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地区,粘豆包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粘豆包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粘豆包作文 篇1
小时候最想吃的馍馍就是粘豆包,离开故乡30年做得最多的儿时的梦,就是故乡热气腾腾的农家小屋:粘豆包还未蒸好,便闻到了香喷喷的馍馍味,揭开锅黄澄澄、金灿灿,咬一口又筋道又绵软又香甜,吃了一个又一个……
故乡位于木兰围场西部紧靠滦河岸边,背依着一座大山,山势强劲,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因而就有一个不算小气的名字——龙头山。由于围场东部还有个叫龙头山的地方,因此西部这个龙头山前面便加了个“西”字,后边省去了个“山”字——西龙头。
记事那天起就听老人们讲,西边这条龙是一条温顺、吉祥的龙,它在滦河喝足了水,又把水带到了我们这个小山川,让老百姓年年迎来风调雨顺,让这里产出的粮食粒粒饱满,蒸出来的馍馍香甜好吃。
上了中学,学到地理知识,知道这座东西走向的山,阻挡了北面坝上高原寒冷、干燥空气南下,挡住了南面小滦河湿暖空气北上。越发觉得传说是那样的可爱,并多次写进作文。
然而,在那计划经济的年代,能够吃上一顿粘豆包绝不是说吃就能够吃上。不是高产作物不允许生产队大面积种植,做粘豆包的粘黍子属低产作物,种植面积有严格限制。吃粘豆包像盼着过年过节吃馒头吃饺子一样,就那么几顿。
腊月里杀猪、扫房、磨豆腐、淘米蒸豆包,是故乡几道亮丽风景。
最有韵味、最叫人难忘是淘米蒸豆包那一景:几家集中到一天去淘米,去碾坊里推碾子磨面。本来就很小的一间碾坊,一下就居聚了几个人、十几个人。男人推碾子女人管锣面,老远就听见了嘻笑声,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蒸豆包更像是约好一样,东家飘起了炊烟西家跟着也飘了起来。一会便见大娘巴着墙头喊一声大婶“蒸好了,过来吧”;大婶随即就会端上一盘来到大娘家“也好了,尝尝吧”。
一盘咸菜、几双筷子。东家说西家蒸的好吃,西家说东家蒸得更好吃,其乐融融,碾房里的笑声又回到屋内。
传说康熙皇帝曾到过西龙头,看到那山气势不凡,山头像龙头,山脉像龙脊,便心生忌讳,一问叫西龙头,便立刻下令在龙的脖颈开辟一条大道,意即砍断七寸割了龙的头颅。由于在龙头下还有一条潺潺东流的河水,为防那条龙百年后复活能够喝到水,遂将西龙头的名字改成了“甘沟口”。
随后,在当地大排宴席,庆祝‘斩首行动’,宴席的主食就是粘豆包。吃惯了宫廷玉宴的康熙皇帝,对小山沟的风味很有好感。当即,挥笔写下“甘沟口粘豆包好吃”几个字。甘沟口粘豆包从此声名远扬。
次年,康熙又来围场,御厨们立即从甘沟口运来磨好的面粉,准备了粘豆包,谁知皇帝仅仅吃了一口,便摇摇头放下筷子。御厨们查找到是没有用当地水做饭的原因,从甘沟口火速又运来了水,又做了一回,这才博得康熙的笑颜。
以后,康熙每次巡游围场,甘沟口粘豆包都是必备的主食。
一直到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乡级人民政府,“西龙头”的名字才被改回来,“甘沟口”则成了西龙头乡的一个村。
改革开放后,政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作物种植不在受到限制,粘黍子可以大面积种植,吃粘豆包不但不是一种奢望,还成了当地旅游接待、馈赠亲朋一道金字招牌。
曾经多次像孩子一样心生幻想,能够插上一双翅膀该有多好呀!
那天,在市内一家大型超市我竟然见到了标有“甘沟口”牌商标的粘豆包,细看地址正是河北围场西龙头乡,没想到那精美包装的粘豆包竟然迢迢千里飞到我的身旁,赶紧买了两袋带回家去。
黄澄澄、金灿灿的馍馍,咬一口又筋道又绵软又香甜,吃了一个又吃一个……
绝对是故乡那方水土长出来的谷,那盘碾子磨出来的面,那眼泉水做出来的馍。
仿佛又听到了那碾坊里的笑声,又回到了那些暖意融融的小屋,又见到了那些健在、不建在的慈祥的面孔。
吃一百家子的粘豆包就会有一百家子的享受。老爷爷、老奶奶说的话至今都叫我咀嚼回味。
西龙头,你又昂起了头!
家乡的粘豆包作文 篇2
我清楚地记得小的时候,一进腊月门,我们东北农村家庭里都要沿袭传统习惯做三件大事:“杀猪、淘米、做豆腐”。我们家居住在古老的小县城里,没有养猪的环境和条件,当然也就无猪可杀,城里人自己家做豆腐那时更是凤毛麟角。但无论家里经济多么拮据,每年“淘米”这项大事却是必须要做的。
到了腊月,爸爸总会将“口挪肚攒”挤下来的那点“多余钱”拿出来,千方百计托亲靠友在乡下购买些小黄米,然后用葫芦水瓢反复多次的细心滤净沙子,将小黄米淘洗干净,等到把淘洗后的小黄米晾干后,送到粮谷加工厂磨成面粉。回到家里以后母亲负责将水烧到温度六十度左右,父亲则甩掉厚棉袄,挽起衣袖,将一只大“缸盆”抱上炕头。先倒进黄米面,又掺进些黄色的玉米面,为的是增加面粉的数量。这时候,父亲就开始习惯的双手和面、揣面,和好面以后,在“缸盆”上面蒙上一块屉布,盖上盖子。经过两天土炕加温,黄米面就已经自然发酵,饧好能用了。这期间,母亲已将“红小豆”放进大铁锅里,用文火慢慢去煮,看着锅里的水被粒粒红小豆所吸收,即将要熟透时,用饭铲子不断地在锅里搅拌着,直到它慢慢的变成豆沙状,再往“豆沙”中添加一些已经化好了的“糖精水”,来增强“豆沙”馅口感,一锅绵软香甜的豆沙馅就做好了,整个“淘米”的准备工作已经告罄。
所谓“淘米”实际上是人们为了与杀猪、做豆腐一同说着顺口而做的口头简化,用“淘米”来代指包粘豆包。实际上包粘豆包绝非仅像“淘米”那么简单轻松,“淘米”只是其中最基本的过程之一,目的是经过一系列预先准备后,最后做成“粘豆包”。
包粘豆包时,父亲给我们家里的每个人都做了明确分工。母亲、姐姐还有哥哥,他们有的负责包粘豆包;有的负责给粘豆包贴上圆圆的苏子叶,以防止粘豆包同帘子相粘连;有的要负责起锅、捡豆包,在室外这个天然大冰箱里进行冷冻;给我的分工是做专职的“火头军”。那个年代在我们小县城里无论贫富,家家都要烧“大灶坑”做饭。我按照父亲的分工,引燃灶火,瘦弱的胳臂用力的拉拽“风箱”,并不时的探头向灶膛里张望,看看火势如何,用火钩子调理“火心”,保持灶膛内“火力四射”。随着“唿哒哒——唿哒哒”风箱有节奏响声,风箱喘着粗气,不停地向灶膛里吹风,红红的煤火在灶膛内忽高忽低,升腾跳跃,翘起脚跟,伸长舌头,拼命地舔着锅底。锅里的水开始慢慢的发出“咝咝”响声,由小而大。木制锅盖四周的缝隙中不断地窜出缕缕水蒸汽,大约开锅、上汽十五分钟后,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随着大锅盖的掀起迅速弥漫在整个灶房中。
一锅一锅的粘豆包蒸熟了,我的脑袋上也冒出了热汗,汗水和着烟灰顺着脸颊滴落到地上,白脸蛋也变成了小花猫。辛苦劳动得到了父亲的肯定,父亲对大家说:“‘火头军’可不是好当的,这可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开锅后的时间掌握要准,时间短了,没有蒸熟的豆包揭锅后会夹生,再怎么蒸也没法蒸熟了;时间长了,火大了,容易硬边子,出嘎巴。今天咱们家蒸的粘豆包是每锅火候都恰到好处,蒸的非常好!过去粘豆包曾经帮助大清朝打出了半壁江山,也曾经成为游牧民族的随行食品,今天粘豆包把一家人粘在了一起,团结合作,亲情融融,这也正是每年无论家里经济多么困难都要包一次粘豆包的意义所在啊!”
当一家人团团围坐在桌子周围,夹起热腾腾的粘豆包,细细品尝,不禁从心底感叹到:这豆包真的很甜、很粘,它粘住了我的嘴,粘住了一家人的心,粘来“新桃换旧符”又一个美丽新春!
家乡的粘豆包作文 篇3
说起那又香又甜又软又滑的粘豆包,谁会忍住不流口水呢?我想应该没有人能够做到。那软软的皮,再加上里面香甜可口的馅,嗯~~没有人会在它的诱惑下面退缩,大家都会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可你知道粘豆包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不知道吧!虽然以前我还会问豆馅是怎么放到豆包里的,可现在不会了 ,因为我学会了做粘豆包。
其实做粘豆包的方法并不难,需要的材料也十分简单:粘米面、水、糖和红豆。做粘豆包就好像做汤圆,首先要把粘米面和水和到一起,使它形成一个大面团。因为是粘米,所以做的时候就要在面板上撒上一些面粉,这样粘米面团就不会粘到面板上了。然后把粘米面团揪成四分之一拳头大小的小面团,整齐地排放在面板上。之后就要开始做豆馅了,说实话碾豆馅真的是很费力。先要煮红豆,等红豆煮熟了的时候,就用擀面杖的一端把煮好的红豆捣碎,捣成豆泥状,再在捣好的豆泥上撒上一些糖,这又香又甜的豆馅就做好了。写到这里,一定会有人问:那豆馅是怎么放到豆包里的?其实很简单,首先用大拇手指在小面团上按一个洞(千万不要按漏了),再盛一勺豆馅放进去,最后把豆包团成一个团,放到锅里蒸。几分钟之后你就能吃到香喷喷的豆包了。
吃起自己做的粘豆包,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的香甜,我也从一件平凡的小事中明白了:我创造,我幸福。
【家乡的粘豆包作文】相关文章:
粘鼻子游戏作文02-19
家乡的小溪作文07-26
家乡的小河作文07-24
家乡春节的作文02-14
家乡的冬至作文11-27
家乡的枫树作文06-17
家乡的鱼作文11-01
家乡的童年作文09-17
秋天家乡的作文08-12
家乡趣事的作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