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风的作文

2021-02-23 民风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俗民风的作文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1

  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是火把节的故乡。

  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

  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子里,筷子与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饭,来看看儿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带走。祭完过世的老人,全家才开始吃饭。晚饭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来到寨口,用火把烧几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们手牵着手围绕火堆念起火把祝词。人们迎着金灿灿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词一声高过一声,欢乐一浪压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个固定的场地。火把节的场地是一块圆而平坦的草坪,外围是浓浓密密的树林,过节的人们坐满了草坪四周。这天要进行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活动。普格彝民的摔跤与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日本相扑运动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赢,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输,而要看谁的双脚先离地,谁的双肩先触地。能参加火把节摔跤比赛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们时而被这个抱起,时而被那个摔倒。战败者不气馁,战胜者也不骄傲。他们都冷静地迎接新的挑战,直至无敌手才算胜利。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选美活动。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跳起了优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转的彝族歌。五彩艳丽的裙子摆动着,旋转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开屏,煞是迷人。姑娘们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记者们可忙坏了,又是拍照,又是录像。评委们也在精心挑选着百花丛中的“牡丹花”。瞧,他们满头大汗,看来还真难选出来呢!傍晚,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屋内、院坎中转绕,口中念道:“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祈求六畜兴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头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块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着数不清的牛羊来吃草,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

  家乡的火把节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成为集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和民风民俗展示为一体的盛大节日。近年来,每逢火把节都有大批的外国朋友和港台同胞来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节。

  朋友,请来普格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将会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又一幕……

  简单评语:本文的主旨昂扬,充满激情,语言优美,例如:“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典型的事例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2

  除夕,武汉人要贴对联门神、贴福字、贴窗花,要祭祖,吃团年饭,一家人团团围坐,边吃边咵,一直到转钟,才算完成了守岁。零点一到,就放鞭炮,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把准备好的压岁钱给伢儿们。

  等到正月初一天一亮,鞭一放,就可以半开大门出门(封门钱纸留一头在门上)。出外拜年了。

  而拜年在武汉也有讲究,初一拜父族的爷爷奶奶伯伯;初二拜母族的外公外婆舅舅;初三拜妻族的岳父岳母;初四拜亲友;初五是财神生日,商店复业接财神(蛮多做生意的都要到归元寺烧头炷香,祈求新年财源滚滚)。初六把初一累积起来的垃圾倒掉,这叫“送穷”。

  说到过年,武汉还有蛮多歇后语:像腊月下油面—有盐(言)在先;三十夜里吃藕—看穿了;跛子拜年——以歪就歪等等。但是不论这个年怎么过,过年的滋味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是欢喜和甜蜜的。

  在黄冈,除夕早上贴对子,晚上守岁,到晚上十二点,人们会放烟花庆祝。自半夜时分至天光时分几乎都有烟花冲天,响声此起彼伏!

  关于过年日程安排,黄冈地区的.习俗是,大年初一在自己村里拜年,初二拜外公拜舅舅。初一不能洗头,洗澡,不能将家里垃圾往外扫,更不能动土。而且还要吃大年三十留的菜以表示年年有余。

  而黄石的春节,基本是从除夕开始的。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吃饭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在大家围坐饭桌之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祭祖仪式之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鱼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家人边吃边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到了“春晚”开始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十一点钟左右,街上就不知哪家哪户,带头放起了鞭炮,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天上更是闪烁着丛丛烟花,天空都被照亮了。

  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旧社会人们要吃着美味的元宵,还要逛灯会,看花灯。乡村到了这天,孩子们要把自己做的各种各样的灯笼点燃,举着灯笼从村头窜到村尾,从村东跑到村西,给每家每户拜年。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3

  我家在遂昌大柘大坟山,这是个美丽的村庄,住的都是山哈(畲族人自称)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它为山哈村。

  我们山哈人有许许多多传统风俗,如三十夜摇毛竹、三月三歌会,九月九对山歌。四月八吃乌饭、抢“馒头”,以及婚嫁时抢狗洞包,讨新娘饼。捉“蛤蟆”等等。我最喜欢畲族人嫁女儿时的捉“蛤蟆”了。

  堂姐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酒席没散,我和小伙伴们就吵着嚷着:“我要捉‘蛤蟆’,我要捉‘蛤蟆’!”酒席好不容易结束了,我们就在大人的指点下,迫不及待地在厅堂中央摆上两张长凳和两脸盆热水,边唱着山歌,边把来自男方的媒人、客郎请过来。我指着脸盆里的热水说:“媒人大官,客郎官,洗洗脸儿擦擦嘴,扑通扑通‘蛤蟆’跳下水。”媒人、客郎应声道:“脸儿洗洗嘴擦擦,扑通扑通‘蛤蟆’会下水。”说完,媒人和客郎捞起毛巾,洗了脸,擦过手后把毛巾盖在脸盆上,再从口袋里摸出事先准备好的硬币扔进脸盆里。听到“当当”的硬币落水声后,我就高高兴兴地把脸盆端走了。看见我有“蛤蟆”捉了,边上的小伙伴也赶快把准备好的脸盆端了上去。真幸运,第一轮我就捉了两个“蛤蟆”,我赶紧换好了水,再捉一轮“蛤蟆”。

  捉“蛤蟆”是我们畲族人嫁女儿时,为了增添喜庆气氛进行的一种热闹而有趣的游戏。可是“蛤蟆”也不是那么好捉的,捉了几次后,媒人、客郎就会以天气冷、溪水凉、天气干旱。“蛤蟆”少等种种理由来推托。这时候就要比耐心、比机灵了。我们会变着花样,使出一些绝招,比如在媒人和客郎脸上抹泥巴、抹上锅烟灰,把媒人和客郎的脸上弄得灰不溜丢的。经不起我们的软磨硬泡,媒人和客郎只得拿起毛巾把大花脸擦干净,然后让大“蛤蟆”跳入水中。到了最后,他们干脆会让一大把“蛤蟆”同时跳入水中,热闹而有趣的游戏也结束了。

  这一晚,为了多赚喜钱,我来来回回不停地端水,请客郎洗脸和摸“蛤蟆”,赚到了二十多元喜钱呢!

  你说,我们畲乡这捉“蛤蟆”的风俗开心吗?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4

  年糕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非常耳熟吧。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它寓意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古人用诗称年糕:年糕寓意好运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之所以叫年糕那么当然它也有一个来历。据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筑阖闾大城,建成后,大宴众将群臣庆功。只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料到吴王骄奢不防备越王勾践和范蠡,国家迟早将亡。回营后他密嘱身边

  随从说:‘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后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军横扫而灭。这时都城断粮,饿殍遍野。随从们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听了这段传说我相信大家对年糕有了些了解吧!现在让我来教大家怎么做年糕吧!

  先把许多的糯米,放入一个大的木桶在木桶下面开个洞,放上过滤网,用一个打塞子堵住放入冷水浸泡15至60分钟小心翼翼把糯米洗干净,把水装进大桶,再把盖子盖上;然后,往锅里倒水,将大桶放进去,用火烧15分钟就可以出锅了。出锅后,打开桶的盖子,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锅热气腾腾的粥。这样子大米才会更柔软。这时候打开那个盖子水流湍急,这就是塞子的用途。

  下一个步骤是把沥干水分的米饭倒到石磨上,拿起大锤,往米饭上用力地捶,还不时要翻来翻去,将糯米锤了几下后再拿去厨房蒸,蒸了又捶,捶了又蒸,一个大大的酷似面团的米团出现在我面前。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是定型,往手上抹点油,再揪出一个米团子,揉圆了,再压出一个不大不小的饼来。过了十五分钟,这个任务也完成了。奶奶把我们自己做的年糕切成段,煎了煎后,加上酱油,一道美味的酱油年糕就完成了。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5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一进五月,大街小巷就已经摆上了卖香包的小摊。五月初三、四的的四中巷就变成“香包街,”放眼望去,整个街道红红的一片,似乎映红了半边天。走近小摊,大大小小的香包以红色为主,又夹杂有绿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灰色的等等;造型更是各异,有十二生肖、五毒、粽子、中国结、草莓、葡萄……;即便同是蛇,形状也不一样,有的似弯曲前行,有的抬头吐芯,有的盘成一团,活灵活现,看起来都让人害怕!妈妈却告诉我,端午节带上香包,再在香包里填上由百草粉混合而成的香草,不仅可以驱赶蚊虫,还可以佑护人一年安康。或许真有这样的作用吧,这条小街上挤满了前来挑选香包的男女老幼,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发现喜爱的香包的惊叫声……,使这条街市在这几天热闹非凡。

  奶奶说,端午节是个早节。端午节这天早上,我才起床,便发现爸爸早已在门窗上插满了艾草和柳条,据说从此蚊虫就不敢进屋子了。端午节在吃食上最讲究,饭桌上早已摆好了炸的酥黄的油饼,糖枣糯米糕,能醉人的莜麦酒麸子,然而我的最爱却是粽子。拆开缠在粽子上的红白细线,将粽叶一层层剥开,晶莹的,粘粘的糯米糕就露了出来,有枣的、有豆沙的、有葡萄干的、有五香肉的,蘸上蜂蜜,轻轻咬下一口,唇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是热闹的,也是甜蜜的,对于爱吃爱玩的我来说更是难忘的!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6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各具不同的特色,各有不同的习俗。如:西藏的藏戏、云南的竹竿舞、维吾尔族的赛乃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为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戏在历史上多半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主要在拉萨、日喀则等地演出,形式与风格具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不用戏台,就可以在广场演出,演出时,贴近观众,易于人们接受。演出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顿”,是开场白;第二部分称为“雄”,是正戏;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不用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藏戏传统目具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结诺桑》等,大多含有佛教内容。民间藏戏剧团在西藏是十分普遍的。随时可见农村的广场上,或大帐篷,或扯大帆布,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引得方圆十里的群众赶来观看。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藏戏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赛乃姆(集体舞)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有时独舞,有时两个对舞,三五人或十几人同舞也很常见,大型活动中心还会出现百人共舞的壮观景象。每逢喜庆场合,维吾尔族人都要唱歌、跳舞、表演节目。其实,除了能歌善舞,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同学们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就和我一起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一座茅山,一方风水,拉动一方经济,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这就是民风民俗,你是否走进了民风民俗的大观园呢?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7

  每年除夕去田头祭土地神,以求来年丰收。收割新稻,新米饭先祭祖宗、祭灶神。正月十四晚上,村民手执火把、扫帚去田边烧茅草,谓“迎神驱虫”。村中第一家拔秧种田(俗称开秧门)忌“地火日”,以防地火烧死。播种时忌递秧,以为递秧易发手掌风。视妇女跨越农具为不吉利。妇女遇到搁置在道路上的农具须绕道而行。遇久旱不雨,农民即群集向龙神求雨。遇虫灾,迎神驱虫;亦有把破扫帚倒插田中,意为“请扫帚神驱虫”。解放后,以上旧俗基本上被革除,科学种田逐渐普及。

  农村大都聚族而居,村落朝阳背阴,住房有泥木结构、砖木结构、石木结构等。大多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坐北朝南谓之“朝南享福”,但忌朝正南,以为正南与南极星相冲克,要绝后,只有庵堂、庙宇、祠堂才朝正南。平房、楼房多为三间一体或三间两居头,楼房前后有窗称“双口”,只前面有的称“畚斗楼”。有的堂屋无楼板,以备红白两事。豪富人家深宅大院,有台门天井。沿海沙地多为草房,通常二间一披,俗称“稻桶屋”。旧时造屋颇多禁忌,先请风水先生定向,择日动工。新屋右侧不能高出或突出于邻居的老屋,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否则左边人家要丧丁破败。上梁时要披红避邪。上梁后梁上挂一只麻袋,内放一只活雄鸡及秤、斗谷麦等避邪物和祭品,梁上贴横联,上书“紫微高照”等。抛上梁馒头,第一双馒头由户主长辈用被单布接住。晚上办上梁酒庆贺。以为“青龙怕灸,白虎怕臭”,故灶间建在右边。80年代以来,建房以混凝土结构为主,且多为二层晒台楼屋,讲究宽敞明亮,美观实用,造屋时求吉利的习俗基本沿用不变。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8

  蒙古族将过春节称为“白月”,原因可能与其崇拜蓝色和白色有关。蓝色代表蒙古民族自身,而白色代表纯洁、吉祥和神圣。

  腊月二十三以后,即准备过春节。衣食住等方面皆与平日不同。食物方面,要制作炸油菜子,花样繁多,尤其是供佛之物,力求美观。其次是包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

  年三十是最为热闹的一天。全家人皆着新制作的蒙古袍,显得精神焕发。上午,先要上供祭佛,在佛祖供台上摆上各种奶食、油食,摆成小塔形状,上面还要插上特制的金银花。再用十二个小铜盅倒满白水,然后点上长明灯。同时开始贴对联。晚上备好饭菜后,在院外找一平地,铺好新毡,摆上酒席,开始祭祖。长辈复诵着祖先名字,将酒一杯杯洒在地上,洒向天空。祭祖毕,全家上席。晚辈给长辈敬酒称辞岁酒。此日,全家不分男女老幼,皆可尽情娱乐,男人多下蒙古象棋,妇女儿童玩“羊拐”,一夜不睡,直至天明。

  初一凌晨,摆上宴席,先由晚辈给长辈敬酒,行跪拜礼。男人们跨上早已备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村镇,逐个地串蒙古包。按习惯此酒每敬必喝,通常是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串包男女经常利用此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不相让,茫茫草原,纵横驰骋,冰冷大地上奔淌着生命的热流,预示着来年无尽的希望。

民俗民风的作文 篇9

  我:“外婆,你是贵州人,你能说一下你们苗族人在过年时一般会做些什么吗?”

  外婆:“我们啊,过年一定要大扫除,表示把霉运扫掉,然后要贴对联啊,贴门神啊什么的,说大吉大利,还有,以前外婆还没和你外公结婚的时候,外婆就会在家里摆上桃花,这里的人都说,单身的人过年插上桃花来年可以走桃花运呢!”

  我:“是吗,外婆,你们那儿的习惯好特别啊,那大年三十又要干什么,或者不能干什么呢?”

  外婆:“年三十要吃团圆饭,然后那个,好像是鱼只能吃一半,还有一半得留到初一才能吃,说什么年年有余。”

  我:“外婆,我在手机上查好像还有说团圆饭吃好小孩子还要提着灯笼去大街上唱什么歌呢!”

  外婆:“哦,这个都是以前的习俗,现在基本上都没了,因为贵州已经开发了,所以基本上很少会有人那样了!”

  我:“那,外婆,大年初一,初二又要干些什么呢?”

  外婆:“年初一啊,一大早要穿上新衣服,去向亲戚拜年,对了,初一绝对不可以洗头洗澡扫地,初二才能洗头洗澡扫地。”

  我:“外婆,为什么啊,为什么初一不能,只有初二才能洗啊?”

  外婆:“因为,都说初一是运气,初二扫霉气,知道了吧!”

  我:“哦,外婆,那你知道温州又有什么很特别的民风民俗吗?”

  外婆:“这我倒不太清楚,你外公应该知道,不过大概我还是知道一点点,就是年三十一定要吃芋头,因为温州话谐音‘余,裕’,吃芋头是好事嘛,所以一定得吃芋头。”

  我:“外婆,你还知道其他的吗?”

  外婆:“温州每年大年初一都要放开门炮,关门炮,然后都会在大年初一领红包嘛,其它外婆就真的不清楚了!”

  我:“哦,谢谢外婆啦,吃饭去喽!”

【【精华】民俗民风的作文9篇】相关文章:

1.【精华】民风民俗作文五篇

2.【精华】民风民俗作文八篇

3.【精华】民风民俗作文六篇

4.【精华】民风民俗作文四篇

5.【精华】民风民俗作文7篇

6.【精华】民风民俗作文三篇

7.【精华】民风民俗作文8篇

8.【精华】民风民俗作文3篇

9.【精华】民风民俗作文九篇

上一篇:民俗民风的作文 下一篇:民俗民风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