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2021-03-13 民俗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民俗作文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俗作文 篇1

  随着城市的建设飞速发展和新农村的住建完善,许多人都告别了大杂院,相继搬进了高耸如云的楼房。以前,那种端着饭碗去串门的情形越来越少了;以前,芝麻糖、年糕等年货都是自己做,小孩可以整夜不睡觉等着吃那第一口美食,可现在什么都能买到,什么时候都能买,不用亲自动手,也不用盼到过年再吃;以前初一一直到初十五都在拜年,现在几乎都被电话或手机信息所代替了。所以总听大人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今年我又来到老家过年,原本以为只是在家看看电视吃吃零食,没想到今年村里组织了串马灯的活动。

  马灯?我们城里小孩甚至大人可能都不太了解。它是芜湖民间在春节间搞的一种带有游玩形式的演出活动,它还被列为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马灯里面的人物全是“三国演义”与“杨家将”等戏里的英雄,我在里面扮演的是岳飞的儿子——岳云。马灯的走法也是有讲究的,是按照孙子兵法演变而来的。我们这些小孩都得提前一周,由大师傅带领着,每天要训练好几个小时呢!否则你一人走错,会影响整支队伍的。

  到了正月初一,我们凌晨三点起床,开始准备。要花上京剧的妆容,戴上华丽的戏帽,身上套着假马,穿着戏服,裤子上系着两个铃铛。一直忙到9点,我们在鞭炮声中开始了“表演之旅”。

  我们要去关系比较好的邻村表演,每到一处,我们都会选一处空旷的地方表演,我们随着锣鼓点,变换阵势,包括:八卦阵、四马亲嘴、荷花出水、龙虾戏水……

  到了午时,村里都会准备丰盛的佳肴招待我们。这里的门道也很多:进门不能踩门槛;安排好你坐在朝门的长凳上,坐了就不能随意走动;不能自己夹菜,进门就不能说话,不要就摆摆手;吃完饭得围着他们家的餐桌和床绕一圈,双方围绕对方绕一圈,然后才能走。

  就这样我们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到家,一天下来要走四五十里路,虽然十分辛苦,但是我尝到了马灯的乐趣。

  在串马灯中,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久违的亲切感,邻里之间热情的招呼,乡村之间浓浓的乡情,同时也体验到民俗——马灯的魅力和它的文化内涵。

  今年我的中国年,过得很有年味儿!

民俗作文 篇2

  秋日的晚风带着落叶,一起飘荡在小路上,夕阳烧红了天边的白云,眼前那棵高大而粗壮的柏树,尽显沧桑。耳边传来是“咿呀”的声音。

  儿时是在老家度过的。夏日是炎热的,姥姥喜欢在正午躺在那藤椅上,拿着一把又大又圆的扇子,轻轻地摇。旁边放一个略显破旧的收音机,放着是那“咿呀咿呀哟”的京剧。姥姥很喜欢听着戏,她什么戏都听过,像是黄梅戏、豫剧、吕剧等等。不同地方的戏,从她那破旧的小收音机里传来。

  我那时还小,听不懂里面在唱些什么,想和姥姥说说话,她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示意我不要说话,我只好趴在她的腿上,借着扇子的清风,进入夏日凉梦。

  后来,再大些,勉强可以听清一两句,但是仍然不懂意思。中午陪姥姥听戏已经成为了习惯。不同的是我喜欢趴在风扇前,听戏。风扇的风吹的总是很大,将我的头发到两边,猛烈的清风扑到我脸上。耳边依然传来的是“咿呀咿呀哟”的唱戏声。

  那天早上姥姥起得很早,在院子里忙来忙去,我揉了揉朦胧的眼问她:“今天有什么好事吗,为什么这么忙?”

  她回过头,脸上带着笑,以至于她脸上皱纹都变成优美的弧形:“今天村里要来唱戏的,一会去看啊!”说完她又去忙活。看着她弯的似弓的背,在清晨的曦光下留下了一个弯弯的背影。

  临近中午,姥姥便领我去占位。走到柏树下,已经有很多人了,姥姥找了一个地方放下马扎,坐下。而我偏要挤到前面看个清楚。

  终于等到开场,台下的人纷纷鼓掌,帘子被掀开,从里面出来一个脸上抹满油彩、身穿戏服的人出来,身后跟着些和他一样的人。一场下来,人们喝彩不断,我也跟着鼓掌,似懂非懂地看着台上人所唱的悲欢离合。

  一直表演到下午才结束,我一直坐在最前面,不曾离开,生怕别人抢了我的位置。这中间有人来,有人走,有人骂故事里的人物,有人笑故事里的情节。

  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便再也没有看过戏,直到那天突然很想看戏,那种思念涌上心头,我终是买了一张票去听了一场戏。听的人很少,不似当年那般热闹,耳边依然是“咿呀咿呀哟”的声音,可终究感觉少了些什么。

  台上的人唱着一个个不同的故事,台下的人越来越少,我依然坐在那里听他唱完,他们热爱传统文化,并且愿意传承下去,他们值得尊敬。

  迎着风走在路上,看着人来人往,世界终是变了,变得越来越好,很多高科技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可有些东西却在慢慢消失。人生中,有些人来了,有些人走了。就像戏里唱的悲欢离合,就像诗里说的月有阴晴圆缺。

  落叶跑到我脚下,我将它们轻轻踢起,耳边回荡的刚才的戏,不禁哼了两句,一切刚刚好。

民俗作文 篇3

  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保留了最宝贵的国家之精粹,同时也诞生了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也同是国粹,它表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期间,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非常忙碌,院里院外每天进进出出好几趟。这几天,天刚破晓,一大群人就忙活起来了,两个壮汉抬着一口大鼓,后面还跟着一群大人和孩子,还有一些人的身上系着彩色的布条,像扭秧歌,但总是力不从心弄得一个个像滑稽的小丑,但人们不那样说,人们说那是返老还童,非常可爱有趣。他们会挨家挨户去庆贺,到了每户人家,那家人早已准备上烟酒和瓜果,富裕一些的还会给钱。

  最令我激动的是晚上的“跑龙”和棒槌火。晚上总是降临得很慢很慢,人们迫不及待全都涌上了街头,小孩子急躁得抓耳挠腮,当村中心钟表上的时针指向“6”的时候,人们沸腾了。一瞬间,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小孩子在人山人海中拥挤,好不容易挤出来了,却又被观看“跑龙”的另一拨人淹没,如果人们说话,那就要吼着说:“元宵节快乐!”人们又把烟火点燃,天空绽放出斑斓的色彩,落到“龙”的周围,一群小孩子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拿着绚烂的烟火跟在“龙”尾巴的后面。

  到了九、十点钟,人们还沉浸在“跑龙”的喜悦中时,一群人悄悄点燃用黄土泥与砖垒成的棒槌火。它高约一米五左右,直径约一米,炉子周围用木棒槌穿出层层圆孔,外形像圆柱体,升起的缕缕炊烟有带有大地气息的泥土味。“跑龙”的休息了,人们没有放弃对棒槌火的热爱,熙熙攘攘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掏出已在口袋里放冷的馒头,迅速地飞奔向棒槌火,摩肩接踵的人们让中间的棒槌火火势更旺,更火热喜庆,喧闹的人们分批簇拥在一起,烤着香喷喷的馒头。当人们咀嚼金黄酥脆的馒头时,感觉格外香甜诱人,热腾腾的馒头向上冒着热气,袅袅炊烟都是幸福的气味。听年过花甲的老人说,吃了这金黄酥脆的馒头可消除灾祸,寓意着一年诸事顺利,健康平安。

  一项项不为人知的民俗,传递的是美好期盼;一张张快乐幸福的面孔,是因为多彩的风俗。不管哪一种民风民俗,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故者的怀念。小时候觉得有趣,长大了,才懂得这是不朽的“国粹”。

民俗作文 篇4

  假如说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是春天,那对我而言,一年中最有趣的节日是除夕了!在那一天,我们不仅要吃团圆饭,还要守岁。

  还记得在那天吃好团圆饭后,大人们开始打牌、聊天、打麻将,我们小孩子呢,就开始玩起了有趣的鞭炮,有各种各样的品种,有“雷王”、“飞毛腿”、“三角雷”等等,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我还时不时跑到屋里去看看电视中“春晚”表演的好笑的相声和小品,我和我的小伙伴都笑的前仰后合,看到魔术表演中那些大魔术师们表演的神奇的魔术节目,我们都惊叹不已。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就到11:45分了,突然外面响起了一阵阵响亮的爆竹声,我们也兴奋地加入其中,刚打开门,只见五颜六色的烟花正在为漆黑的天空伴舞呢。

  在11:50分,我们迫不及待的把刚包好的饺子倒入煮沸的开水中,爸爸妈妈把锅盖盖上,煮了一会儿,12点整,终于开锅了,爷爷奶奶把饺子一个个盛出来,我从老远就闻到了饺子的香味,直奔厨房,当尝到那几个色香味俱全的`饺子,心里乐开了花。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过了除夕,意味着春天来了,新的一年也开始了!!!

民俗作文 篇5

  我在介绍傣族民居之前,我来说一下我们的民居。现代的房子连传统的都没有,都是什么高楼大厦,连一 点特色都没有。有一些古老房子都被那些开发商给建成高楼大厦。有一些可恶的开发商为了钱,竟然不管别人 的死活,强行霸占。

  傣族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 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 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 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 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 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

民俗作文 篇6

  我的家乡是有“中国禅都”之称的新兴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说到家乡民俗风情,大家都会想起新兴的“雅冈走大王”“傅姓坊舞火龙”、“社圩舞火捞“、“天堂烧大炮”……而我最喜爱的是六祖镇过元宵节时的“雅冈走大王”。

  早就听说“雅冈走大王”这项民间活动很有特色的,从农历的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而正月十八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走大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今年的农历正月十八,我终于有机会一睹“雅冈走大王”的全过程。这日的正午时分我和爸爸来到六祖镇的雅冈村,这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一片锣鼓喧天、鞭炮声不断的热闹场面,我们赶紧找个位置站好。

  13时左右,吃完“大王菜”后就是各坊“大王”(其实是各坊供奉的一尊神象)出发的时刻,我焦急地期盼着。哈!主角终于出场啦!只见一大群年青力壮的小伙子高高地抬着“大王”连跑带走,后面陆续走出“走大王”的队伍,我数了一数共有8队,每队都有一大群人簇拥着,阵容鼎盛。每个坊的队伍齐心协力、不甘落后,都想在这次“走大王”中取胜,为自己的坊拿个好兆头,我也加入了“走大王”的行列里凑热闹。“大王”要途经 8个坊,在每个坊都会停留一会儿,村民们都会放鞭炮迎接“大王”。浩浩荡荡的队伍绕着村子走两圈半,终点是“雅冈祠”的旧址--现在的六祖镇中心小学。每个坊的“大王”队进入小学的运动场后,兴奋地把“大王”高高举起并用力摇晃,欢呼声一浪接一浪,那种气氛比过年还热闹呢!为什么要“走大王”呢?我这个人不懂的问题总是要穷追不舍,可爸爸也是无法清晰地回答我。这时在我旁边的一位老大爷告诉我:“雅冈走大王”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人们是通过“走大王”的方式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大家“走”得这么起劲。

  已经是下午4时了,“走大王”的队伍逐渐散开,人们对这次“走大王”津津乐道。幸福祥和的气氛依然停留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家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民俗作文 篇7

  在这个周六,我们班举行了一次郊外活动,全班有40多个同学在家长的带领下家长参加了这次快乐的活动,活动地点是水唇镇石船村的“岭南客家民俗馆”。在去的路上,我怀着期待的心情,把头扭向窗外,看到挺拔的树木正迎着寒风树立在路旁,好像在迎接我们,再看看那争奇斗艳的小花小草,它们仿佛正朝着我们问好。在这一路上我的心情可真是愈来愈激动!

  还未到达目的地,我就远远地望到了“岭南客家民俗馆”这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等到达目的地后,便集合一起参加活动的人,在这美丽的自然背景前拍集体照,过后就是激动人心的游戏时刻。

  第一个游戏是拔河。导游先给我们分了队,单数的一队,双数的另一队。我被分到了单数队,比赛开始,我们全力以赴,大家使出了吃奶的劲,最后却输了。第二轮开始,我们拼尽全力,可还是不敌对面那猛虎下山之势,还是以失败告终。

  接下来我们就去看同学的表演。

  第一个同学表演的节目是演唱歌曲,演唱得很动听,把许多人陶醉在音乐中。

  第二个同学表演的是复原魔方,只见他把魔方拿在手中,左一扭,右一扭,三两下就把魔方复原了。

  第三个同学表演的是演奏古筝,她表演的节目是最受人喜爱,最受人欢迎的,她使在场的所有人都沉迷进那美妙的琴声中。

  第四个同学表演的是讲笑话,他的笑话让人笑得前俯后仰。最后那位同学同样是表演复原魔方,但不同的是,他的速度很快,拿在手中几下子就复原了一个魔方,他复原一个后就又飞快的拿起另一个复原,很快就把五个魔方复原。大家都给他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导游就带我们去参观客家民俗物品。兵械、农耕器材等民俗物品约有3000多件。有一种盘子,古人都把菜放在上面不会弄脏。还有一种灯罩,古人把蜡烛放在里面,就算有一阵大风吹来,里面的火还是完好无损的向四周照出光明……。

  午饭时间到,玩了一上午的我们也该吃饭了。叔叔们为大家做了美味可口的咸菜猪肉汤。大家可能也是真的玩累了吧!拿起装好饭的碗,浇上汤,所有人便都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没有一个人注意自己的吃相是怎样的。当我们吃完了这顿美味的午餐后,也便到了活动结束的时刻。

  我恋恋不舍地跟好伙伴们道了别,然后又在这美丽的地方留下了美丽的单人照,然后便各自回家。在车上,我一直在想“这次的活动可真快乐啊,什么时候会有下一次呢?”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们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友情,收获了知识,开拓了我们所有人的知识面,更加宝贵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与父母培养了感情,培养了默契,同时也使我们跟父母的那份情更加的深!(欢迎投稿)

民俗作文 篇8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实用】民俗作文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1.【实用】民俗作文合集六篇

2.【实用】民俗作文合集6篇

3.【实用】民俗作文合集五篇

4.【实用】民俗作文合集5篇

5.【实用】民俗作文合集九篇

6.【实用】民俗作文合集9篇

7.【实用】民俗作文合集8篇

8.【实用】民俗作文合集10篇

上一篇:民风民俗作文 下一篇:春节民风民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