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高中优秀读书笔记

2020-12-27 读书笔记

  这颗头颅从不曾像将要落地时那么富有诗意。

  在读完《红与黑》后,某个书评网站中看到的这句话,使我愣在当场,几秒钟里——或者甚至一分钟里,像一块石头一样僵在自己的座位上。它如此简短,而富于美感与深意,好像于连的一生都凝结在这句话里了。几乎与从冰冻状态中解脱的同时,我决定将它放在我读书笔记的开头——倘若不摘抄下来,我该有多遗憾。

  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而过了一半多才开始进入文学领域,却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红与黑》就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

  事实上《红与黑》出现在我的书单中很久了,由于中学期间繁忙的学习任务一直被搁置,高三那年的暑假本来是绝佳的机会,又由于我对《基督山伯爵》和《平凡的世界》长度的错误估计,计划中排在第三与第四位的《呼啸山庄》和《红与黑》不得不再次被延后,直到现在。以下就是我阅读《红与黑》时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首先,关于标题——这可以说是有关于本书的讨论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了,百年以来,众说纷纭:军装与道袍,剑与十字架,军人的荣耀与僧侣的黑暗,火红的理想与黯淡的幻灭,体内沸腾的鲜血与身上拘谨的黑袍,革命的激情与结局的.死亡,在红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轮盘赌,红黑相间的勋章……司汤达本人也给出了一种方案:书中主人公于连想去当兵并且建功立业的理想即是“红”;迫于生活与社会环境,不得不成为僧侣,披上“黑”的道袍。我很赞同司汤达的观点,而与此同时,我自己也对此有一些想法。——“红”象征着火,热烈、光明,又有恐被灼伤的危险。有如于连身上如炽烈的热情,正直的品德与智慧,一不小心就会伤人伤己的冲动。“黑”则是阴影,隐秘、黏连、无处不在,吞噬一切。有如于连心中深藏的自卑与不安,对人的疑虑警惕,人类难以摆脱的虚荣与为实现虚荣的虚伪。“红”与“黑”相互对立而相互成就,形成于连——这位人性代表,表现出人的双面性。

  当然,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有一千个红与黑。种种解释层出不穷,实际是不必要强辩的。

  书中的主人公于连先后与两个女人坠入爱河,那么,谁才是他的真爱呢?从书中的结局来看,答案似乎显而易见——在监狱中,于连痴迷于瑞那夫人的夫人,而对玛蒂尔特(讲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点,我对本书的翻译不甚满意,尤其是一些人名地名的音译选字,因此在本文中稍作改动)的来访展现出冷漠的态度。于连的两段感情,其实都有着同一个起点:于连通过运用外貌与学识征服这些高阶层的女人,获得打败贵族的快感,并证明个人的才能与知识才是决定命运的要素——而非出身或者信仰。

  尽管分享着同一个开头,两段感情却由于女主人公的身份性情不同与于连的心境变化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瑞那夫人善良单纯,深情顺从,而彼时的于连尚是个初出社会的青涩男孩,社会地位与经济基础在与身为市长夫人的女郎比起来更显低下,因此放大了他的自卑与不安,对包容与认可的需求几乎达到渴望的程度,因此对瑞那夫人的感情更为依赖、信任。我曾看到一种说法,认为于连对瑞那夫人的爱其实是一种对母爱的渴望,无限的信任被背叛的结果是无限绝望和无限愤怒,因而产生了后来的行刺事件。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玛蒂尔特,这位与瑞那夫人基本是两个极端,她有独立的思维与独立的人格,机敏果断。于连本身也由于社会地位的提高,心理不断强化,人格不断完善。从瑞那夫人任自己予取予求的状态,到玛蒂尔特站在与自己相对更为平等的的地位上交流,使他在与玛蒂尔特的感情中更为冷静自持,时刻自审,偶尔在炽热的感情中痴迷,又很快清醒过来,因而在最后的相聚时光中显得冷淡。

  《红与黑》全文不过两百多页,在西方名著中实在算是比较简短了,但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却有不少,我今天在这里提到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本书值得细看、精看,反复钻研、探讨。

【《红与黑》高中优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红与黑 读后感08-10

红与黑读后感02-18

浅谈《红与黑》900字10-28

红与黑读后感200008-19

红与黑读后感50008-19

红与黑读后感60008-19

红与黑读后感80008-19

红与黑读后感150008-19

红与黑读后感300字08-12

红与黑读后感800字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