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2021-04-03 民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民俗作文 篇1

  周六早晨,雨过天晴,清新的空气弥漫在大地,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根据宝鸡日报小记者团的活动安排,我和妈妈来到了宝鸡民俗博物馆,很远就看到了老师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已经在等候我们。经过分组,我们就开始了宝鸡民俗博物馆的参观之旅。

  走进博物馆,我就看到墙壁上的雕刻和绘画,一股浓郁的宝鸡风情尽显眼前,顺着楼梯下去,眼前豁然开朗,里面有许多代表宝鸡农耕文化的物品,接着我看到一群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被施了魔法似得。通过了解我才知道,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是彩绘出来的,我们宝鸡人真了不起。我们继续参观“西府人生”部分的“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三厅,参观到了“婚嫁娶”,一进去就看到了一台花轿和一个骑着马的新郎,一幅吉祥喜庆的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这一幕真实的表现出我们西府人对美好生活的态度和向往。

  接着又来到了“宝鸡风尚”主题展厅,了解到了更多的宝鸡人文历史和“非遗”保护项目,皮影、马勺、泥塑、凤翔剪纸,这些都展示出了宝鸡人在生产生活中祈福、求美、寻乐的心愿和很高的文化艺术底蕴,表现出了我们宝鸡地域文化的源远流长。最后陕西民间艺术大赛金奖得主、工艺美术大师张选武老师给我们现场讲解了脸谱知识,手把手的教我们小记者画马勺脸谱,并进行了评比、表彰。

  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小记者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也收获到了很多关于宝鸡的历史文化传承,今天的活动真有意义,让我回味无穷。

民俗作文 篇2

  清茶

  到了白露节气,秋意渐浓。旧时南京人十分重视节气的“来”和“去”,逐渐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节气习俗。

  说到白露,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买点白露茶。

  米酒

  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程酒,古为贡酒,盛名入远。《水经注》记载:“郴县有渌水,出县东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馆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 同也。” 、渌酒均系传世美酒。《晋书.武帝纪》:“荐 、渌于太庙”,可见程酒当与、渌媲美。 《九域志》亦云:“程水在今郴州兴宁县,其源自程乡来也,此水造酒,自名‘程酒’,与 酒别。”程乡即今三都、蓼江一带。资兴从南宋到民国初年称兴宁,故有郴州兴宁县之说。 白露米酒的酿制除取水、选定节气颇有讲究外,方法也相当独特。先酿制白酒(俗称“土烧”)与糯米糟酒,再按1:3的比例,将白酒倒入糟酒里, 装坛待喝。如制程酒,须掺入适量糁子水(糁子加水熬制) ,然后入坛密封,埋入地下或者窖藏,亦有埋入鲜牛栏淤中的,待数年乃至几十年才取出饮用。埋藏几十 年的程酒色呈褐红,斟之现丝,易于入口,清香扑鼻,且后劲极强。清光绪元年(1875)纂修的《兴宁县志》云:“色碧味醇,愈久愈香”,“酿可千日,至家而 醉”。《水经注》还记载,南朝梁文学家任与友刘 杳闲谈,“任谓刘杳曰:‘酒有千里,当是虚言?’杳曰:‘桂阳程乡有千里酒,饮之至家而醒,亦其例也。’南朝梁时,兴宁隶属于桂阳郡。在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来逐渐消失。

民俗作文 篇3

  除夕,武汉人要贴对联门神、贴福字、贴窗花,要祭祖,吃团年饭,一家人团团围坐,边吃边咵,一直到转钟,才算完成了守岁。零点一到,就放鞭炮,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把准备好的压岁钱给伢儿们。

  等到正月初一天一亮,鞭一放,就可以半开大门出门(封门钱纸留一头在门上)。出外拜年了。

  而拜年在武汉也有讲究,初一拜父族的爷爷奶奶伯伯;初二拜母族的外公外婆舅舅;初三拜妻族的岳父岳母;初四拜亲友;初五是财神生日,商店复业接财神(蛮多做生意的都要到归元寺烧头炷香,祈求新年财源滚滚)。初六把初一累积起来的垃圾倒掉,这叫“送穷”。

  说到过年,武汉还有蛮多歇后语:像腊月下油面—有盐(言)在先;三十夜里吃藕—看穿了;跛子拜年——以歪就歪等等。但是不论这个年怎么过,过年的滋味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是欢喜和甜蜜的。

  在黄冈,除夕早上贴对子,晚上守岁,到晚上十二点,人们会放烟花庆祝。自半夜时分至天光时分几乎都有烟花冲天,响声此起彼伏!

  关于过年日程安排,黄冈地区的习俗是,大年初一在自己村里拜年,初二拜外公拜舅舅。初一不能洗头,洗澡,不能将家里垃圾往外扫,更不能动土。而且还要吃大年三十留的菜以表示年年有余。

  而黄石的春节,基本是从除夕开始的。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吃饭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在大家围坐饭桌之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祭祖仪式之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鱼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家人边吃边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到了“春晚”开始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十一点钟左右,街上就不知哪家哪户,带头放起了鞭炮,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天上更是闪烁着丛丛烟花,天空都被照亮了。

  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旧社会人们要吃着美味的元宵,还要逛灯会,看花灯。乡村到了这天,孩子们要把自己做的各种各样的灯笼点燃,举着灯笼从村头窜到村尾,从村东跑到村西,给每家每户拜年。

民俗作文 篇4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欢快、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又叫过年,含有辞旧迎新的寓意。春节的习俗很多,下面我就为你一一介绍吧。

  第一大习俗应该是“春联”了。“春联”也叫“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更加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都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的名字,可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春联是在红色的纸上,用毛笔蘸墨,书写一些象征吉祥、祝福的话语,寄托人们美好的心愿。现在春联已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呢。

  第二大习俗就是“爆竹”了。当午夜钟声响起的时候,就会响起雷鸣般的爆竹声,为什么要燃放爆竹呢?这儿有一个传说:相传每到过年时节,年三十的晚上,出来一头叫“夕”的怪物,它常常出来吃人、吃牲畜,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竹子截成一个小筒一个小筒的样子,把桶里装上火药,把它们放在“夕”出没的地方,当“夕”出来的时候,点燃火药,立刻发出震天的巨响,“夕”听到这声音,吓得撒腿就跑,人们就平安了。所以就把这种发出巨响的东西叫做“爆竹”。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习俗就是“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这种习俗,既有对过去一年的留恋,又有对来临的新年的美好希望。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傍晚开始,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天,古人有作诗、打麻将等风俗,而我们现在更增加了丰富的内容,除夕之夜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大多数人盼望的事情,连小孩子都非常喜欢。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每一个习俗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请大家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春节习俗吧,它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呢!

民俗作文 篇5

  因为我的家乡在东北所以我今天来给大家说说东北过年的习俗。

  1.包好运饺子:过年的时候家家都包饺子,可是咱东北的饺子不同,据说、以前时候的好运饺子是在包饺子的时候把1个①元的硬币包在几个普普通通的饺子里面,现在人们为了卫生常常用水果硬糖来代替硬币,据说、谁吃到了好运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有好运。(在我们家常常都是我吃到的,因为硬糖是会化的,只要看那个饺子的外皮有糖就行了。)

  2. 年夜饭后吃冻梨:因为东北的冬天很冷,有零下13~20度,所以有的时候会吧秋梨和柿子放到外面去冰冻,冰冻后的梨和柿子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而为什么要在年夜

  饭后吃冻梨呢因为冻梨又能解酒、解油腻。

  3.年三十点长寿灯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5..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6.初一初二不扫地

  在东北,上了年纪(65)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这就是我们东北过年的规章制度,怎么样很有趣吧。

民俗作文 篇6

  民俗文化村生活着无数个少数民俗,他们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整天沉浸在欢笑之间……

  在清明节这天,我来到“传说”中和谐的民俗文化村,作文网《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布达拉宫,哦!不应该是缩小版的布达拉宫。虽小,却与真的一模一样:一样的房顶,一样的颜色,伴着香气甜甜的花儿,是那样美丽!那样宏伟!我深深地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着琢磨着:西藏是美妙的,拉萨是神奇的,那布达拉宫呢?是伟大的!

  北京的长城是独立一地无二的,举世地双的。可现在却有了一个特小版!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一直伴随着我的步伐与我同行。走了好久,一直不见长城的尽头,分明就是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我的天啊!这可是特小版啊,连这么小的长城都无边无际,那真正的长城到底是它的几倍呢?

  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规模宏大。一个个将士们右手持刀,左手持弓,侧卧马背,大喊着:“为国家做殊死拼搏,冲啊!”沙地上尘土飞扬,喊叫声如五雷轰顶。这个缩小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昂首挺胸,雄兵百万的气势。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秦军十万,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也不惧怕,反为秦王做殊死搏!

  今天,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一会儿去了“西藏”,一会儿去了“北京”,一会儿又去了“西安”……真是忙碌的一天啊!

民俗作文 篇7

  过春节的时候有许多民俗,比如拜年、守岁、放鞭炮、吃年夜饭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包饺子。

  过春节的时候,我吃着美味的饺子,便跃跃欲试,想自己做一回饺子。因是第一次做饺子,妈妈帮我减少了一些难度,饺子的馅儿帮我做好了,饺子皮也扞好了,用皮来包馅儿的任务就交给我了。我自以为包饺子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所以便不仔细做,结果刚刚做好第一个,我就出了洋相。我往薄薄的饺子皮里放一大块馅儿,心里想:馅儿多放一些,吃起来才过瘾。可是饺子皮小,不能把馅儿全都包起来,我没把馅儿取出一些,而是继续用劲压饺子皮。接着那饺子皮承受不住我施加的压力,皮破了,馅儿一起都露了出来,然后我也没多想,就将错就错,又拿来两张饺子皮,把饺子上的大洞补起来,最后包出来了一个“巨无霸”饺子,它的大小一个抵三个。第一个饺子失败!

  第二个饺子在包的时候,我吸取了第一个饺子的失败经验,只放了一点点儿馅儿,后来看包得太扁了、太小了,就只好把它拆开,往里面继续放馅儿,只是拆皮的时候用力过猛,饺子皮居然不争气地又破了。第二个饺子再次失败!

  第三个饺子,大小适中,终于勉强成功了,接着我就以第三格饺子为基础,又饱了许多成功地饺子。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我想:果然是自己包的饺子最好吃。包饺子就是我最喜欢的春节民俗。

民俗作文 篇8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颢得格外重要。

  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日斗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私塾里的学生,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生作谢礼,先生则以一把扇子作为回礼。

  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记载,丧期中的家庭,端午节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之为「送节」。丧家则以糖做为回礼。而农家把称为「福金」的金纸来在竹竿上,插在间,据说可以防害而获丰收。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就是用盐来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据说可以当药茶,清除一切毒气。

  日治时代的屏东县佳冬乡,还有在端午节这天打石战的习俗。石战在佳冬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几天,众人纷纷拳擦掌,准备打场硬仗。石战以村落为单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男人在「前线」掷石作战。妇女则在后方负责运送石头。单况泪烈时,动辄造成伤亡。战胜的一方可至战败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战败的村民则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对方俘虏了,会被强迫脱裤处罚,当众羞辱一番。这项奇特的习俗,据说可保一整年好运,所以佳冬人乐此不疲。但是因为石战常造成严重的伤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渐式微。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最富传奇色彩的午时水,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无比。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见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无灾厄。

民俗作文 篇9

  今天,我和妈妈还有朋友们一起来到我的外婆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河上镇东山镇。参加这里一年一度的年糕节。

  来到村内我看到好些人背着背马纸罗伞,妈妈说这土话叫做“背马灯”。于是我和伙伴们打算各自挑选一个背起来。“哇”我不禁叫了出来,它好重,完全不是我能背起来的重量,我铆足劲也只能抬起一小点,我只能靠着后面叔叔的帮助下将这马灯完完全全背起来。

  没过多久,在妈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金氏家庙,因为有人在里面搡年糕。我扭着头四处张望,我看见了许多搡年糕的工具,有碾子、石磨、捣臼,以及一大堆我叫不出名字的器具,让我们大开眼界。这时一旁的师傅邀请我们去参观如何搡年糕,只见师傅先将米粉掺水,然后放至蒸笼里去蒸。这烧火也是有大名堂的,师傅一直在火堆旁边仔细观察着,时不时加把柴,又时不时地拿出几块木柴,减小火候。没过多久,终于蒸好了,师傅将蒸笼中的米粉倒到捣臼之中,接下来就是重头戏,搡年糕了!

  “嘭,嘭,嘭”只听见身旁发出十分巨大的声响,我和小伙伴定睛一看,只见一位师傅正在用大木锤捶打着年糕,而旁边还有一名师傅还时不时地给年糕翻翻身,仿佛它在做一个美美的按摩。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糕也在一锤锤中华丽变身,变得光滑白嫩,不再是之前那个“毛头小子”的样子。现在的它就是一名公主!师傅可能是觉得差不多了,将年糕从捣臼中取出,顺便掰下几块分给了我们。我摸着手中暖呼呼的年糕,小心翼翼地咬下去,美味,我的脑海中只有这么一个词来形容它,同时感觉心里也暖洋洋的,很温暖。

  我们都拿着手中的年糕,奔向我们的爸爸妈妈,因为我们想让这份温暖也同样传递给爸爸妈妈,也让他们尝尝这美味的年糕!

民俗作文 篇10

  最近,董老师让我们自己来学习第二组课文并用视频的方式来讲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们也学会这些知识。

  董老师把第二组课文分成几个大板块让我们选择一方面进行研究,我们组选择的是节日这一个大板块,我们上网找到了一个基本上没有人知道的药王节,这个节日是壮族人的节日,我们组是从药王节的习俗、渊源、简介和日期这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通过这个研究,我不但了解到了药王节的习俗、渊源、简介和药王节的日期,更是体会到了小组一起合作、一起学习的不易,但是我们毕竟还是了解到了许多的知识,这一点是值得鼓励的,但是物无全美,因为在拍视频的过程中,要不就是组员不在家,要不就是自己有时间但是组内别的组员要上课,或者是别人都有时间但就是自己没时间,要不就是组员都在场但是麦克风又坏掉了或者是没有麦克风了。因为如果少了一个人,那录音就不能录了。

  直到现在,我还把董老师所说过的话铭记于心:“听老师讲课,你会得到百分之三十的知识,但是如果你给别人讲课,你就会得到百分之九十的知识。”就像现在,我们小组自己在录视频、学习知识,但别的组也是一样的,等到我们或别的组的人把视频发到网上,别的组的人看着我们视频、做着我们习题,就可以学到关于药王节的知识,而我们看着他们的视频、做着他们的习题,我们就可以获得许多知识,这应该就是董老师的意思吧。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挫折,比如,小组合作的太晚了,回家被父母骂……,但是,我们会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学会合作和学会反思。

【【推荐】民俗作文10篇】相关文章:

1.【推荐】民风民俗作文

2.民风民俗作文【推荐】

3.【推荐】民俗作文6篇

4.【推荐】民俗作文8篇

5.【推荐】民俗作文八篇

6.【推荐】民俗作文五篇

7.【推荐】民俗作文9篇

8.【推荐】民俗作文7篇

9.【推荐】民俗作文九篇

上一篇:节日民俗作文 下一篇:民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