心波澜,倒是我们这些打工者羡慕的读书人一个个泪流满面。或者我也嘴上骂着自己叼丝,心里却把自己当骚客自命清高。看到悲惨人生觉得自己有必要用大无畏的同情表示一下,不然这么多年的书真是念到狗肚子里去了

  为什么呢?我真的想不通。看到文章的两个想法一个是写得好,另一个尽然是出版会卖很多钱吧。这个世界太缺爱了,那么多的成功学解剖了也掩盖了虚荣、欲望。谁都想有一天莫名其妙的成功了。谁都知道不可能。大部分都是现实的务实主义者,我们会按照社会的分类、制度的安排下走下去。除非忍受住巨大的阵痛改变,不然谁也改不了,变不了。我是一个庸俗的人,彻彻底底了!是否大部分正在哭泣的人也是庸庸碌碌的呢?

  我也来自农村,只不过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观念比较开放的农村。父母从小也不管我,读书这件事,在我心里就是上学考试。自己会念等同于成绩好,不会念就去世界工厂吧。我只是比范雨素可能幸运好几辈子。我成绩一直不好不坏,从小也是父母对我不好不坏。整个村子也是不好不坏,我在村子呆过的时间,都没有我从村子出发前往寄宿学校的路上的时间长。我的所有回忆都给了考试。我不爱看书,我不知道怎么大爱别人。我怕被骗,我一直很小心陌生人的来访,我总是很逗逼,我总是无所谓。最后,我比谁都在乎!这才是我们生存的现状吧!我们想变,看见别人变就羡慕,自己却永远不动。

  梦想?我知道应该有,可是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该去追求什么。所有,就努力上班吧。就这么,每天在写字楼里12层,只有吃饭才会往下看看世界的我,的我们。赚着仅够生活的工资。

  看书吧。不知道看什么,也知道自己看不下去。家里的踏步机买来2月有余,就买来的时候试用一下。就在文章里伤春悲秋算了,对文章留下的几滴眼泪已经对得起自己好歹算是知识分子的身份了

  《我是范雨素》读后感 篇5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一看到开头这句话,就觉得这是一位有着一定文学素养的人写出来的。继续往下看,果然,她的文字质朴无华,有着独特幽默,没有激烈的言辞,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却有着一种蓬勃的力量。她说故事娓娓道来,显得十分亲切。

  让我感慨与震撼的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村妇女竟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文字来,令我自己觉得羞愧不已。我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相比之下,我的文章拿出来简直难登大雅之堂。可仔细想想,她为何能写出如此高质量的文来,这与她从小喜欢看书,喜欢写作是分不开的。她博览群书,自然就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不断的去创作,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写作功底。可是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她说,活着就要做点与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并且去坚持,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我也是农村的孩子,好像小时候没有看过什么书,读小学识字以后便对故事书爱不释手,可那时候在农村并没有太多的资源,有时候在抽屉里翻出几本连环画,便一遍遍的翻着。记得有一次无意间在二姐的书包里发现了一本神话故事书,便如痴如醉的看。那时候看神话故事,竟以为那是真实的,以致于走在上学的路上,总想着会不会碰到一个神仙,可是一次也没碰到过。也是因为那时候看书少,所以就会把那几个故事记得特别深刻。上小学、初中的时候,我的作文也是写的不错的,总被老师在班上当作范文来读给同学们听。可是后来却一直没有进步,反而觉得越写越差了,主要也是因为自己的懒惰吧。

  范雨素的文笔令人佩服,可她的故事更让人敬畏,她的心声也让一类人产生了共鸣吧!在这个看似没有阶级而实际明显分层的社会中,她应该是代表了社会的底层人民,没有好的社会背景,没有好的教育资源,甚至没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全靠自己摸爬滚打努力奋斗仍然只能维持着最基本的生计。当你想要通过层层选拔和考试得到一份想要的工作时,而有的人只有某高层的一句话。记得我们的老师也常说,这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一开始我还不信,满脸天真的认为我生活在一个公平竞争的时代,直到被现实打了脸,我才幡然醒悟。有人说,在这个社会,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可是,面对这个社会,我们难道应该就此放弃吗?不,我们还有机会。

  我们所处的时代物欲横流,矛盾纷纭,但是过去的时代也是如此。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他的《双城记》里说:“这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人们应有尽有,人们一无所有;人们直登天堂,人们直下地狱。”面对这个矛盾复杂的时代,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也要保持一颗沉着冷静的心。对这个社会愤愤不平,抱怨它的不公时,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提升自己。看看自己的能力能否能撑起自己的梦想,这个社会处处充满机会,只要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或许它来得会晚一点。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寒门子弟逆袭成功的例子。就像范雨素,她一个普普通通的育儿嫂,不是也在今天发光发亮了吗?

  《我是范雨素》读后感 篇6

  闲时刷刷新闻,看完了这篇文章。咱们抛开一些阴谋论的看法,比如说什么幕后推手之类的,单纯谈谈这人、这文章。

  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先去看看,然后咱们再交流一下看法感悟。

  文章不长,作者分成了六段,但是里面可以说的东西、引人共鸣让人记住的东西很多很多,这里便想到哪说到哪吧。

  首先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作者说她小说看多了,很膨胀,想要跳脱原本的生活,十二岁那年写下“赤脚走天涯”后,离家出走,南下漂泊了三五个月,无奈返回家乡。

  难以想象一个十二岁的姑娘选择做出这样的事,但是你要问我以前有没有想过这种做法,那我只能告诉你想死了,多少次只差最后那一丝勇气就真的实行了。

  高中时我喜欢说文青是种病,现在看来当时说这话就证明我有病,而且病得不轻。盲目地信书是种病,而盲目地反驳书也是种病,尽信书不如无书?两者半斤八两吧,分不出高下。

  少年得志的小哥哥在四十岁染上赌博,一夜倾家荡产,自此再无朋友、再无亲戚。有时候举目无亲的绝望其实不是你真的需要亲戚,而仅仅是因为落差、现实导致的心理的落差,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大致如此——现象是正常的,只是你无法接受。

  但是作者的母亲仍是慈祥地安慰于小哥哥,一如作者离家出走后、离婚后只有母亲维护她一样。

  “我只负责三个月的小女婴。小婴儿睡觉不踏实,经常半夜三更醒来。我跟着起来给孩子喂奶粉,哄她入睡。这时,我就想起我在皮村的两个女儿。晚上,没有妈妈陪着睡觉,她俩会做噩梦吗?会哭?想着想着,潸然泪下。”

  潸然泪下在此处意思完全正确,但是有些不合意境,这个词太高雅,而这个画面太朴素。我能想象到这个完整的情境,我甚至能想到在我不记事时、母亲带着我在外地过活的场景,大致一样一样的吧。

  “抛弃孩子的女人都是捧着滴血的心在活。”我的母亲也说过同样的话。太多的相似之处——我母亲和这个作者,所不同的是作者的救命稻草是她的母亲,而我妈妈是在外公的安慰和帮助下走出生活的阴影。

  女孩极大的可能,会在生下孩子、看到孩子的瞬间蜕变,变成女人,而男孩极大的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去缓冲。

  我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其实爱都是相似的,永远不可能变成伤害,只看到底是不是真的发自内心的爱——爱一个人,是真的把对方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以命换命、在所不惜。

  “我在多年的打工生活里,发现自己不能相信别人了,和谁交往都是点头之交,有时甚至害怕和人打招呼。”我相信大家都能想象到,一位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母亲,三人相依为命漂流他乡,生活对于她们,真的只有苦难。

  这个母亲甚至已经把自己和两个女儿这辈子的泪都流干了。

  “作为农村强者的女儿,经常受到城里人的白眼和欺侮。这时,我想:是不是人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欺负,能取得生理上的快感?或者是基因复制?从那时起,我有了一个念头,我碰到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

  只有真正遭受过苦难的人才知道,人生而平等,我们本该平等。而且这种人的善良最感人至深,也最朴实真切。

  我其实很不喜欢写读后感,因为每个人看完书都有各自的想法,而自己的想法保留就可以,没必要去影响别人。但是这本书你看完,只有对生活的无奈、对人性善良的感动,其他的丑陋不会让你记挂。

  我相、人相、众生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我是范雨素》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1.我是雨

2.我是雨

3.我是雨作文

4.我是雨作文(精选15篇)

5.我是雨作文精选15篇

6.素雨飘作文50字

7.我是雨想象作文

8.如果我是雨作文

上一篇:读后感的 下一篇:天真妈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