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
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触目惊心。自然环境与我们的关系,正如柴静所言:同呼吸,共命运!
我可能不会留意天气是否晴朗,顶多是在雾霾天气里抱怨一下,然后戴起口罩。我从来不会留恋白云,甚至从未注意青草。然而当APEC蓝在大屏幕上出现时,我第一次为蓝天惊奇、为白云感动。于是我开始紧张,于是我开始留恋,我害怕镜头一转,我又将落入那灰色的梦魇。我才明白,原来蓝天白云是如此重要,我是那么离不开它。
20xx年,合肥有164天空气污染,排名全国25位,27次进入全国污染前十名。在这样一个不算太发达的城市里,污染竟如此严重。关于我们能做什么,柴静帮我们分析了很多。我想,这次真的应该亲身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去了。用步行代替乘车,减少浪费,购买用环保材料制成的商品。对了,还有12369这个号码。虽然它很重要,但我真心希望我永远不需要拨打这个号码。
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每个人与雾霾都有一场私人恩怨!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2
我不知道我每天抱怨着城市浓厚的烟雾的同时,又有多少的黑暗潜伏在深处。每天周而复始地吞吐着肮脏的空气、呼吸着浑浊的灰雾、不知倦怠地奔跑跳跃的同时,我又是否为自己拥有过某一片蓝天而庆幸呢?以前我是多么没有环保意识,认为“环保”这个词太大、太空,与自己又有多大干系呢?
当下中国的环保面对现实的道貌岸然,无力的狡辩与推卸之后,又何尝不是大国经济发展与生态可持续的矛盾呢?饱览了太多的山清水秀,我何时把目光投向过重工业基地下的满目灰尘?也许我真的没办法改变太多,但我可以从点滴小事着手,践行环保理念,做一个环保之士。
曾经知名的央视记者柴静因为《穹顶之下》的演讲重新回到公众面前。本该在一国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环保部门却在中国处于尴尬境地,被视频中的某一个老板称为“有义务没权利”的机构。一句戏言,却道出了环保部门有心无力的处境,有的人甚至打出了“经济与环保不可兼得”的旗帜,然而事实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柴静为了孩子,为了一家人,为了这个愈加恶劣的社会环境站了出来。我们为什么不站出来加入这一场利人利己的环保活动中呢?茫茫宇宙之中,可只有一个地球啊!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3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柴静的调查——《穹顶之下》,这是一篇关于雾霾的调查报告。其中,柴静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这些数据真实可感,令人十分震撼,心中也很不是滋味。
十年前的我还是个孩子,对未来满怀期待的孩子。或许你们和我一样,住着破旧的房子,和邻居的孩子在长满荒草的地里玩耍。每当暮色降临,借助微弱的灯光,轻拨云帘,我们能看到挂满星斗的苍穹,黑暗中隐匿着清晰与神秘。
而十年后的今天,事物的发展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虽然国人的思想已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高耸的烟囱仍然提醒着我们——我们正在被自己的所作所为一点点吞噬。
眼下的中国和世界上的一些国家一样,正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北京大学环保研究院专家强调:转型是改变中国目前环境现状的最好办法。如何从传统型传变成现代型,我以为创新才是根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也是崛起的关键阶段。另一位院士则苦笑:中国人在以前犯下的错误,应该在今天得到弥补。
而我们正应为此有所行动。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4
我所知道的《穹顶之下》有一部同名美剧,说的是一天,一个小镇被一个外来的“穹顶”笼罩,与外界隔绝。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穹顶——原央视记者柴静以此作为雾霾调查的题目,再贴切不过。
没有一点点的防备,不知何时起,雾霾在我们身边集聚。建筑物、车辆和行人的伦廓在雾霾的笼罩中渐渐模糊。通过视频我了解到,去年一年,北京的雾霾致使全年重度污染天数为175天,而石家庄则为265天……人们有大半年的时间都生活在看不见蓝天、看不见远方的雾霾中。那是一种痛苦又无奈的沉闷。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河北省这个钢铁能源大省,大大小小的烟囱随意地站立在土地之上,头顶肆无忌惮地冒出连绵不绝的废气,灰了蓝天白云,浊了青山绿水……面对柴静犀利的发问,负责人们却出奇一致地支支吾吾,抑或是在这个坚强的女性面前强词夺理……
看过视频,想想自己,再望望窗外,有时也是灰蒙蒙的一片。正如一个巨大的穹顶罩住了整个城市,遮住了太阳的光芒,月亮的银辉,自然的生机。
而我们,正是活在这穹顶之下的一群人;我们,正是需要为这自然做出改变的一群人。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