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棉被》观后感

2022-02-19 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半条棉被》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半条棉被》观后感1

  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有一位年近90高龄的老人朱中雄,他的一生都在盼望三位女红军。他还告诫自己的子辈、孙辈,不论何时,一定要等她们回来。

  而这,都是为了实现朱中雄的母亲徐解秀老人的遗愿。

  1934年深秋的雨天,一支陌生的军队来到了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深受过兵、过匪侵扰的村民吓得躲进了家里,不敢出门。瑶族妇女徐解秀也不例外。

  她紧锁房门,怀里抱着生病的孩子,大气都不敢出。更糟糕的是,三位女战士来到她家屋檐下,避起雨来。

  屋外,冷雨绵绵;屋内,寂静无声。徐解秀不断地透过门缝观察着屋外的人。雨越下越大,三位女战士被淋得全身湿透,仍然静静地蹲在门口,偎依着取暖,没有任何打扰村民的意思。

  终于,善良的徐解秀忍住内心的挣扎,冒着被清乡团杀头的危险,打开了门

  一段情谊就此结下;延绵近一个世纪的等待,也就此开始把三位红军女战士请入家中后,徐解秀拿出家中的种粮给她们充饥,用家中仅有的盐巴冲水,给受伤的女战士消毒。而三位女战士则拿出稀缺药品给徐解秀的孩子治病,修葺徐解秀家漏雨的屋顶,筹钱给村民修补着火的房子徐解秀终于知道了三位女战士的身份红军。

  她们一起缝补衣服、彻夜长谈短暂的相处让徐解秀和三位女红军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直至相惜,也让徐解秀一家和沙洲村村民对红军战士有了全新的认识。

  分别时,红军女战士看见徐解秀家徒四壁,想把行军时一直背着的棉被留给她。徐解秀不肯,一番推让后,红军女战士拿出剪刀,将棉被剪成两半,留下一半送给了徐解秀,并承诺,十年后胜利了,再来兑这半条棉被。

  从此,徐解秀留着这半条棉被,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1944年,十年过去了,女红军承诺的时间到了,但她们没有回来,1949年,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她们还是没有回来,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过去,她们仍然没有回来。

  终于,在第五十个年头,徐解秀等来了一个人!

  1984年,《光明日报》记者罗开富决定重走长征路,他来到了湖南汝城县沙洲村,遇到了徐解秀。此时的徐解秀已经两鬓斑白,步履蹒跚,但50年前的事情她记忆犹新,尤其女红军的那句承诺,深深刻在她的脑海。

  等我们打了胜仗,就回来兑这条棉被!

  徐解秀向罗开富讲述了50年前的往事,她问罗开富:那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我一直在等她们。

  罗开富含着热泪,当晚写下《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的文章,他希望通过报纸发表,找到这三位女红军。

  然而,要让这段寻情记拥有圆满结局,实在太难。中央红军长征时,登记了姓名的女战士只有30名,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普通战士。

  历史照片:徐解秀老人向罗开富讲述往事。

  又一个十年过去,三位女红军战士仍然没有音讯。

  1991年,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15名经历了长征当时仍健在的女红军托罗开富为徐解秀家送去了一床新被子,以纪念这段长征路上的感人往事。

  如今,距离半条棉被故事发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86年,距离罗开富记者报道这个故事也过去了36年。

  虽然三位女红军战士始终没有找到,但我们知道: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她们在我们的心里!

  半条棉被虽然已经破损不在,但它已经成为军民鱼水情深的象征,一直暖着中国共产党人那颗滚烫的初心。

  等待缘于情深,根据这段真实往事改编的电影《半条棉被》正在暖心热映。光影艺术,写意还原;重温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前行!

《半条棉被》观后感2

  9月16日下午,正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70多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精神支撑。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守初心、担使命始终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和终身课题。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需要不断汲取精神养分,方能历久弥坚、历久弥新。

  讲好红色故事,在思想淬炼中坚固初心、牢记使命。红色历史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信念永恒,才能继往开来。要讲好党从弱到强、从成长到壮大的光辉历程,讲好党和人民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感人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感召人,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人,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通过讲红色故事增进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的自觉性,主动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找准学习目标、汲取精神动力,做到常学常新、铭记历史、锤炼党性,进一步擦亮初心本色、底色,让初心保鲜、使命永恒。

  用好红色资源,在涤荡灵魂中滋养初心、引领使命。“树有根,故其高百尺;连有魂,故其传不衰。”在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革命文物、战斗遗址和纪念场地。这些遍布全国,饱含沧桑的文物旧址,承载着光辉记忆,是初心的“红色课堂”。要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染熏陶,走进廉政教育基地警醒警示,走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锤炼党性,把握教育时机,将红色基因注入党员干部血脉,强化情感认同。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中铸牢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仰,感悟革命前辈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感受革命烈士一心为民的铁胆忠心和以身许党许国的崇高品质,不断丰富初心使命的丰富内涵,坚定践行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传承红色精神,在实践锻炼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国无精神不强,人无精神不立。党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北斗精神、抗疫精神等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这些精神不断开拓创新、薪火相传,指引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在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开创新的历史征程。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前进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面临坎坷曲折,甚至会遇到惊涛骇浪。在新长征路上,要传承红色精神,升华红色精神,把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变成自觉行动,以坚定的信念、担当的勇气,找准座标,把握方向,提振精气神,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畅通两个循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践行初心使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坚决夺取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

【《半条棉被》观后感】相关文章:

抢棉被09-14

半条命作文150字10-28

冬天里的红棉被作文700字11-02

2012观后感08-15

“西柏坡”观后感01-22

《高考》观后感01-19

超越观后感11-13

圆明园观后感10-19

溺水观后感10-15

《哥斯拉》观后感09-26

《东京奥运会》观后感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