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不少课堂实录,在活动频繁、表面光鲜的背后却是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地踏步。老师们忙于把浮在文字面上的常识性知识告诉学生,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的个人解析思路,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枯竭,为完成任务而学习。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学生两极分化越严重了。保持着学习主动权的学生会越学越有劲头,另一部分学生则视学习为畏途。
我们知道一堂有效的课堂在学生的认知系统内,需要形成“原认知——新认知”的重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则有赖于师生共同努力,将原认知打破,在积极思维活动的帮助下,寻找到最近的认知停靠点,建构新的认知。建构新认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教师具有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这里所说的元认知并非“原认知”,而是一个教育心理学术语,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教师只有具有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课堂才有可能沿着“原认知——新认知”的路线去运行。具体来说,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从计划、监督、调节三个环节去努力帮助学生达成新认知。下面以一堂语文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加以简析。
首先,在计划阶段,教师就应大胆抛弃那些学生一目了然的知识。一般情况下,读过关于百草园的描写内容后,老师会问学生:“百草园美不美啊?”“它美在哪儿啊?”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认知渴求可以说是一种折磨。百草园当然美,但学生的兴趣在于得到他在浅表性阅读下所不能得到的新的体验,让他简单地复述,并不能引起他认知上的任何新奇与愉悦。如果把这个问题抛开,将目光关注到鲁迅先生对大自然的探索,就不难发现“有趣”才是这篇回忆性散文的主题。以“有趣”为抓手,又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鲁迅先生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童年见闻,挖掘到自身的乐趣,这就跳出了文本的局限,打通了文本与生活的连接之路。
其次,在监督阶段应注意,教师是课堂的领航员,要从元认知的高度去驾驭课堂。比如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鲁迅先生是怎样的态度?学生的认识有可能不一样,但尽管让他们畅所欲言。对于分歧,教师要发动大家一起来思考,因为每一个同学的个体认知都是对他人认知的扩展与补充,当认知系统得以重构,不待教师分析,学生自会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文本认知图。从认知的自由度来看,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应是平等的。教师的监督作用只是发挥出群众的力量,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多的认知机会。
最后一个环节是调节,如何做好调节是推动课堂向深处发展的关键。一味地探寻文字背后的意义,固然也可以提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毕竟向度单一,容易乏味,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转向,把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比如将“美女蛇的故事”改写为一个短剧,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写一副对联,等等。利用已知博取未知,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系统,学生的认知水平才会步步高升。
认知是一江灵动的春水,课堂是一叶飞驰的轻舟,师生同心荡桨,方可饱览沿途美景。课堂需要重视认知重构,这既是师生内在的愿望,也是课堂生命的呼唤。
【课堂应重视认知重构作文1100字】相关文章:
重视高一作文02-24
重视细节作文(7篇)10-28
重视细节作文7篇10-27
雷锋认知作文1200字10-28
认知自己作文750字04-05
重视小事 从我做起作文800字10-28
眼界应宽广作文02-14
应学会感恩作文12-22
劳动使我重视细节07-13
学生对英语重视程度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