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读书笔记

2021-04-27 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寒夜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寒夜读书笔记1

  读过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子夜》等著作,里面无一不展现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与矛盾的时局。

  《寒夜》是巴金先生于抗战胜利前后写成的一部反映时局的小说,不是封建大家庭,也不是带有封建色彩的民族资本家,讲叙的是发生在重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黑暗、混乱社会下无助挣扎的影像,故事中若即若离的幻灭感让人压抑,以至于窒息。主人公汪文宣夫妇都曾满怀着美好的理想走入社会,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在太大,汪文宣善良懦弱、与世无争,只想努力工作,养家糊口,却仍然朝不保夕、艰难度日,最终落得无钱治病、失业等死的悲惨下场;他的妻子曾树生,追求自由和享受,竭尽全力追求幸福,甚至不惜牺牲亲情,但仍无法摆脱象花瓶一样充当别人玩物的命运,在内心深处的尊严和外界物质的诱惑间踯躅徘徊,在追求心灵自由的奋斗与任人摆布、充当玩物的现实中无奈挣扎;汪文宣的母亲不满儿媳的“花瓶”式生活,却不得不间接靠儿媳的钱来艰难度日,最终只得白发人送黑发人,眼睁睁看着儿子在自己面前被肺病慢慢折磨而死,以自己年迈、孱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四处筹钱用一口薄棺简单葬掉儿子,带着孙子远走他乡……

  《寒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特定时期下小人物的挣扎影像,他们身上有着人性的真、善、美,让人不禁心生怜惜,感叹美好的被压抑和受迫害;同时,他们身上也有着这样或那样人性的丑与不足,让人如照镜似的看到自身斑点而不由汗颜。巴金正是怀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在控诉那个社会体制的同时,忠实的为他们描绘下一个丰富而生动的群像,以作纪念。是今昔对比,庆幸生之幸运;还是置身其中,为书中人流泪伤怀;抑或是自比书中人,得到些许生活和前行的启示……

  我不同情那个自私爱着儿子的母亲,也不不同情那个追求“花瓶”生活的女人。只有有些许可怜文中的主人公——汪文宣。

  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反对之意。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中,造就了他那那样够悲剧的性格与残忍的结局

  汪文宣,这个忠厚老实的知识分子,在念大学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济世的宏愿。可在旧社会里工作这么多年,地位越来越低,生活越来越苦,意气越来越消沉,后来竟然变成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甘受侮辱的小职员。为了那吃不饱穿不暖的位置,为了那不死不活的生活,牺牲了自己年轻时所拥有的宝贵的一切,甚至是意志,可最终还是害肺病,失业,吐血,最后死去。他想要公平,可旧社会不给他公平……

  汪文宣不应当早死,也不应该遭受那么大的痛苦,可最终他还是惨痛的死去,当时那个社会,又有多少像汪文宣那样的人,又有比他生活还在底层的人,比他遭遇更惨的人。

  我诅咒那个万恶的旧社会,为他们喊屈叫冤……

  新社会,改革开放的今天,不断的科学进步与无比优越的的新的社会制度已经征服了肺病,人们也不用为了躲避战争四处逃亡了,不用再谈虎色变了……

寒夜读书笔记2

  读完《寒夜》,汪文宣那个瘦弱的身躯、苍白的面容以及临死前轻得不能再轻的呼吸声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感慨,他一个有志青年为什么偏偏死在庆祝抗战胜利的前夕?巴金这么安排是不是有些残忍?如果他亲眼看到抗战胜利的场面再瞑目的话会不会好点?

  汪文宣是个孝子,他孝顺到可以委屈自己来成全母亲的意愿。在第六回他下班回家,心情很不好,没有胃口吃饭,但还是一口一口地咽着饭,一筷子一筷子地夹着红烧肉。他在母亲面前永远是个温顺的孩子。这样好的人,偏偏上天又捉弄他,她的妻子,严格来说只是他的姘头,树生非常不受他母亲的欢迎。

  但是一家人的开销,几乎都是树生赚来的。所以汪文宣夹在里面很难做人。他既没有能力解决她们的矛盾,也没有勇气在她们之间选择一个。

  她不愿意在34岁的年龄就一直活在这间昏暗不见天日的屋子里;她不愿意每天看着母亲的臭脸;她更不愿意看见丈夫汪文宣懦弱、只会哭鼻子的样子。我可以否定她的想法吗?可我也是一个女性。

  抗战的坏消息不断传来,树生的公司要转到兰州去,他的经理陈奉光爱慕树生,为她买了去兰州的飞机票。此时,树生面对爱情以及事业的选择。她的事业并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用她的话来说是为了整个家庭。真的这么伟大吗?其实她早已经向汪文宣表白过心声:

  最终,树生还是离开了汪文宣。我相信他们是逼不得已分开的。汪文宣已经患上肺病,无力支持整个家庭了。他不放手又能怎么样?他有没有本事跟着树生一起去,而且他还那么孝顺那个不太讲理的母亲。我想他爱母亲比爱树生还多一点。而树生为了自己的梦想也好,为了生计也罢,最后还是离开了。

  可是他们在分别时,她吻了汪文宣,并泪流满面地说:“我真愿意传染你那个病,那么我就不会离开你了。”这里不禁让人以为是因为汪文宣得了肺病她才离开的。

  虽然汪文宣处处显得懦弱,但是树生很理解他。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造成的。如果他活在国泰民安的社会里,大可以施展拳脚,毕竟他是大学毕业的,对办教育怀有满腔热情。现实很残酷,出于种种压力,两人的爱情最终破灭。

  关于破灭的原因很多,各有各的说法,在这里仅谈谈个人看法。

寒夜读书笔记3

  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仍然感到寒冷。巴金写《寒夜》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老母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特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很不和,汪文宣一直夹在中间受气,不久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一位年轻的银行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而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只好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八年抗战时期的事,可我仍然觉的他是如此真切,仿佛是现实生活中,自己身边常常发生的事情一样。现在社会的医学已经很发达了,再也不会有人因隐患肺病、霍乱、痨病而死去了。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因贫穷,因善良,因无能而向汪文轩一样的人,妻离子散,最终走向毁灭的地步。

  汪母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总是吵吵闹闹的。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为母亲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却无法接受她对于儿子和孙子的爱的偏执。就是这份爱,才导致了事情的悲剧。”树生“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不甘心于现状,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她为了解决温饱不得不当”花瓶“,她追求婚姻自由却不得不面对婆婆的絮叨,这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特点,虽然懂得走出,但是在经济上却没有独立,显得很彷徨、无助、是一位值得同情的女性。而”我“夹在她们之中,让我倍受煎熬,使我变的软弱、无计可施、隐忍,最终让我病魔缠身。这三位主人公就是生活在充满了苦难的日子里,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不能够获得幸福的日子。个人悲剧的产生和时代的悲剧密不可分,和个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逃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小说反映的人物悲剧带有那个时代的普遍性。

  小说借”文宣“的嘴巴反复说过”我做过什么错事呢?我一个安分的老好人!为什么我该接受这惩罚?“”文宣“最终以无声的呐喊”要求公平,他能够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够喊出他的悲愤,他必须沉默的死去。“小说最后这样描写宣的离世。”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象还在向谁要求公平。这样的描写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剧色彩。描写“文宣”的性格时,用了无数的梦境来衬托他的无助矛盾的心理,还有反复的自言自语甚至害怕发出的声音都形象的把“文宣”这个人物呈现再我的面前。他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毁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文宣”最终的绝望来自于对生命苦难的无法承受,从精神到肉体都渴望摆脱。

  家庭是永远的港湾,可惜风雨飘摇的世界里,一个小小的港湾同样不能躲避风浪的侵袭。这就是我对于巴金老人的长篇小说《寒夜》的理解。

寒夜读书笔记4

  捧起了《寒夜》,静静地聆听巴金心中的呻吟。走进寒夜,一种凄凉阴郁的感觉弥漫我的身心。

  小说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缓慢展开,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表达“我”即“汪文宣”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的生活状态。以此揭示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物的命运。 贯穿于其中的其他人物并不多,母亲、妻子、儿子,以及仅有的几个邻里同事同学。 矛盾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对于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作者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读这篇作品总觉得很压抑。主人公汪文宣深受社会压迫,对这个社会、家庭明明有无数的不满、无奈、控诉,却只能压在心里,一个人承受。作品第四节写到他和妻子争吵,想要和她和解,可是,他站在妻子办公的门前,犹豫不决:“万一争吵起来,他没有什么权利约束她。他们中间只有同居关系,他们不曾正式结过婚。当初他反对举行婚礼仪式,现在他却后悔他那么轻易地丢开了他可以使用的唯一的武器。她始终有完全的自由。最后他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无法随心所欲,总有那么多的顾虑。他总是“忍不住痛苦的呻吟一声,又连忙把下面的话咽在肚子里。”

  渐渐地我的鼻子、眼睛开始颤抖。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汪文宣心地善良,从不想伤害别人,只希望自己能够无病无灾,简简单单到活下去。可是时代不允许。战乱冲击,生活艰苦无奈;母亲和妻子争吵不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工作老实耐劳却地位低下薪水稀薄;疾病缠身无法医治..他的卑微懦弱,他的无计可施,他的手足无措,他的良善悲悯,他的老好隐忍,让人不禁心痛怜悯。可是这个快要崩溃的旧社会、旧制度、旧势力在后面指挥他。他不放抗,也无力放抗,于是成为了牺牲品。

  “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象还在向谁要求公平。这是在夜晚八点钟光景,街头锣鼓喧天,人们在庆祝胜利,用花炮烧龙灯。”然而汪文宣终究没有享受到胜利带来喜悦,他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毁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

寒夜读书笔记5

  昨天的夜,黑沉沉的,窗外的冷风呼啸着旋来卷去。可能是今天的暧气烧得不好,尽管在屋里也能感觉到寒意从四周袭来,把我紧紧包围。我试图用看书驱赶孤冷,可偏偏打开的是巴金的《寒夜》。

  不魁是大作家,《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笔下刻划得淋漓尽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弯背驼腰,唯唯诺诺,时不时地咳嗽,委曲求全,连句响亮话也说不了的人;曾树生,汪文宣的妻子,美丽动人,修长的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女性,是一位爱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亲,吃苦耐劳,婆婆麻麻,有好心却没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儿子,苍白无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来,小宣毕竟是个孩子,孩子是无辜的,暂且不说,其余的三个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个最亲最爱的人,却不能和睦相处,偏偏要相互伤得很痛很痛,难道说爱真的要与痛永远相伴吗?

  巴金写《寒夜》显然是在控诉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是为生活在水生火热战争年代,穷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着《寒夜》泪流满面,我倒不是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时代已经让人很无奈了,为什么一家人还要无休止地争争吵吵?当时社会大家庭已经让人不得安宁,为什么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处,齐心协力去面对一切呢?汪文宣的母亲深爱着自己有病的儿子,她愿意为儿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无时无不刻不在害着儿子,她明明知道曾树生是儿子最爱的女人,她却容不下这个让儿子深爱着的女人,恨不得让树生早一天离开家门。曾树生也一度想留下来陪有病的老公度过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点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给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顺从,婆婆的无情还是逼她违心地离开了家。他们中的每个人也许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怜他们,他们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挣扎。

  旧社会、旧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难过,叫苦喊冤少不了争吵。今天衣食无忧难道每家的日子就过得快乐幸福吗?离婚率越来越高,婆媳关系还是一对矛盾。来自外来压力,外界因素的烦恼或许少不了,我们也或许管不别人、更管不了社会,为什么一家人还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认、相互尊重?是呀,一个人想得开不等于一家人都想得开,一个人明白不等于每个人都能明白,要不怎么会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为好。

  窗外的风依然刮着,我起身走进儿子的屋子,呵,儿子的小屋暖和多了。对呀,天气变幻多端让人难以掌控,重要的是自己要有消热解暑、遮风挡雨,防寒取暧的意识和本领,即使在寒夜也不至于受冷。

寒夜读书笔记6

  简介:

  《寒夜》是巴金最具思想艺术价值的作品,堪称书写婆媳矛盾的经典之作,是典型中国家庭的缩影,其中借对汪、曾之间婚姻生活中种种日常矛盾的展示,探究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与婚姻的问题。我们将以《寒夜》为基点,通过与《伤逝》、《金锁记》等作品的类比分析,从而加深对《寒夜》中婚姻关系的理解。

  在此之前我不得不做一点声明,本篇文章不过是我一时兴起的玩物,谈不上学术,却也参考了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文章的思路也是我当时的即兴之作,不过近来又加以完善,距《寒夜》的阅读约莫也有一年半载,情节人物略有生疏,当时的瞬时情感却还历历在目。因并非论文,故不作文献引用。

  不知《寒夜》的阅读受众,所以还是放一下简略的剧情简介: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他们年轻时的梦想是希望能自己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树生在大川银行工作。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树生常发生争执,汪文宣左右为难,此时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后来树生随年轻的银行经理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小宣回了昆明。两个月后,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文中的汪文宣是一个善良正直又懦弱的男人,而树生和汪母则是新、旧女性的典型代表,汪家的矛盾以树生为中心:婆媳矛盾不可调和,夫妻矛盾与其说是“七年之痒”,不如说是他们的所谓的爱情遭到了柴米油盐的考验,小宣母子的矛盾在于血浓于水的亲情变得比水还淡。一直炫耀自己是“拿花轿接来”的汪母,固执而富有“恋子情结”,丈夫过早去世,她早就习惯了守着儿子过了一辈子的生活常态,即使为儿子去做洗衣老妈子也心甘情愿。但是尽管汪母爱儿子,为儿子付出了一切,她依旧却不理解儿子,她的爱没有给儿子带来幸福,反而增加了他的痛苦。此处我想起鲁迅的一句话:“母爱如同湿棉袄,脱了感到冷,穿着感到难受。”自然,《寒夜》中的汪文宣并没有鲁迅先生的那番思考,若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粗犷地将他认作是一个“巨婴”。

  《寒夜》是巴金最具思想艺术价值的作品,堪称书写婆媳矛盾的经典之作,极具深度。小说讲述的是“好人的悲剧”,成功地塑造了汪母、汪文宣和曾树生三个人物形象。《寒夜》作为巴金的巅峰之作,是典型中国家庭的缩影,书中通过展示汪、曾婚姻生活中的日常矛盾,探究揭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与婚姻的问题。我是没有看完巴金早期三部曲的,《家》看了一大半,只觉得不是很有意思,剧情还算可以,语言和人物塑造让我觉得有点难以接受,但是《寒夜》无论是人物、语言、环境甚至对于政治语境的把控都是不输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任何一部小说,我阅读《寒夜》的时候,《家》的影子还残存在脑海里,两相对比,可以称得上震惊。

  《寒夜》是一部长篇小说,因我与其他多部交叉阅读,机缘巧合,有了些许念想,于以下呈现:

  家庭因爱而存在,夫妻感情是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依据,家庭问题如何能够通过是非道理就可以解决?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庭生活中,我们甚至无法把控衡量的标准。《寒夜》中所写人物不多,女性占了很大比例。我们将具体分析在婚姻关系中的女性,其实我也有想到分析男性,但不得不说,在以下关联的作品中,男性所占的比例却是不是很多,而我自身并没有什么与男性打交道的经验,若是强行分析,必定是有失偏颇,只作顺带一笔。兜了一圈,回归主题,首先还是看一下民国初年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思考:

  首先是1925年鲁迅《伤逝》中具有“独立人格”的子君:“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着是民国初年的曹七巧:“你自己要晓得当心,谁不想你的钱。”虽然张爱玲是在四十年代才创作的《金锁记》,文中似乎刻意了模糊了时间,据推测大约是在民国初年。1928年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是这么写的:“我的生命只是我自己的玩品。”也许莎菲女士置于此地并不怎样的合拍,确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总结一下:鲁迅在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说的那样:“娜拉”如果不想做傀儡,就必须取得经济权,这或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艰难。在中国改变太难了,要付出血的代价。在当时社会,所谓的妇女自由,只是理想的“乌托邦”而已。我们可以将子君的伤痛归结为经济不独立,曹七巧则是过于看重经济因素,莎菲女士是个异类,她基本经济独立,思想自由,有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可我依旧认为她有着精神上的时代病。我在一篇论文中看到如下一种解法,觉得甚是有趣:

  “现实”为出逃的女性设下了“双层”陷阱。第一层陷阱是,“现实”让“她们的人生追求与爱情追求之间划了等号”,“她们跑出家门,似乎仅仅只是为了婚姻自主”,“尽管她们的理想抱负、人生追求的初衷远远不仅于此”。然而,现实中女性没有爱情与婚姻,女性离家就变得毫无意义。那么女性脱离第一层陷阱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是寻求“新”男性的庇护。但是现实中,“新”男性所给予的“庇护”又是否是离家女性所等待的“救赎”———具有平等对话权的爱情与婚姻呢?这恰恰又是“现实”为女性安排的第二层陷阱:“新”男性给以女性的“庇护”———女性勇敢追求而得到的“自由婚姻”,并不是对女性的“救赎”,它只是让女性再次扮演着“与在‘父’之秩序下一般无二的角色”。莎菲女士的种种百无聊赖大约是她陷入了第二重陷阱。

  那么让我们看回《寒夜》里的诸位女性,故事的大约发生在三四十年代。二十年过去了,人们的.婚姻观念似乎并没有什么巨大的改观。

  首先是树生,她是书中新女性的代表。我认为她不仅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甚至可以说是成功从“现实”为出逃的女性设下了“双层”陷阱脱困了。我觉得她获得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虽然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但从我们这样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她大约是没有获取自由的。纵使她收获了爱情,却被爱情拖入了一个无法简单抽身的漩涡,而这股隐藏在甜蜜爱情背后的神秘力量,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是复杂的婆媳关系。

  之前也简略地介绍过汪母守寡多年,与儿子汪文宣相依为命,她严格遵循封建父权制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心甘情愿为儿子交出自己的一切,并不自觉地陶醉于对儿子的热爱与占有中不能自拔。我们可以说汪母确实是世界上最富有牺牲精神的好母亲,是世界母亲群体的楷模。但同时汪母虽然亲手将儿子抚养长大,和他共同生活三十多年,可她从不了解儿子,更不明白何为爱情。她将男女爱情局限于金钱,也不明白儿子对妻子的依赖性。即使汪文宣一直想要努力承担家庭重任,不想依靠曾树生,但现实却是物质上、精神上都离不开她。况且因为树生和汪文宣并未正式举行过婚礼,所以汪文宣有爱的婚姻在汪母的眼里是不道德的,她总希望等到抗战胜利儿子发财,就能娶到一个“正经”的称心如意的媳妇,于是更加努力地逼走树生,最后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出“好人们的悲剧”的发生。汪母最后成为了父权化的符号代码,以此填补父亲的缺位,她以父权的职能施加着母爱,这使得汪文宣最后成为一个身体成熟、思想人格却还未独立的大男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人,她无法平等地与儿子沟通交流,甚至她的父权越位了她作为母亲的身份,儿子不是她依靠的对象,而是她的附庸拼,这也正如曾树生所描述的那样,她是个“自私而又顽固保守”的女人。

  任何人身上都有时代的影子,即使是孤立的个体,背后也一定隐露一颗时代的尘埃。在与树生同时代同龄的女人们的对比烘托中,我们更能见出树生的独特之处:她们也许获得了尘世的幸福,也许只是被命运蹂躏,但却没有人选择与树生一样的道路。我们自然可以慨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人选择安于一方沃土,作茧自缚的同时却拥有了自得且可贵的安全感。如果我们选择前往彼方虚幻却有真实存在的自度的乐园、并最终抵达,获得精神自由、自我满足之后,我们是否会失意于精神世界的无尽?“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最后的最后,生命也不过是一只穷极穹顶的牢笼,叛逃者离开地面、挣扎到精疲力竭,却依旧在这座无有边界的牢笼,生生世世。

  我们可以将汪曾婚姻的悲剧归结为战争与未破除的依旧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等时代因素。几十年过去了,让我们把眼光指向现代,让人不禁思考当现代女性取得了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与人格独立时,是否应该为了家庭放弃自我精神和自由?

  本文牵扯作品过多,我也不过是作一读书笔记,深入思考分析,还是交付于未来的有志之士吧。

  至于男性人物,现在的我谈来不免过于虚幻,于是就此搁浅了。

寒夜读书笔记7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老师的课堂上,在老师介绍巴金的时候介绍了这本书。听着似乎很有趣很值得读就借来读了一下。读过之后感觉还可以,内容大体上还是和同时期的书一样,揭露了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看法。

  小书写的就是一个生活在四川的家庭,在抗战时期的生活。小说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通过写写小公务员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亲和妻子的吵架,最后这个可怜、懦弱、多病、善良而无能的小公务员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种种一系列的故事都写明了在那个世界,人们生活的困苦和无奈。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汪文宣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有知识在年轻的时候有理想和抱负,可是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他的抱负和理想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一文不值。所以他只能生活在社会底层。而他的妻子虽然也是读书人,照样有理想有抱负,可他在面对生活的无奈时并没有和汪文宣一样,而是采取另一种方式,用放纵自己来逃避现实。她喜欢自由喜欢富有的生活,所以她会接受陈经理的帮助,会去做女招待。这刚好反映了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他们希望大身拳脚,创立一番事业。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不像战斗,只想逃避。他们选择放纵自己不管别人的感受。

  文章似乎用一系列的悲剧,控诉了整个社会。汪文宣老实能干任劳任怨,事实为别人着想,最后却死于肺病。他的母亲很大的年纪不仅要饱受战争的摧残还要为他的儿子担心。而汪文宣的儿子,永远有这和她年龄不相称的性格和表情。汪文宣的妻子更是生活在纠结之中,一面是对自由而快乐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对家人良心上的自责。就连一直圆滑的老钟最后也死在霍乱之中。一系列的悲剧故事,都在说明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

  结局更是令人回味,让人深思。汪文宣死了,他的妻子似乎还在徘徊中。抗日战争胜利了,但是,这个家的一切并没有改观。套用某句话,就是,胜利是别人的,与”我“何关。等曾树生回来的时候,汪文宣葬在哪里都不晓得。汪母与汪文宣的儿子也不晓得搬哪里了。给人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冷。就像是在寒夜中一样,让人发寒……

寒夜读书笔记8

  巴金的小说向来给我的感觉是不会过分得注重技巧的表达,更多的是将小说作为其情感的“宣泄口”,时代的“传声筒”,这部作品中的人物,说实话,没有办法真正地去衡量人物价值的好坏,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深深的社会烙印。

  汪文宣,一个忠厚老实,为人善良的旧知识分子,大学时期还有着对教育理想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一种救人济世的情怀所在,我想,这也是其吸引树生的一点,精神理想的共鸣碰撞,但是进入了社会,他却变成了社会地位卑微,生活越来越艰难,意志越来越消沉,胆小怕事,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好像患有“被害妄想症”的小职员,就算到最后将死之时,有了一丝“我想活”的希望微光,但也只敢低声讲给自己听,而不敢像“树生”一样大声地向时代发声,我想二者之间的性格差异也是最后分道扬镳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汪文宣是时代的“边缘者”与“彷徨者”,甚至可以说是时代的“弃儿”,他一只脚还留在以母亲为代表的旧社会思想道德伦理制度的温暖港湾里,一只脚又渴望迈向以树生为代表的新时代社会思想的世界里,导致其位于二者之间痛苦不堪,甚至自己开始“造梦”,试图以假象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可这个梦究竟是一触即破的,就算身体在一起,可心呢?

  作者给文宣安排的“肺病”这一个点,牵动了全文,呈现出了生活百态和表达出了每一个人物的情感诉求。母亲和树生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与周围世界的人与事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内部及与外来入侵者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有命运与天底下百姓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仿佛我们就处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体之中,该怎么抉择,“树生”奔向自由是真的“自由”了吗?母亲安排每一步,结果真如其所愿称心如意了吗?一直想投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那么小宣作为他们的儿子,教育状态又如何呢?“柏青”与“钟老”命运的安排不像上天的捉弄吗?“我”的这个病,怎么说来就来了呢,怎么偏偏是“我”呢?中国的社会究竟怎么了?太纠缠了,矛盾了,让读者也觉揪心,这个社会的血淋淋的现实就这样赤裸裸地摆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不得不加以正视,就算我们如今已离那个时代很远了,可是当代社会的弊病又是怎样的呢?中国人的“看客心理”,不知不觉地就在吃“人血馒头”的行为,在当今社会就没有了吗?小人物的这种苍乏无力感,自卑懦弱,“鞠躬主义”难道就没有了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难道就没有了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可调和的东西难道没有吗?有的……

  看完这本小说之后,我在难受之余更加地进行了反思。一直觉得人一直都在有“韧性”地活着,在这个复杂扭曲了的世界里,有着一套可以安身立命的生存法则,我很佩服“人”,但也惧怕“人”,但是我不会对“人”低头,虽然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事情自己真的身不由己,但还是希望不管做什么决定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试图用欺骗隐瞒真相,不要追悔莫及,不要做鲁迅笔下的“醉虾”,不要无脑地去做“雪崩时的那一片雪花”等等……

  《寒夜》的基调是“寒”即冰冷的、刺骨的,“夜”即黑暗的、孤独的,但却能在一本小说中,如此集中地进行多种情感需求的喷发,这样的情与景的相称,给读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是久久难以平静的,却也是让人反思的。

寒夜读书笔记9

  贯穿于其中的其他人物并不多,母亲、妻子、儿子,以及仅有的几个邻里同事同学,矛盾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因此“宣”无论如何都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们老是争吵?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家庭,这么单纯的关系中间都不能有着和谐的合作呢?为什么这两个他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象仇敌似的永远互相攻击呢?……”让“我”夹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无计可施,我的手足无措,我的良善悲悯,我的老好隐忍,我病魔缠身等等,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细微而逼真。不由得读者不对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同情感,甚至会有一点点的善意的怨恨。因此我想这也正是小说的成功所在。

  “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对于“树生”我能够表达的是一种偏爱。这个人物值得赞赏和称道的是她的善良和勇敢。

  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为母亲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却无法接受她对于儿子和孙子的爱的偏执。

  这三位主人公就这样在那个充满了苦难的岁月里生活着,没能够等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没能够得到他们自己向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开始。个人悲剧的产生和时代的悲剧密不可分,和个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逃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小说反映的人物悲剧带有那个时代的普遍性。 小说借“宣”的嘴巴反复说过“我做过什么错事呢?我一个安分的老好人!为什么我该接受这惩罚?”

  “宣”最终以无声的呐喊“要求公平,他能够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够喊出他的悲愤,他必须沉默的死去,”小说最后这样描写宣的离世。“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象还在向谁要求公平。这是在夜晚八点钟光景,街头锣鼓喧天,人们在庆祝胜利,用花炮烧龙灯。”然而“宣”终究没有享受到胜利带来喜悦。这样的描写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剧色彩。描写“宣”的性格时,用了无数的梦境来衬托他的无助矛盾的心理,还有反复的自言自语甚至害怕发出的声音都形象的把“宣”这个人物呈现再我的面前。 “宣”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毁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宣”最终的绝望来自于对生命苦难的无法承受,从精神到肉体都渴望摆脱。 在描写“树生”的矛盾心理的时候这样写到,树生心想,“她(母亲)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这种生活,为什么我就不可以?为什么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我为什么就不能牺牲自己?”

  “难道我就应该这样争吵、痛苦地过完我这一辈子?。他们把寂寞留给我一个人,难道我就这样枯死了么?”可是当有一条路可以选择的时候,“树生”即兴奋又痛苦,而且还有一种惶惑的感觉,她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么地方去。她反复的说,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虽然她的决定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 但是母亲的话永远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应我,只要不再看到那个女人(树生)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能过得去了!”“这种生活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她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挣扎了许久,才找到一条出路“没有!无论精神上,物质上,我都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一点一滴地消耗。“树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她并没有犯罪,为什么应该接受惩罚?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监牢?她应该飞,必须飞,趁她还有翅膀的时候。她要先救出自己。”

  “树生”最后选择了离开。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树生写给“宣”最后的一封长信,信中完全彻底的表达了“树生”多年来没有表达的一切,以及道尽她最终的选择的理由。她的痛苦可想而知。 虽然她离开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给“宣”生活费用,嘱咐“宣”及时看病。而且最终回来,当得知“宣”的离世,儿子的不明下落时,她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温暖。而在此之前她并没有以实际行动背叛“宣”以及她的家庭。 当一切即将结束的时候,萦绕于脑海的三个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怀着一腔的悲愤看着历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我因此看到我生长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值得庆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颤抖,和文字一起。

  小说的写法上并没有什么值得推崇的,是惯常的叙述风格。但是一直伴随我的却是《红楼梦》中和汪树生一样结局的林黛玉的影子,他们几乎同样都是耗尽心血才得以获得解脱。我再想巴金老人在塑造“汪树生”这个形象的时候脑海里是不是有着林黛玉的影子呢?不得而知。 我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这个家庭的矛盾,而忽略社会生活中他们的角色。因为家庭是一个港湾,可惜风雨飘摇的世界里小小的港湾同样不能躲避风浪的侵袭。这就是我对于巴金老人的长篇小说《寒夜》的理解。

寒夜读书笔记10

  《寒夜》与从前我读过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大不一样,整部小说弥漫着死亡与悲观的气息,叫人透不过气来。作品的背景是抗战期间,地点是重庆,主人公是一对自上海逃难至重庆落脚的一对年轻夫妻:汪文宣与曾树生,还有汪文宣的母亲。文宣与树生结婚14年,儿子小宣13岁;本是有着理想的年轻人,读教育出身,想办教育,办好的学校。抗战期间,背井离乡,逃到重庆,放弃了一切曾经的梦想。文宣在一间半官半商的公司当校对,树生在一家银行上班,以汪母的话来说,是当“花瓶”。小说的主线为文宣在1944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的经历,如果换一句话来说,也是文宣走向死亡的经历,字字句句为录。

  小说中的人物皆无望。我曾经读到,有人讲这是另一个“双面胶”的故事。诚然,小说中的大部分的情节是关于汪母与树生之间的婆媳关系。汪母看不惯媳妇,媳妇也无法讨汪母的欢心,文宣则夹在二人之间,试图两头讨好,却屡屡失败。只是小说开篇不久,文宣就已经怨愤的叫道:“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呵!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 莫说汪母爱自己的儿子,汪母根本不曾了解文宣究竟需要什么;她从来不曾看到过,文宣爱着树生,文宣的大部分快乐来自于树生的陪伴。莫说汪母爱树生,当她用恶毒的言语骂树生的时候,她看到的只是她自己。爱,是成全;汪母根本不会。

  而文宣呢。文宣怨愤地叫道“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他自己又曾真正的关心过他人。文宣有一条好心肠,毋庸置疑。可是他几乎是个废物。真抱歉,讲出这么重的字眼。在小说记录文宣经历的这段期间,他可曾真正的帮助过一个人?他可曾有勇气试图解决母亲与树生之间的不合?他可曾真正的为了改善家庭的环境而做出些什么?他可曾真正努力为母亲,为妻子,为儿子真正带来过快乐和喜悦?他所有的行为几乎可以概括为:忍耐和哀求。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文宣,通等着别人成全他自个儿。

  至于树生,小说的结尾中说道“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却帮忙毁了别一个人的……”不晓得,小说的意思是什么。树生,留下来,只会让那一个不知爱,一个等着别人成全自个儿的人来拖垮自己,然后三人一同在生活中毁灭。只是对于小宣,树生的不负责任,将让小宣成为第二个文宣。

  文宣去给钟老上坟的时候,他望着献给钟老的花圈,“他揉眼睛,用力擦眼睛。怎么花圈上写着他的名字:文宣!他定了定神。他看错了,那里明明是‘又安'两个字……” 花圈上面是文宣,是唐柏青,是钟老,是很多很多被毁灭的人的未来。也许巴金先生在为他的三个得肺病去世的哥哥送行的时候,也如文宣一样,将花圈上的名字曾经看错。

寒夜读书笔记11

  “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珍惜,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义,珍惜所拥有的爱的意义,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动荡摇曳中,主人公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汪文宣和曾树生。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妻子在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华与战乱、奢侈与落破、正义与邪恶极端并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空有满腹学识和爱憎分明的认知,却迫于权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压制,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拮据与美好理想激烈冲撞矛盾的生存状态,而不得不选择逆来顺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经都以为无论世事如何演变,()开始的爱都能够坚贞到永远,可当世事真的变了,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却让他们彼此沉默不堪重负,妻子渴求稳定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年轻时光,可这恰恰是他这个小校稿员给不了的,所以在历经反复抉择的最后一夜,妻子准备收拾行李投奔另一个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忧伤的沉默在两人之间像夜一样流动,可是汪文宣再没有爆发,他内心凄凉之至已经绝望,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无从选择,只好选择放弃理想,也放弃一切关乎对错的判断,最终以死来告慰自己。

  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挚而深切,尤其是那种进退取舍,欲说还休的挣扎状态,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我们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宝贵,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时光,是人类不变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剧的时代历练我们命运的时候才想要坚强起来去留住爱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现在就赋予它足够的耐心,给我们的爱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寒夜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巴金《寒夜》读书笔记参考

2.寒夜

3.寒夜读鲁迅

4.寒夜随想作文

5.寒夜阅读答案

6.优秀作文-寒夜记

7.寒夜-我独醉

8.寒夜读后感

上一篇:西游记读书笔记 下一篇:读书笔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