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反思作文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反思作文 篇1
这次的语文期末考试,我考了90.5,是班里的第三,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少,我做了以下的分析。
1、灵活运用。在这次的期末考试中,关于古诗运用的题和课外积累占了10分,在这十分中,我丢了2.5分。题上问的是,黑云,雨下得很大,作者是苏轼。当时我脑子好像短路了,脑子里只有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首诗是苏轼写的。所以。我就写上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诗,就这样,我丢了2分。接着是一道选择题。问记录孔子和弟子的言行的是哪一部著作。本来我写的是《论语》,可我又觉得记录他弟子的言行不是这本书,就选了《列子·汤问》。
2、阅读理解。往往考试的时候,我的阅读理解方面是最差的了。我总是不会理解。问拾级而上的意思,我就打错了。问文章的大概内容,我也少了几个部分。理解优美语句,我总是理解不到点上。基础分我扣了2.5分,作文扣了一分,而阅读却扣了6分,一下就把分拉了下来。所以。我要在这个寒假里,多做阅读理解的题,多学古文,因为以后的阅读题里,都会有小古文。
在这两方面,我要趁这个假期加强练习,可不能让孟恒阳把我超越了,我一定要在阅读方面加强训练。
反思作文 篇2
作文分在高考中占据了语文高考分数的半壁江山,它在高考中的独特地位,让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不敢轻视。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一般看来,学生辛辛苦苦写了作文,教师如果不精批细改,就没尽到自己的责任。可是作文的评改往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往往只关注几句评语,看后往一边一扔。作文批改耗时长,收效微。教师批阅成了出力而无所收获的无效劳动。加上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评判,按成人化的要求来拔高评改作文,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尝到作文成功的快乐,却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使学生的`作文训练收获甚微。大量的劳动让教师苦不堪言,学生怕作文,教师苦批改。有的只好减少学生作文次数,但又影响了作文训练。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关注,以减负增效为目的,和一些同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现在我把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请方家指正。
我认为,缺乏学生参与的作文批改存在着许多弊端:教师的评语往往有些大而不细,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结合自己的作文有具体的体会;教师往往把个人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用自己所喜好的文章形式、语言特点来评判成绩不等、水平差异、阅历各异、爱好迥异的各位学生,培养一段后,把学生活跃的思维禁锢成“思维八股”,文章变成千人一面的古板之文,学生的个性、创造力逐步萎缩;有的教
师按成人化的要求来拔高评改作文,结果满篇成了教师的改动文章,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评后修改缺乏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学生不能自觉地细磨作文,修改积极性不高,教师一一指导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因而教师的作文指导难以有效地落实到作文中去。为此,我们确立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评改的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变“教师评改” 为“学生自主评改”。让学生全程参与作、评、改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多层多边交往中,其创新潜能得到挖掘,兴趣得到开发,作文鉴赏与写作能力得到提高。整个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参与评改能力的培养,以小组合作探究式的互动评改模式为训练主线,最后达到以学生自主评改作文的最高目标。
学生自主评改作文的优势:1. 评改作文,首先要明确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加深认识,同时会不自觉地对自己的作文加以反思。2. 评改前学习高考作文两级评分标准及具体细则,可以让学生明确高考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写作习惯。3. 评改别人的作文,可以发现别人作文的长处,吸取别人作文失败的教训,在评改中提高自己的作文鉴赏力。
第一,学生自主评改要进行批改前的指导,使他们明确评改的要求,否则容易使学生的评改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有的学生会凭个人的好恶来给习作者下评判结论,态度不严肃;有的对问题的理论挖掘不够,只停留在文章语言层面的推敲改动上,不能从文章的选材、剪裁、结构中心、思想深度、表现技巧等方面做更深入的探讨。因此,
要明确确立批改目标,根据此次作文的训练目的,制定相应的评判标准,避免要求过于全面,以免冲淡训练的重点。本着鼓励的原则,对达到训练目标的习作,就可以给予表扬,在班里作为范文朗读。在评语中要多找习作的闪光点,以表扬激励为主,作文的缺点主要从没有完成此次训练的要求方面去寻找。另外,像错别字、语句的通顺、卷面书写等常规要求要在每次作文的评改中给予关注,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第二,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要培养学生具有朗读推敲的能力。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思、手练。通过整篇默读,习作中的错别字、漏字,就会被发现并纠正过来,然后再轻声读,看习作用词是否贴切、句子是否通顺、上下句连贯是否合理、标点是否正确等。再从文章结构入手审视诵读,如层次是否颠倒,条理是否清楚,前后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呼应。重点复读思想内容,如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围绕中心、事例是否典型、内容详略是否得当、细节是否真实等。依据教师指导的评分标准,深入品评,点评习作不当之处,力求文通字顺。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全文、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从作文的结构、语言、基本观点、思想感情、文面等方面批改文章(根据训练计划,每次有所侧重)。除用传统的“删、增、调、换”等方法外,还要教育学生学会旁批,并运用说明式、评述式、提示式等方法来评改作文。 让学生了解常用修改符号及点评的方法,规范使用删、增、调、换等修改符号。另外,为在未来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使评改更具针对性,可组织
学生学习高考作文两级评分标准及具体细则,明白评分标准精髓所在,提出“稳抓基础分,力争突破发展分”的指导思想。
第三,具体指导。教师把选定的学生习作从整体上加以修改,然后把原稿和修改稿同时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中领悟修改的方法,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修改的全过程。并选择一些有类似错误的习作,让学生指出修改的办法,然后教师板书本次集中存在的问题,并做理论引导。
第四,选典型作文让习作者朗读,要求同学在认真听的同时,并根据写作要求准备发表批改建议,读完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见解,并让习作者介绍自己的构思过程、选材方法、立意方法。此时,“批改者”与“习作者”同堂而论,往往作者在虚心接受“批改者”的批评同时又据理力争,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而教师则要根据训练要求,从深层的作文理论上要加以指导,例如:议论中论据的典型性问题,给学生分析什么是“典型性”、如何选择典型论据、如何做到典型材料的创新,并针对阅读习作总结点评。
第五,教师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划分作文评改小组,每组要有不少于两名作文水平高的学生担任组长,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式评改模式进行评改,这种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作用和主体作用。集体作用是指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独立对习作进行评价的情况下,组成小组研讨,既可避免全班讨论头绪太多、太繁杂、效率太低的弊端,又可避免独自修改犹豫不决、信度不高的缺点。主体作用就是评价权基本上交给了学生,只是在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才
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这一“看法”主要从写作理论上给学生加以指导,而且小组批改时间短、效率高。
针对同一篇文章,经小组讨论后,先由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口头评改意见,并兼纳其他组员的建议,加深学生对作文的整体评价认识,然后采用组长组织轮流执笔的方法进行评改。评改后,教师要求每组交两篇批改作文,作为推荐样本,拿出来在全班口头交流,然后各小组展开争论,教师作点评指导。教师要认真审阅各小组评改情况,表扬那些评改认真的小组及执笔者,对批改重点把握不准,态度不够认真的要重新个别指导,使其及时改正。每次评改前,及时指出上次评改存在的优缺点,逐步使评改走向自主规范的新台阶。 要重点指出的是,批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有些文章言之无物,批改时要指导学生选择中心材料,并逐步使之写得具体;有些文章材料庞杂,批改时就要着重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有些文章虽能用材料说明观点,但材料不够典型,批改时应指导学生如何选取典型材料,使文章内容深刻,富有感染力;有些文章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批改时着重帮助学生修改病句,把文章写通顺,而不需提过高的要求。总之,每一次作文批改,要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
以上是别人评自己的文章,自己评别人的。还应关注评后的自改,学生在评改中明确了训练目标,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鉴赏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写作能力不经锻炼不能切实的提高,往往只是手高眼底。所以,在评的阶
反思作文 篇3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关键在作为“师傅”的你,得把学生领进“门”。多元化评价方式,主要分三步、循序渐进地把学生领进“自主评价”之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第一步,教师评价,学生模仿。
除了评价内容的方方面面(见上表一)而外,还要教给学生运用修改符号评改的方法,拟定鼓励性评语的方法,诸如对“闪光点”使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给予充分肯定,用委婉含蓄的激励性评语提出可资借鉴的建议等等。这是“前车之鉴”。起初几次,教师要全批全改,一是让学生了解这种评价方式的基本特点,二是通过反复演练,使学生学会基本的评价方法。
第二步,师生评价,学生自改。
教师选择上、中、下水平的部分习作,对每篇习作至少肯定两个以上“闪光点”,最多指出两个不足。然后,与作者一起共同商讨修改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尊重他们表情达意的合理化要求,与之推心置腹地交流;切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头上,否则,那样改出来的作文,已经不再是学生自己的了。拔苗助长,只能事与愿违,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征得作者同意后,把几经润色的习作分类装订成“创新作文集”,在同学之间传阅,使其他同学在阅读这些范文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师生合作、探究的既得利益:人格得到尊重,“闪光点”得到赏识,写作潜能得到发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单薄,只有在合作状态下深入探究,虚心好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自己写作素质不断增强。
这 个过程,需要反复训练(至少五次)。教师视学生个人的发展情况,从边“扶”变“放”逐渐到少“扶”多“放”。直至绝大多数学生成长为能做出引以为豪的“第三只小板凳”的爱因斯坦时,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主评改、学生之间互相评改了。这时,“自由评改”的春天即将来临。
第三步,学生评价,互相修改。
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比较接近,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能达成共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之间互评互改,能够彼此借鉴,共同提高。在小组内(4人一组),可以轮流读习作,大家一起评改,交流看法,重要的是找足优点;或者交互评改,然后推荐精彩篇、段,供大家赏析。
就出现的突出问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更多的方式方法。如,内容肤浅的,要深入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选材陈旧的,要走进生活,勤于观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语言贫乏的,建议他大量阅读,善于积累,活学活用……
在这个环节,教师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参与某小组的作文评改活动,具体感受评价过程,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完善作文多元化评价机制。
【【精华】反思作文三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