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民风民俗作文

2022-03-04 民风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福州的民风民俗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福州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1

  福州,相信大家都有去过,可你们有注意那“灯火阑珊在指尖”的夜福州吗?

  嗯,“夜福州”的夜晚虽静,但有一种“不愿如风如雾如朝雾,只求灯光璀璨”的感觉。那欧式的建筑,望眼放去,像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城堡,江滨公园上杨柳依依,那四周华丽的灯与湖上荡漾起的层层波纹,构成了别致的风景,灯连成一排,来了个完美的弧线,琥珀色的酒楼门与楼顶上顶尖的建筑,是“佼佼者”。

  车在开动,窗户开起,依旧感到春意黯然,闭上了眼,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那梦的城堡,梦的美景,梦的世界!春风吹进来,即使是夜晚,也不会有一丝寒意。额头前的几丝头发,打在脸上,它们被风姐姐一会儿吹到这,一会儿打在那,还不时落在脸上,打着脸,像淅淅沥沥的雨儿一样,密密地落在脸上。

  “三坊七巷”有一种令人回到往日的感觉,它没有那华丽的“欧洲风”,但却又种乡村静静的感觉……车又开动了,那绿荫荫的树也跟着“消失”。咦!有架飞机,如果我这时坐在飞机上,必定有种“云行在天,浪行在川”的感觉吧。

  福州是座文明的古城,特别是夜晚的福州,不会让嘈杂的声音淹没了这,更不会热闹到像个“菜市场”。人们即使要谈话,也会咬耳小声闲谈。也许,“夜福州”是留给这灯光,红花和绿叶吧。

  在“夜福州”的小路上漫步,会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闭上眼漫步是没问题的,因为,在小路上没有任何车辆经过,累了,那有长长的座椅,可以坐下赏明月繁星。尤其是那繁星,就像镶嵌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布满了繁星的天幕,还有一轮皎洁的月光,这月光与那闪烁的灯光足可以相提并论……

  那绿叶衬红花的花圃里,更加是美不胜收:那夜下漫天的樱花,随地可见,宛如铺上了粉红的地毯,自然,桃花也更胜一筹……

  “夜福州”的确美,静,没得像那梦一般的彩虹,静得像僻静的乡村……

  福州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2

  今年暑假,我和姨姨去福州动物园游玩。

  到了动物园门口,我人先照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然后买了门票进去了。

  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有美丽的驼鸟、机灵的猴子、高大的长颈鹿、可爱的袋鼠、笨重的大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要数海狮。可爱的海狮太有趣了。虽然它身材肥胖,但却非常灵活。它把球顶到空中,然后在空中翻个跟斗,再把球稳稳地接住。看得我们不禁为它鼓掌叫好。

  后来,我们还参观了其他动物精彩的表演,比如:狮子踩着大球绕着场地滚了三圈,老虎一跃跳过三米高的火圈、猴子很快地骑着自行车绕圈子、山羊在高高的钢丝绳上行走并站在中间小盒子上转360度等。最令我难忘的是老虎跳火圈,它太厉害了。高高的火圈燃烧着火焰,可老虎看起来一点都不怕。它先小步地慢跑,然后加快速度,最后一跃而起,轻松地跳过去。顿时,大家都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它。

  福州动物园太好玩了,我玩得很开心,下回有机会一定还要再来玩一次。

  拓展阅读:福州过年习俗

  按福州习俗,阴历十二月廿三日为官家祭荤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渔民)则于廿五日祭灶。

  至于来历,据说在古代,北方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在明末清初时,作为北方来的满人享有特权,因此也就享有廿三那天祭荤灶的特权,而汉族人只能廿四那天祭灶。

  相传,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种仪式。火的出现,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是值得纪念的。但后世把祭灶变成“灶神”崇拜,说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这个衍变过程,大约始于汉代。据《后汉书阴丑传》载,有一个叫阴子兴的孝子,腊日(十二月廿三)早饮,见到灶神出现,连忙拜求,并宰了家中的黄羊祭祀,“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祭灶,而荐黄羊焉。”这个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说越神,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驻户大使”。一年一度,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报告户主善恶情况,上天的日子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动身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在祭供时,孩童们便唱着童谣:“祭灶祭糊涂(讽刺灶神糊涂官),灶前一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妈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祭供将毕,将旧的灶神图撕下火化,贴上新的灶神图,以示送旧迎新。在祭灶节前,外公外婆要给男女外孙送灶糖灶饼,有几个男女外孙,就得送几包,每包还要附送一张“花面壳”(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孙悟空、猪八戒等,孩子们有吃有玩好不热闹。

  在福州,每到廿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墙壁上贴“灶公灶婆”神像,因为灶公是“上天言好事”,灶婆是“下界保平安”。桌上面也就少不了甘蔗、荸荠、红枣、豆腐、花生、菠菜、年糖年饼,每一样物品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荸荠,是为了取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祭灶时,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用糖饼是为了让灶神吃得嘴甜,汇报时多说好话;红枣寓意早生贵子;豆腐海蛎,在福州话中寓意“来年招弟”(意为添丁)。

  祭完灶,年味儿就越来越浓了。对于过去流传的习俗,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特别是年轻人,不管平时有多忙,从这一天开始,就应该回到家里陪长辈过好春节。很多老年人盼了一年,就是等着这个合家团聚的重要日子。

  现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旧俗。灶糖灶饼更名为年糖年饼,成了福州春节市场年货之一。

  除夕

  相传,“年”是一个恶魔,每年除夕,就出来捉弄人。故在除夕之时,家家户户贴新符(春联)、放鞭炮以驱“年”。福州还仿效旧时郑唐烧火炮驱“年”除灾的节俗。

  除夕之夜,红烛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岁。是夜再拂扫厅堂,放鞭炮,煮隔年饭。隔年饭用木制蒸饭甑装盛,周围插朱红筷子十双,贴红纸,扎红绳,并撒上“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摆在厅堂案桌上。家中主要门户、窗帘、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物件压上“金银纸箔”,意味着这家金银财宝多到从门缝里溢出,象征着明年发大财。

  除夕之夜长辈还有给小孩发“压岁钱”的习俗,从初一到十五都可以拜年。歌谣“拜年拜年,没桔也要钱。”一个春节下来收益还不少呢!

  旧时,三十盲晡(三十晚上)是债主讨债、债户躲债最紧张的日子。旧时欠债不能过年,就是不能过三十晚上。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50年代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逼债之事早已消声匿迹。现在年货供应,花色品种,应有尽有。机关、工厂、商店张灯结彩,街道两旁,彩灯万朵,火树银花,大家欢天喜地,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在福州,正月里有很多规矩。如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开门放鞭炮后,一般不出门拜年,怕触了霉头使得这一年都不吉利。小孩就在街上玩,大人则去左邻右舍喝酒。这一天也不煮饭,三餐以年糕为主,或者是大年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热了吃,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余的,取“年年有余”的意思。初一晚上,各家各户一般早早地上床,要与小鸟儿比赛谁睡得早,一年当中难得有这么个清闲的日子。

  正月初二、初三就可以访友拜年回娘家了,直到初四“开假”。出外谋生做工的,一般就在初四“走路”(或“上路”)。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谓上元佳节。福州元宵花灯,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武林旧事》记述入京的福州灯采“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澈心目。”福州的桔灯、菜头灯、莲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人注目。

  据王应山《闽大记》载:福州“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这一习俗,也始自宋代。其时家家户户,张灯悬门,十里灯街,红光辉映。州县官吏,每逢元宵,倡导大闹花灯,“官民同乐”。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刘瑾当福州太守,为了观赏花灯,下令挨家挨户捐灯十盏。郎官巷诗人陈烈,愤然在鼓楼挂上一盏诗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从此,官府不再强令百姓捐灯。历代灯会时间也有变化:唐宋多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规模灯会;明代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为十三至十七日。民国后则无定规。

  福州元宵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供人玩赏的。“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此诗描绘昔日闽都灯市和鳌山的盛景。元宵城门开禁,鳌山向外,郊外人家入城观赏,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从春节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间有送灯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灯,“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第三、四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麒麟”灯等,直送到外甥16周岁为止。民间有首童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爱外孙的社会风尚。杨庆琛榕城之夕《竹枝词》云:“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此诗描绘当时送灯的盛况。

  元宵闹花灯自初七开始,昔日福州南后街与南台台江汛专售纸制各种花灯。挑的有八角灯、球灯、西瓜灯;扛的有关刀灯、龙抢珠灯,后来还有飞机灯、战舰灯等;地上走的有猴骑绵羊灯、牧童骑牛灯、状元骑马灯;堂上挂的有宫灯、走马灯等。当时有首诗云:“华灯成市将元夕,色色精工费剪裁,几种寄供新岁玩,清光四壁照衔杯。”描出了福州灯市的盛况。

  元宵之夜,有的乡镇街道游灯上街时,结合迎神赛会。迎神队伍中,多随有舞龙灯、高跷、舞狮、地下坪、陆地行舟等民间文艺活动。有的居家百姓见迎神过境,便举灯放炮,祈求合家平安。如今,送灯的习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

  拗九节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

  “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日子,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节”之后,福州春节期间的所有节日就都过完了。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祝亲们新年快乐!

【有关福州的民风民俗作文】相关文章:

有关民俗民风的作文8篇03-02

有关民俗民风的作文3篇02-28

有关民俗民风的作文八篇02-27

有关民俗民风的作文三篇02-26

有关民俗民风的作文四篇02-26

有关民俗民风的作文4篇02-26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7篇)12-17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7篇12-17

有关民风民俗作文15篇02-23

有关民风民俗作文五篇06-03

写民俗民风作文 民风民俗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