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作文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作文 篇1
近日,偶然看到了沐童与檀老师对“国学”产生一番“针尖”对“麦芒”的较劲,颇有感受。自知草根无名,然而,“国学”虽是精英人士眼中的“大雅”之物,然其为国之精粹,至尊而至尚,不可亲躬雕绘,而华夏之凡芸难道亦不能旁观作叹?
檀老师博士之饱儒,自然可以视己为“精英”,有了精英作后盾,自然“凡夫俗子”的论语只当作是“闲言碎语”,未及身而自落。面对“国学”处于的尴尬局面,檀老师似乎像是落幕王朝的“德高望重”的老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他坚决的态度——似乎只有他,像他一般人才能做最好,如果让初中刚勉强毕业的人与他做同事,“同事”是一个烂苹果坏了整筐梨。不,按他的“大众糟蹋”——是好多的烂苹果坏了“为数不多”的“精英”梨。我这里先作一个不是很合理的怀疑,檀老师与大众,就像皇帝与庶民一起游赏御花园,有一种心里的“不平衡”,虽然皇帝与庶民是出于同乐为目的,檀老师与大众是出于弘扬国学为目的。精英与非精英,檀老师划出了等级,而这种等级往往有可怕后果。
精英与非精英,这个人数的比例是多少比多少?中国本不像印度实行的精英教育,所谓的“精英”阶层更是少了,而国学却像是庞大的资源——“博大”而“精深”。试想一下,只让几个工程师去开采,那他们能做什么——“精深”——他们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哪里有资源,资源优劣等等。但是他们能做到像平凡的石油开采工人那样?所以说,这时的开采需要双方的配合,虽然工程师的地位很重要,但工人的就是不重要,甚至不必要了吗?同样,弘扬国学,也需要大众,更需要大众作为推动力量。檀老师如果是汽车的发动机,那么大众就是轮子。沐童似乎也于轻视了“精英”阶层,他也对精英的身份作出怀疑——北大新闻系与中文系博士相比,沐童似乎略自嘲味地把自己“贬”到大众那边,靠着群众的力量,对着这种“等级”穷追不舍。其实,我觉得沐童做得也些许不恰当——如果同是去想办法照顾好一个“不强壮”孩子,而这时就应该把精力放在“想办法”上,而他们却互相质疑其对方的身份来,似乎总要有一个最合理的身份,才有资格去照料他。如果一直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身份,那么两人喋喋不休,孩子说不定还更弱了。外国人曾谈论过中国的考古,中国人如果发现哪里有一件文物,不是先去发掘它的价值,而是先质疑起它的身份来——哪个朝代的?有何诗何词或是何典记载?孰不知光阴易失?
再说“国学”,什么是国学?带了个“国”字的,便有历史在里面,那里有咱们老祖先的身影,虽然我还不太清楚,但必然也是圣子留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重要内涵。而檀老师所谓的“宁为玉碎”还谈到了普通人对国学不懂,然而,如果这也能成为原因的话,那未免也太牵强了吧。我是一个高中毕业学生,对国学的含义还真不太了解,但能挡住我那份对国的热爱,从而爱及“国学”的热情吗?就像有些女生,她们也看中国足球,难道真的对足球了解透彻吗?出于爱国热情,她们也可以疯狂,为赢球而疯狂;她们也可以落泪,为输球而落泪。难道说,就只因为她们不懂足球,就没有欢呼的资格,没有落泪神伤的资格?所以,这一点我给予反驳,我个人很赞赏沐童的。
再次,檀老师没有看到大众的力量。承然,“国学”是高雅的,但是,就因为她高雅则将其束之高阁,而中国的精英力量又尚薄弱,这不等于在一个只有几个富人的小镇上开“五星级”宾馆——倒只是时间问题。而檀老师的“国学”热情却似成了陪本生意的坚持,这种顽强,看得让“国学”自己都不知如何你是好?如果,放下架子,同是一栋楼,高层的为“五星级”,低层的为“三星级”的,或者,更普通,不是可以达到“雅俗同乐”的地步。千百年来,国学,虽然是“不衰”但也非“长盛”。封建时,推崇“儒道”,而“国学”中又以“儒释道”为主杆,而三者又相融合,并且,科举制的实行大大提高了读书人的地位,而这些读书人读的又是“四书五经”,官方的推行,加上庶民虽然不懂什么“四书五经”但出于对其的仰敬,所以虽然“国学”虽不盛,但却不衰。到了,辛亥五四运动时期,也自然因“官败民弃“而深衰。而如今对国学虽然是“官倡”但是民“不太亲”——这已是国学危险的重大原因了,檀老师如再弃民,不是要“陷国学于死地”。国学之所以不兴,非知识分子之错,错在知识分子没去发动大众,如果大众推崇了,那国学还会受冷遇吗?
最后,希望像檀老师这样的中国精英分子,宽容些,不要把国学独揽怀中——像赵薇这样的明星,难道只有大学生,或是长得帅的人才能有资格去喜欢她。我想,喜欢她的人,一定有阿姨,退休工人,逃学的孩子。让国学为大学所爱,所炎黄子孙所爱,让她再复青春,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想,国学,她,更愿意看到檀老师您与沐童大哥相握手,举行国学之举,让世人见示中华民族千古之精髓!
国学作文 篇2
茶艺是我国在全世界最早拥有的一项学问。它,富有香气;它,富有文化;它,富有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是国之文学。
在冬令营的几天中,我们跟着老师学到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让我们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增长了知识,收获颇丰。
在第一节课,老师先讲了茶的基本知识:先是茶分六大种,有红茶、黄茶、绿茶、白茶、黑茶与乌龙茶。再是茶的吸味性很强,不能和有异味的东西放在一起,不然异味会代替茶香。然后是茶的四个礼:鞠躬礼,分九十度鞠躬、六十度鞠躬与三十度鞠躬;伸手礼,右手五指自然相并,手从胸部伸出,示意客人用茶;点头礼,如果客人正在说话,可以点头示意客人用茶;扣手礼,两指相并在桌子上扣一下,寓意对主人倒茶的感谢。最后是倒茶凤凰三点头,寓意三点:对来宾的尊重、冲出茶香、看到茶在杯中上下翻飞。最后,老师讲了绿茶泡法:在玻璃杯里,用八十五度水泡,使用中投法,绿茶一泡是精华。
第二节老师先讲了乌龙茶泡法:在紫砂壶里,用一百度水,乌龙一泡养茶壶,二泡喝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又讲了紫砂壶一生都只能泡一种茶,以养茶壶。最后倒清水也有清香。
茶,是我国独有的精神文化,是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我爱茶!
国学作文 篇3
《三国演义》既是一部政治小说,又是一部战争小说。讲述的是当时魏、吴、蜀三国鼎立,互相并吞,互不相让。这本书里绘声绘色的描绘了近200人的形象:足智多谋、有着呼风唤雨与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刚强不阿的张飞与汉代皇帝的后裔刘备守蜀国;能干的蒋干与疑心重重的曹操丞相是魏国将士;忠厚朴实的鲁肃、有勇有谋的黄盖与周瑜都督是共守吴国的将领。经过近百年的抗战,最后三国终于统一了。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关羽的重情重义。一次,刘备带领张飞与关羽,还有一些队伍去攻打魏国。他明知他们攻不下魏国,但刘备他们还是抱有自信心理的去打魏国。最后他们三人被曹操打得四散逃跑,最后,关羽冲不出曹操的包围圈,只能向曹操投降。可是关羽说:“我是刘备的兄弟,只要一听到他的消息,我就会马上去找他。”后来,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马上去与他见面。曹操很佩服关羽的功夫,想把他留下,连忙下令挡住关羽。可关羽的喜悦心情十分强烈,他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伤痕累累地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在当今社会,这样重情重义的人早已所剩无几了。一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把他好朋友传给他的好主意,换成了自己的主意,让老板给他无限的待遇;一些人找到了有钱的人,竟忘了以前救过他的好朋友,对他十分冷落,而对有钱人甜言蜜语,紧紧地跟在他后面当“跟屁虫”;一些人因好朋友名声不好,家里很穷,抛弃了他,参加了咒骂朋友的队伍,使朋友难堪……这些事举不胜举。想一想,由于科技发达了,人类的心也变得残忍了,不认朋友,他们是多么的可恶、可耻啊!
关羽精神不再流传,从此间断,也不知人们以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真是无法想象啊!人们,从此振作起来吧,让我们齐心协力,让重情重义留在人间,留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世界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变得更加幸福美满!
国学作文 篇4
众所周知,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她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脉动,聆听古代圣贤的敦敦教诲,它们的话语点燃咱们心底的明灯,照亮咱们前行的脚步。
从《诗经》里走出来,宛在水中央的窈窕女子,荡气回肠的经典楚辞,更不用说老少莫不能诵的唐诗,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婉约思乡,更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更不乏苏轼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佳作,随手捡拾的诗词,都撼动着咱们的灵魂……
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领略中华民族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诵读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撒播在咱们心里,生长在咱们的人生旅途,让咱们受用一生。
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是华夏文明经久不衰的精神瑰宝,诵读国学经典,使咱们情怀高尚,灵魂纯洁,使咱们的人生丰满充盈。
国学作文 篇5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类经典诵读大赛——《国学小名士》,这个比赛从17市挑选出20个优秀选手,他们不仅不仅在国学上苦苦学习,还参加、组织过许多公益活动,他们当中,有人获得了20xx年感动淄博年度人物,有人曾经去过敬老院去帮助老人,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这个比赛分三个环节,第一个是我爱记诗词,对弈中华古诗词。在题中,会指定1-2个字,要打出哈有这个字的诗词。选手们个个倒背如流。就像是有准备一样。
第二个环节是名家对对碰,
有身着古装的小朋友出题,提问了一些古代的成语和尝试,选手们对答如流,有些我好歹能答出几个,有些我完全不知道。
第三个环节是美德大考验,这是比赛的重要环节,这就可以真实的显示出选手平常是不是可以真正做到与人为善。有些,我有的时候还可以,而有些我确是做不到。
最终,潍坊选手刘康宁成功夺冠,他的国学知识,和他的中国传统美德值得我们敬佩。
国学作文 篇6
何谓国学?何谓大师?何谓境界?一国之学乃国学,大家之师乃大师,无境之界方乃最高的境界也。一个人文化精神境界的深度决定的人生的最终高度,也只有这种追求境界的人才能扎根国学,看似无形却有形地影响着世界,成为大家之师。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和尚在得道前劈柴、挑水、念经,得道后还是劈柴、挑水、念经。于是就有人不解,问和尚:“你这有什么区别吗,何为得道呢?”和尚说;“得道前我劈材时想着挑水,挑水时又想着念经,一样也做不好;现在我劈柴时就只想把柴劈好,挑水时就只想把水挑好,念经时就一心一意念经,所以不同的是心情。”正是多了这一份心情,和尚得道了。真正的大师追求的是境界,是内心的一种素养,由里及表。虚伪的大师追求的是形式,是外在的一种华丽,有表却无里。
百家讲坛上那一位位自称国学大师的人物在讲坛上讲得口沫横飞,生怕国人不知其平生所学,狠不得把中国五千年光辉岁月重头再讲。其实他们算不上真正的国学大师,他们只是对中国历史研究透彻一些罢了,没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没有资格自称大师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人生三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一个非经不可的过程,但此三境界并不代表最终的境界,因为境界没有最终,只有在追求中不断完善。
大道至简,宁静致远,生活中的身边小事简单平凡,但内心可以在宁静之中悟出人生真谛,丰富自己的呐内心世界。炯炯目光,透过千年尘封,看到事物最真实的本质。平庸的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虚伪的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真正的智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唯一的区别是:心情不同,境界不同。这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伯牙绝弦谢知音正是因为钟子期无需言却能洞穿伯牙的内心,达到一种共同的境界,达成共鸣,高山流水宛如天成。
文人的精神境界是高深莫测,至高无上的,活在自己的精神境界却净化着世界的污浊。梭罗在瓦尔登湖边搭起一座木屋,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我生在何处,我为何而活”是他所思考的问题,他的思想就像湖水般纯洁透明,像山林般茂密深邃。这才是大师所应追求的境界,没有工业社会带来的污染,有的是大自然给人的澄清空气。
境界无止境,立足国学之根本,永远追求才是大师之风范。
【【精选】国学作文锦集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