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

2021-09-14 民俗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1

  晨起的第一声鸟鸣把我从梦乡中唤醒,拉开紧闭的窗户,一股清凉的空气迎面吹来,屋外的天空上有那尚未迁徙的几排排鸟儿喳喳的叫,又是一年除夕来了。

  我听见门外面噼里啪啦的响声,料是爸妈已经起床开始大扫除了。我打开房门给了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除夕快乐!”妈妈抬起头,笑着:“呀,闺女起了啊,去跟你爸贴春联去吧。”

  和老爸贴春联是我从记事开始时就有的“传统”。大概三四岁时,我稀奇的看见爸爸拿着三个大红长纸去外面说是要去贴春联,我好奇的探出我拿圆圆的、小小的脑袋对爸爸说:“我贴,我贴,爸爸抱!”说着就冲爸爸拥出双手。爸爸边向我蹲下边对我笑着说:“来,你来贴!春联可是代表着新一年的吉祥如意,你可要贴好喽!”他蹲下身子,背对着我,让我跨坐在他的肩上,两手扶着我的小短腿:“飞起来喽!”说着就站了起来。我哈哈的乐着,举起我的小手,向雪白的墙上摸去。我一手拿着爸爸给的胶条,一手捂着春联贴了上去。等全部贴完了,我下来站到地上,仰着头看着春联,自豪地拍了拍胸脯对妈妈说:“妈妈妈妈,你看,我贴的!”他们都冲我竖起了大拇指。

  再后来。“老爸,除夕了。走走走咱们贴春联去!”“呦,宝宝都长这么大了,爸爸都快抱不动你了!”我却还以为他说我重,非要他抱。

  现在。“爸,走啊!”我蹦蹦跳跳的向门口走去,拿起桌子上的春联打开门,一股寒风袭来。“爸,爸,你快点,太冷了”我哆哆嗦嗦的拿起胶条蓄势待发,可是我突然发现,我好像踩个小凳子就能够够到了。我踮了踮脚,触到了门框,动作顿了顿,爸爸出来看着我笑道:“呀,都这么快了,我们宝宝都用不到我了,以后的很多事情也要自己干喽。”我猛地缩回手发现,是啊,都这么快了,爸爸的背已经弯了,而我都已经十四岁了。

  今年贴春联贴的我心里酸酸的。感慨道爸爸已经老了,在每天送我上学中老的,在每天担心我有没有多喝水中老的,在每天为我担忧时老的。我也长大了,正如爸爸说的“以后的很多事情也要自己干了”,我要知道在头疼的时候要给自己备药,我要知道自己也要给自己拧开瓶盖,我要知道我不能什么事都“爸爸,爸爸”的了。时间是那么的快,我好像忘了他曾经也是雄姿英发,在野地里举着枪的英勇少年,我好像忘了他曾经的容颜,我好像也忘了我该长大了,该换我担心他了。

  时光荏苒,半载年华,似沙漏般留在昨日。希望岁月友好一点,让爸爸老的慢一点,还有那个想成为大人的小孩,她已经后悔。

  “爸爸,我们贴春联去呀!”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2

  初一时我和同学们去杭州游学。在那里,我们有幸看到杭州的越剧文化。杭州作为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不得不想起它的越剧文化。从二十世纪初在杭州饰演,落地唱书,到女子越剧的兴起,然后成为一种民俗。

  随着帷幕的拉开,一男一女,一蓝一粉似踏祥云走来,一颦一笑开始了演唱。一唱起来就融化了,飘落了,虚幻了!几连个悠颤的音符,如计量额温柔的波浪,拥抱环绕在你周围。雪花一样,是飘浮的音调;蝴蝶一样,是飞颤的指尖;驾云一样,是轻快的碎步;花瓣一样,是浓艳的媚眼;清流一样,是温和的对唱。高高的戏台上,来出一场多么温和,多么轻盈,多么漂渺的戏啊——越剧!男女对唱,使僵硬的空气柔和了,使躁动的世界安静了,使人想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使人想起“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我眼前随着戏腔展现了一个江流襟带,山色藏幽,湖光翠秀的杭州,不禁站起来鼓掌:“多么优雅的杭州民俗!”我们前来杭州研学的同学们激动不已。这时,两位戏剧演员邀请我们前来研学的同学上千模仿表演。我眼前一亮:“好机会来了!我也想像喜剧演员一样姿态柔美!”我把手高高举起,走上戏台。我穿着粉红色的绣花戏服,两条丝绸水袖便像两股清流滑落地面。跟着戏剧演员,我左脚向前,右脚随后,抚起水袖。我的双臂弯成一个圆弧状,仿佛抱起了杭州的秀丽河山;指尖微翘,做兰花,下巴稍抬,望明月,眼神中充满了兴奋。随着戏曲的腔调,我却渐渐迷失了自我,水袖一摆,猛身转,一个趔趄让我踩着戏服,将我差点推向地面。

  我有些羞愧地抬起身来,见台下的同学们瞬时瞪着我,戏剧演员忙问我:“没事吧?没事吧?”看着他们恬静中本带着富贵柔美却显露出一丝担忧,我摇了摇头便低下头去,两只水袖又似落叶般飘向地面,不再动颤。“蝴蝶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两位戏剧演员鼓励着我,台下的同学们也微笑着打着节拍。春意盎然之时,白蛇和小青举着油纸伞,逛西湖潋滟美景,叹灵秀之气。那“玉蜻蜓”也飞来,环绕着大朵绽放的荷花,白色的游船像一条大白于一样在荷丛里蹿,鱼儿在船周围,仿佛是守卫使者似的,都是调皮的小天使,跃出水面。我这次认真学着戏剧演员的神态,轻颤着指尖。指尖一捻一颤带来花香,采一朵,戴头上,眼神里是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像繁星一样闪烁着。走起步来,我轻轻迈,似浮云,似水波,弯腰起身,转圈,最后将飘荡飞扬的水袖抚在脸庞,瞪大眼睛又含笑地望着观众。台下同学们的掌声热烈起来,是西湖又热闹了呢!

  越剧之所以百年辉煌,成为一种民俗,是因为它有着开放创新、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逐梦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越剧民俗精神。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3

  在那次以后,每次吃馒头我都会格外兴奋!

  那是一个无聊至极的寒假,我被沉重的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体会不到一丝丝的快乐。在这时,浙江义乌的奶奶突然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新居落成仪式,我想这无疑是救赎。

  可当我满怀期待,到达这个我渴望获得放松和乐趣的地方,想象中的美好却在瞬间崩塌。所谓的新居不是辉煌的大别墅,而是一座刚建成的毛坯房,甚至还没有刷漆。所见之处只是黑色的钢筋,未清扫的水泥地以及遍地的`施工用具。木屑散落满地,一卷卷电线蔓延在地上,无力的挂在墙上。连房里空气都灰蒙蒙的,灰尘弥散在屋里,呛得我咳了好几声。哎,这真是从一个牢笼逃到了另一个牢笼。

  坐电梯来到顶层,看见爷爷和亲戚们已经搬来了好几箱馒头和几大袋零食,在窗口前对着楼下挥手。我赶上去一看,发现新居楼底下已经聚集了一大帮人。他们要么拎着大袋子,要么把大纸箱举在头顶,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楼顶。哦!原来是要把馒头扔给他们啊!可是……把这成箱的吃的白白送给这些素不相识的人,岂不是太可惜了?

  来不及多想,一朵烟花兀然在天空绽放,人群沸腾了。一个,两个,一袋,两袋……一个个馒头和各种零食从楼上如瀑布般倾盆而下,白色的馒头、黄色的饼干、红色的糖果,五颜六色的包装纸反射出炫目的光芒,划出一道彩虹。它们有的落入人们的箱子,有的落在地上,被迅速拾起。爷爷没有了一点苍老之态,背挺直了,眼光亮了,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了。爷爷和亲戚们也抓起了馒头使劲地扔了起来,加入了这场狂欢。他们脸上绽放着孩子般的微笑,抡起手臂把馒头扔到更远的地方。从他们的眼里,我仿佛看到这座房子装修好了的样子,富丽堂皇,一尘不染的地板,大气整洁的客厅,巨大的水晶吊灯……他们眼里的光饱含着对明天的期望,在一瞬间点亮了我。回头环视这个楼层,原有的脏乱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然、不加雕琢的美。

  我抓起一个馒头轻轻地抛了出去,稳稳地被一个邻居接住。下一个,再下一个……一次比一次用力,一次比一次快乐。我的脸上终于荡漾出了久违的笑容,在这爆竹声中、人群呼喊中,我一次次地把馒头扔出去,一次次地把我的快乐和喜悦挥洒出去,一次次地把我的压力释放出去。我看到,每个接到馒头的人都是那样幸福。我体会到了!这不是把吃的白白送人,也没有“亏”一丝一毫,而是把新居落成的喜悦与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送出幸福的祝愿,与邻里同乐。

  从感受不到快乐、不愿分享到愿意把东西和快乐向人群泼洒,我终于获得了最淳朴的快乐——分享的快乐,终于脱去重负,真心而笑。民俗,从那一刻开始,不再是久远年代的刻板流程,而是如今还在流传着的淳朴民风的体现。我想它是返璞归真的方式,能让人忘记压力,更能让人得到解脱与成长的。在那次以后,每次吃馒头我都会格外兴奋,一口咬下,又感到了分享的甜。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4

  一股面汤的清香蹿入我的鼻孔,勾起了蠢蠢欲动的馋虫,不等瓷碗落桌,我便听到了汤圆的召唤。望向青瓷碗里五颜六色的元宵,不禁想起那个古老的地方,那段难忘的经历。

  在那个僻静的小村庄,我看到了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的场景。那年的元宵节,如画的风景在我眼前铺开:一轮满月高挂在空中,清澈、皎洁。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张开粗壮的胳臂,拥抱着这座村庄。成串的大红灯笼高挂在用树梢固定住的细线上,每一个灯笼都有着自己别样的风姿。看着一个个对幸福的寄托和美好的祝愿,我不禁有些失神,感觉恍惚如梦境。

  走到一个个红灯笼面前,细细观察,不禁让我惊叹于古老的手艺。一张红纸糊在圆形的灯罩外面,从下往上看,清晰地看到在一个个环状的骨架中间,一点烛光飘来飘去。而画在红纸上的,我却是不大辨认得出来。只看见一家人,身穿长袍,围在圆桌边开怀畅饮。在灯笼的上方,一轮满月浑洒着轻盈的月光,照映着坐在灯下的一家子。是啊,在这个月圆之夜,一家团圆不正是人们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嘛!

  一阵微风拂过脸颊,灯笼下的流苏也就随着微风左右倾斜。在灯光的照耀下,它宛如姹紫嫣红的花儿,和一片喜气洋洋的红光交织在一起,让人忍不住驻足。一张灯谜卡,便藏在其间。卡片虽小,却是出奇的精致。一幅与灯笼上的画极像的画面便在卡片的一角,我疑心它是印上去的,可卡片上的画中的人,却与灯罩上的不大相似。

  边走边看,我不禁沉浸在这灯火光中,沉醉于这眼前的盛况。放眼望去,一直到山的尽头,都还有着些许光亮,有着一抹灯笼的红晕,我不禁赞叹着绮丽的美景,惊喜于民间传统技艺的精妙。

  又是一阵微风,吹起了脸前的发梢,一排文字映入眼帘“人有我大,天没我大”——打一字。有趣,这人明明比天小,而这字,却是比人小,比天大!怪哉,怪哉。我心里一边想,一边也暗下决心,想要揭开谜底。

  字谜字谜,既是一个字,又是一个谜。我打开双腿,又张开两手,摆出一个“大”字。我像什么呢?我现在是“大”还是“人”呢?越想越头大。绕着那盏灯笼来回踱步,看看远山,再看看近山,看看树林,再看看小草,最终目视前方,盯着,对比起各色的中国结来。

  等等,“人”字加一横,不就是“大”字吗,而“天”字去掉一横,不也是“大”字吗!猜来猜去,谜底竟是个“一”字!我不禁有些懊恼,刚刚怎么就硬是没想到呢!

  一阵微风吹起,树叶沙沙作响。这美景,这灯会,这灯谜,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从那以后,我在没看到过这样美的灯会了,也不知以后是否能再有缘遇到。当时的我,只欣喜于盛况美景,欣喜于猜谜的欢乐。现在再想起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俗的延续?赏灯会猜灯谜,又何尝不是一种传统,一种文明,一种宝藏,一笔珍贵的财富!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5

  重阳,九月九,赏菊登高必不可少。菊花与山野中,登高便可一望,一望便可心旷神怡。我家模仿着古人备足了吃食,在山中作“菊花宴”。

  九月九原本对我而言平淡无奇。但那一次,见到姥姥酿制菊花酒笑靥间采下初开的菊花与青翠的枝叶。那菊怒放,魏紫姚黄、清芳幽香,放入酒坛中显得格外的醉人。那天晚上我也在想着那一坛的菊花,一个香梦伴我入睡。第2年才知那是菊花酒,爸爸带着他,我们一家便隐入一座不知名的山中,在攀爬中两侧菊花正好,细长的花瓣在勾我,那一簇簇菊花就像一个个毛线球,粉的、黄的、白的各式各样的都有。因而莫名感叹“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赏菊吟诗也无一例外。爬到山腰再往下望,那艳而不媚,富有清高意味的一朵朵菊花若诗,“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伴着菊香,湖中散落的几瓣菊泛起一片涟漪,菊便隐入水中,节日中民俗活动还有插茱萸。爬山走走停停之时,母亲拿出茱萸,那让我回想起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伤。茱萸的香强烈,一拨,茱萸浓郁的香气伴着菊之清幽的香,更显对比,除湿逐风邪的功用,也不言自喻。古人视之为驱邪神物,而我也尤为喜爱着那“避邪翁”。不同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有父母相伴,山谷不似清冷清幽,也不再细雨蒙蒙,心中多感慰藉,低头一望茱萸,避了毒害了。亲情也越显浓郁。

  山顶也近在咫尺,山上的景致不如水乡的绵绵的细腻,但却有刚劲之感。仿佛回溯入古时,那山顶劲松,只缺仙鹤寥寥。安顿在树下,百年古松似应着这景,像是朴实的山林间,如陶渊明的悠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铺开陈设,将酒坛“嘣”的打开。菊之清幽与黍米混合的香似飘渺却又浓郁。爸爸轻抿小口倚卧见景,流水潺潺;母亲提壶轻饮,山风徐徐;我抱腿观菊,菊的君子之风不着痕迹的展露,花瓣也像是在翕动。趁父母不注意我缓缓的爬向酒坛,用手指一点酒面,放入口中,蓦然不甘辛辣,如徜徉在九月九深秋黄昏中,呢喃着秋实,观着秋色中细腻的惆怅,这也只有秋日,只有九月九,只有重阳才有的吧。只觉甘甜,不禁端起酒杯,多抿几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篮中有糕,重阳糕用发面垒果蒸成,也有油糖果做的,轻咬才觉香甜。随即想到回去给姥姥捎一些,还有几位邻居老奶奶,发挥菊花酒明目、健脑、延缓衰老功效,并且一起共享重阳糕之香甜,不仅嘴里甜,心里还甜。下山便重温其景,秋日之美。幸未因长菊花酒被察觉,也许是秋景太醉人了吧。

  九九重阳凝聚千秋万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浓浓情意,那次登高也觉亲情,岁月浸浸,逝去的是光阴,抹不去的是永恒的回忆与思念,给予这远方的祝福以辟邪气,如此民俗活动,便心中美好无限。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5篇】相关文章:

1.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

2.民俗和民风作文

3.我和的故事作文

4.我和故事

5.我和花花的故事作文

6.我和中秋的故事作文

7.我和牙齿的故事作文

8.我和动物的故事作文

上一篇:家乡的民俗作文 下一篇:民风民俗作文